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5798-2009粘虫测报调查规范.pdf_第1页
GBT15798-2009粘虫测报调查规范.pdf_第2页
GBT15798-2009粘虫测报调查规范.pdf_第3页
GBT15798-2009粘虫测报调查规范.pdf_第4页
GBT15798-2009粘虫测报调查规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C S6 5 0 2 0 0 1 B1 5 园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 T15 7 9 8 - - 2 0 0 9 代替G B T1 5 7 9 8 - - 1 9 9 5 粘虫测报调查规范 R u l e sf o r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f o r e c a s to ft h ea r m y w o r m P s e u d a l e t i a ( M y t h i m n a ) s e p a r a t eW a l k e r 2 0 0 9 0 3 - 2 7 发布2 0 0 9 1 0 - 0 1 实施 宰瞀髁鬻瓣警糌瞥鐾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 ” 目次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前言。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1 3 成虫诱测1 4 卵量调查2 5 幼虫调查2 6 迁出区发生情况调查。3 7 粘虫调查资料表册3 8 粘虫预报数据的收集和传输3 附录A ( 规范性附录)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粘虫5 附录B ( 规范性附录) 粘虫模式报表一1 3 附录C ( 资料性附录) 粘虫成虫诱测工具1 7 附录D ( 资料性附录) 粘虫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和交尾划分方法1 9 附录E ( 资料性附录)牯虫幼虫发育进度龄期分级方法2 0 附录F ( 资料性附录) 牯虫蛹发育级别分级方法2 1 刖罱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本标准代替G B T1 5 7 9 81 9 9 5 ( ( 粘虫虫测报调查规范。 本标准与G B T1 5 7 9 8 1 9 9 5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1 )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部分,其中定义了粘虫的发生世代、为害区和模式报表等内容; 2 ) 成虫诱测方法增加了虫情测报灯,删除了杨树枝把的内容; 3 ) 增加了“粘虫预报数据的收集和传输”部分,其中增加了“粘虫模式报表”及传输平台的要求 内容; 4 ) 将“粘虫调查资料表册”在正文中进行了规范。 本标准的附录A 、附录B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玉英、屈西峰、夏冰、曾娟。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 B T1 5 7 9 81 9 9 5 。 粘虫测报调查规范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粘虫成虫诱测、卵量调查、幼虫调查、迁出区发生情况调查、调查资料表册、预报数据 的收集和传输等方面的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粘虫测报调查。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 1 粘虫的发生世代g e n e r a t i o ne m e r g e n c eo ft h ea r m y w o r m 以卵的出现作为下一个世代的开始,对全年卵、幼虫、成虫、蛹发生世代的表述方法:越冬代、第一 代、第二代、第三代。 2 2 粘虫的发生区r e g i o no fg e n e r a t i o ne m e r g e n c eo ft h ea r m y w o r m 越冬代发生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江西、湖南; 一代发生区:上海、浙江、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 二代发生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北、天津、北京、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 肃、宁夏; 三代发生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天津、北京; 四代发生区:广东、广西、福建、江西、云南。 