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从历史到现实:“16字方针”的意义阐释(上).doc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历史到现实:“16字方针”的意义阐释(上).doc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历史到现实:“16字方针”的意义阐释(上).doc_第3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历史到现实:“16字方针”的意义阐释(上).doc_第4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历史到现实:“16字方针”的意义阐释(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历史到现实:“16字方针”的意义阐释(上)摘要:以“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为内容的“16字方针”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新闻学者针对西方传播学引入中国而提出的第一个具有本土意义的“研究规范”。在接近30年的传播学研究实践中,“16字方针”仅被当作一种历史的存在,其深层的动因并未得到发掘和研究。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相互关联且不断展开变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16字方针”意义的阐释和分析,揭示我国传播学的发展方向及研究对象等问题,期望能对我国传播学的学术建设活动给予具体的推动。一、研究问题的语境与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学界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术的自主性,一个是批判性,而后者也被看作是一个与学术自主性相关联的问题。1有关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建设提供了契机。可以说,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学界也从反思的层面增加了对学术自主性的理解和“社会科学本土化”问题的讨论。从80、90年代开始至今,由于发现来自西方的理论与观念不能很有效地贴近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以及警惕对“西方中心主义”的依赖等思潮的影响,传播学和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外来学科一样,在学术立场上基本达成了本土化的共识,并不断地强调自主性的问题。2所谓自主性是指,研究要从自己的问题出发,通过贴近本土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呈现出自己所看到的传播、社会与文化的特征,进行与自身问题和经验最贴近的传播学知识生产,如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等。1982年传播学研究刚刚创立,学术自主性的问题就在以“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为内容的“16字方针”中明确提出来了。尽管这一事实并未引起人们注意,但其主要内容已经为我国传播学研究追求本土特色的未来发展预设了一个方向,也为与西方不对等关系中的学术研究确定了重要的方针或标准。显然,这种自主性的要求不仅从一开始便代表着我国传播学研究与西方的一种关系、态度和立场,而且最初就以提出“方针”的形式表达了要改变自己处境的强烈意愿。从这个历史意义上说,学术自主性的问题无疑会成为我国传播研究在学术方向上的一个总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并未在意把这个从开始就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问题化了,对其“本土化的形式主义命题”似乎也缺乏足够的反思。近年来,传播学者曾有过对该学科在中国大陆发展的一些必要的思考,力图运用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来认识和反省我国传播研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除了学者个人的努力之外,几次全国性的传播学研讨会也都尝试过反思传播学研究的主题。3概括学界有代表性的反思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对传播学本土化的反思;对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反思;对传播学研究领域如何科学划分与研究对象界定的反思;对传播学引进与翻译出版工作的反思,对传播学教育结构的反思等。4然而,当自主性和本土化问题在大陆传播学领域有过一些讨论和实践的时候,我国思想界已经有人注意到本土化问题正在被悬置起来的变化。具体表现是:对本土化的立场、关注的范围做了质疑和具体的限定等方面。即新的研究倾向和问题意识已经在学界被提了出来。近几年来,人们注意到台湾社会研究季刊这本重要的学界刊物已对“本土化”问题有了特殊的理解与实践。在反对形式化的本土化命题之后,该刊物的学术自主性建设不在口号上,而在于倡导和推动对台湾社会的基础研究,即“从社会现实出发,从历史-结构的角度,对我们的社会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调查研究。”5另一种更具深刻含义的观点是,“我们都意识到不能在自己所谓的文化领域或国族里自足地面对本土的问题,就是不能在本土的框架里面简单地处理本土的问题。”6而且正如孙歌指出一样,在追求主体性方面的微妙的转换在形态上并没有明确的区别,而是具体地反映在所讨论的问题方面。伴随着我国传播研究的不断深化与文献成果日益增多,伴随着与全球化运动关系的密切发展,伴随着新媒介技术带给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也伴随着社会科学界反对完全使用西方的视角进行本土问题研究的叙述,这使得与学术自主性相关联的本土化的学术环境、标准、认同、准则等,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更大的挑战。