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振兴东北专题.ppt_第1页
区域经济振兴东北专题.ppt_第2页
区域经济振兴东北专题.ppt_第3页
区域经济振兴东北专题.ppt_第4页
区域经济振兴东北专题.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东北经济区与老工业基地振兴,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第二部分: 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的由来,第三部分: 市场化程度低与所有制结构单一问题,第四部分:产业结构调整,第一部分:东北老工业区问题,一、“东北现象”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的标准提法,第一部分:东北老工业区问题,一、“东北现象”,1、1980年代的“东北现象” 经济地位下降、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2、1990年代的“东北现象” “体制外”的“三农问题”,卖粮难,农民收入水平长期徘徊; “体制内”的大面积下岗与失业(企业债务、社会负担等导致竞争力低下,企业破产等问题);体制内吃鸭记 资源枯竭与资源型城市问题; 生态与环境恶化问题(土壤退化、荒漠化、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退化等)。 3、当前的“东北现象” 以“金融生态恶化”为代表:商业银行的惜贷和拒贷、产权交易市场的不发育、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与企业上市融资的困难、金融业外资裹步不前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部门。,第一部分:东北老工业区问题,补充资料一: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比较 (1950年=100),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GDP 1960 1980 2000 1960 1980 2000 1960 1980 2000 全国 154 557 6741 685 1986 33078 407 1139 12960 华北 128 373 5416 1166 2777 35210 505 1260 12252 东北 119 493 5243 628 1280 12908 402 898 7165 华东 107 566 7834 478 1680 31984 351 1053 13051 华中南 160 664 8778 839 2980 70561 396 1404 18760 西南 210 678 4870 1140 3290 40606 500 1393 14939 西北 184 452 3324 1357 4079 52174 500 1276 12264,第一部分:东北老工业区问题,补充资料二:我国各个地区经济份额的历史比较 (全国=100),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GDP 1960 1980 2000 1960 1980 2000 1960 1980 2000 华北 12.2 9.9 11.1 18.9 16.2 12.3 16.6 14.8 12.6 东北 9.4 10.7 9.4 23.0 16.2 9.8 18.0 14.3 10.0 华东 29.6 31.6 37.0 31.0 37.2 42.9 32.4 34.0 37.7 华中南24.3 27.8 30.5 14.6 18.0 25.5 17.4 21.1 26.1 西南 15.8 14.0 8.4 7.7 7.5 5.5 9.5 9.5 8.9 西北 8.7 6.0 3.6 4.8 4.9 3.8 6.1 5.6 4.7,第一部分:东北老工业区问题,补充资料三:各地工业、重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第一部分:东北老工业区问题,补充资料四:中国各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第一部分:东北老工业区问题,二、当前对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的 标准提法,党中央国务院的16号文件(2003.10.5):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 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 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亟待发展。,第一部分: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第二部分 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的由来,一、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与外部推动弱化,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与地区的边缘化,三、重型产业结构的传统、国家要求下的体制惯性与今天的落后,第二部分 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的由来,一、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化与外部推动弱化,1.1、1960年代 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使东北地区从重点建设地区转变为重点防御地区; 外部推动转变为外部压制; 相对于国内“大三线地区”的成长地位下降。 1.2、1980年代以来 外部压制减弱,但转变为外部限制; 相对于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成为边缘地区。,第二部分 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的由来,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与地区的边缘化,2.1、我国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是“增量改革”,又叫“体制外增量”模式 2.2、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中期,所有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和区域政策都是在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体制外”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 对外开放:对外资的优惠、外贸优惠(关税)、人员往来的放开; 物价体制改革:价格与经济制度;“价格双轨制”与“放开一部分商品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关系,随行就市,短缺与利润、与日用工业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体制外”企业的发展; 放开部分要素市场,保障“体制外”企业获得土地和能源原材料; 计划体制改革,指令性计划(品种)减少、指导性计划(品种)增加,但装备、能源原材料依然作为指令性计划品种; 计划经济“约束”后退,而市场经济的“激励”推进; “体制外”企业的发展“倒逼”:地区市场经济环境不断走向完善。