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浙江绍兴市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doc_第1页
2010浙江绍兴市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doc_第2页
2010浙江绍兴市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doc_第3页
2010浙江绍兴市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doc_第4页
2010浙江绍兴市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 本新昌县人民政府二一年十二月66目 录第一章总则1第1条规划指导思想1第2条规划依据1第3条规划原则3第4条规划期限及基数3第5条规划范围3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5第6条土地利用总体战略5第7条土地规划总体目标5第8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5第9条生态目标5第10条土地利用具体目标6第11条主要控制指标6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8第12条结构调整的原则8第13条农用地结构调整8第14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9第15条未利用地结构调整11第四章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13第16条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规则13第17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规则18第五章农用地布局与规划21第18条目标任务21第19条农用地布局21第20条基本农田保护规划22第21条标准农田保护规划24第22条耕地保护规划25第23条园地布局优化与规划26第24条林地保护规划26第六章生态、旅游用地布局与规划27第25条目标任务27第26条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27第27条生态、旅游用地规划28第七章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与规划32第28条目标任务32第29条城镇用地布局与规划32第30条调整农居点用地规模,统筹城乡建设用地35第31条存量低效建设用地的潜力分析35第32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引导36第八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38第33条规划目的38第34条指导思想38第35条规划原则38第36条目标任务39第37条村庄用地整治规划39第38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41第39条耕地占补平衡分析42第40条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2第九章基础设施用地规划44第41条保障能源用地44第42条统筹安排交通用地44第43条合理安排水利设施用地45第44条统筹安排通讯设施用地45第45条基础设施项目指标配套安排46第十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47第46条中心城区功能定位47第47条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和人口规模47第48条中心城区主要控制指标47第49条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48第50条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48第51条城市空间用地发展策略49第52条中心城区总体布局49第53条中心城区用地规划50第54条中心城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51第55条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分区52第56条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规则53第十一章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规划56第57条目标任务56第58条低丘缓坡开发规划56第十二章乡镇土地利用控制58第59条指标控制58第60条指标分解的原则58第61条指标分解的依据58第62条需要分解的指标58第63条乡镇主要规划控制指标分解方法58第64条区域管制59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与管理61第65条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61第66条建立规划实施的激励机制62第67条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63第68条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保障机制64第十四章附则65第69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说明、规划附件四部分组成。65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具有同等效力,规划说明是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65第70条本规划自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实施。65第71条本规划由新昌县人民政府负责实施,由新昌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65第一章 总则第1条 规划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重点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无序增长,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本次规划修编,将紧紧围绕“建设环杭州湾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生态型产业基地,以宗教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为本县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管理和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第2条 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技术规范与标准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浙江省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3、指导文件和相关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833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关于浙江省各市、县(市、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浙政土审200912号);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浙土资发200547号);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新昌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审查意见;关于印发浙江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办法的通知(浙土资办201035 号);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浙委办20101 号);关于加快推进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浙土资办201039号);关于印发、的通知(浙土资办200996号);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绍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新昌县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新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新昌县水利、交通、林业、环保等部门相关规划。第3条 规划原则1、坚持数量质量并举,严格保护耕地;2、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用地效率;3、坚持保障重点建设,统筹安排用地; 4、坚持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协调发展; 5、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强化规划实施; 6、坚持文化遗产保护,协调保护与利用关系。第4条 规划期限及基数基期年:2005年规划目标年:2020年规划期限:2006-2020年规划基数:由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转换而成第5条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本县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3个街道(南明街道、羽林街道、七星街道)、8个镇(澄潭镇、梅渚镇、镜岭镇、回山镇、儒岙镇、大市聚镇、小将镇、沙溪镇)、5个乡(城南乡、东茗乡、双彩乡、新林乡、巧英乡),土地总面积1213.81平方公里。