3 成虫诱测 3 1 诱测时间 一代发生区南部自2 月1 0 日至4 月1 0 日,北部自3 月5 日至4 月1 5 日;二代发生区自5 月1 0 日 至6 月2 0 日;三代发生区自7 月1 5 日至8 月1 5 日;四代发生区自9 月1 日至1 0 月1 0 日。 3 2 诱测工具 各地可从下列几种观测工具中,选出一种诱蛾效果最好的进行监测,将蛾量诱测结果记人附录A 中的表A 1 中。 3 2 1 虫情测报灯 在常年适于成虫发生的场所,装设1 台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 见附录C 中的第C 1 章) 或2 0W 黑光灯,要求设在视野开阔处,其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或树木遮挡,灯管下端与地表面垂直距离为 1 5m 。一般每年更换一次灯管。 3 2 2 诱蛾器 选择离村庄稍远、比较空旷容易遭受为害的作物田。一般设置2 台诱蛾器( 其结构见附录C 中的 第C 2 章) ,间距应在5 0 0m 以上,诱蛾器可以用木或铁器架架起,诱蛾器底部距地面1m 。设立后不要 轻易移动位置,保持相对稳定。 诱集方法:加入诱剂( 成分和配制方法见附录c 中的第c 2 章) 后,每日黄昏前将诱剂皿盖打开,搅 拌诱剂后罩好筒盖,次日清晨将落在皿内和皿外死亡的粘虫蛾取出,携回检查并将诱剂皿盖盖好,减少 诱剂蒸发,再罩好筒罩。诱剂每逢5 ( 每月5 日、1 5 日、2 5 日) 增加半量,逢1 0 ( 每月1 0 日、2 0 日、3 0 日或 3 1 日) 更换全量。当蛾量多、蒸发量大或发生意外事故时,应酌情增加或更换。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3 2 3 糖醋毒草把 选比较空旷有代表性的稻、麦田,每田设一组5 把糖醋毒草把( 制作方法见附录C 中的第C 3 章) , 东西排列,间距1 5m 2 0m 。草把设置要高出作物3 0c m 。配制诱剂( 成分和配制方法见附录c 中的 第C 3 章) ,诱液于傍晚涂在草把上,漏斗中可放入少许稻草,防止鸟雀啄食蛾子;次日清晨将落在漏斗 内的粘虫蛾取出,携回检查。诱液每2d 涂一次。 3 3 雌蛾卵冀发育进度检查 在盛蛾期,隔日解剖检查一次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各级数量和交尾情况( 方法见附录D ) 。即每次抽查 上述方法诱到的蛾子2 0 头,诱蛾量不足2 0 头时,应全部检查,将检查结果记人附录A 中的表A2 中。 4 卵量调查 4 1 草把诱卵 4 1 1 诱卵时间 一代发生区南部自2 月2 0 日至4 月1 5 日,一代发生区北部自3 月1 5 日至4 月2 0 日;二代发生区 自5 月2 5F I 至6 月2 01 3 。 4 1 2 田间设置 每点选具代表性寄主田2 块,每块田插1 0 把;长江以南区域草把间距5m ,长江以北区域间距1 0m 。 4 1 3 制作方法 选择较粗壮已变质的于稻草3 根,剪成5 0c m 长,基部扎紧成一把i 或未变质干谷草5 根、5 0C F E I 长,从中间对折扎紧即为一把;将其绑在小木棍或细竹竿上,端部朝上,草把顶要高出作物2 0c m 左右。 4 1 4 诱卵方法 从插草把第一天起,每3d 检查并更换一次草把,仔细清点卵块数;同时抽取1 0 块卵,检查其卵粒 数;如不足1 0 块卵则全部检查。平均每块卵的卵粒数按式( 1 ) 计算。 A 一( E ) B( 1 ) 式中: A 平均每块卵的卵粒数,单位为粒; E 每块卵卵粒数,E 为1 0 块卵卵粒数的累加,单位为粒; B 检查卵块数,单位为块。 将草把诱卵结果记人附录A 中的表A 3 中。 4 2 卵量普查 4 2 1 普查时间 各地在主害代成虫高峰期后进行普查。 4 2 2 普查田块 选择具有代表性各种寄主作物的不同类型田,每种类型田各普查1 块3 块田。 4 2 3 普查方法 每田块均采用5 点取样,每点查1m 2 。谷子、小麦、水稻等密植矮秆作物,应注意检查枯干叶、枯心 苗和上部1 片4 片嫩叶尖端的卵量;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应对所有作物和杂草进行检查,调查时应 注意干叶尖、苞叶、花丝、前茬作物上的卵量。每类型分别取1 0 块卵,检查卵粒数。将结果记入附录A 中的表A 4 中。 5 幼虫调查 5 1 幼虫系统调查 5 1 1 调查时间 一代发生区自4 月1 日至暴食期止;二代发生区自6 月1 日至暴食期止;三代发生害区自7 月1 5 日至暴食期止;四代发生区自晚秋世代成虫盛期至暴食期止。每3d 调查一次。 2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5 1 2 调查田块 选当地主要寄主作物田,固定1 块3 块为系统调查田。 5 1 3 调查方法 每块田以棋盘式1 0 点取样,条播、穴播的小麦、谷子、水稻每点1m 2 ,撒播的作物每点0 3m X 0 3m ; 玉米、高粱每点1 0 株,调查后均折算成平均每平方米虫数。 调查条播麦田、谷田时,样点下铺一白布,拍打植株,如此重复数次,直至拍打后再不出现幼虫为止, 然后扒开行间,检查布上或地表上的幼虫数量及其发育龄期;还应翻转根际松土,检查潜土的幼虫;谷叶 心内常有低龄幼虫潜伏,除拍打外,对心叶及穗轴应仔细检查。