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关于网络聊天的主体性分析.doc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关于网络聊天的主体性分析.doc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关于网络聊天的主体性分析.doc_第3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关于网络聊天的主体性分析.doc_第4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关于网络聊天的主体性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关于网络聊天的主体性分析内容摘要本文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语言符号、媒介、主体性;二,互联网主体的全新建构主体的主动媒介化(网络化);三,互联网话语形态分析;四,半机械人:与机器唇齿相依的人。关键词网络;聊天;主体性;话语“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1)。在任何一个时代,探索主体的本质都是思想家们苦苦追求的目标。纵观这条发展线索,我们发现,对主体的认识是同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古代,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因此他们相信有一个终极的力量支配着世界,柏拉图认为这种力量是“理念”,世界万物都是这个理念的复制品和反映,人类主体自然也不例外。“个别的人有生有死,而人的原型或人类(理念)却永远存在”(2)。此时,思想家们认为主体等于本体;到了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科学的手段认识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样就意识到了主体自身的理性。主体不再是由神秘力量决定的自在的产物,而是理性的,能动的。笛卡儿就认为,主体是站在客体以外的一个位置上,通过思维获得对客体世界的知识,即真理。所谓“凡是清晰明确被人认知的,都是真的。”(3)因此这一时期对主体认知的核心问题是“认识论”。随着人类社会的近一步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语言,语言往往决定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笛卡儿所谓的理性实际上是通过一种中介即语言符号来运行的,卡西尔就此断言“人是符号的动物”。进入当代社会以后,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人们又发现,语言符号体系是独立于主体而存在的,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说的那样“主体死亡”,语言能够以“从能指到能指”的方式进行游戏,而主体是漂浮在这些能指上而失去了自我。总而言之,对主体性的考察具有深远的社会背景,而且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们对主体认知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当代信息社会也不例外。本文选取互联网的角度对网络聊天者的主体性进行剖析,力图描画出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下,主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语言符号、媒介、主体性当代社会背景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媒介的大规模发展和信息的日益扩张,这直接导致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即通过语言的角度来研究哲学问题,从而否定了关于思维、精神和观念的近代哲学范式。研究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语言正在成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支配性力量,同时也成为人类主体的支配力量。因此语言具有某种本体论的地位。人类主体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在此受到空前冲击,甚至出现了“主体的消失”,存在的只有语言。这种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想对我们了解网络聊天主体的特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首先来看看语言对主体的构型作用。结构主义语言观认为,一切符号代码都是任意约定的,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思想和情感的“自然的表达”。比如“同一种动物,中国人说鸡,英美人说chicken,这实在没有什么道理可说”。(4)换而言之,我们也可以这样以为,人是通过“鸡”和“chicken”这类语言符号认识鸡这种动物,与人的认识主体的思想和情感无关。“我们给世界下概念的方法最终依赖我们所讲的语言,意义是不能用超越语言的事实来解释的。”(5)我们通过认识语言来认识我们周遭的社会,所以,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意义,有什么样的意义,就有什么样的人的思维。所以当代社会中主体的构型离不开语言的塑造。那么,主体是不是总是通过语言的塑造逐步成长并完善起来的呢?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对儿童成长的心理分析的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人的童年时期经历了镜像阶段,比如说当儿童能直立起来之后,发现镜子里有另外一个自己,而且自己通过举手投足可以控制镜中的自我,这给儿童带来了极大的快感。因此儿童只能通过镜中的自我来认识自己。这是一个被拉康称之为“自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主体意识。