第二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6条 土地利用总体战略新昌县作为浙东地区的旅游城市和长三角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区位优势明显、文化积淀深厚、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基础扎实、发展前景光明。新一轮规划期间,新昌县将围绕发展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地区人居佳境和杭州、宁波、绍兴等大都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的战略目标,确立并实施保护、保障、挖潜和节约集约利用的土地利用总体战略。第7条 土地规划总体目标以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核心,统筹土地供需关系,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盘活存量、挖掘潜力,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构建高效、和谐、有序、永续的土地利用体系。 第8条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全县gdp达到454亿元,年均增速8%,人均gdp达到7.27万元。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调整为3.5%、55%和41.5%,形成农业基础比较巩固、工业比较发达,服务业比较繁荣的产业格局。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93以下,到规划期末本县域总人口达到62.49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43 %。第9条 生态目标坚持走生态型统筹发展道路,着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以城带县、科教促县”战略,全力建设生态型山水城市,加快生态县建设进程,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至2020 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4以上;保护和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点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源保护区、湿地等基础性生态用地,形成占全县土地总面积近14.22 的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加强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废弃矿山复垦复绿。第10条 土地利用具体目标根据上级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到2020年努力实现以下规划目标:1、总量目标(1)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827.77 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597.00 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4328.76 公顷;(2)耕地保有量确保不低于24126.67 公顷;(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确保22453.33 公顷;(4)标准农田确保3473.33 公顷面积不减少,质量明显提升;(5)园地和林地面积分别达到14321.98 公顷和64328.46 公顷。2、增量目标(1)全县新增建设占用土地不超过1750.00 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不超过1723.45 公顷,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1185.30 公顷;(2)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量不少于2012.44 公顷,其中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152.84 公顷,通过土地复垦补充耕地912.89 公顷,通过土地开发补充耕地946.71 公顷。3、效益目标(1)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降至30.00 平方米;(2)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05.00 平方米以内;(3)人均城镇用地控制在103.00 平方米以内;(4)人均农居点用地降至108.00 平方米以内。第11条 主要控制指标绍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本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1、基本农田保护任务22453.33 公顷;2、耕地保有量24126.67 公顷;3、标准农田保护任务3473.33 公顷;4、城乡建设用地规模6597.00 公顷;5、新增建设占用土地1750.00 公顷;6、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05.00 平方米;7、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30.00 平方米。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12条 结构调整的原则优先保障生态用地,重点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保障重点发展区块和项目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第13条 农用地结构调整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耕地保护数量和质量并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用地总面积由2005年的109836.69 公顷调整到2020年末109808.81 公顷,净减27.8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下降到90.47%。1、耕地:由2005年的28569.70 公顷减至2020年的25225.79 公顷,净减3343.91 公顷。期内增加2012.44 公顷,其中土地开发增加946.71 公顷,土地整理增加152.84 公顷,建设用地复垦增加912.89 公顷;期内减少5356.35 公顷,其中农业结构调整减少4171.05 公顷,建制镇占用763.90 公顷,集镇占用26.28 公顷,村庄占用253.54 公顷,独立建设用地占用40.89 公顷,交通水利用地占用79.27 公顷,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占用20.80 公顷,特殊用地占用0.62 公顷。2、园地:由2005年的13890.40 公顷增至2020年的14321.98 公顷,净增431.58 公顷。期内增加1554.62 公顷,其中农业结构调整增加934.64 公顷,建设用地复垦增加619.98 公顷;期内减少1123.04 公顷,其中开发整理为耕地892.41 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0.65 公顷,建制镇占用146.05 公顷,集镇占用3.40 公顷,村庄占用59.19 公顷,独立建设用地占用9.81 公顷,其他建设用地占用11.53 公顷。3、林地:由2005年的61121.58 公顷增至2020年的64328.46 公顷,净增3206.88 公顷。期内增加3567.77 公顷,其中农业结构调整增加3400.80 公顷,建设用地复垦增加166.97 公顷;期内减少360.89 公顷,其中开发整理为耕地198.85 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0.80 公顷,建制镇占用100.08 公顷,集镇占用3.49 公顷,村庄占用30.73 公顷,采矿用地占用0.35 公顷,独立建设用地占用12.21 公顷,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占用10.85 公顷,特殊用地占用3.53 公顷。4、其他农用地:由2005年的6255.01 公顷减至2020年的5932.58 公顷,净减322.43 公顷。期内增加1.45 公顷,均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期内减少323.88 公顷,其中开发整理为耕地0.52 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164.39 公顷,建制镇占用93.86 公顷,集镇占用3.35 公顷,村庄占用48.45 公顷,独立建设用地占用9.85 公顷,交通水利用地占用0.32 公顷,其他建设用地占用3.14 公顷。第14条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保障重点发展区块及项目用地,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建设用地总规模由2005年的8780.32 公顷调整为2020年末的8827.77 公顷,净增47.45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调整到7.27%。1、城乡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由2005年的6671.79 公顷降至2020年6597.00 公顷,净减74.79 公顷。