统计从业资格培训统计实务部分.ppt_第1页
统计从业资格培训统计实务部分.ppt_第2页
统计从业资格培训统计实务部分.ppt_第3页
统计从业资格培训统计实务部分.ppt_第4页
统计从业资格培训统计实务部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统计实务部分,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计算重点) 第五章 能源统计 第六章 财务统计(计算重点) 第七章 劳动统计 第八章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Contents,统计实务历年考题题型分值分布,统计实务历年考题章节分布,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框架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框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依法实施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是关于统计指标、统计表式、统计对象、统计范围、调查方法、调查频率等统计制度方法要素的规范表述和统一规定;是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对同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上级统计部门对下级统计部门关于统计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具有权威性和法规约束性。,根据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国家、部门和地方三大类别,了解,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经常性调查制度,【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非经常性调查制度,涵义: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由国务院组织,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普查的统计调查制度。,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框架,【2008.多.6 】,周期性普查制度,注意主体,周期性 普查制度,人口普查:10-0,经济普查:10-38,农业普查:10-6,【2007.单.11 】,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框架,2003年,我国对国家普查项目及其周期安排进行了调整。,【2009.单.16 】,【2008.单.11 】,【2006.判.19】,【2008.判.6 】,【2010.多.12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周期性普查制度,经常性调查制度,非经常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进行年度和定期(半年、季度、月度等)经常性统计的统计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实施或一次性实施的专项调查、试点调查等临时性统计调查制度。,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框架,现行的经常性调查制度共30项,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涵义】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 【理解】是国务院有关部门为了满足管理需要,搜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等情况而实施的各类统计调查。,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涵义】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实施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工作业务方案。,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框架,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一、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相关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调查项目包括国家、部门和地方3种;且该3种之间应当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 各级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和备案规定; 2010年初国际统计局统计调查项目审批和备案工作规程; 1999,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二、管理机构与职责权限,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国家统计局:管理和协调国家、部门和由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管理和协调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地方统计调查制度; 县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统计机构:管理和协调同级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地方各类统计调查制度,【2010.单.16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三、管理原则与事后监督(P132),(一)管理原则(10条),掌握关键词,(二)统计调查报表的法定标识,表号、制定机关、批准文号/备案文号、有效期限,(三)统计调查项目的监督,充分准备、兼顾-经费、论证试点、切合实际、符合规定、内容-方法、衔接-不重复、协调一致、成本原则、绩效评估,【2007.判.6 】,【2009.单.13 】,【2010.单.17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一、普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国务院设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常设在国家统计局,研究和协调解决有关普查的重大问题;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织实施当地的普查工作。 地方普查机构聘用或抽调具有资格的人员担任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并负责培训合格; 普查员负责组织指导普查对象填报普查表; 普查指导员负责指导、检查普查员的工作; 基层普查机构以本地区现有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经核查形成普查单位名录;,数据处理工作由县级以上各级普查机构组织实施; 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组织普查数据的质量抽查工作,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全国及各地区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依据。,掌握,【2006.单.16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由上级统计部门以部门文件形式,并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培训会议布置到下一级统计部门。 下一级统计部门一般采取“条块结合”的组织方式收集资料。,条:利用同级各有关业务部门已有的统计渠道、资料和行政记录等,按报表要求,由各部门组织调查或资料整理,最终形成统计报表或数据。,块: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根据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对没有主管部门或没有统计基础的统计调查单位,直接组织调查、取得统计资料。,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级统计部门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有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全面调查是对调查范围内的所有调查对象逐一调查。