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媒介批评三题.doc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媒介批评三题.doc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媒介批评三题.doc_第3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媒介批评三题.doc_第4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媒介批评三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媒介批评三题关键词:媒介批评媒介文化媒介研究摘要:十几年来,中国内地的媒介批评对中国媒介自身发展、相关学术研究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引领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如呈现出“无语”、“无理”、“无力”的状态。未来的媒介批评研究若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当加强“中外结合”、“内外结合”、“事理结合”。1996年初,现代传播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了中国内地首次媒介理论批评研讨会,共刊登发表了6篇文章,介绍了媒介批评的起源、定义、特性、职责、理念、方法等。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关注着中国媒介批评的发展,我们注意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内地的媒介批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对中国媒介自身发展、相关学术研究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引领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性地看到,媒介批评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呈现出“无语”、“无理”、“无力”的状态;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介批评研究应当加强“中外结合”、“内外结合”、“事理结合”。今天,两岸三地的新闻传播界同仁首次聚集于此,对媒介批评展开研讨,我相信这将为十几年来中国媒介批评的发展作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也将为中国媒介批评接下来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视50周年,这又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增加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首先祝贺本次大会圆满召开,也相信本次大会必将在中国媒介批评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媒介批评的意义媒介批评与大众媒介的发生发展相伴相随,以美国媒介批评为例,媒介批评往往是在大众媒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负面问题时,担当着矫正、监督、制衡的角色、职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流行着煽情主义、商业主义等不正之风,各大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争相报道黄色、暴力、毒品、犯罪、灾难等负面信息,引起政府、研究者、读者的强烈不满,因此,美国新闻界开始反省,展开新闻自律大讨论,这种背景下媒介批评应运而生。至今为止,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其媒介批评研究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在中国内地,媒介研究也只有十几年。尽管如此,中国内地的媒介批评研究还是对媒介自身发展、媒介学术研究的拓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引领作出了积极贡献。1、现实意义促进媒介生产自觉自律。如同艺术生产、文学生产一样,完整的媒介生产应该包括品评、鉴赏、批评环节,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产品引起的媒介现象、营造的媒介文化给予价值判断,因此只要媒介存在,媒介批评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就如同媒介的一面“反光镜”,时刻给媒介发展以警醒。20世纪90年代中期,媒介批评研究传入中国,当时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处于转型期,大众传媒尽管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样面临着转型,媒介市场化、产业化趋势不可阻挡,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第一,媒体工作者尤其是一些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滑坡,比如滥用监督权、侵犯隐私权、“有偿新闻”现象等;第二,媒介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些粗制滥造的低劣产品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更是带来了精神污染;第三,泛娱乐化、低俗化带来不健康的媒介文化;第四,传统的媒介管理体制不断受到质疑。这些现象的背后我们都能听到媒介批评的声音,例如对唯收视率、唯收听率、唯发行量至上的媒介评价标准的批判,对媒介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拷问,对媒介伦理、媒介素养、媒介法规、媒介公信力、媒介美誉度的呼吁,对传媒体制种种弊端的质问,等等。及时指出了媒介发展中的不良现象,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这些不良势头的蔓延,基本回答了媒介发展中面临的困惑和迷茫,为净化整个媒介的生态环境,促进媒介生产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学术意义促进媒介研究全面深入。媒介批评研究自从由西方引入中国之后,便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迅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一些学术期刊开辟了媒介批评研究专栏,甚至出现了专门研究媒介批评的杂志,还有一些重量级的科研项目获准立项,于是大量研究媒介批评的报告、论文、编著、译著和专著出现。在这种基础之上,媒介批评的研究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在深度上不断深入,媒介批评的研究也愈发的成熟。然而媒介批评的意义不仅在于一个研究领域的开掘和深化,更重要的是随着媒介批评的研究的深入,大众媒介的理论研究也随之深入和拓展,尤其是对新闻传播学研究、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电影学以及新闻出版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媒介批评实践为媒介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素材。媒介批评深受各种媒介重视,它们或开辟专栏、或开辟专题,甚至开辟专门频道,积极开展媒介批评实践:如人民日报编辑部公开出版的人民日报评报选萃、新闻传媒阅评;如中央电视台利用央视国际网站开设电视批判频道;如专业性的新闻传播类网站中华传媒网、综合性主流网站新华网以及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等都有自己的传媒频道或者媒介批评专题,这些媒介批评实践活动及时、全面、集中反映了媒介的传播效果和媒介存在的问题,为媒介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为深入研究媒介发展的内在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媒介批评在高校传媒教育中深受重视。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编写的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报告中,“媒介批评”被列为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甚至在一些高校新闻传播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考试中,媒介批评被作为一门必考科目。第三,媒介批评在媒介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随着媒介批评研究的深入,媒介批评不仅仅存在于新闻传播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都出现了专门的批评研究,如在电视批评学、电影批评学的研究上都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值得一提的是,媒介批评受到文化批评者的关注,有学者甚至提出,媒介批评就是文化批评在新时期的反应。第四,媒介批评对相关学科的体系建设和完善是一个补充。文学的繁荣与文艺批评是分不开的,媒介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样离不开成熟完善的批评体系,电视批评研究、电影批评研究、网络批评研究,为各自学科体系的完善都将起到积极作用。