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从抗震救灾报道中看媒体的历史责任感.doc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抗震救灾报道中看媒体的历史责任感.doc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抗震救灾报道中看媒体的历史责任感.doc_第3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抗震救灾报道中看媒体的历史责任感.doc_第4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抗震救灾报道中看媒体的历史责任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抗震救灾报道中看媒体的历史责任感作者:朱小阳祝爱汝陈春敏摘要本文将从各新闻媒体报道中所显现出的历史意识、历史眼光以及肩负起时代赋予责任的自信三个角度,探讨媒体在“5.12”汶川地震报道中体现出的历史责任感。关键词媒体历史责任感现代汉语实用词典对“历史”的解释为:过去的事实的记载,“责任感”解释为:想做好应该承担的事情的态度。按现代汉语实用词典的这种解释,“历史责任感”可以理解为:想做好对过去事实的记载这件事的态度。新闻界常说:“今天的新闻即叫天的历史”。而媒体就是这个今天新闻,明天历史的记录者。媒体怎样做好这个记载,应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呢。在新闻理论课程中我们也学到“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有历史责任感,要客观、准确、全面地记录历史”,5月12日。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史所罕见的灾难。中国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报道无不彰显着浓厚的历史责任感。现今社会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以及网络媒体在传播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要求媒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新闻。因为“首凶效应”,信息传播的滞后会带来舆论上的被动,受众心理对信息的意向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舆论引导即使可以后发制人,往往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我国媒体及时、忠实地记录这个让亿万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时刻,这个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时刻。5月12日14:28,汶川大地震发生。14:42,央视整个采编系统开始运作。14:58,确定消息属实。32分钟后的15点,正好是整点新闻时间,央视在头条播发口播新闻,只不过当时播的还是汶川发生7.6级大地震,15:10,四川方面的电话开始接通,央视最先连线重庆台记者,10分钟后,也就是15:20彻底调整正常节目,开始特别直播。随后的直播是全天候的24小时直播,到目前为止共持续了半个月,将近400个小时。这么大量的直播时数在被中国新闻界誉为“中国电视直播年”的1997年之后是没有过的。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卫星教授说:“中央电视台这次对汶川大地震的现场直播报道,从时限、规模和手段来看,在我的印象中是第一次。2003年中央台直播过伊拉克战争,但那是国际新闻事件,对国内新闻事件来说这是第一次。”央视的在直播过程中几大主播轮番上阵,不间断地报道地震后救援工作的相关情况。广播也在第一时间加入直播的行列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以汶川紧急救援为专题进行全程直播。直播中七成的时间,是前方记者现场播报(包括深入灾区的前方记者和分布在政府不同部门及其新闻发布会的记者),一成半的时间,是专家访谈(基本上各个系统的请专家都来过,介绍各种常识及灾难应对办法),一成的时间,是报道消息、转播新闻发布会的进程和播送短信平台的各种评论。报道的深度和密度也是空前的,新闻特写频繁出现,中国之声前方记者的报道大约隔几分钟就会切给主持人。每一个记者都有自己跟踪的一个线索,反映的是各个层面的当前状态,较为全面。同时,报纸利用其宝贵的版面资源报道抗震救灾的相关情况。以人民日报为例,从5月13日开始全面展开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图片新闻,报道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5月21日,报道数达到了105条。自5月16日开始设置58版(或是更多的版面)为抗震救灾专刊,集中报道灾区救援情况。网络方面,各大门户网在第一时间开辟汶川地震专栏。如央视国际网站开辟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网,新浪网开四川汶川强烈地震一悼念逝者,重建家园专栏,腾讯网开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一逝者安息,生者奋发专栏。利用网络图文并茂,传播快捷的优势为网民提供实时、丰富的抗震救灾消息,同时还开设抗震救灾求助信息栏,心理咨询栏,防疫知识栏、抗灾知识栏,视频播客栏并开放网上抗震论坛,供网民及时了解抗震救灾信息,以及抗震救灾的各方面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抗灾知识,发表对灾区的祝福,对灾区人民的鼓励。可以说网络上关于5.12地震的消息只能用海量来形容。在当今学术界手机被誉为继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在抗震救灾中的信息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体现了新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强劲的发展势头。通信运营商和各大门户网站合作,以各种方式将抗震救灾信息传播给手机用户。如中国移动和新华社联合创刊抗震救灾手机报以手机彩信的形式发送给客户。手机报包括消息、通讯和特写、评论等新闻体裁,还配有图片。无论是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还是手机,各媒体均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传播抗震救灾方面的信息。