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先检查心叶、叶 腋、雌雄穗及干叶卷缝内的虫量、虫龄;再查地表及土内虫量、虫龄;如田中杂草较多,也要查清杂草上的 虫量、虫龄。幼虫虫龄按体长和头宽区分( 区分指标见附录E ) 。 5 2 幼虫普查 5 2 1 普查时间 当系统调查大部分幼虫进入2 龄期时,立即组织一次普查。 5 2 2 普查田块 选具有代表性各种寄主作物田进行,普查田块总数不少于2 0 块,调查方法同幼虫系统调查,将调查 结果记人附录A 中的表A 5 中。 6 迁出区发生情况调查 6 1 残虫量调查 6 1 1 调查时间 越冬代发生区于2 月2 2 日至2 4 日,一代发生区于5 月1 0 日至1 2 日,二代发生区于7 月3 日至 4 日,三代发生区于8 月1 7 日至1 9 日调查一次。 6 1 2 调查地块 选具有代表性已防和未防的各种寄主田及其他发生环境各2 块3 块,均以5 点取样。条播麦田、 谷田每点查1m 2 ;玉米、高粱每点查2m 2 ;水稻、绿肥、撒播麦田及草地每点查0 3m 0 3i T l 。查清植 株上、地面及地下幼虫及蛹的数量,检查幼虫龄期和蛹发育进度( 区分方法参见附录E 、附录F ) 。将残 虫量调查结果记人附录A 中的表A 6 中。 6 2 天敌调查 在残虫量调查时一同调查天敌情况。在调查田中随机选取幼虫及蛹各5 0 头,不足5 0 头时应全查。 剖开虫体,检查寄生性天敌种类、数量,同时调查点内捕食性天敌种类和数量。将天敌调查结果记人附 录A 中的表A 6 中。 7 粘虫调查资料表册 各项调查内容须在调查结束时,认真统计和填写,内容不能随意更改。年底前填写粘虫发生防治基 本情况表( 见附录A 中的表A 7 ) 。全国制定统一的粘虫“调查资料表册”的样表一份( 见附录A ) ,供各 地应用时复制。 8 粘虫预报数据的收集和传输 8 1 主害代天气预报 收集将要发生世代内的温度、降水量、湿度、风力、风向、灾害性天气次数、范围等。 一代发生区于2 月底收集3 月5 月天气预报; 二代发生区于4 月底收集5 月6 月天气预报; 三代发生区于6 月底收集7 月8 月天气预报; 四代发生区于8 月底收集9 月1 0 月天气预报。 3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8 2 农作物种植和生长情况 各发生区要及时收集寄主作物种植面积、品种、耕制、苗情长势、生育期早迟、灌溉及施肥等栽培 情况。 8 3 粘虫模式报表 越冬代、一代、二代、三代粘虫预报所需数据用模式报表形式进行规范( 见附录B ) ,其中所列各项内 容均为固定格式,不能随意更改或遗漏。并采用国际网络或传真机等方式及时传输。 模式报表中,发生程度按轻发生、偏轻、中发生、偏重、大发生划分,分别用1 、2 、3 、4 、5 表示。同历年 比较的早、增、多、高用“+ ”表示,晚( 迟) 、减、少、低用“一”表示。与历年相同和相近,用“0 ”表示;缺测项 目用“”表示。 站名 附录A (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粘虫 年) 盖章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制 G B T15 7 9 8 - - 2 0 0 9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表A 1 粘虫蛾量诱测记载表 诱测工具 检查日期 虫情测报灯( 头台)诱蛾器,【头7 台1糖醋毒草把( 头把)备注 月 日 雌 雄 合计 雌雄 合计 雌雄 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 0 上旬累计 1 2 3 4 5 6 7 8 9 1 0 中旬累计 1 2 3 4 5 6 7 8 9 1 0 下旬累计 全月累计 6 表A 2 粘虫雌蛾抱卵检查记载表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调查日期卵巢发育级别及占百分比 雌蛾来源检查虫数1 级2 级3 级4 级5 级1 级2 级3 级4 级5 级交配率备注 月日 头 7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表A 3 粘虫草把诱卵记载表 调查日期 诱卵 平均每把 检查卵 单块卵粒数粒 插把环境检查把数 备注 月 日 块数块卵块数块块数块 最多 最少 平均 8 表A 4 粘虫卵量普查记载表 C B T1 5 7 9 8 - - 2 0 0 9 调查日期 取样 总卵检查卵 单块卵粒数粒 平均 地点作物类型田每平方米备注 月日 面积甜 块数块块数块 最多最少平均 卵量粒 9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表A 5 粘虫幼虫发生量调查记载表 亚 各龄幼虫数及占百分比 调查日期均 取 每 地作 类样 总 型面 虫 正 备 点物 田 积 数 方 I T I z 头 米 123456 合 123456 注 虫龄龄龄龄龄龄f 计龄龄龄龄龄龄 月 日 数 头 头 1 0 袭A 6 粘虫残虫量和天敌调查记载表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调查日期幼虫及蛹发育进度天敌寄生情况 幼虫 蛹 取 作 类 样 总 每每 寄寄 型 面 虫 1 正亚 数 生 种生 月 日 物 田 积 数 龄 方化 化 类 头 数 m 2 头 456 方刖 123 蛹 3 毓I龄裱米蛹级级级皮 来 蛹 铃 头头头 虫 头头头头头蛹 头 头 数数 头 头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表A 7 粘虫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记载表 耕地面积hm2。 