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2萃取螺旋藻抗氧化物质的研究.pdf_第1页
超临界CO2萃取螺旋藻抗氧化物质的研究.pdf_第2页
超临界CO2萃取螺旋藻抗氧化物质的研究.pdf_第3页
超临界CO2萃取螺旋藻抗氧化物质的研究.pdf_第4页
超临界CO2萃取螺旋藻抗氧化物质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临界超临界CO2萃取螺旋藻抗氧化物质的研究萃取螺旋藻抗氧化物质的研究 潘碧枢,王林,胡秋辉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摘 要:要:本文应用响应曲面法设计超临界CO2萃取实验,考察了主要参数(萃取温度、 压力、时间)对螺旋藻抗氧化物质萃取得率的影响;对参数和实验指标之间进行了回归 分析,得到了数学表达式: Response = 7.02900-0.26063 A-0.011275 B-1.14775 C+3.22656E-003 A2 +5.90000E-004 B2+0.13400 C2-6.56250E-004 A B+0.011563 A C -1.00000E-003 B C 该方程的R2=0.9632,R 2 Adj =0.9158,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评价。利用模型,得到优化提取 条件为:萃取温度 48,萃取压力 20MPa,萃取时间 4h;在验证实验中表明了此结果的 可靠,且得率还稍高于预测值。并对在优化条件下所得提取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能力鉴 定,结合阳性对照物(BHT、Trolox、-生育酚)进行比较,通过DPPH法显示了粗提取 物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能力,通过亚油酸法证明了粗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比-生育酚 效果稍好。并对该粗提取物进行了成分组成分析,其中脂类物质占了 70%左右,其次是 色素类物质占了近 20%和少量脂溶性维生素,并对脂类物质的脂肪酸利用GC和GC-MS 进行了组分分析,结果显示-亚麻酸和亚油酸共占了总脂肪酸的 40%左右。 关键词:关键词:超临界CO2 ,萃取 螺旋藻 抗氧化 0.前言 0.前言 螺旋藻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1,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2,而天然抗氧化物质的优点更 加促进了螺旋藻研究热。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分离技术,其无毒无害 的优点更好地满足了当代食品安全和对环境无污染的要求。已有学者4对螺旋藻抗氧化 成分进行有机溶剂萃取法的工艺数学优化研究,但是有机溶剂试剂价格高并且存在安全 隐患。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研究螺旋藻的抗氧化物质具有时代意义。 利用临界CO2萃取技术能得到螺旋藻甘油酯(中性脂肪)和游离脂肪酸4、-胡萝 卜素5,6,此外还获得了维生素A和E以及酚类色素。维生素A和E多为结合态,因为在未 经皂化的粗提取中其含量测定值很小。利用此技术研究螺旋藻提取到酚类色素的研究在 国际上没有报道,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这类色素接触到空气时极易呈现出铁锈的颜色,并 通过定性分析判定其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因此所获得的粗提取物不仅具有营养功能, 更有一定的抗氧化功效。 本文率先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螺旋藻抗氧化物质深入、系统分析。萃取实验中, 以最大量的获得粗提取物为目标,因为观察到粗提取物的活性在所设计的试验组中不同 组差别不是很大(有另一部分实验为证) ,于是考察了得率的工艺优化。而不同品种和养 殖环境的螺旋藻营养物质具有较大的差异,如占粗提取物比例最高的脂肪酸组成7,8,则 具体的原料会影响粗提取物量、粗提取物中各组分之间的比率。 一.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和方法 1.螺旋藻粉螺旋藻粉,江苏农业科学院明天生物种业有限公司 2.超临界萃取装置超临界萃取装置HA121-50-01 型,南通市华安超临界萃取有限公司 3.试剂:试剂: -1- Trolox、-生育酚、DPPH、芦丁标样、-胡萝卜素标样、维生素 A 标样(sigama 试剂) 亚油酸、AAPH(日本和光试剂,纯度不低于 99%) NH4CNS、FeCl2、KH2PO4、NaOH、盐酸、乙醇、NaNO2、Al(NO3)3、石油醚、KOH、 焦性没食子酸、氯仿、乙酸、乙醚、正己烷、Na2SO4、BF3(分析纯) 乙腈、二氯甲烷、甲醇、异丙醇(色谱纯) BHT(食品级) 4.