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从新闻常规视角看新闻偏见的产生.doc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新闻常规视角看新闻偏见的产生.doc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新闻常规视角看新闻偏见的产生.doc_第3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新闻常规视角看新闻偏见的产生.doc_第4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新闻常规视角看新闻偏见的产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从新闻常规视角看新闻偏见的产生摘要本文从新闻常规对进入媒体的新闻事实、消息来源以及具体新闻事实的呈现方式等的影响的角度对媒体新闻偏见的产生予以了分析,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和矫正新闻偏见的可能路径。关键词新闻常规新闻偏见对应假设对于新闻生产的研究一直是媒介研究的一个重点。而从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来看,新闻既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其内容反映了蕴育新闻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一种组织性的产物,是专门负责采集、传播新闻的专业组织所制造出来的成果。这也就意味着,新闻机构在许多方面和一般性的机构或组织并无差别,新闻记者和其他一般组织成员一样,工作环节受到组织运作惯例的限定,以保障组织持续高效运转为基本前提;所不同的只是,媒介组织专门负责搜集、传播一些特定知识,这项职责使得其特定的专业活动有别于其他一般性的组织。而评价其职能履行好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则在于新闻是否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和报道社会现实的。麦奎尔对于媒介文化生产的研究提示我们的正是新闻作为一种媒介组织运行的产品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组织运行常规的影响,而这些常规与新闻报道内容呈现上的偏见有着密切关联。他所指出的“典型的新闻偏见”包括新闻过度呈现高层官方的声音、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政治或社会精英上、少数群体明显被边缘化乃至污名化等等。那么,这些典型的新闻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其与新闻常规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所谓新闻常规,休梅克(Shoemarker)将其定义为媒体从业者用以从事其工作的“模式化的、常规化的、重复进行的实践形式”。它的存在,从媒介作为一个生产性组织的层面来看,为保证组织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新闻的制作,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程序来帮助记者判断和选择新闻。这套程序以新闻组织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兴趣为基础,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筛选来实现。借助这些常规。媒介得以有效管理不确定的事务,实现组织需求。而从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来看,又是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并存的。就其正面效应来说,它保证了新闻生产的时效性,就其负面效应来说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新闻内容上的“偏见”。本文试从新闻生产的工作流程来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常规对媒介内容呈现的具体影响。一、新闻常规之下媒体对事实的最初筛选中潜藏着新闻偏见基于媒介资源的有限性和新闻从业者处理信息能力的有限性,新闻生产必须首先对事实进行筛选。而在筛选的过程中,新闻价值通常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依据。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看,尽管中西方对于媒体性质的认定存在差异,但对于新闻价值的5个基本要素的认定大体相同。即时效性(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而这些标准实际上已经体现了新闻选择的常规。