,抽样调查是对调查范围内的部门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利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信息。,重点调查是对一些特定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2006.判.6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概述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第一节 概述,一、相关概念,P135,【统计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内在特点,按照一定标志将重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体区分为不同的类型。,【统计分类标准】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一般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统计分类标准化】指由统计主管部门制定和发布一系列统计分类标准,并在统计工作中贯彻实施这些统计分类标准,以适应统计信息采集、处理及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要求,实现统计的功能和统计的最佳效益。,第一节 概述,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组成-规范-前提-对比,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统计分组的规范; 是进行数据自动化处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 有利于加强统计资料的国际对比。,三、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科学性与系统性; 统一性与强制性; 通用性与稳定性。,统计分类标准适用于各类统计调查。,【2008.判.7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一、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8种分类,注意归纳,GB11714-1997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 目的:使全国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均获得一个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以适应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需要。,性质:是一个无关标识代码,本身没有任何涵义,不反映单位的行业类别、隶属关系等; 组成:8位无属性的数字+1位校验码; 特点:是国家强制性标准; 适用:银行、税务、财政、公安、统计等部门。 实施: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赋予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并颁布由技术监督部门制定的代码证;,【单位代码】,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一、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2009.单.14 】,注意,二、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2位代码组成; 县级以上的代码(1-6位)统一采用GB/ T22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县以下区划代码(7-12位)按照GB/ T10114-1988 县以下性质区划代码编制规则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村级代码编制规则编制。,省 自治区 直辖市,地区 市、州 盟,县、区 市 旗,乡、镇 街道办事处,居委会 村委会,统计用区划代码的编制工作由国家统计局统一组织,并建立全国统一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库。,5,1,2,0,0,2,0,0,1,1,0,0,注意是两种标准,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行业分类】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类别进行的标准分类。,按照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划分原则,行业分类最理想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活动单位,也可以采用法人单位。 类别数量:20门类、95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 工业:20个门类中的BCD。 包括国际组织。,常考点,选择和判断,【2010.判.8 】,【2007.单.12】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我国的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 )个门类。 A. 15 B.16 C. 20 D.2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9.多.10】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包括( )。 A. 制造业 B.建筑业 C. 采矿业 D.房地产业 E.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09.判.8】行业分类最理想的基本单位是法人单位。,四、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在2002年国家统计局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础上制定。,【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A类,BCD+E类(工业+建筑业),除ABCDE外的其他行业类型,【2008.多.7】下列行业类别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 A. 建筑业 B.采矿业 C. 金融业 D.房地产业 E.地质勘查业,【2010.单.17 】,五、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1998年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制发; 内容:以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实际类型为基础,将全部企业划分为3个大类、16个中类,部分中类又下设若干小类;,【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股份有限、私营、其他企业,合资经营、合作经营、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资、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06.单.17 】,【2009.单.21 】,【2010.单.19 】,六、关于统计上对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2005年制定; 以法人为对象,根据企业实收资本中某种经济成分的出资人实际出资情况进行分类,并按出资人对企业的控股程度,分为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100公有控股经济,110国有控股,120集体控股,200非公有控股经济,211私人控股,220港澳台商控股,230外商控股,七、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2008年国务院批复多部门联合制定的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内容: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城乡 属性 代码,城乡 分类 代码,由各地统计部门编制,不直接编制,通过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属性代码转化生成,八、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2003年制定; 适用范围:统计上对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行业的企业划分规模。 