超临界超临界CO2提取实验设计提取实验设计 本实验考察因素为萃取温度、压力及时间,这三个因子是超临界CO2萃取过程主要 影响萃取效果的参数,并且固定二氧化碳流量为 20L/h,萃取过程中不加夹带剂。参考国 外资料9,10,11,按Design-Expert 6.0.10 软件中Response Surface的Box-Behnken设计试验组 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表 1 超临界 CO2 萃取实验中因素-水平 试验因素 水平编码 A 萃取温度 B 萃取压力 MPa C 萃取时间 h -1 32 20 2 0 40 30 3 1 48 40 4 设定的实验组中,每组试验用螺旋藻粉 100g,在实验开始前分装在合适的样品袋中 于干燥避光环境中保存备用。用 200ml 的洁净具塞塑料瓶收集粗提取物并编号,冷藏于 -20冰箱中。 5.分析方法 5.1 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 5.1 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 5.1.1 DPPH 法法 检验粗提取物和阳性对照物的去自由基能力大小,选用DPPH法,并对参考文献12,13 上的方法适当改动。 样品溶液 粗提取物:1mg/ml 乙醇溶液 BHT:0.2mg/ml 乙醇溶液 Trolox:0.2mg/ml 水溶液 -生育酚:0.2mg/ml 乙醇溶液 测试试剂 DPPH:210-4mol/ml乙醇溶液 实验考察指标为 DPPH 的抑制率,抑制率计算如下: 抑制率=1-(Ai-Aj)/Ac100% Ai 是加了抗氧化剂后 DPPH 溶液的吸光度(ABS.) Aj 粗提取物(即样品液)溶液在测定波长的吸光度(ABS.) Ac 是未加抗氧化剂时 DPPH 溶液的吸光度(ABS.) 实验中用无水乙醇作为空白液调节722s分光光度计0值和极大值 (E000或者3.000) , 测定波长是 517nm: Ai 由 2ml 的样品溶液+2ml 的 DPPH 溶液测得; Aj 由 2ml 的样品溶液+2ml 无水乙醇测得; -2- Ac 由 2ml 无水乙醇+2ml 的 DPPH 溶液测得。 5.1.2 抑制亚油酸氧化法抑制亚油酸氧化法 再考察粗提取物和阳性对照物抑制亚油酸14,15的效果来评判抗氧化效果, AAPH可以 加速亚油酸的氧化过程。 样品溶液 粗提取物:5.000mg/ml 乙醇溶液 BHT:1mg/ml 乙醇溶液 Trolox:1mg/ml 纯水溶液 -生育酚:1mg/ml 乙醇溶液 测试试剂 亚油酸:25.148mg/ml 乙醇溶液 AAPH:0.1mol/ml 水溶液 NH4CNS:30%(w/v)水溶液 FeCl2:0.02mol/ml的 3.5%盐酸溶液 实验考察指标为吸光度值,计算样品的ABS.方法为A1-A2,计算空白的ABS.方法为 B1-B2 反应管制备 样品母液: 4ml 磷酸缓冲液(0.05M,ph7.0)+2ml 去离子水+2ml 亚油酸乙醇溶液 (质量体积比为 2.5%)+1ml 样品溶液+1ml 无水乙醇 空白母液: 4ml 磷酸缓冲液 (0.05M, ph7.0) +2ml 去离子水+2ml 亚油酸乙醇溶液 (质 量体积比为 2.5%)+2ml 无水乙醇 向各母液管加入 5/12ml(取 0.417ml)的 0.1M 的 AAPH,置于 37水浴中,避光计 时反应。用亚硫酸氢铁方法评估氧化程度,用 75%乙醇调节 722s 分光光度计 0 值和极大 值(E000 或者 3.000) ,500nm 下测吸光度值。 测定管 测定样品液:0.1ml样品母液+9.7ml75%乙醇+0.1ml硫氰酸氨+0.1mlFeCl2,吸光度为 A1 样品空白:0.0096ml样品溶液+9.7904ml75%乙醇+0.1ml硫氰酸氨+0.1ml FeCl2,吸光 度为A2 空白液:0.1ml空白母液+9.7ml75%乙醇+0.1ml硫氰酸氨+0.1mlFeCl2,吸光度为B1 试剂空白液:9.8ml75%乙醇+0.1ml硫氰酸氨+0.1ml FeCl2,吸光度为B2 5.2 超临界超临界CO2萃取所得粗提取物成分分析 萃取所得粗提取物成分分析 5.2.1 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 芦丁16,17标准曲线制作: 1精确称取芦丁标准试剂(粉末)0.0304g 用 30%乙醇溶解,完全转入 100ml 容量瓶中,用 30%定容至刻度线 2分别量取上述标准溶液 1ml,2ml,4ml,6ml,8ml 于 5 个 25ml 容量瓶中,用 30%乙 醇溶液补充至 12.5ml 3加入 0.7ml NaNO2(m:v=1:20) ,摇匀静置 5 分钟 4加入 0.7ml Al(NO3)3(m:v=1:10) ,摇匀静置 6 分钟 5加入 5ml 1mol/l 的 NaOH 溶液摇匀 6用 30%的乙醇溶液稀释定容各容量瓶内的溶液至刻度线 -3- 710 分钟后于波长 510nm 处测定吸光度值 取 3 个 25ml 的容量瓶,分别取 5ml 已配置的 5mg/ml 的粗提取物乙醇溶液,用 30% 的乙醇溶液稀释到 12.5ml,再进行上述 3-7 的步骤;再用 1 个 25ml 的容量瓶,取 5ml 粗提取物溶液用 30%的乙醇溶液稀释到 25ml,作为样品空白测定。 5.2.2 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法测定-胡萝卜素胡萝卜素 对粗提取物中的-胡萝卜素运用HPLC方法去定量分析18,19。