时效性和重要性意味着越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影响面广的事件越容易成为重大的新闻,例如地震、海啸、矿难等重大灾难性事件,往往很容易占据媒体的重要位置或时段;显著性和接近性则直接指向事件人物、地点及其他事实构成要件,而趣味性则一定程度上为记者选择报道角度提供了参照标准。新闻的构成要素“5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可以说是新闻常规的又一个组成部分,它帮助记者在采集信息时迅速确定需要采集的主要内容。传播学者麦奎尔在分析影响新闻选择的要素时,强调了新闻选择过程中人物、地点和时间这三个要素。在他看来,我们通过媒介所看到的世界其实常常是记者偶然遇到甚至是某些特定办公机构制造出来的;新闻总是发生在相对确定的地点,例如华盛顿到纽约之间的地区或者巴黎、柏林、伦敦之间的三角地带,因而也往往是具有可预测性的。媒体普遍采用的新闻归口制度依据的正是新闻的这种“可预测性”,该制度将记者固定在一定的采访线路上,而这些采访线路通常集中在信息具有权威性和全面性的部门。从我国媒体普遍的线路分配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媒体通常将记者分为时政记者、财经记者、体育娱乐记者几个大类。每个大类下面通常又有更为具体的条线分派:如公安线、气象线、房管线等等。之所以要将这些部门作为记者日常联系的采访对象,主要原因就在于记者作为信息采集者,其任务是在短时间内收集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但他们又不可能全程参与到这些信息背后的具体事件时间当中,因此,这些信息的复杂性越高,记者就越是依赖于“代理观察者”的观察,记者对于信息的了解程度更多时候是停留在“知晓”层面而非“理解”层面,他对现象的分析和阐释不可避免地依赖于相关专业人士或权威人士。这种对于权威信源的依赖与其说是确保新闻真实与客观的必要,不如说首先是为了保证新闻的可预期性的必要,因为只有通过确立相对固定的“代理观察者”,从业者才能迅速高效地采集到所需的信息,在截稿时间内完成新闻报道。由此来看。为确保媒介组织新闻生产有序进行的新闻常规在新闻生产的第一步事实筛选当中就已经表现出其主观选择倾向,而这种选择使不同事实在媒体准入上就无法实现平等。从这个角度理解,弱势群体之所以总是难以成为媒体日常性报道所关注的主角,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与媒体之间缺乏相对固定的信息沟通平台,他们的利益表达需要无法通过相对固定的新闻线路进入媒介的观察视野。而这种信息筛选机制上的不平等同时还会通过媒体中的其他新闻常规来得到强化。二、消息来源借助新闻常规操纵事实强化了部分新闻偏见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构成要素、记者的职业特性使信息在流入媒介视野过程中已经呈现出不平等,这使我们通过媒体所看到的往往只是符合媒体特定选择标准、符合记者工作便利取向原则的信息。而作为记者信息采集对象的消息来源,他们接近媒介机会的多寡、对新闻常规利用手段的高低则从另一层面揭示了新闻偏见产生的原因。麦奎尔提出,消息来源对媒介的接近与使用有赖于消息来源自身的权力与影响力、能否有效地提供适合的材料、良好的公共关系以及他们与媒介的共同利益和媒介对他们的倚赖程度等。从新闻常规的角度来理解,消息来源自身拥有的权力和影响力以及能否为媒介提供稳定可靠的消息来源决定了它能否成为媒介亲赖的对象。例如重要官员、知名人士作为媒体的权威信源,他们接近媒介的机会较多,发表个人观点和见解的机会也较多,对新闻事实的呈现通常可以起到关键作用;而另外一些社会群体则往往因为处于社会边缘掌握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无法为媒介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而被媒介日益边缘化。同时,这些享有更为充分的媒介接近权的消息来源不仅可以借助媒介的依赖更好地传达自己的信息和观点,甚至可以通过公关或其他操纵手段使媒介为自己的特殊利益和目的服务。而新闻常规正是他们利用媒介的主要策略依据。美国资深媒介顾问马克麦希斯提出的“媒体公关十二法则”中最为核心的是DES原则”,“D”即差异(Different),“E”即效率(Efficient),“s”即简洁(simple),他认为,只要掌握了这样三个原则,就可以赢得媒介的关注。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原则实际上针对的正是媒介新闻生产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新闻常规,它强调了事实的反常性、差异性,指出了新闻生产所受的截稿时间的压力和记者知识的有限性,它告诉那些试图操控媒体的人,要想让一则信息能够引起记者的注意,必须要投其所好,使之符合新闻运作的常规,才能赢得媒体的版面或时段。不仅如此,新闻专业主义中至关重要的客观性原则在保证新闻从业者相对独立的地位的同时也成为消息来源操控媒体的发力点。客观报道强调记者的中立,强调使用消息来源的直接引语。而这事实上却为消息来源控制事实呈现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美国新闻史上著名的麦卡锡事件即佐证了这一点。