无论是对中国古代传播思想的挖掘与整理,还是要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与方法,7也都使得“本土化”的要求和实践与西方的传播学资源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复杂了。与此同时,研究实践也不断地表明,脱离对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我国传播学尚无法获得自足发展的足够力量。在这种知识生产背景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隐含在本土化要求与主体性背后的紧张关系也在明显加剧。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对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与确定研究问题重要性的判断方面。然而,要看清这些问题,就无法脱离与此相关联的自主性和本土化问题在传播学界生产的环境,就非常有必要回到历史的起点中去,找到新的可资借鉴的历史事实不可。在一般意义上,“16字方针”不过是历史的存在,或者一个历史的客观事实罢了。而且这个事实也只有现在认识的那么多,并无挖掘的必要。在我看来,以何种方式进入历史,可能与从历史关联中得到的收获是完全不同的。我采取站在现在与未来的立场,通过与历史不断展开的相遇中,从过去里面发现新的事实。按照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观点,历史还是一种思想,可以用来对现状进行反思的媒介。8这也是说,对历史的选择也依托于我们的现实感。因为现实里面包含着过去和未来。历史作为人对未来的企盼和对现状反思的资源,会将某种启示和认识的机会摆在人的面前。对于我们,这种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必然性与深刻性也就在于,借助于构成历史的那些复杂的要素与结构关系的探寻,我们可以进行必要的自我认识与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传播学研究在中国发展近30年来,“16字方针”从未被当作一个问题,也从未形成过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然而,回到传播研究在中国的历史源头,发掘新的历史事实,有助于磨练我们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因此,我在这里不仅把“16字方针”作为一个问题,也尝试着将其推展,作为我国传播学研究历程中进行自我认识的一种媒介或方法。在以下论述中,我把“16字方针”的作用和意义当成一个研究假设,以“研究规范”或“范式”概念作为认识的通道,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提取“16字方针”的研究要素,使之不仅易于分析与辨识,而且从历史的经验与叙述中,我们可能还会看到一个曾经回应并解决本土问题的研究范式的形成及其认识现实研究的意义所在。在中国人眼里,“方针”具有辨别方向和道理的含义,也是“指导事业向前发展的纲领”。“规范”的概念则有法度、准则、标准的意味,也指用来效法的典范。从字面上看,“16字方针”含有对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定性,可以用“研究规范”来概括。“研究规范”这个概念又与西方的“范式”(paradigm)概念有一些相合之处。“范式”已经是西方的一个经典性概念,20世纪流行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中,用来探讨科学的本质与科学革命的结构问题。9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来的。他认为,“范式”的作用在于回应问题与解答问题,并表达研究群体内部的某种共同的世界观。他说:“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10在某些地方,我试图借用“范式”的概念来重新审视“16字方针”的学术价值,是因为范式更符合分析“16字方针”在预设、回应和解答问题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含义”和作用。而我在另一层意义上更愿意使用“研究规范”这个概念,因为它能在规定性的层面更好地体现该方针的价值意义。交替使用这两个概念都会紧紧围绕对“16字方针”的意义进行分析。因为交替使用的目的在于,从这两个概念与“16字方针”关联的异同中,可能会让我们发现不被人注意到的新的事实。在这篇文章中,无论“范式”还是“研究规范”,主要是指一个研究群体的思想原则和实践准则,具有为该研究群体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作用,也是构成常规研究的核心假设或理论的基础。因此,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相互关联的视角出发,借用“研究规范”或“范式”的概念,对这个不断被研究者从历史的角度提及到的,11然而却从未被认真研究过的“16字方针”产生的历史语境、回应的重要问题及其对我国传播学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二、“16字方针”的意义与阐释20世纪,传播学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快速变革,传播理论在理解生活、社会与他人关系中的运用,传播被越来越多的视之为人类生活的中心。12特别是大众传播与媒介的使用依赖在人心中的份量日益加重,各种媒体形式所创造的真实与虚幻越来越难以辨别的环境中,传播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更是方方面面的。这使得现实的传播研究变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社会问题、法律问题、语意问题、心理问题、媒介问题、政治问题和伦理问题等等都与传播这个核心问题有关,由此,传播也成为许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西方传播学创立与起源的历史中,传播研究的出现曾被当作学术界“革命性的发展”。