其中:(1)建制镇:由2005年的3071.11 公顷增至2020年的4186.58 公顷,净增1115.47 公顷。期内增加1115.47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763.90 公顷,占用园地 146.05 公顷,占用林地100.08 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93.86 公顷,占用建设用地2.29 公顷,占用未利用地9.29 公顷。(2)集镇:由2005年的128.17 公顷增至2020年的153.23 公顷,净增25.06 公顷。期内增加36.52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6.28 公顷,占用园地3.40 公顷,占用林地3.49 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3.35 公顷;期内减少11.46 公顷,全部复垦为园地。(3)村庄:由2005年的3348.08 公顷减至2020年的2115.01 公顷,净减1233.07 公顷。期内增加392.54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53.54 公顷,占用园地59.19 公顷,占用林地30.73 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48.45 公顷,占用建设用地0.19 公顷,占用未利用地0.44 公顷;期内减少1625.61 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897.77 公顷,园地606.34 公顷,林地121.49 公顷,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占用0.01 公顷。(4)采矿用地:由2005年的55.39 公顷减至2020年的20.30 公顷,净减35.09 公顷。期内增加0.35 公顷,均占用林地;期内减少35.44 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7.08 公顷,复垦为园地0.44 公顷,林地27.92 公顷。(5)独立建设用地:由2005年的69.04 公顷增至2020年的121.88 公顷,净增52.84 公顷。期内增加73.75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40.89 公顷,占用园地9.81 公顷,占用林地12.21 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9.85 公顷,占用建设用地0.22 公顷,占用未利用地0.77 公顷;期内减少20.91 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7.48 公顷,复垦为园地0.59 公顷,林地12.84 公顷。2、交通水利用地:由2005年的1988.43 公顷增至2020年的2065.32 公顷,净增76.89 公顷。其中:(1)公路用地:由2005年的430.14 公顷增至2020年的505.41 公顷,净增75.27 公顷。期内增加75.27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75.24 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0.03 公顷。(2)水库水面:由2005年的1445.99 公顷减至2020年的1443.96 公顷,净减2.03 公顷。期内减少2.03 公顷,全部为建制镇占用。(3)水工建筑用地:由2005年的112.30 公顷增至2020年的115.95 公顷,净增3.65 公顷。期内增加4.32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4.03 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0.29 公顷;期内减少0.67 公顷,其中建制镇占用0.26 公顷,村庄占用0.19 公顷,独立建设用地占用0.22 公顷。3、其他建设用地:由2005年的120.10 公顷增至2020年165.45 公顷,净增45.35 公顷。其中:(1)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由2005年的69.62 公顷增至2020年的116.86 公顷,净增47.24 公顷。期内增加47.24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0.80 公顷,占用园地11.33 公顷,占用林地10.85 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2.95 公顷,占用村庄0.01 公顷,占用未利用地1.30 公顷。(2)特殊用地:由2005年的50.48 公顷减至2020年的48.59 公顷,净减1.89 公顷。期内增加4.54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0.62 公顷,占用园地0.20 公顷,占用林地3.53 公顷,占用其他农用地0.19 公顷;期内减少6.43 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0.56 公顷,复垦成园地1.15 公顷,复垦为林地4.72 公顷。第15条 未利用地结构调整保护湿地系统、维系河道、湖泊及滨水地带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度开发未利用地资源,提高未利用地综合利用水平。未利用地总面积由2005年的2764.43 公顷下调到2744.86 公顷,净减19.5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下降到2.26%。1、水域:由2005年的1557.97 公顷降至2020年1554.09 公顷,净减3.88 公顷。期内减少3.88 公顷,均被建设占用。2、滩涂沼泽:由2005年的155.61 公顷降至2020年154.03 公顷,净减1.58 公顷。期内减少1.58 公顷,均被建设占用。3、自然保留地:由2005年的1050.85 公顷降至2020年1036.74 公顷,净减14.11 公顷。期内减少14.11 公顷,其中开发为耕地7.77 公顷,建设占用6.34 公顷。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详见附表f2。第四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第16条 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规则根据本县不同区域土地资源条件、县域空间布局框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土地利用区域性差异,本次规划划定了六类土地用途区,即基本农田保护区、林业用地区、一般农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土地用途分区详见附表f11。 1、基本农田保护区该区是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相对较高、优质农田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羽林街道、回山镇、镜岭镇、儒岙镇、大市聚镇、小将镇以及城南乡,区域土地总面积约28336.8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35 %。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基本农田。用途管制规则:严格保护区内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确保规划期间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加强建设用地选址论证,各类建设尽量避让基本农田,严格禁止各类城乡建设占用区内基本农田(油气井、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等除外);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它零星农用地应当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不得在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它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不定位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单独选址的民生项目,如需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在不突破保护区内预留耕地数量的前提下,视为符合规划;根据规划安排,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预留的耕地面积但不突破预留规模的独立建设项目,以及在规划布局范围内的交通、水利等线型工程,不再补划基本农田,简化相应用地报批程序。 2、一般农地区该区土地利用主要类型为耕地、园地和其他农用地,主要分布在镜岭镇、回山镇、儒岙镇以及大市聚镇,区域土地总面积约16514.6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61 %。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用途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为耕地、园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耕地、园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严格控制区内的耕地转变用途,经批准的建设占用区内耕地,必须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补充与所占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加强对园地、林地的管理,严禁各类建设占用水土保护林、水源涵养林及其它各种防护林用地;鼓励对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推进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乡镇、村级工业向城镇工业功能区集中。 