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ppt_第1页
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ppt_第2页
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ppt_第3页
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ppt_第4页
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登革出血热,一、概述,登革病毒引起 伊蚊传播 发热性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突起发热、多部位疼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重要的虫媒传染病 可发生大流行 发病者:症状突出 再感染新血清型易出现加重,死亡率增加。,世界流行史 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 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19-20世纪初 美洲、南欧、北非、东地中海、亚洲、澳洲、印度洋、中太平洋、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多个岛屿。 20世纪50年代 菲律宾和泰国出现登革出血热。 50年代以后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主要在东南亚、太平洋群岛、南美洲等地区流行。,我国流行情况 1873年在厦门,1928年在广州及珠三角,1940年在上海等地,1945年在福建、汉口等发生流行。 静息30多年后,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暴发,全省报告22122例;1980年在海南暴发,全省报告452676例。 1978-2001年,全国共报告68万例,死亡501例。 2006年, 全国共报告1044例,死亡0例。 2007年,全国共报告539例,死亡0例。,二、病原学,登革披盖病毒,为组虫媒病毒,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 结构: 单股正链RNA, 糖蛋白包膜 血清型: 4型 培养:多种细胞系中生长良好,二 病原学,登革病毒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 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 不耐酸、不耐醚。 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三、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 东南亚、海南省 白蚊伊蚊 太平洋岛屿、广东 易感性: 新流行区:均易感 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 感染后免疫力:同型:长期 其它型:无交叉保护性免疫,伊蚊,流行特征: 地理分布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 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 季节 夏秋、雨季,311月 本地8-11月 流行方式 由市镇向农村蔓延; 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 隐性感染者多 地方性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突然性: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 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 病死率0.016%0.13%。 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流行病学的其他特征,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带登革病毒伊蚊 叮咬 人 (增殖)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淋巴组织 (增殖、入血、第二次病毒 血症) 毛细血管内皮损害 皮疹,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Ab+V(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 血管通透性 骨髓 WBC PLT 出血 Ab可促进病毒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复制。 病理:肝、肾、心、脑退行性,浆膜、胃肠粘膜、 肌肉、皮肤、 CNS不同程度出血。,五、临床表现,潜伏期:3-14天,通常5-8天。 分型: 典型登革热 登革热(DF) 轻型登革热 登革病毒感染 重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DHF) 登革出血热(DHF)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五、临床表现,(一)典型登革热 1.发热: 急起(80%) 高热, 3941 热程27天 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12天,再发热。 伴发毒血症状: 骨关节、头、肌肉痛 程度重,又叫断骨热(breakbone fever) 发热后出现,可持续数周 四肢,关节及脊背、腰痛 3.颜面、颈、胸背充血 4.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五、临床表现,2.皮疹多型性、阶段性 早期: 皮肤充血 第3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 分布于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 持续34天,不脱屑 血小板过低: 出血点、瘀点 3.出血: 5-8天,牙龈、鼻、皮下、腔道、沁尿系、 浆膜等。 2550%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 4.肝肿大、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皮 疹,五、临床表现,(二)轻型登革热 疼痛轻少疹或不出,不出血,淋巴结大,1-4天,似流感。在流行期多见。 (三)重型登革热 早期如典型登革热,3-5天时突然加重; 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罕见,但病死率高,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 并发症:急性溶血,多见于G6PD缺陷者 精神异常,心肝肾损害等.,实验室检查,WBC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45天至最低,至热退后1周才恢复正常。 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病原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1/32为阳性。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1/1280者有诊断意义。 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者可明确诊断。 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别。,病毒分离,细胞培养法分离登革病毒 将急性期病人血清接种于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为7080%。 病毒型别鉴定采用中和试验或单克隆抗体,诊断要点,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登革热诊断标准 1、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或15d内去过流行区,发病前59d 曾有被蚊虫叮咬史。 2、突然起病,畏寒、发热 (2436h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3、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4、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登革热诊断标准,5、表浅淋巴结肿大。 6、皮疹:于病程57d 出现为多样性皮疹( 麻疹样皮彦、猩红热样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d5d。 7、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8、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d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登革热病例类型,疑似病例:具备上述1、2和3,加上4-8之一以上者。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 加末梢血检查: (登革热流行已确定) 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 。 或再加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登革热病例类型,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加如下一项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中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或DVRNA。,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1、登革热:流感、麻疹、猩红热、药物疹 2、登革出血热:钩体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七、治疗,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一般治疗; 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出现) 。,七、治疗,一般治疗及隔离 急性期卧床休息;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一般起病后7天)。 对症治疗 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以防止在葡萄糖-6-磷酸酶(G-6PD)缺乏者中引起溶血。 对于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5mg每日3次。,七、治疗,对症治疗 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宜大量补液以防止出现脑炎样症状。 有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和K。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凝血酶、雷尼替丁等。 脑炎样病例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每6h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七、治疗,出血倾向: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等止血药物。大出血输新鲜全血或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静脉滴注,口服云南白药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休克: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和白蛋白,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输全血,避免血液浓缩。 脑型: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脉注入,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治疗提议,抗病毒治疗:在起病35天内(病毒血症期),可适当应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 如利巴韦林0.5-1.0加5%500mlGS静脉滴注,每天一次。 自限性疾病,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一、概 述,登革热的严重类型,多见于儿童。 临床特征:发热、出血、休克、 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 病死亡率高,二、病原学:型常见,三、流行病学 多发生于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 多发于儿童,我国以青壮年为主,四、登革出血热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二次感染学说:第二次感染型病毒后,机体大量产IgG,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大量补体,使血通透性增高而出血、休克;另外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再激活PLT导致DIC。 病毒变异学说:病毒变异使毒力改变。 免疫调节缺陷学说:登革病毒与寄生物双重感染,使抑制性T细胞减少,IgG和IgE大量产生,导致免疫复合物反应和速发超敏反应同时出现,血管活性介质释放和休克综合征的形成。 全身微血管功能损害,导致血浆蛋白渗出及出血。消化道、心内膜下、胃肠粘膜、心包、心内膜、胸膜、腹膜、充血或瘀斑状出血。,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 2-5天后出现严重出血倾向,如束臂试验阳性、皮肤瘀斑、鼻衄; 严重者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 如治疗不当,不及时,即进入休克,可于4-24H内死亡。 血液浓缩,CMV增加20%以上,PLT100109/L,WBC增高,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 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 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