借助于这些新闻常规,那些易于接近媒介的社会权力阶层不仅作为媒体依赖的重要、权威信源直接影响着媒体内容的选择;还通过新闻常规直接影响到媒体对事实的呈现和意义赋予。在这个意义赋予的过程中被强化的又往往是作为社会权力阶层的消息来源与媒介共同的利益诉求,维护的是社会现有秩序,因此,社会边缘人群被媒体边缘化乃至污名化这一媒体典型偏见并非出自记者的主观故意,而是新闻常规影响下信源与传播者固化的思维和表达模式造成的。三、媒介组织内部常规对新闻事实呈现方式的影响中暗含新闻偏见事实信息经过记者的选择和采写两个环节后就进入了编辑部的编辑环节,只有通过这一关,报道才能与受众见面。而对于媒介组织内部控制的有关研究认为,组织会透过不同的机制控制个人,从而影响新闻事实的呈现。Breed在上世纪50年代对新闻编辑室进行观察研究时候就发现,从业者对报纸政策的感知实际上表现的是一个从业者自身被“社会化”的过程,即将自己所属岗位的权利、义务以及规则和价值内在化。其列举了一些从业者被社会化的途径,其中就包括编辑对稿件的修改。换言之,记者的稿件需要经过编辑这一关卡才能见报,编辑的意见会对记者的采写行为起导向作用。而为了稿件能顺利见报,记者亦会研究编辑的兴趣偏好来调整自己的采写行为,使新闻报道符合组织规范的要求。而媒介组织大多倾向于依据符合自身目标和利益的各种标准来选择性地再生产各种不同的产品,绝大多数情况下,媒介组织真正在意的并不是专业以及公益标准,而是组织的利益标准。从这个视角理解新闻编辑过程的一些常规,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名的工作法则,事实上不过是为了保证媒介组织利益的必要策略。新闻常规中的客观报道原则理论上要求记者客观陈述冲突双方的意见、提供事实、使用直接引语,以尽可能地呈现事实原貌,但具体意见和观点的选择往往很难排除记者个人的主观倾向,在事实本身的选择上也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同是报道一宗杀人案被侦破,凶手被缉拿归案,党报往往会重点报道警方破案的效率和案犯可能受到的惩罚,而都市类报纸则有可能更为关注凶手杀人的起因、经过及其中的细节等;党报的报道可能只是一则简短的消息,而都市报则可能用整版来予以报道。因为党报强调的是“正面宣传”,而都市类报纸强调的则是“吸引受众”。这种媒体定位差异通过编辑对稿件选择的偏好体现,而记者则在编辑对稿件的处理方式中习得组织对事件新闻价值判断的具体标准。而从媒介竞争角度来看,一些媒体为尽可能吸引受众眼球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盲目追求新闻报道的轰动效应,有意夸大新闻事实中反常性、趣味性的新闻价值要求,以此作为新闻卖点,这种组织常规亦导致了媒体偏见的出现。有学者对20012006年新闻记者杂志评选的十大假新闻的分析发现,假新闻的易发媒体多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媒体,而假新闻的重灾区则集中在社会、文化体育新闻,偏好名人、奇闻,显著性和反常性成为炮制假新闻的敏感穴位。这种统计结果实际上体现的正是市场化条件下部分媒体组织常规的新闻价值取向偏向导致了记者编辑采写稿件的某种偏见,这种偏见不仅有违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操守,而且混淆视听,向公众提供了关于现实社会的虚假的图景,将局部、片面的社会问题扩大化。例如曾引发社会热议的“纸馅包子”的假新闻就绝不仅影响的是公众对包子质量安全问题的担忧,而是对整个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而造假者之所以采制此条新闻则绝不能简单归因于个人职业素质问题,媒介组织在竞争压力之下的选题偏好不能不说是导致此类假新闻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四、结语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不难认识到,新闻所呈现出的偏见,如对弱势群体缺乏足够关注、偏好专家、掌权者的观点等,并不完全是媒介组织有意的偏见,其对于固定新闻线路以及稳定、权威的消息来源的依赖是导致偏见的重要原因。在这个层面上,可以理解为“采集新闻的方式强化了官方所架构出来的社会现实”。而日益竞争的媒体竞争之下,媒介组织所变现出的对于某些特定新闻价值取向则是诱发新闻失实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可被理解为是一种“确意的偏见”。如果我们试图从新闻常规出发寻求改变新闻偏见的方法,就不能不反思新闻常规形成的过程,反思新闻理论中最为基本的概念、观点和价值判断。而这些远非笔者所能回答的问题。但记者从生手到专家的转变过程实质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新闻常规逐步内化的过程,其间,媒介内容自身的风格、编辑对稿件的修改意见、内部会议讨论的结果以及媒介组织对于记者工作的奖惩标准等都是具体可以观察的内容,如果从这些具体而微的环节人手来调节新闻常规,对于媒介新闻报道的偏见当可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最后,当我们思考新闻偏见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