当儿童具备了语言以及和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后,他即进入了所谓的“象征界”,即语言和社会文化的领域。和通过镜子认识自我一样,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象征界”来认识自我,最终完成“自居”这一主体建构的过程,只不过到了这个阶段后,“以镜中自我自居”发展成“以理想自居”。拉康在就此区分了“理想自我”和“自我理想”的概念,所谓“理想自我”,就是你通过和“象征界”的交流而无意识表现出的形象,“自我理想”是一个符号点,一个观察自己的点。拉康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当您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的时候,你会设想自己是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比如说一个你所崇拜的赛车手;另一方面你会设想有一双眼光(自我理想)在看你,这种眼光是你所期待的,比如是一个漂亮女孩的崇拜和欣赏。”“为了欣赏和崇拜而把自己想象成赛车手”的思维过程即“以理想自居”(6),就是一个主体形成过程,这种自居的根据来自社会中的语言符号(象征界)。也就是说,我们是根据语言来进行理想自我确定,即我要为谁当一个什么样的我。比如,我根据别人对我的评价来确定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像父母评价我很聪明,就会以这样的评价来确定聪明的概念和什么是一个聪明的人的概念;同时我还会根据媒介上的相关报道来认识一些主体性的要素。比如,通过英雄人物的事迹来确定勇敢的概念,以此反观自己是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我要不要做一个勇敢的人。语言的意义将构成主体性中的重要元素。这种“自居”作用在信息膨胀的当代社会尤甚。语言符号成为人和客观世界之间的间隔和中介。“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不再直接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7)我们是在与符号体系交流的过程中参照符号体系与我的关系而将自我的主体逐渐明晰。这样,在当代社会中,掌握主流话语发布权的各种媒介就容易形成控制主体的霸权。批判学派对当代大众传播媒介在这方面的霸权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与古典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同,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人的异化不是来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是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方式。媒介的信息的大规模复制和传播促成了当代人的千篇一律性,即出现所谓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路易阿尔杜塞揭示了意识形态对主体的塑造作用,所谓“意识形态召唤个人成为主体”,“我们是依赖于教育我们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来看待自己的社会身份,来成为一个主体,我们对自我的看法不是由我们自己产生的,而是由文化赋予的”(8)。而意识形态却是“依赖某种一致的舆论和意见”(9),而这与大众传媒无论如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人们是否情愿,当代人的主体性受到信息、媒介的支配是个不争的事实。互联网世界依然要遵循这一逻辑。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们上网的目的是多元的,比如看新闻、进行电子商务,还有玩游戏等等,但利用网络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和其他人交流(以网络聊天为代表)却是大多数人上网的重要目的,“我可以证明,我和其他数千万网虫都知道我要寻找的东西并不仅仅是信息,而是立即就能进入另外一大批人正在形成的交往关系,这种发现让我们自己也感到吃惊”。(10)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最能体现网络主体的个性。换而言之,主体在互联网聊天室中的“自居”过程将形成典型的网络主体。二、互联网主体的重新建构主体的主动媒介化(网络化)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不同,互联网信息及其媒介逻辑对人的主体影响和塑造是双向互动的。我们知道,传统大众传媒对人的影响是单向的。比如电视,电视用图像、声音、画面等组成了一个相异于客观现实世界的虚拟环境。观众看电视的时候对这种信息环境的接受完全是单向的,而且是被动的。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当人进入电视收视状态20分钟以后,脑电波成为波,这种波形通常是人们在闭上眼睛处于平静状态下的脑电波;而人在正常清醒状态脑电波为波,两种脑电波的频率相差612周。这表明,“大多数人在看电视的时候,大脑所处的状态仅仅相当于闭目养神,毫无积极性可言”。(11)而互联网并不是这样,对互联网信息的接受,人们是主动的,双向的。人们心甘情愿地被互联网媒介化,这种主动性表现在:1.如果要进入互联网,必须主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互联网知识,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接受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的信息所不需要的。如果说,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是懒惰的、被动的,那么我们在接触互联网信息时的思维就是积极的、主动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主体心甘情愿地被网络媒介化。为了更顺利地在网络世界遨游,网络主体还会不断从技术和技巧两方面强化自身的网络素养,如不断使用新的软件加快链接速度和提高搜索效率,不断增强打字速度以抢先说话和更多地说话在聊天室中建立自身的地位。总之,网络主体越明晰,受网络技术逻辑的影响就越深刻。2.