本可以一次检出-胡 萝卜素、维生素A和E,但因粗提取物的维生素A和E结合态占多,所以未皂化的样品只进 行了-胡萝卜素的检测。 仪器:Agilent 1100 series 高效液相色谱仪 柱子:Zorbax SB C18 4.6150mm 进样量 10l 柱温 30 检测光波波长:450nm 流动相:乙腈/二氯甲烷=70/30 流速是 1ml/min 配置待测的粗提取物浓度为 4.988mg/ml 异丙醇溶液。 5.2.3 HPLC 法测定维生素法测定维生素 A 和和 E 根据资料20,选用反相高效液谱法测定维生素A和E。并参照国标法:果品制品维 生素A、 维生素E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 T 5009.82 2003)以及相关资料21进行皂化。 1.称取样品 0.5342g 样品,并加入少量的维生素 C 2.50%KOH 溶液:1ml 3.无水乙醇:3ml 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16mg/ml) :1ml 5.80水浴,40min 6.用 8ml 石油醚分 3-5 次萃取皂化液,静置吸取醚层,45水浴氮吹至干,用异丙醇稀释 到合适倍数,待测。 仪器:Agilent 1100 series 高效液相色谱仪 柱子:Zorbax SB C18 4.6150mm 进样量 5l 柱温 30 检测光波波长:325nm(维生素 A) ,292nm(维生素 E) 流动相: 前 10 分钟由 90%甲醇溶液梯度洗脱到 100%甲醇, 之后一直用 100%甲醇洗脱 流 速是 1ml/min 5.2.4 气相色谱(气相色谱(GC)法分析粗提取物中含有的中性脂肪酸与游离脂肪酸)法分析粗提取物中含有的中性脂肪酸与游离脂肪酸 用粗提取物配置 10mg/ml的氯仿溶液, 先用氯仿/异丙醇 (v/v) =2:1 溶液润洗VARIAN 氨丙基固相萃取柱(填料 100mg)22,加 1ml样品溶液,用 2ml氯仿/异丙醇洗脱,接收 中性脂肪溶液; 再用 5ml乙酸/乙醚 (m/m)=2:98 溶液洗脱,接收到的为游离脂肪酸溶液。 对中性脂肪溶液和游离脂肪酸溶液,各加 3ml浓度为 14%的BF3甲醇溶液,在 60 水浴中甲酯化反应 30min,45水浴氮吹反应液浓缩,加适量正己烷萃取脂肪酸甲酯, 进样时分别吸取上层清液。 仪器:SHIMADZU GC-14B 色谱仪 柱子:VARIAN CP-sil88 FS500.25 FAME 柱温设置:从 160以 6/min 的速率升至 220 -4- 检测器:氢火焰检测器(FID) 5.2.5 气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粗提取物中含有的脂肪酸)分析粗提取物中含有的脂肪酸 称得 0.5g左右的粗提取物加 2ml异丙醇溶液,加 3ml的BF3/甲醇(m/v)=1:3,并加 少量的Na2SO4作除水剂,在 60恒温箱中甲酯化反应 30min,氮吹反应液浓缩,加适量 正己烷萃取脂肪酸甲酯,进样时吸取上层清液 10l。 仪器:Trace GC-MS 联用仪 柱子:PEG 20m 载气:氦气(He) ,流量为 0.8ml/min 进样口温度(进样气化温度) :250 柱温设置:180(保持 1min)以 3/min 的速率升至 230(保持 10min) 质谱扫描相对分子量:32.60453.40 5.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应用了软件:Design-Expert 6.0.10 与 SAS v8.02 二.结果与讨论 二.结果与讨论 表 2 超临界 CO2 萃取实验设计以及粗提取物质量的实测值与预测值 组 别 Factor1 A:温度 Factor2 B:压力 MPa Factor3 C:时间 h Response 粗提取物 g (实测值) Response 粗提取物 g (预测值) 1 -1 -1 0 0.40 0.40 2 1 -1 0 0.67 0.70 3 -1 1 0 0.43 0.40 4 1 1 0 0.49 0.49 5 -1 0 -1 0.42 0.48 6 1 0 -1 0.47 0.49 7 -1 0 1 0.49 0.47 8 1 0 1 0.91 0.85 9 0 -1 -1 0.43 0.38 10 0 1 -1 0.32 0.30 11 0 -1 1 0.55 0.58 12 0 1 1 0.40 0.45 13 0 0 0 0.23 0.23 14 0 0 0 0.21 0.23 15 0 0 0 0.20 0.23 16 0 0 0 0.25 0.23 17 0 0 0 0.27 0.23 1 超临界超临界CO2萃取螺旋藻成分条件筛选及模型建立萃取螺旋藻成分条件筛选及模型建立 表 3 该模型方差分析 变异数 (Source) 平方和 (Sum of 自由度 (DF) 均方 (Mean F 值 (F P 值 (ProbF) -5- Squares)Square) Value) 模型 Model 0.50 9 0.056 20.34 0.0003 失拟项 Lack of Fit 0.016 3 0.005325 6.49 0.0512 误差项 Pure Error 0.003280 4 0.0008200 总和 Cor Total 0.52 16 R= 0.9814 R2=0.9632 R 2 Adj =0.9158 表 2 列出了各组试验的因素-水平安排、实验实际结果和预测结果。