以法人企业作为划分规模的对象,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大中小型企业的依据。,具体划分标准参见P141划分大中小型企业的暂行标准,常考点,注意!,注意:对工业和建筑业企业划分的依据为3个, 其他行业只有2个,不包括“资产总额”,【2006.多.8】在对工业和建筑业企业划分规模时所依据的指标有( )。 A.从业人员数 B.资金利税率 C. 销售额 D.资产负债率 E.资产总额,【2007.多.7】根据统计上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企业划分的标准有( )。,【2007.判.7】统计上划分大中小型企业的规模是以法人企业为对象的。( ),【2008.单.12】按照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的规定,划分企业规模的对象是( ) 。,【2009.多.18】工业企业划分规模时依据的指标有( )。 A. 从业人员 B.营业面积 C. 销售额 D.资产总额 E.营业利润,【2010.多.13】对批发企业划分规模时依据的指标有( )。 A. 从业人员 B.营业面积 C. 销售额 D.利润总额 E.资产总额,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概述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第一节 概述,一、基本单位的概念,【基本单位】指我国境内除住户以外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我国的基本单位按作用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2009.判.14 】,【2007.单.13】,【2010.单.20 】,二、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一)法人单位的条件,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二)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是法人单位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2008.单.13】,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经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其他法人。,多选,【2010.判.9 】,【2010.多.13 】,第一节 概述,三、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关系】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两者存在着隶属关系,即产业活动单位接受法人单位的管理和控制。,单产业法人单位,多产业法人单位,大多数法人单位都位于一个活动场所,并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经营活动,其本身便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若法人单位位于一个以上的活动场所,或从事一种以上的经营活动,能提供各自的业务情况和财务收支资料。,常考点,注意!,【2010.单.21 】,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2008.多.8】下列关于统计单位的表述中,( )是错误或不准确的。(考核点较细,注意!),A、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之间存在隶属关系,B、一个法人单位拥有多个产业活动单位,C、从事单一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同时也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D、从事一种以上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要分解成两个以上的产业活动单位,E、产业活动单位接受法人单位的管理和控制,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2006.单.9】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 )。,【2009.判.9】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 ),【2009.单.2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 ) 。,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第二节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基本单位统计基层表式:法人单位基本情况和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 内容:各类单位的基本标识、主要属性、基本状况和其他主要数据等。,【具体内容 】,组织机构代码 单位详细名称 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 单位所在地及区划 联系方式 行业类别 登记注册(或批准)情况,登记注册类型 企业控股情况 执行会计制度类别 机构类型 产业活动单位数 期末从业人员数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执行会计制度类别:企业、事业单位、行政单位、民间非盈利组织和其他,第三节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的方法,一、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全面调查; 准备阶段:单位清查,掌握基本情况,形成基本单位名录库;,调查方法:未做统一规定,一般采用重点调查; 调查范围:普查年度的范围; 组织方式:无具体规定,常由各地区统计部门根据国家基本单位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实施。,【2009.单.15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概述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重难点,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第一节 概述,一、生产活动统计的概念,P147,二、生产活动统计的范围,【生产活动统计】人们对生产活动全过程各个方面的测量和计算。,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等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农工建交批服,第一节 概述,三、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农业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指从事植物的栽培、动物饲养,野生动植物采集、捕捞以及与其相关的服务活动法人企业、事业组织、产业活动单位和住户。,【工业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指从事天然矿物的采掘、工业品的制造、电水气的生产与供应,以及直接对主要工业品(机械设备)进行维修服务活动的法人企业组织、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业户。,【建筑业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指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安装、建筑装饰以及直接为工程准备和提供施工设备服务活动的法人企业组织、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建筑业户。,第一节 概述,三、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交通运输业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指从事客货运输以及直接为运输提供搬运、装卸及其他服务的法人企业组织、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运输户。,【批发和零售业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指专门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活动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商户。