3、城镇建设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指在土地利用上以城镇功能为主导用途的区域,也是县域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区域,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和大市聚镇的城镇用地区,规划面积11843.9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76 %。区内土地主要用途为城镇建设。用途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建设,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建制镇建设规划;区内城镇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区内建设用地应当整理复垦为耕地或其他农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厉行节约和集约用地,合理控制城区扩展规模和时序。建设用地新增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优化城区用地功能和产业用地布局,引导产业用地由内向外梯度转移,促进城区内分工明确、协调合理的产业圈层结构和功能分区的形成;城镇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空闲地、闲置地和低效用地,确需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的,应首先利用非耕地。严格用地标准控制,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不得突破规划控制标准;城镇建设区内的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以前,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维护。占用该区域内农用地进行建设,要符合相关审批程序,其建设用地规模要在规划实施中通过年度计划严格控制;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严禁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菜地和基本农田。 4、村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农村居民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用地区域。规划面积2819.8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2 %,在全县各个乡(镇)均有分布。区内土地主要用途为村庄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用途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村镇建设,须符合经批准的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区内村镇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区内建设用地应当整理复垦为耕地或其他农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区内的各项建设用地规模,应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建设用地标准之内;村镇建设必须充分利用旧宅基地、空闲地和废弃地,确需扩大的,应当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区内部分已划入撤并村的村庄,或已纳入土地复垦整理开发规划但未落实到具体地块的村庄,规划期内鼓励和引导该类村庄撤并,待条件成熟后,依照土地复垦整理开发规划选择部分村庄用地逐步整理、复垦为农用地;区内除了中心村以外的村庄用地可引导复垦为耕地、园地或林地,也可以纳入本村土地整理项目统一进行整理,复垦整理后的土地根据周边农地的情况可划为一般农地加以管制,也可以划入基本农田加以管制,达到标准农田质量要求的,经过验收划为标准农田;在规划期内已基本完成本县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任务的前提下,如果本区部分自然村确实无需复垦,允许依照相关规划进行原拆原建。5、林业用地区该区土地以林地为主,大多分布在县域西部及南部的山地地域,主要集中在镜岭镇、儒岙镇、大市聚镇、小将镇、沙溪镇以及巧英乡,区域土地总面积57700.34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54 %。区内土地主要用途区为林业生产及生态营林设施建设。用途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区内零星耕地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可转为林地;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应当按其适宜性调整为林地或其他类型的营林设施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控制区内耕地不得改变用途。除改善生态环境、法律规定确需退耕还林外,其它耕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水土保护林、水源涵养林及其他各种防护林用地,加强有林地的管理,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不得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和非法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不得占用保护区核心区的土地进行新的生产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 6、风景旅游用地区该区是风景名胜、自然及人文景观集中保护区域,包括大佛寺宗教旅游区、穿岩十九峰山水观光旅游区、沃洲湖山水文化旅游区、天姥山天姥文化旅游区、王家坪科研科普旅游区、小将绿色生态旅游区和沙溪休闲野营区,区域土地总面积1092.2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0 %。区内土地主要用途为风景旅游用地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用途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旅游、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区内土地使用应当符合风景旅游用地区规划;区内影响景观保护和游览的土地用途,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在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前提下,允许区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严禁各类与保护要求不符的土地开发活动,禁止开山炸石、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基础设施建设须符合经批准的旅游风景区规划;对河流、湖泊等重要水体要划定保护“蓝线”以及周边控制“绿线”,严禁侵占规划控制水面和绿地进行违规建设; 区内影响景观保护和游览的土地用途,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在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前提下,允许区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第17条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规则为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控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引导镇、村理性发展,划定了城乡建设规模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形成禁止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四个空间管制区。1、禁止建设区该区是指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风景旅游用地核心区等具有特殊保护需要,必须加以重点保护、避免遭人类开发活动破坏的区域。总面积834.8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9 %。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规则: 严禁开展与区内主导用途不相符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区内地类应朝着有利于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方向调整;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不得在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土地生态环境的活动;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油气井、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等除外);禁止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建设控制地带进行不利于文物保护的建设活动。