利用上述软件, 对实验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回归拟合,获得了实验预测响应值(粗提取物得率,Response) 与萃取温度(A,单位为) 、萃取压力(B,单位为 MPa) 、萃取时间(C,单位为 h) 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 Response = 7.02900-0.26063 A-0.011275 B-1.14775 C+3.22656E-003 A2 +5.90000E-004 B2+0.13400 C2-6.56250E-004 A B+0.011563 A C -1.00000E-003 B C 模型方程进行方差分析表明, 该方程显著。 通过校正决定系数 (Adjusted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 2 Adj) 和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来验证, 此处 R 2 Adj的值为 0.9158, 表明大约 92%的提取率变异分布在所研究的 3 个关键因素中, 其总变异度中仅有 8%不能 由该模型来解释,相关系数 R 为 0.9814,表明提取率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 拟合度。 1.1 粗提取物得率响应面分析粗提取物得率响应面分析 DESIGN-EXPERT Plot Response 1 X = A: A Y = B: B Actual Factor C: C = 3.00 0.213345 0.335321 0.457298 0.579274 0.70125 R e s p o n s e 1 32.00 36.00 40.00 44.00 48.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A: A B: B DESIGN-EXPERT Plot Response 1 Design Points X = A: A Y = B: B Actual Factor C: C = 3.00 R esponse 1 A : A B : B 3 2.0 03 6.0 040 .0044 .0048.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0.294663 0.37598 0.457298 0.538615 55555 图 1 温度和压力交互影响粗提取物量的响应面图及其等高线图 图 1 显示了萃取时间为 3 小时条件下, 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对螺旋藻粉超临界CO2萃 取粗提取物质量的交互影响效应。由曲面图可直观地看出温度和压力这两个因素的交互 作用较显著,因为等高线的形状可反映出交互效应的强弱,椭圆表示两交互作用显著, 而圆形则与之相反23。并且从等高线可以看出,压力固定时,随着温度的上升,粗提取 -6- 物量先递减后递增;温度固定时,随着压力的上升,粗提取物量先递减后递增。据相关 资料24,25,26,温度由低到高,可引起溶质饱和蒸汽压上升,超临界CO2流体密度下降;压 力由低到高,可引起超临界CO2流体密度变大及流体的分子布朗运动和穿透能力的下降。 超临界CO2萃取兼有蒸馏和溶剂提取的特性,当溶质饱和蒸汽压上升时提取率上升,当 超临界CO2流体密度变大时溶解能力变大;溶剂布朗运动能力的下降,不利于溶质的溶 出;而因为螺旋藻是一种单核细胞生物,其细胞结构比较致密,所以溶剂的穿透能力越 大越利于萃取。由图可以看出,在低压条件下低温对萃取有利,在高压条件下高温对萃 取有利。 DESIGN-EXPERT Plot Response 1 X = A: A Y = C: C Actual Factor B: B = 30.00 0.211245 0.371871 0.532498 0.693124 0.85375 R e s p o n s e 1 32.00 36.00 40.00 44.00 48.00 2.00 2.50 3.00 3.50 4.00 A: A C: C DESIGN-EXPERT Plot Response 1 Design Points X = A: A Y = C: C Actual Factor B: B = 30.00 R esponse 1 A : A C : C 3 2.0 03 6.0 040 .0044 .0048.00 2.0 0 2.5 0 3.0 0 3.5 0 4.0 0 0.294663 0.37598 0.37598 0.457298 0.538615 0.619933 55555 图 2 温度和时间交互影响粗提取物量的响应面图及其等高线图 图2显示了萃取压力固定为30MPa时, 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螺旋藻粉超临界CO2萃 取粗提取物质量的交互影响效应。由曲面图可直观地看出温度和压力这两个因素的交互 作用较显著。并且从等高线可以看出,等时间里内,随着温度的上升粗提取物量由高到 低再逐渐升高,原因同前文解释;在温度固定时,时间越大粗提取物量越多。 