,包括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等综合性商场、品牌专卖店、便民店,以及各类农贸市场、专业市场中从事买卖活动的商户等,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一、增加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GDP。,增加值可以按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重难点,【2007.判.8 】,【2007.单.14】,【B2010.单.21 】,【2010.判.10 】,增加值是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价值表现。,【B2010.计.3 】,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一、增加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一)生产法增加值,以生产的角度计算的增加值,即从货物和服务等生产过程中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总成果(总产出)价值,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转移(中间投入)价值。,生产法的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重、难点,【总产出】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生产单位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总产出等于中间投入价值与增加值之和,一般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一、增加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一)生产法增加值,生产法的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中间投入】也称为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遵循范围一致、实际消耗掉和外单位提供的原则。,重、难点,【2009.多.12】,一、增加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二)收入法增加值,也叫分配法,从生产要素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增加值。 即根据生产要素经过生产过程所应得到的收入额计算增加值,反映增加值的价值构成。 收入法增加值由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组成。,重、难点,【固定资产折旧】是一定时期内为补偿生产过程中所损耗的固定资产而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价值。,【2007.多.8 】,【2009.单.23】,思考:是哪些要素的回报?,【2010.计.3】,收入法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二)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生产税净额】各生产单位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生产单位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营业盈余】企事业单位从生产经营总收入中扣除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剩余。,包括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即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生产税净额=生产税收入生产补贴,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二、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一)农林牧渔总产出,重点,【农林牧渔总产出】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产量,即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农、工、建、运、邮、批零、餐饮、服务,计算的范围:农、林、牧、渔; 计算方法:一般采用“产品法”进行计算。,二、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二)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出】指工业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工业总产出包括:成品生产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初期末差额价值。 该指标反映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计算方法:一般采用“工厂法”进行计算,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企业内部不能重复计算。 按现行价格进行计算:报告期内销售产品的实际出厂价格。,【2008.单.14 】,【2009.判断.10 】,多项选择,二、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三)建筑业总产出(自行完成施工产出),【建筑业总产出】指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包括:建筑工程产出、安装工程产出和其他产出。 注意:计算安装工程时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的价值。 计算方法:按照一定时期内实际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单价,加上一定比率的间接费率,所得结果再加上一定比率的计划利润表和税率。 价格: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的结算价格。,注意,二、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四)运输业总产出,【运输业总产出】指各类运输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装卸作业、货物堆存、外轮代理、通用航空、地面服务、管道输油气等方式完成的运输总量的货币表现,反映运输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五)邮电通信业总产出,【邮电通信业总产出】指邮电通信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的价值表现,反映邮电业服务活动的总成果。,计算方法:按电报、电话、传递邮件等邮电业务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计算。,运输业总产出是营运收入和服务收入的总和。,【2009.单.16 】,二、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六)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指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单位一定时期内从事商品的购进、保管、整理、包装及销售等服务活动总量的价值。反映批发零售企业贸易活动的总成果。,(七)餐饮业总产出,【餐饮业总产出】指餐饮企业的营业收入。,表现为:通过商品购销活动追加到商品上的价值,即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价的差额,即毛利。,【2006.单.19 】,不包括运输,【2010.单.24 】,二、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八)服务业总产出,【服务业】指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以外的服务部门。,服务业部门中的单位按经营性质分为:盈利性单位和非盈利性单位。,1、盈利性服务业单位,A、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业的总产出按营业收入计。 B、房地产业总产出=房地产开发活动总产出+物业管理活动总产出+房地产中介服务总产出+房地产经营管理活动总产出+居民自有住房总产出。 C、金融业 D、保险业,(八)服务业总产出,2、非盈利性服务业单位,一般没有经营收入,或虽有收入但也抵补不了支出。,【非盈利性服务业单位的总产出】按本期内提供服务的总费用计算。,【2008.单.15 】,包括经常性支出项目: 工资支出、办公费的支出和虚拟固定资产折旧费; 不包括不属于经常性支出的项目: 设备购置费、人民助学金、零星土建工程费用等。