相对于物理现实世界和传统大众传媒的要么是模拟与要么是仿像(12)的关系,互联网的信息环境和物理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对于个人主体来说,传统大众传媒和现实的关系要么是模拟的,比如现实发生了一件事情,电视台用客观报道的形式将这一事件原原本本地报道出来,那么,电视新闻报道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要么是仿像的,比如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人吃火锅能有被真正的烈焰灼烧的感觉,但是电视广告为了突出某品牌火锅调料的辛辣,创意表现了一个人吃了火锅后享受了在烈火中被焚烧的刺激,电视在这里生造了一个客观世界完全没有的情境,观众必须通过联想方能理解。互联网则不一样,尽管模拟和仿像在互联网中也有体现,比如网络新闻、网络广告等等。但更多的,互联网形成了另一个完整的客观世界。比如网络聊天室中,所有的交流都是主体真正参与的,这种聊天带来的尊重、兴奋等感觉也是真实可感的,是完全不需要联想的,因此这不是仿像;另一方面,这种聊天以及聊天带来的感觉是主体在网络以外的世界根本寻觅不到的,因此也根本不存在模拟与被模拟的关系。对于网络主体来说,它就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电视和互联网在这方面的区别。一个人绝对不可能将现实世界和电视世界完全区别开来,电视和人之间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换而言之,观众会将电视信息当成辅助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比如,一位城市普通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大都市外企白领的电视剧,他认为这种生活很好。那么,电视在这里能给予他两种心理冲击,一是心理宣泄,即这位观众虽然当不了白领,但是他可以通过电视进行相关情况的了解,通过这种了解寄托自己的情绪,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这种看电视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白日梦”。通过想象和联想,暂时忘却现实,进行一种理想化的心理体验(只有在一些特殊的主体身上,白日梦和现实生活往往会合二为一,比如心智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和一些精神病患者会直接模仿电视中的虚拟的人和事从事现实生活。);二是给予这位观众以现实冲动的刺激。他可能会因为这部电视剧的刺激而产生一种改变现实的激励,他会将剧中主人公当成偶像和人生目标而进行现实生活的改变。对于前者,观众所经历的是一种纯虚幻的想象,但心理获得了实在的满足;对于后者,观众是将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务实,以完成自己的理想。总而言之,电视信息和观众的现实生活会很容易地统一起来。但在互联网上,主体的体验和现实生活往往是无关的。比如同样是一位观众,他想体验当白领的感觉,那么他只要在聊天室中给自己构建一个白领身份,取一个白领意味很浓的名字,与其他聊天者进行相关的对话。那么,尽管他在现实中没有白领的收入、社会地位,但是他依然可以在这种虚拟社区中领略当白领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方面不是通过主观联想和想象的幻觉,它是得到了其他社区成员的接受认同,同时与现实生活关系也不大,在现实生活中他依然是过去的身份和原有的主体体验。关于这方面,网络当中的虚拟性别(男性注册女性的身份和姓名与女人注册男性的身份和姓名)是最极端的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互联网当中语言就是身份。在这样一种虚拟的情境中,我们抛弃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认身份的通常方法,比如核查证件、观察他的相貌举止、穿着打扮、向其他人咨询相关情况等等,而是通过语言想象来确定他是个什么样的主体。互联网中的语言文字结构了网络主体的要素和性质。所以,互联网话语成为理解网络主体的一把钥匙。三、互联网话语形态分析互联网上传播的主流符号是文字,文字传播又被称为是“意符的再现”(用文字将观念、意识再现出来)(13)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是印刷媒介的产物,它和主体的稳定性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方面是印刷媒介自律性的要求,简单地说,观念和思想一旦诉诸文字,作者作为信息制作者的身份就得到了确定。所以在电子媒介诞生之前的印刷媒介时代,我们无论是阅读书籍、看信、还是接触公文批示,文本的制作者是明确的;另一方面是由少对多、由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所决定的。由于大众传播群体化传播的特征,印刷媒介的文本制造者和传播者必然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在传播接受的二元格局中具有“元叙事”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具备“逻各斯”的中心地位。但网络传播的主体却在命名之时就是假的、虚拟的。在进行假名字和新身份(网络身份)确定的时候,人们往往更接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雅克拉康语)。按照拉康的观点,在主体塑造的过程中,语言最初的承诺和主体最终的到达之间有一道鸿沟,这加剧了人类主体的“不满足”的体验。例如,一个男孩通过词语“勇敢”了解了这一概念在男性身上表现出的魅力,但是等到他长大之后,他发现自己天性懦弱,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勇敢”这一词汇所蕴涵的境界。这时,他对自我主体就会产生一种“不满足”。此刻,主体就有塑造一个“勇敢”的“理想自我”的冲动。(14)互联网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是满足“本我”需求的有效途径。在现实中如果要作一个勇敢的人必须有勇敢的作为,主体认同自我勇敢也需要自我具有勇敢者的心态。在网络中这一切都不需要,主体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使用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