其中:水稻h m 2 ;谷子hm2; 小麦h m 2 ;麋子hm2; 玉米hm。;其他h 群。 高粱hm。; 发生面积hm2, 其中:代h m 2 代h m z 。 受害减产面积h m z ; 发生程度级; 防治面积hm2,占发生面积, 其中:代h m 2 代h m 2 。 挽回损失t ;实际损失t。 简述发生概况和特点: 1 2 附录B ( 规范性附录) 粘虫模式报表 表B 1 越冬代粘虫模式报表( M O N C A ) 要求汇报时间:2 月2 5 日2 7 日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序号编报内容 报表程序 1报表代码 ( M O N C A ) 2 发生程度 3 越冬代粘虫有虫面积( h m 2 ) 4 防治面积( h m 2 ) 5 麦田面积( h m 2 ) 6 其他寄主田面积( h m 2 ) 7 防治前各类型麦田平均每平方米虫量( 头) 8 防治前其他类型田( 绿肥、油菜、冬闲田) 平均每平方米虫量( 头) 9 防治后各类型麦田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0 防治后麦田平均最高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1 防治后其他类型田( 绿肥、油菜、冬闲田) 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2 防治后其他类型田( 绿肥、油菜、冬闲田) 平均最高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3 未防治各种作物田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4 总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5 总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比历年均值增减百分率( ) 1 6 发育进度调查日期( 月、日) 1 7 三龄前幼虫占百分率( ) 1 8 四龄幼虫占百分率( ) 1 9 五龄幼虫占百分率( ) 2 0 六龄幼虫占百分率( ) 2 1 前蛹占百分率( ) 2 2 一级蛹占百分率( ) 2 3 二级蛹占百分率( ) 2 4 三级蛹占百分率( “) 2 5 蛹皮( 羽化) 占百分率( ) 2 6 平均自然死亡率( “) 2 7 平均自然死亡率比历年增减比率( “) 2 8 预计成虫羽化盛期( 月、日) 2 9 编报单位 1 3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表B 2 代粘虫模式报表( M 1 N C A ) 要求汇报时间:5 月1 3 日1 5 日 序号编报内容报表程序 1 报表代码 ( M 1 N C A ) 2 发生程度 3 一代粘虫有虫面积( h m 2 ) 4 防治面积( h m 2 ) 5 各类型麦田平均每平方米虫量( 头) 6 各类型麦田平均最高每平方米虫量( 头) 7 防治后麦田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8 防治后麦田平均最高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9 未防麦田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0 未防麦田平均最高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1 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2 各类型田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比历年均值增减百分率( ) 1 3 发育进度调查日期( 月、日) 1 4 三龄前幼虫占百分率( ) 1 5 四龄幼虫占百分率( ) 1 6 五龄幼虫占百分率( ) 1 7 六龄幼虫占百分率( ) 1 8 前蛹占百分率( “) 1 9 一级蛹占百分率( ) 2 0 二级蛹占百分率( ) 2 1 三级蛹占百分率( ) 2 2 蛹皮( 羽化) 占百分率( ) 2 3 平均自然死亡率( “) 2 4 平均自然死亡率比历年增减比率( ) 2 5 预计成虫羽化盛期( 月、日) 2 6 编报单位 1 4 表B 3 二代粘虫模式报表( M 2 N C A ) 要求汇报时间:7 月6 日8 日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序号 查报内容报表程序 1 报表代码 ( M 2 N C A ) 2 发生程度 3 = 代粘虫有虫面积( h m 2 ) 4 防治面积( h m 2 ) 5 防治前谷、麦田平均每平方米虫量( 头) 6 防治前谷、麦田平均最高每平方米虫量( 头) 7 防治前玉米高粱田平均百株虫量( 头) 8 防治前玉米高粱田平均最高百株虫量( 头) 