3、社会意义促进媒介文化民主开放。媒介批评是媒介的一种自律自省行为,同时也是受众对媒介的一种自觉自主行为。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媒介产品营造的文化当中,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审美观都或多或少的在受传媒的影响。但随着受众意识的觉醒,受众不再是媒介产品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参与者,甚至是干预者,媒介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断被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一种变化就是媒介的参与性越来越强,“你写我看”、“你说我听”、“你拍我看”的模式已经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是大家都是“主角”,读者的意见、观众的意愿、网友的兴趣爱好等成为各种媒介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们媒介产品的形式特点和内容安排,例如近年来,电视媒体一些参与意识强的节目类型像竞猜类节目、赛事类节目、选秀类节目等受热捧就与此有关,观众的参与意识得到关注和尊重,节目的受关注程度也自然就会有所提高。而网络媒体就如同是一个开放的大秀场,没有门槛,没有限制,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参与其中,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参与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媒介不再对受众熟视无睹,受众的意见、建议、言论、价值取向、趣味、品味等都引起媒介的高度重视,媒介批评带来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的根本变化,不再是独裁与被独裁的关系,而更趋向于民主。媒介产品因为观众的参与而不那么封闭,显得更加开放,所营造出来的媒介文化也显得更加和谐轻松而乐于接受。二、当前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媒介批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为中国媒介发展、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在成绩取得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正视目前中国内地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特点。1、“无语”专业性和时效性不足。近些年出现的一些媒介事件、媒介现象,如“超女”,遗憾的是我们的媒介批评界并没有及时地给予理论上的引导和批评,导致各种评论沸沸扬扬,社会公众不知所措,处于“失语”状态。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第一,缺乏专业性,没有独立的客观的公正的立场。容易受制于商业利益的驱使,所谓“拿别人的手软,吃别人的嘴短”,媒介批评成为了媒介产品的鼓嗓者,或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说,或说而不真,媒介批评似乎沦落为一种工器,一方面采取“捧杀”,为各种媒介产品做无原则的吹嘘和追捧,客观公正的、直言不讳的评论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骂杀,即情绪化的感性的毫无根据的指责甚至是谩骂。第二,缺乏时效性,理论批评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媒介批评对媒介实践要起到理论指引作用,就要求媒介批评能够迅速做出反映,对新进发生的媒介现象、媒介事件给予理论上的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批评”的功效,否则全是马后炮,只是对媒介事件的一种总结,就是去了媒介批评的职责。2、“无理”科学性和人文性不足。所谓“无理”首先指的是没有学理。目前的媒介批评的对象、定义、内涵、外延、特征、功能、价值等基本命题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更不用说媒介批评的方法、模式、范式等中观问题,至于媒介批评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还尚待完善,因此媒介批评有时显得随性、随意、随便。对一些媒介现象的分析不是站在学理的立场上,而因个人的好恶、情绪好坏就大放厥词,争而不辩,争而不议,只是“争斗”毫无建设,甚至到了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针对个人的攻击、谩骂、指责的地步。其次是没有情理,即媒介批评缺乏人文性,缺少善意的、富于建设性的批评。在媒介产业化、商业化的潮流中我们急需以人为本、富于感染力、具有高品位、高品质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媒介批评。3、“无力”权威性和规模性不足。之所以出现媒介批评“疲软”的现象首先是因为媒介批评在质量不高,缺乏权威性。我们发现很多批评一般性描述多,有见地的观点少。媒介批评重在批评,即要依据合理、合法、公正的标准,来判断媒介产品、媒介现象的意义的有无和价值的大小。因此媒介批评不是隔靴搔痒,而是要直面现实,并拿出勇气和科学依据,明辨是非,对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媒介产品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使其功能最大化;对有害于国家、有害于民族、有害于人民、有害于社会的媒介产品坚决予以反击。“无力”的第二个原因是数量上的不足,难以形成规模。这个规模一是指一定规模的媒介批评人士,二是指一定规模的媒介批评言论,由于平台的缺乏,组织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导致媒介批评难以形成连续性、大规模的言论,因此很难形成较大的影响力。三、对媒介批评研究的几点建议媒介批评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发展还欠成熟,要建立成熟的媒介批评理论体系,就需要海纳百川,从西方相对成熟完整的媒介批评体系中寻求可资借鉴之处,从其他相对成熟的批评体系中吸取经验,并紧随中国媒介发展的实际需求,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之路。1、中外结合全球化视野、本土化道路。媒介批评起源于西方,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在媒介批评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上都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如美国的“党刊论战”、新闻评议等媒介批评实践,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报刊的批评,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思想,欧洲批评学派的媒介批评理论,北美学院派的媒介批评思想等,这些思想家、哲学家在媒介批评理论深度和理论高度上作出了精辟的阐释,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研究。但一味的照搬照抄,食而不化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媒介批评问题,中国的媒介批评更要符合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实际,立足中国媒介发展的实际。纯粹的西化解决不了中国媒介批评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遇见的问题,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更是对中国的媒介批评的开展毫无裨益。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体系,需要全球化的视野,本土化的道路,在与西方广泛交流的基础上,积极吸取西方成熟的经验、先进的理论,并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2、内外结合媒介批评与其他批评相结合。如今的媒介是大众的媒介,大众媒介自然要受到来自“大众”的批评,从西方的媒介批评中我们也可以佐证这点。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美学、文化学、艺术学到语言学、符号学、叙事学,从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这些经典的理论和思想无不出现在媒介批评当中,成为媒介批评重要的思想工具和理论武器。与此相吻合的是媒介批评大师不是媒介精英和专门研究媒介的研究者,而是近代的一些思想家们,如葛兰西、哈贝马斯、罗兰巴特、布尔迪厄、麦克卢汉、阿多诺。这一方面是因为媒介的辐射力太广,影响力太大,渗透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因此媒介批评者可以是政府官员、媒介研究专家,也可是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还可以是普通受众;另一方面是因为媒介本身有较强的融合性,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等各个方面,因此媒介批评也牵涉到各个领域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研究领域或者是一门学问,媒介批评的成长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方式、模式和理论。3、事理结合理论批评与实践发展相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