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新经济学论文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现有有关个人收入、消费和储蓄的理论,均没有考虑制度性变量,即在假定制度如经济体制、市场制度等不变的条件下,来研究个人储蓄行为。例如每人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先决定消费与储蓄的比例,然后再决定储蓄所分布的金融资产,以期达到生命周期的效用极大化。然而,从中国20年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看,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出现了一些用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本文旨在把一些制度变量纳入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分析,进而说明,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变量是影响个人预期的重要因素,从而对个人储蓄行为发生着重要的作用。一、问题的提出中国20年来储蓄的基本情况中国经济改革20多年来,个人收入增加很快,这是个人储蓄增加的基础。表1给出了中国这段时期个人收入与储蓄增长的基本情况。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储蓄指中国居民个人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它仅是个人总金融性储蓄的一部分约占70,其他个人金融资产还有手持现金、国债、股票等有价证券。因为现有统计文献中对个人储蓄存款的统计比较准确,所以本文以此为主要分析基数,以方便与其他统计指标的对比分析。表2列出了利率水平与储蓄存款的变化情况,表3则列出了居民个人储蓄的增长率与其他相关指标增长率的对比情况。表11978-1999年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与储蓄存款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中国统计摘要,第53页表21978-1999年存款利率水平与居民储蓄资料来源2000中国金融年鉴表3中国储蓄增长率与其他指标的比较注除GDP年增长率按不变价计算外,个人收入和储蓄的年增长率均按现价计算资料来源据2000中国统计摘要相关数字计算所得。对表1、表2和表3的宏观统计数字加以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个人储蓄行为有以下特征第一,个人储蓄相对于个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每百元个人当年货币收入的储蓄存款率从1978年的18,上升至1991年的17,平均储蓄率大幅度提高。如果加上个人手持现金和证券,中国个人储蓄率在1993年就达到243。这在当年人均GDP仅300美元的中国是令人奇怪的。第二,在这20多年中,每年个人储蓄存款年增长率均高于GDP和个人货币收入的年增长率,这一现象也无法解释。第三,19871995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9,其中有6年1985年、1988年、1989年、1993年、1994年、1995年通货膨胀率高于10,大部分年份的储蓄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