,常出现在计算题中,一般给出固定资产价值和折旧率,【2007.计算.2】据核算,2006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7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20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2703亿元。请计算: (1)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2)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状况。,真题解析,(1)2006年的GDP=24700+102004+82703=20947(亿元),(2)各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08.计算.3】现有某地区相关统计资料如下: 1、农业总产出为12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40亿元; 2、工业总产出为3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25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出为1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90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出11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70亿元; 5、贸易、餐饮业总产出10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50亿元; 6、盈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9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30亿元; 7、非盈利性服务业经常性费用支出为35亿元,固定资产价值100亿元,虚拟折旧费按固定资产价值的5%计算; 8、全地区劳动者报酬32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40亿元,生产税收入100亿元,生产补贴为60亿元,营业盈余30亿元。,真题解析,要求:分别用生产法、收入法计算该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析:GDP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而,生产法的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008.计算.3】解答,其中,非盈利性服务业的总产出 =工资支出+费用支出+虚拟固定资产折旧 =35+1005%=40,则用增值法计算的GDP为: GDP=(120-40)+(350-250)+(150-90)+ (110-70)+(100-50)+(90-30)+40 =430(亿元),收入法的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则用增值法计算的GDP为: GDP=320+40+(100-60)+30=430(亿元),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三、生产、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一)工业生产、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生产成品价值】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完成全部生产过程,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成品及供销售的半成品的价值。,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及半成品价值,只涉及工业和批发零售业,【库存成品价值】指企业在一定时期期初(期末)时点上尚未实现销售的全部成品(含预定销售的半成品)库存的价值。,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及半成品价值,【销售成品价值】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实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成品、半成品价值。,计算范围、计算价格、方法与生产成品价值一致 计算基础不同:生产成品价值计算的是工业成品生产总量,而销售成品价值计算的是成品销售总量,工业销售产值也是反映工业销售成果的指标,包括销售成品、半成品价值以及对外加工费收入。,注意实际销售的原则,三、生产、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二)批发零售业购进、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商品购进额】指从本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购进作为转卖或加工后转卖的商品金额(含增值税)。,批发零售业购进、销售和库存价值量统计反映商品流转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主要指标为商品购进额、商品销售额和商品库存额。,1、从工农业生产者、批发和零售企业、住宿和餐饮企业、出版社或报社的出版发行部门和其他服务业企业购进的商品; 2、从机关团体、事业单位购进的商品; 3、从海关、市场管理部门购进的缉私和没收的商品; 4、从居民收购的废旧商品等。,(二)批发零售业购进、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商品销售额】指对本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出售的商品金额(含售给本单位消费用的商品,含增值税),本指标反映批发和零售业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商品以及出口商品的总量。,1、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消费用的商品; 2、售给农、工、建、运输、邮电、服务、公用事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用于生产、经营用的商品,包括授予批发和零售业作为转卖或加工后转卖的商品; 3、对国外直接出口的商品。,(二)批发零售业购进、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商品库存额】 对于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指取得所有权的全部商品金额; 对于批发和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指期末实际在库且归属法人具有所有权的全部商品金额。,该指标反映批发和零售业的商品库存情况,以及对市场商品供应的保证程度。 库存商品包括6大类:,【2010.多.16】,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一、农业产品产量统计,【农业产品产量】指从事农、林、牧、渔生产活动的法人企业、产品活动单位和农户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列明的农产品。,既包括已经销售了的产品和自己消费了的产品;也包括准备销售或留作自己消费用的产品的产量。,包括农业、工业和运输业,二、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统计,【工业产品产量】指工业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实物产品的数量。,以实现销售为原则(即产品已发出,货款已收到;或产品发出,货款虽未收到,但已得到收款凭据),【产品销售量】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实际销售的由本企业生产(包括上期生产和本期生产)的工业产品的数量。,【产品库存量】指报告期期初或期末某一时间点上,在企业产成品仓库中尚未出售的产品数量。,条件: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处于“实际库存”状 态;本企业有权销售。,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三、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统计,【客运量】指一定时期内,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按运输形式分别进行统计。,【旅客周转量】指一定时期内,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相应的运送距离。