2、允许建设区该区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区域,是城乡现状建设用地与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和儒岙镇、大市聚镇两大组团。总面积7086.20 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84 %。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矿建设。空间管制规则: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的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3、有条件建设区该区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区域,也是城乡建设用地适应调整的允许区域。总面积7584.71 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25 %。空间管制规则:区内建设占用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在城镇工矿(或农村居民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已经用完、且所有约束性指标没有被突破的前提下,经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区内土地可安排用于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或农村居民点缩并)的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确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应严格论证,并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4、限制建设区该区是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对应土地用途分区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林业用地区、一般风景旅游用地区和部分一般农地区。总面积105875.71 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7.23 %。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管制规则:区内建设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为主;规划中已列明、且已安排用地布局的线性建设项目,视为符合规划;规划中未列明、或虽已列明但未安排用地布局的线性建设项目,须由规划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开展项目选址和用地的专家论证,论证通过后方可审批;列入规划的不定位的基础设施和单独选址项目,如需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在不突破保护区内预留耕地数量的前提下,视为符合规划;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详见附表f12。第五章 农用地布局与规划第18条 目标任务优化农用地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重要的农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升标准农田质量,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耕地补充力度。第19条 农用地布局以优质高效的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城郊农业为主体,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新格局。1、东部山地森林生态农业区该区主要包括沙溪镇、新林乡、巧英乡、小将镇及大市聚和儒岙东部片区。重点建设森林生态公益林带、竹笋开发加工产业区、苦丁茶基地、杨桐柃亩人工培育基地等,着重发展竹笋、有机茶、野生动物繁育等山地生态林业产品,发展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2、西、南部低山名优特色农业区该区主要包括城南乡、双彩乡、回山镇和儒岙镇西片地区,地形主要以丘陵、山地、台地为主。重点建设名优茶产业区、高山蔬菜产业区、白术产业区和名优水果产业区,着重发展高山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名优特色农业。区内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土地整理和补充耕地的力度,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加强低效园地开发,重点发展现代名优特色产业。3、中、北部河谷观光加工农业区该区主要包括中心城市郊区、北部三联台地和东北部大明市台地等地区,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经济基础较好,工业发达,交通便利。重点建设梅渚农业产品加工园区、名优水果、良种茶亩等农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一条东起新昌工业园区、梅渚、西至澄潭的现代农业示范带。4、西部生态旅游农业区该区主要包括东茗乡和镜岭镇。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该区域是新昌国家级地质公园所在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重点应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观光农业,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同时积极建设以良种育苗、名茶、高山蔬菜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基地。第20条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以基本遵循现状基本农田布局为前提,按照确保面积、提高质量、优化布局的要求,依据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与农业部门开展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等进行衔接,科学调整现状基本农田布局。规划期内,全县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152.84 公顷,建设占用基本农田超过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预留耕地数的,通过土地整理进行基本农田补划。1、 科学调整基本农田布局本县上一轮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3253.33公顷,本轮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2453.33公顷,自然核减800.00公顷,自然核减部分不纳入基本农田调整范围。基本农田调入:将已验收合格的土地开发整理新增优质耕地136.14公顷,以及高等别耕地和集中连片耕地2845.83公顷,共计2981.97公顷,划为基本农田加以保护。 基本农田调出:将低等别、质量较差地、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已规划为建设用地的基本农田,以及城乡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2981.97公顷调出。经过调整,本县实际划定基本农田面积22453.33 公顷。另外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除了基本农田多划了149.65 公顷耕地,用于规划期内不定位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单独选址的民生项目建设占用,包括不定位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等独立建设的民生项目。2、开展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实行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开展基本农田划区定界,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按照“定量到村、定位到块、定责到人”的要求,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设立标志,登记造册,建立档案,落实责任,严格实行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全县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28336.80 公顷。本县基本农田集中区主要分布在羽林街道东北部、镜岭镇东南部、回山镇和双彩乡周边地区等共45个,基本农田集中区总面积20336.00公顷。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应遵循以下原则:(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原则,保证耕地总量和基本农田的动态平衡;(2)优先划定优质耕地的原则。(3)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相结合的原则。(4)统筹兼顾原则,划区定界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整理、宅基地复垦及各类建设需要相结合。