1370年代末,西方的传播学由新闻学者引进中国大陆,最早在大陆新闻学的框架内展开研究。传播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在创立之初就面临着一个如何被接受和认识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传播学如何能在中国扎下根来,通过怎样的研究方式使之转化,进而达到和实现一个看似共同的研究理念,即为我所用,成为能有效认识中国新闻媒介的状况,认识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对社会、文化产生诸方面影响等问题,并能给不同学科带来方法论启示的一门学科。14在寻求开掘这样一条道路的过程中,中国传播学的开创者们最初需要解决与处理的重要问题是非常现实与紧迫的。面对一门新兴的外来学科,当时的研究者需要处理如何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探讨对传播学价值进行判断的边界在哪里,确定传播研究的价值取向,提供未来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指导等问题。1982年11月23-25日,经一些新闻学者的积极组织与酝酿,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有关西方传播学研究的座谈会。这是当时大陆开始传播学研究所采用的最早符合现代科学观念的学术交流活动,而且第一次使用了“传播学”这个概念来界定这个学科。这一重要的学术事件与事实不仅代表传播学在我国学界登堂入室,也成为我国传播学引进与初创时期的重要标志。15在这次会议之后公开发表的一个被称作“16字方针”的研究纲领,便作为这次会议的最终重要成果,在后来的传播学研究中不断地被提及。16如果从传播学引入中国的历史开端处进入问题,那么应该说“16字方针”并非引进者们在当时有意识建构的一个研究规范或范式,而更多的体现为传播学进入中国时顺应历史环境而生成的一个指导性纲领而已。17但是这种认识只是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真实的表层部分。如果深入其中,借助于研究范式的分析框架,与“16字方针”更直接的意义关联就会慢慢暴露出来,使之构成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语境关联中,进行自我认识与反思的一个媒介。因为所谓意义的问题不仅是在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中形成的,也是在与现实勾连的构建中被适当读解的。我暂且认为“16字方针”的历史重要性及其意义主要在于,它主动地回应了当时西方传播学在中国立足时所必须面对的困境与意识形态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可以有三点:一是确立了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二是确立了与西方传播学的关系、对象与传播的发展方向问题;三是预先对西方传播学进行了价值判断和研究方法上的规范。1、确立了正确的政治立场问题。传播学有规模地引入中国大陆应该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18在中国新闻学者的不断引进下,传播学得以传入大陆学界。在传播学引进和评介之初,参与传播学研究的人大都来自是新闻学界的学者与新闻管理的政府部门的官员。19这表明,传播学作为一门外来的新学科,不仅在学界,而且在权力部门也受到了重视和关注。我们可以从一些回顾文章中看到,传播学最初由新闻学者引入中国,而且新闻学与政治和意识形态关系密切,当时的新闻学主要还是为宣传报道工作服务的,其研究传统一直是为建立权力与宣传话语而服务的。传播学的引进工作使新闻学者和管理者们意识到这是一门将产生重要影响的新学科,一些来自大众传播学的新概念如传播、信息、受众、大众媒介、效果、反馈等具有改变新闻学这种非科学研究的性质和促进信息社会发展的可能,同时也可以用来作为改善宣传报道研究的概念工具。而且当时学界的目标还包括,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宣传部门接受科学的传播学。20毫无疑问,尽管传播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观念等引起了社会关注,对新闻学中非学术话语的研究现状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依然以强调阶段斗争为一种自觉的思维定势和学术研究发展的条件。一些人对来自西方的传播学始终抱持怀疑态度,把传播学定位成“资产阶级新闻学”、“资产阶段的意识形态”、“精神污染”、“唯心论”、“伪科学”等。21这些影响不仅使得后来传播学的引进工作经历了一波三折,而且也对传播学引进者们形成了很大的政治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以何种态度对待传播学,是取是舍,赞成与反对,已经产生比较直接而尖锐的争论。22这些疑虑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传播学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是传播学的大本营,中国要不要引进传播学?二是传播学会给中国新闻学研究带来什么影响等问题。这表明,坚持政治的正确性主要体现在传播学引进初期就必须要寻找赞成或反对的政治依据,最终使之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的暗合。因此如何选择政治立场,保持政治上的正确性,这是先于建立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必要前提。引进者们不得不考虑站在何种立场上来对待这门外来学科,不得不考虑如何使当时非科学的所谓研究转变成一种采纳科学态度与方法研究,甚至成就一种有助于新闻学研究与未来发展的科学话语,这些都成为当时研究者不可回避的与政治相关联的问题。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