DESIGN-EXPERT Plot Response 1 X = B: B Y = C: C Actual Factor A: A = 40.00 0.207575 0.299431 0.391288 0.483144 0.575 R e s p o n s e 1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 2.50 3.00 3.50 4.00 B: B C: C DESIGN-EXPERT Plot Response 1 Design Points X = B: B Y = C: C Actual Factor A: A = 40.00 R esponse 1 B : B C : C 2 0.0 02 5.0 030 .0035 .0040.00 2.0 0 2.5 0 3.0 0 3.5 0 4.0 0 0.294663 0.37598 0.457298 55555 图 3 压力和时间交互影响粗提取物量的响应面图及其等高线图 图 3 显示了萃取温度固定为 40时,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对螺旋藻粉超临界CO2萃 取粗提取物质量的交互影响效应。由曲面图可直观地看出压力和时间这两个因素的交互 -7- 作用不是很显著,但存在。并且从等高线可以看出,等时间里内,随着压力的上升粗提 取物量由高到低再缓慢升高,原因同前文解释;在压力固定时,时间越大粗提取物量越 多。 1.2 提取条件的优化及模型的确认提取条件的优化及模型的确认 对前面所获得的模型方程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 4。有表中可知,BC 项非 常不显著,舍去该项可以优化模型,得到回归方程为: Response = 7.11900-0.26063 A-0.014275 B-1.14775 C+3.22656E-003 A2 +5.90000E-004 B2+0.13400 C2-6.56250E-004 A B+0.011563 A C 表 4 模型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 模拟项 (Model term) P 值 (ProbF) 模拟项 (Model term) P 值 (ProbF) A-萃取温度 () 0.0010 C20.0012 B- 萃 取 压 力 (MPa) 0.0279 AB 0.0854 C-萃取时间(h) 0.0020 AB 0.0096 A2-生育酚BHT螺旋藻萃 取物,且-生育酚与BHT的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抑制亚油酸氧化过程的能力方面, Trolox BHT螺旋藻萃取物-生育酚。 3. 粗提取物成分分析与抗氧化解析粗提取物成分分析与抗氧化解析 螺旋藻超临界CO2萃取粗提取物得率为15.6g/kg,粗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85.1g/kg,-胡萝卜素含量77.8g/kg,维生素A含量113.2g/kg,维生素E含量3.4g/kg,其 余主要为脂肪类物质约占700 g/kg。 脂肪酸组成中, -亚麻酸占21.66%, 亚油酸占20.58%, 并且两者在游离脂肪酸中比率占多。 抑制亚油酸过程中,因为组分构成是多样的,200 分钟时粗提取物的抑制能力接近 Trolox、 BHT, 200 分钟后却又小于两者。 并且因为提取到的粗提取物中以脂类物质占多, 所以粗提取物整体抗氧化效果并不十分突出。 3.1 粗提取物中含有的中性脂肪酸与游离脂肪酸气相色谱(粗提取物中含有的中性脂肪酸与游离脂肪酸气相色谱(GC)分析)分析 表 7 中性脂肪酸气相色谱结果 保留时间 (RT) 面积 (Area) 相对含量 (Area %) 化学式 (Molecular formal) 12.728 5218 8.4934 C14H0 -9- 13.728 444 0.723 C14H1 14.865 29439 47.9177 C16H0 16.077 646 1.0514 C17H0 17.407 12586 20.4856 C18H0 18.393 405 0.6591 C18H1 19.192 899 1.4627 C18H2 19.958 615 1.0005 C18H2 20.48 638 1.0382 C20H0 21.247 373 0.6076 C18H3 表 8 游离脂肪酸气相色谱结果 保留时间 (RT) 面积 (Area) 相对含量 (Area %) 化学式 (Molecular formal) 12.76 3909 4.0144 C14H0 13.763 601 0.6167 C14H1 14.935 54408 55.8736 C16H0 16.103 481 0.4944 C17H0 17.437 6908 7.0939 C18H0 18.432 1710 1.7555 C18H1 19.14 770 0.7903 C18H2 20 6372 6.5436 C18H2 20.443 507 0.5208 C20H0 21.292 4569 4.692 C18H3 由表分析可知,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以游离态的较多,并且在所得 粗提取物中脂肪酸类棕榈酸含量最多。 