(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基本农田保护与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3、开展基本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1)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2)大力开展基本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质量,配合实施“沃土工程”,提升基本农田地力。(3)积极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以建设促保护,全面提升全县基本农田保护与管理水平。4、基本农田成果检验评价(1)分布区域更合理经过本次调整,基本农田在分布区域方面避开了城镇村新增建设用地区及有条件建设区,大量集中在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更趋于合理,同时也便于基本农田保护的管理。避免了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基本农田保护与必要的城市建设发展相冲突,避免了频繁调整规划,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和纲领性。(2)数量达到要求经过调整,本县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本轮规划省厅下达指标,数量达到了要求。(3)质量保持稳定本次调入的基本农田大部分是经过开发整理的新增耕地,交通、灌溉条件较好,耕作质量有保证,更有利于下一步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需要。综上所述,本县基本农田调整坚持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原则,做到了“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符合相关要求。第21条 标准农田保护规划1、严格保护标准农田加强标准农田保护,实行标准农田“先补后占”制度,确保标准农田任务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规划期内全县标准农田保护任务为3473.33 公顷。2005年,本县已建标准农田3549.75公顷,主要分布于南部回山镇、双彩乡以及中部的儒岙镇,规划划定的扩展边界范围内尚有标准农田217.65公顷,应积极开展标准农田的移位建设。标准农田储备库面积有558.80公顷,标准农田移位建设全部通过标准农田储备项目予以补划,做到质量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此外,标准农田占用必须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审批。2、 构建标准农田质量建设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全县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措施:(1)建立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组织领导体系,会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严格责任落实,严把建设标准;狠抓实施进度,(2)狠抓工程质量,狠抓资金安全,狠抓目标考核,狠抓监督检查;(3)组织各地科学制订提升规划,明确中长期目标、分年度、分区域建设计划实施方案、技术措施和工作进度;(4)探索创新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技术和工作模式,加强对地力培肥技术体系,特别是集成技术再创新研究;(5)推进农田质量长效机制建设,积极探索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运行、管理、监督机制和长效机制,建立标准农田数量、地力等级、质量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第22条 耕地保护规划1、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强化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选址应加强项目用地评价和多方案比较论证,贯彻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至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185.30 公顷以内。2、加大耕地生态建设和灾毁防治力度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严格界定灾毁耕地的标准,强化耕地灾毁情况监测,对灾毁耕地及时复耕。3、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引导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用地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不破坏土地耕作层。规划农业结构调整面积控制在4171.05 公顷以内。4、加大耕地补充力度(1)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措施,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执行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补充划入耕地要求与被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研究成果,制定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等级折算的实施办法,确保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积极推进县域范围内易地补充耕地的有偿调剂机制。(2)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耕地补充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到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012.44 公顷,其中土地整理补充耕地152.84 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912.89 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946.71 公顷。到2020年,耕地面积达到25225.79 公顷。5、大力提高耕地质量结合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同时加大山丘地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改造中、低产田,积极开展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培育地力。第23条 园地布局优化与规划1、科学调整园地布局调整园地布局,引导新增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丘陵和荒坡地集中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园地区内重点发展优质茶园、果园、桑园和竹园,建设名特优农产品基地。2、适度增加园地至2020年园地面积达到14321.98 公顷,其中土地复垦增加619.98 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增加934.64 公顷。第24条 林地保护规划1、严格保护林地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禁止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水土保护林、水源涵养林及其他各种防护林用地,加强有林地的管理,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1、积极补充林地数量,发挥生态屏障作用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造林,并积极发展林地休闲旅游业。通过土地复垦增加166.97 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增加3400.80 公顷,至2020年林地面积达到64328.46 公顷。详见附表f8和f14。第六章 生态、旅游用地布局与规划第25条 目标任务以“神山圣寺,奇峰仙湖”为资源依托,规划将新昌建设成为自然风景突出、人文资源荟萃、交通便捷、配套服务完善,以自然、人文观光为主体、休闲度假旅游为发展重点的国内一流的休闲旅游城市,并成为绍兴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旅游发展强县及华东旅游网络的重要节点。第26条 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加强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根据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和绍兴生态市建设规划,结合本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成果,将新昌县生态功能区划分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并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的禁止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限制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