,【港口旅客吞吐量】指一定时期内,由于乘船或乘机进出港区的旅客人数。,【港口货物吞吐量】指一定时期内,由船舶或飞机运送进出港区的,并经过装卸的货物数量,分进口和出口2种。,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三、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统计,此2个概念为计算题常考点,【货运量】指一定时期内,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数量。,公路货运量按报告期内已送达目的地并卸完的货物实际数量统计。,【货物周转量】指一定时期内,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与相应运送距离的乘积。,运送距离常使用计费里程,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统计,真题解析,【2006.计算.5】某运输企业在报告期完成了四批货物运转,第一批400吨,运距300公里;第二批600吨,运距200公里;第三批500吨,运距600公里;第四批800吨,运距450公里。 计算该企业报告期完成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货运量: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数量: =400+600+500+800=2300吨,货物周转量: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与运送距离的乘积: =400300+600200+500600+800450 =900000吨公里,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统计,真题解析,【2008.计算.4】某运输企业在报告期完成了四批货物运转,第一批450吨,运距400公里;第二批500吨,运距300公里;第三批350吨,运距520公里;第四批90吨,运距450公里。 计算该企业报告期完成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货运量=450+500+350+90=1390吨,货物周转量 =450400+500300+350520+90450 =552500吨公里,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一、增加值率,【增加值率】一定时期内增加值占总产出的比重。 =(增加值总产出) 100%,生产法的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率越高,中间投入率就越低; 反之,增加值率越低,中间投入率就越高。,各行业的增加值率则以各行业的数据进行计算,【B2010.计.4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二、工业产品销售率,【工业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出100%,销售产值是报告期卖出的产品,包括本期生产-本期销售和上期生产-本期销售的产品。,工业总产出按生产的原则,只统计报告期生产的产品。,一般理论值为100%,但实际上要低,该指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2009.综合应用.3】已知某地区某年有关经济发展的综合统计资料如下: 农、林、牧、渔业总产出120亿元,其中间投入40亿元; 工业总产出为35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250亿元;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出为11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70亿元; 住宿和餐饮业总产出10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50亿元; 盈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90亿元,其中间投入为30亿元; 非盈利性服务业经常性费用支出为35亿元,固定资产价值100亿元,虚拟折旧费按固定资产价值的5%计算; 其他行业总产出150亿元,中间投入为90亿元; 全地区劳动者报酬32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40亿元,生产税收入100亿元,生产补贴为60亿元,营业盈余30亿元。,真题解析,【2009.综合应用.3】解答,问题1:计算该地区生产总值(GDP)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 A. 生产法 B.支出法 C. 收入法 D.产品法,问题2:用生产法计算的该地区生产总值(GDP)为( )。,解答:用生产法计算的GDP为: GDP=(120-40)+(350-250)+(110-70)+ (100-50)+(90-30)+35+1005%+(150-90) =430(亿元),【2009.综合应用.3】解答,问题3:该地区工业增加值率为( )。,问题4:用收入法计算的该地区生产总值(GDP)为( )。,用增值法计算的GDP为: GDP=320+40+(100-60)+30=430(亿元),【2010.综合应用.4】某地区工业企业报告期内:劳动者报酬为220亿元,生产税为75亿元,财政补贴为15亿元,所得税为1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20亿元,营业盈余45亿元,且已知增加值率为中间投入率的两倍。,真题解析,问题1:该地区报告期工业增加值为( )。,解答:用收入法计算为: 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20+220+(75-15)+ 45 =345(亿元),问题2:该地区工业企业报告期中间投入为()。,解答:,【2010.综合应用.4】解答,即中间投入=增加值/2=172.5,问题3:该地区工业企业报告期总产出为()。,解答:总产出=增加值+中间投入=345+172.5=517.5,问题3:下列关于增加值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有( )。,【2010.综合应用.4】解答,A、增加值是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价值表现,B、增加值可以用生产法计算,C、生产法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加中间投入,D、增加值可以用收入法计算,第五章 能源统计,概述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第五章 能源统计,第一节 概述,一、能源统计的概念,P157,二、能源统计的研究对象,【能源统计】运用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指标体系和特有的计量形式,采用科学统计方法,研究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流转、使用等各个环节运动过程、内部规律性和能源系统流程的平衡状况等数量关系的一门专门统计。,经济系统运动的全过程以及相互联系的数量表现及其关系; 能源利用状况,挖掘节能潜力,促使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 能源综合平衡状况及其规律,反映能源资源的形成及能源使用方向,揭示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能源系统数量关系的方法论。,三、能源统计的任务,P157,第五章 能源统计,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P158,能源统计指标按不同的属性和计量单位分为: 价值量指标; 实物量指标;,能源的价值量指标以实物量指标为基础,利用每种能源的单价进行计算,是实物量的价值表现形式。 目前,能源统计指标以实物量指标为主。,【2010.单.23】,第五章 能源统计,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一、能源购进统计,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性质划分,购进量分2种: 能源经销企业(批发/零售)用于销售的购进量; 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购进量;,【经销企业能源购进量】指能源经销企业在报告期内购入的、用于销售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使用企业能源购进量】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外购的、用于本企业消费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购进量的概念,购进统计 消费统计 库存统计,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一、能源购进统计,1、购进量的核算原则,已实际到达本单位 经过验收、检验 办理完入库手续,在未办理完入库手续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或已经销售的也要计算在购进量中,使用多少,计算多少,(二)购进量的核算原则,2、“谁购进,谁统计”,凡属本单位实际购进的,符合以上原则,不论从何处购进,均应计算在内,包括作价购进的加工来料。 