3.2 粗提取物中含有的脂肪酸气质联用仪(粗提取物中含有的脂肪酸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分析 按质谱图对应的质谱信息查得质谱库内的最可能物质解析,可获得脂肪酸甲酯化学 式及脂肪酸双键位置,减去CH2推算脂肪酸的化学式。从表可知脂肪酸中最多的是棕榈 酸,其次是亚麻酸,并且内含亚麻酸为-亚麻酸(n-6系列 全顺式6,9,12-十八碳三烯 酸) ,再者内含的三种亚油酸均为非共轭亚油酸,含量占据第三位。 表 9 脂肪酸经质谱库检索处理结果 保留时间 (RT) 面积 (Area) 相对面积 (Area %) 化学式 (Molecular formal) 相似指数 (SI) 脂肪酸 (Fatty acid) 4.13 2628099.43 1.71 C12H18O 884 2,6 - 二异丙基苯酚 4.97 1790087.77 1.16 C15H30O2660 十五烷酸,C15:0 6.75 54636469.31 35.52 C16H32O2947 棕榈酸,C16:0 6.87 2420137.25 1.57 7.06 2672554.86 1.74 C16H30O2880 棕榈油酸,C16:1(3) 7.15 9160675.28 5.96 C16H30O2880 棕榈油酸,C16:1(3) 9.05 1269453.07 0.83 9.84 3114465.65 2.02 C18H36O2858 硬脂酸,C18:0 -10- 10.21 4323288.07 2.81 C18H34O2890 油酸,C18:1(10) 10.32 4147739.99 2.70 C18H34O2867 油酸, C18:1(10) 10.65 1976299.94 1.28 C18H32O2798 亚油酸C18:2(7,10) 10.99 28300121.25 18.40 C18H32O2935 亚油酸C18:2(9,12) 11.50 33310495.35 21.66 C18H30O2913 亚麻酸C18:3(6,9,12) 12.39 1381407.65 0.90 C18H32O2778 亚油酸C18:2(7,10) 12.86 1056182.88 0.69 16.88 1623169.63 1.06 注:表中空余项为未检索到的化合物;相似指数取值从 0 到 1000,值越大结果越可靠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徐惠娟,徐桂花.螺旋藻的营养保健功效J.农业科学研究,2005,26(1):89-91 2E.W.Becker, L.V.Venkataraman.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blue-green alga Spirulina in IndiaJ.Biomass, 1984,4(2):105-125 3Miguel Herrero, Pedro J. Martin Alvarez, F. Javier Senorans, et al.Optimization of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of antioxidants from Spirulina platensis microalgaJ.Food Chemistry,2005(93 ):417-423 4Rui L. Mendes, Alberto D. Reis, Ana P. Pereira, et al.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of -linolenic acid (GLA) from the cyanobacterium Arthrospira (Spirulina) maxima:experiments and modeling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5,105:147-152 5C.V.Seshadri, B.V.Umesh, R.Manoharan. Beta-carotene studies in SpirulinaJ. Bioresource Technology,1991,38(2-3):111-113 6 朱廷风,廖传华.螺旋藻中-胡萝卜素的超临界CO2萃取实验研究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 械,2003,(4):66-68 7Zvi Cohen, Avigad Vonshak, Amos Richmo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Spirulina strains grown under variou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J. Phytochemistry, 1987, 26,(8):2255-2258 8Zvi Cohen, Avigad Vonshak.