可以说,多种媒体齐下的传播的信息量是惊人的,不能不让人感到信息社会的真正含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信息传递给亿万受众,表明了媒体及媒体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和视角去观察和透视此次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报道中媒体忠实地记录着这个特殊的历史坐标点发生的一切,紧密结合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心和受众的心理需求挖掘抗震救灾这场硬仗中真实的、感人的新闻。报道中媒体不盲信、不偏激,观察和反映着这个特殊时期,及时掌握抗震救灾的走势,透视抗震救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确保报道反映抗震救灾工作的本质。在地震发生的168个小时里,媒体着重报道救援人员救人的新闻。168小时之后重点报道因地震而造成的次生灾害、募捐、悼念活动以及灾后重建工作,报道重心随抗震救灾中心而转移。西方新闻界有句这样的名言:新闻不只是要叙述过去,还要善于预见未来。善于预见未来,善于通过现在的报道来预测、提示即将发生的事情是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特殊的职业素养的。善于预见未来用比较书面的话语来说就是要有长远的历史眼光,洞察即将发生的一切。抗震救灾报道中媒体从业人员表现出的超越时空的历史眼光体现了媒体的历史责任感。媒体对地震发生之后一些暂时不是很明显的、隐秘的、一时难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提前报道,对抗灾工作的安全、全面展开起了很大的帮助。唐山大地震一书作者,现任职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的钱刚5月22日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一篇题为堰塞湖杀人猛于地震的文章,文章引述迭溪地震史实,认为当前救灾形势险峻,堰塞湖“悬剑”在上,危机四伏,指挥者应高度警觉!尽管此前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要求对堰塞湖情况进行彻查。水利部、武警水电部队和四川省组成的专家组,也对高危风险的堰塞湖进行严密监测。但钱刚引用史实的这篇文章经南方都市报报道后,央视国际网站、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网等大型网站意识到这则报道的重要性,纷纷转载,并将其作为网站的头条登出。媒体的报道有力促进了社会各界对堰塞湖的关注程度,加强了救援队伍对堰塞湖监测的重视程度,提高了抢险的工作力度。抗震救灾报道中新闻媒体对灾区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有这么超前的预见性的同时还持续关注相关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将立足点定得更高,使得其文章具有厚重感、更有人性感。以悼念地震中死难的同胞为例。腾讯网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一逝者安息,生者奋发专栏中的特别策划子栏目中汶川的100个小时、募捐总动员、QQ网友祈福等大规模、集中报道各行各业在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无处不展现着人性的光点,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为让人感动。从历史经验来看,地震这一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时,受众、媒介、政府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是互信。这种互信关系的形成中需要政府给受众更多的信息,受众给政府更多的信任,而媒介则在其中扮演“第三者”的角色。在抗震救灾的危机关头,互信的达成只能建立在政府、媒介、受众对地震消息取得共识的基础上。这种共识的达成只能建立在信息最大透明化的基础上。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应该使公共利益最大化,这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结合的最佳状态。在这个管理过程中,信息的透明化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媒介只有和政府一道在第一时间对外公布一致的、可靠的信息,才能形成三者之间的互信。如果隐瞒信息或信息不实或用虚假信息愚弄受众,不仅会导致更多毫无意义、毫无权威的信息发布源,更重要的是政府、媒体将彻底失去公信力,加大百姓的心理恐慌程度,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作为三方之一的媒体在其中要客观反映、记录和传播事物,尊重事实,而不是捏造甚至是歪曲或制造事实,不是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传播传言等,以肩负起厚重的历史使命。2003年4月20日之前(非典时期)由于主流媒体对SARS疫情报道的集体失语,在缺乏权威信息源的前提,受众迫切要了解疫情相关信息心理的驱使下,加之新媒体(手机和网络)传播分众、回归个性化、传播超时空、内容和文本形式的多样性的特性,导致了手机短信和网上论坛对“广州遭遇不明病毒侵袭”的传言漫天飞,使得人人心惶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有调查显示,受访者中的新媒体使用者大都在政府通报疫情之前收到48条以信息类和提醒类为住的SARS传言手机短信,还有受访者收到了13封相关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的传言则是不计其数了。疫情结束后,新闻界在评判手机短信和网络在非常时刻的表现时,指出了手机短信和网络传言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是历史责任感的缺少。但与此相对的是,“5.12”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三天即5月15日,中国移动和新华社联合推出抗震救灾手机报。手机报全面介绍全党、全国人民抗震救灾新情况以及抗震救灾过程中呈现出的感人事迹和美好寄语、祝福。起到了正确引导受众的作用,有效扼杀了传言短信的激活和生存空间。网络尤其是几大门户网站抗震救灾的报道全部来自权威部门、权威信源。对社会上的传言进行了辟谣,如针对北京将在5月13日晚上将发生余震以及地震震中将向西安转移等传言,各大网站积极配合国家地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