9 防治后谷、麦田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0 防治后谷、麦田平均最高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1 防治后玉米高粱田平均每平方米米残虫量( 头) 1 2 防治后玉米高粱田平均最高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3 草地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4 各种作物田加权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5 总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比历年均值增减率( ) 1 6 发育进度调查日期( 月、日) 1 7 三龄前幼虫占百分率( ) 1 8 四龄幼虫占百分率( ) 1 9 五龄幼虫占百分率( ) 2 0 六龄幼虫占百分率( “) 2 1 前蛹占百分率( ) 2 2 一级蛹占百分率( ) 2 3 = 级蛹占百分率( ) 2 4 三级蛹占百分率( ) 2 5 蛹皮( 羽化) 占百分率( ) 2 6 平均自然死亡率( ) 2 7 平均自然死亡率比历年增减比率( ) 2 8 预计成虫羽化盛期( 月、日) 2 9 编报单位 1 5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表B 4 三代粘虫模式报表( M 3 N C A ) 要求汇报时间:8 月2 0 日2 5 日 序号编报内容报表程序 1报表代码 ( M 3 N C A ) 2 发生程度 3 三代粘虫有虫面积( h m 2 ) 4 防治面积( h m 2 ) 5 防治前谷田平均每平方米虫量( 头) 6 防治前谷田平均最高每平方米虫量( 头) 7 防治前玉米高粱田平均每百株虫量( 头) 8 防治前玉米高粱田平均最高每百株虫量( 头) 9 防治后谷田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0 防治后谷、麦田平均最高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1 防治后玉米高粱田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2 防治后玉米高粱田平均最高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3 各种作物田加权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 头) 1 4 平均每平方米残虫量比历年均值增减率( ) 】5 发育进度调查日期( 月、日) 1 6 三龄前幼虫占百分率( ) 1 7 四龄幼虫占百分率( ) 1 8 五龄幼虫占百分率( ) 1 9 六龄幼虫占百分率( ) 2 0 前蛹占百分率( ) 2 1 一级蛹占百分率( ) 2 2 二级蛹占百分率( ) 2 3 三级蛹占百分率( ) 2 4 蛹皮( 羽化) 占百分率( ) 2 5 平均自然死亡率( “) 2 6 平均自然死亡率比历年增减比率( ) 2 7 预计成虫羽化盛期( 月、日) 2 8 编报单位 1 6 c 1 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 附录c ( 资料性附录) 粘虫成虫诱测工具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多功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是在我国长期应用2 0 W 黑光灯诱集害虫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先进诱虫 测报灯具。此灯具采用光电控制技术,能自动开关,自动完成诱虫、收集等作业,自动转换接虫袋,并按 每一天分别进行保存;同时采用远红外线处理虫体,自动将诱集的昆虫杀死,使虫体保持干燥、完整、新 鲜,便于分类、鉴定。 C 2 粘虫诱蛾器构造及其诱剂配制方法 诱蛾器分筒罩、底盘、诱剂皿三部分。筒罩为圆筒形,高3 5c m ,直径3 1c m ,简罩上顶封死,并焊一 把手,下端开口。罩壁开有1 2 个大小相等、向内凹入的长孔,长孔外边长2 4c m ,宽5a m ,内边长2 0c m , 宽1 5c m ,凹入部分的上、下两端焊住;长孔下缘与筒罩下缘相距在4c m 以上。底盘直径3 2c m ,边高 3c m 。诱剂皿高3c m ,直径2 5c m ,并做一直径略大于2 5c m 的盖盖上,大小以能罩入筒罩为限。诱蛾 器构造图如图c 1 。 诱蛾器诱剂成分和配制方法:4 0 。5 0 。白酒1 2 5m L ,水2 5 0m L ,红糖3 7 5g ,食醋5 0 0m L ,9 0 晶 体敌百虫3g 。先将红糖和敌百虫称出,用温水溶化后,加入醋、酒,拌匀即为一台诱蛾器诱剂全量。 单位为厘米 筒罩 底盘 图C 1 长孔 诱荆皿 闹幽 G B T1 5 7 9 8 - - 2 0 0 9 c 3 粘虫糖醋毒草把制作及其诱剂配制方法 选较粗壮未发霉干稻草,剪成5 0c l n 长,基部扎紧呈直径1 0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