计算购进量时,以实际入库时间计算。,重要知识点,【2010.单.26】,一、能源购进统计,(二)购进量的核算原则,3、不能计算在购进量内的情况,P159,1、供货单位已发货,但尚未运到本单位,即使已经付款; 2、货已运到本单位,但尚未办理验收、入库手续的; 3、经验收发现的亏吨(按验收后的实际数量计算购进量); 4、借入的、自产自用的,车间、工地上年领用今年退回的,以及加工来料。,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一、能源购进统计,(三)购进量金额,【购进量金额】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实际购进的、已办理验收入库手续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金额。,金额以购货发票上的总金额(含增值税)计算,统计原则、范围与购进量相同。,注意事项,1、价值量指标与实物指标一致; 2、已验收入库尚未结算,购货发票未到,则购进量以实际验收数量计算,以上期均价作价,结算后调整; 3、实物量与价值量之一,若不够一个计量单位,两者均不填报; 4、购进量金额不包括运费和装卸费用。,二、能源消费统计,(一)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量】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1次或2次能源的数量。,重点考核部分 注意细节内容,【2008.判断.9 】,【2009.单.17 】,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能源消费量的统计原则,1、谁消费、谁统计; 2、何时投入使用,何时计算消费量; 3、只计算一次,即在第一次投入使用时计算消费量; 4、耗能工质(水、氧),不论外购或自产自用,均不统计在能源消费量中; 5、企业自产的能源,凡作为企业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材料、燃料,又分别计算产量的,消费量要统计。,【2007.单.15 】,【2009.单.28】,【2006.判断.3】,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费的半成品和中间产品,不统计消费量。,炼油厂:A原油B燃料油C产品,二、能源消费统计,(二)企业能源消费量(包括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涵义】包括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作为燃料、动力、原料、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以及工艺用能源、非生产用能源。,1、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作为能源加工转换企业,还包括能源加工转换的投入量,注意细节内容,强调:生产交通运输工具的企业(如造船厂、汽车制造厂),向成品轮船、汽车中添加动力用油,应算作企业的能源消费,而不作为工业生产消费,应作为非工业生产消费和交通运输工具消费。,分别见“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和“交通运输工具用能”,二、能源消费统计,(二)企业能源消费量,2、非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能源; 用于技术更新改造、新技术研究以及科学试验等方面的能源; 用于经营维修、建筑及设备大修理、机电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等方面的能源; 用于劳动保护以及其他非生产消费的能源。,【2010.多.15】,注意:与“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的具体内容比较?,二、能源消费统计,(三)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四)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涵义】指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除“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以外的能源消费,即非工业生产用能和工业企业附属的不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非独立核算单位用能。,生产交通运输工具的企业(如造船厂、汽车制造厂),向成品轮船、汽车中添加动力用油,应算作非工业生产消费,【2009.多.13 】,【涵义】指工业企业为进行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费的能源。,若上述单位是独立核算的,其用能既不能包括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也不能包括在“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中。,(五)交通运输工具用能,生产交通运输工具的企业向成品轮船、汽车中添加动力用油,应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消费,二、能源消费统计,如果工业企业所属的车队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其消费的能源既不能包括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也不能包括在“交通运输工具用能”中,而应算作交通运输业企业消费。,【2009.判.11 】,【涵义】指在厂区内、外进行交通运输活动的交通运输工具所消费的能源。,二、能源消费统计,(六)能源加工、转换投入,【能源加工、转换的投入】指能源加工、转换过程所消费能源数量。,用作能源加工、转换的能源不能算作用于原材料,【2010.判.12】,用作能源加工、转换:投入的是能源,产出的主要产品还是能源,或属于加工、转换过程中的不作为能源使用的其他副产品和联产品; 用作原材料时:投入的是能源,产出的是能源范畴以外的产品(或即使广义上可以用作能源,但通常意义上不作能源使用的产品),二、能源消费统计,(七)液化投入,(八)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涵义】指各种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2次能源产品,【涵义】专指将天然气经过一定工艺转换成液化天然气,(九)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 (十)用作原材料的能源消费,【涵义】指能源产品不作能源使用(即燃料或动力),而作为生产另外一种产品(非能源产品)的原料或作为辅助材料使用的消费。,二、能源消费统计,(十一)综合能源消费量,【涵义】指在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净值。,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 -加工转换产品能源合计-回收利用能源合计,根据生产活动的性质,综合能源消费量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计算方法,Case:某工业企业某月份各种能源消费量(包括自产自用的二次能源)折合标准煤共计30吨,经加工转换产出的二次能源折合标准煤6吨,则该企业该月份综合能源消费量为( )。,二、能源消费统计,(十二)终端能源消费量,【涵义】指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一次能源或经过加工转换后的二次能源直接用作原料、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工艺性消费的数量,不包括用于加工转换的能源。,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三、能源库存统计,(一)能源库存量,【能源库存量】指企业在报告期的某时间点所拥有的各种能源数量。,生产企业的产成品库存 经销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 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以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性质分,细节内容较多,注意选择题的考核 综合应用题的考核:学习指导P78,(一)能源库存量,核算原则,1、时点性原则:按照制度规定时点盘点库存,不能提前或推后;,重要知识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