,第二部分 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的由来,2.3、我国增量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是存在着一个“体制内负担小、体制外条件好”的东部沿海经济地带。(国有经济比重、商品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地理位置、人口密度与人口数量、自然地理成本等因素) 2.4、对外开放的地理路径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 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 “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东北地区到1990年代中期开始陶醉于沿边和沿海开放(黑龙江边境贸易、吉林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辽宁沿海开放); 这个时期非国有经济在东南沿海正在迅速成长: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在广东,乡镇企业在江苏,民营企业在浙江,“体制外”形成明显增量;,第二部分 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的由来,2.5“先发优势”使沿海地带垄断了增量资源,项目 东部沿海省市 项目 东部沿海省市 占全国(%) 占全国(%) 国内16家 商业银行省市级 机构 45.3 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 55.3 外资在华 金融机构 90.5 19922002年间技术市场成交额 54.3 “上证所”公司 55.4 国家重点实验室 65.0 “深交所”公司 41.7 十五期间863计划 成果产业化基地 53.0 19922002年间 利用外资 74.6 “985”工程学校 52.6 2004年 按经营单位 所在地的 进出口额 82.9 20002004年间新增就业岗位 87.7,第二部分 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的由来,2.6、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后丧失了两次改革机遇:80年代中期“投资热”、90年代中期“开放热”; 到现在,开发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产业方面不具优势,开发其他制造业必然遭遇到沿海地区的强有力竞争; 发展服务业受到当地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严重局限; “体制内改革”产生的大量失业使地区经济雪上加霜;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也因此捉襟见肘; 由沿海地带传递的经济体制改革只传来了体制内的“减量”而鲜有体制外的“增量”。,第二部分 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的由来,补充知识点一:强调“体制外条件”的原因,一,体制外条件好意味着提供相对多的经济发展增量; 二,这些增量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贡献有: 带动全国就业岗位的增加; 提高居民收入、带动国内市场; 需求拉动投资,经济持续增长; 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税收增量; 增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增强承担“改革成本”的能力,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抑制社会矛盾、地区矛盾的发展速度(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等),缓和社会压力这是中国的转型没有陷入“休克”的关键。 但是伴随着地区不均衡。,第二部分 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的由来,三、重型产业结构的传统、国家要求下的体制惯性与今天的落后,3.1、重型制造业结构资本密集型、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调整要求巨大投资 200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玩具、服装、毛纺织、食品、电子零部件等轻型工业企业平均资产在3050万元以下,小轿车、载重车、炼刚、冶金设备、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等重型产业企业平均资产在200万元、甚至3000万元以上。 而所有的非国有经济成分(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上一般都回避重型产业:从最初的生活性服务业到后来的轻型制造业。,第二部分 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的由来,3.2、1980年代国家能源原材料供给紧张要求东北地区重工业“体制安全”,南方大量发展轻型制造业以满足国内市场对日用工业品的需求; 导致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形成“瓶颈”并导致通货膨胀; 价格双轨制“计划内”价格及国家指令性计划下保障供给体制,保护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陈旧体制,“计划外”的放开价格利润抬升从另一个角度保护的体制落后。 后期南方、东部沿海地区饶开国内市场,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和机械设备,使老工业基地开始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第二部分 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的由来,3.3、国际产业转移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不利,国际产业转移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产业特征是承接了发达国家的“衰退产业”(劳动密集型、污染型产业)。 东南沿海地区在“外部推动”条件下的工业化与东北地区“内生发展”的工业化在产业结构上是二元发展的:支持国家工业体系的“工业基地”与属于全球链条的“世界工厂”。,第二部分 东北老工业区问题的由来,3.4、制度与发展方式的历史与资源型城市问题的形成,1、社会主义工业化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迫切需求“有水快流”; 2、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大而全”、企业办社会办城市、城市“专门化部门”与辅助部门高度关联、城市经济结构的刚性与脆性; 3、历史上落后的技术形成了今天的冗员; 4、资源型城市陷入危机:资源衰竭、体制落后、政府能力低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型城市首当其冲。,第二部分 东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