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Spirulina and spirulina-like cyanobacteria in relation to their chemotaxonomyJ. Phytochemistry, 1991,30(1):205-206 9 Francis F, Sabu A, Nampoothiri K M. Use o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for optimizing process parameter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mylase by Aspergillus oryzaeJ. Biochem Eng J,2003,15:107-115 10 Annadurai G. Design of optimum response surface experiments for adsorption of direct dye on chitosanJ. Bioproc Eng,2000,23:451-455 11 Ambati P, Ayyanna C. Optimizing medium constituents and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citric acid production from palmyra jaggery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J. World J Microbiol Biolotechnol,2001,17:331-335 12 Lan-Fen Wang, Hong-Yu Zhang.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n DPPH Radical-Scavenging Mechanism of EdaravoneJ.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03,13:3789-3792 13 Benard F. Juma, Runner R.T. Majinda. Erythrinaline alkaloids from the flowers and pods of Erythrinalysistemon and their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propertiesJ. Phytochemistry,2004, 65:1397-1404 14 Takeshi Nagai, Mizuho Sakaia, et al. Antioxidative activities of some commercially honeys,royal jelly, and propolisJ. Food Chemistry,2001,75:237-240 15 Ronghua Huang, Eresha Mendis, Se-Kwon Kim. Factors affecting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behavior of chitosan sulfat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05,36:120-127 -11- 16 苗敬芝,李勇.银杏类黄酮(GBE)的检测与提纯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00,3:39-40 17朱恩圆,邹彦平, 魏东芝等.蜂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及质量控制J.中成药,2005,27(7):835-836 18 王强,韩雅珊,广田才之等.食品中多种类胡萝卜素的测定(HPLC 法)J.营养学报,1997,19(2):212-215 19 郑明慈.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维生素 A、E 及-胡萝卜素J.华夏医学,1999,12(2):124-126 20 陈春晓,刘红河,康莉等.强化食品中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E 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法J.职业与 健康,2005,21(8):1130-1132 21 李艳飞,王振勇,石发庆等.饲料中维生素 E 的荧光测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1,(2):18-19 22 J.A. Garcia Regueiro, J. Gibert, I. Diaz. Determination of neutral lipids from subcutaneous fat of cured ham by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1994,667:225-233 23 Muralidhar R V,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