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上篇).doc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上篇).doc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上篇).doc_第3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上篇).doc_第4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上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上篇)关键词:全球资本主义文化产业文化多样性文化帝国主义社会主义Abstract:Neverhavethecomplexrelationshipsandtensionsbetweenmarket-drivenculturalindustriesandculturaldiversitybeensopronouncedinglobalcommunicationandculturalpolicies.Willthediscourseofculturaldiversitysimplybeharnessedbynation-statesfordevelopingmarket-drivendomesticculturalindustries?Willmarketlogicreduceculturaldiversitytonomorethantheproductionandconsumptionoflocalizedversionsof“theAmericanIdol?”Inthefirstpart,thisresearchpaperarguesthat,historically,thecritiqueof“culturalimperialism”andtheconcomitantstruggleforculturaldiversitywasinextricablylinkedwiththestrugglefornon-capitalistalternativemodesofdevelopment.Keywords:Capitalism;CulturalIndustries;CulturalDiversity;CulturalImperialism;Socialism市场逻辑下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多样性由于传播过程和传播与文化资源的社会分配在现阶段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上升的核心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与国内传播与文化政策领域的发展和各种政策取向的阐述与碰撞空前活跃。在国内,“入世”和新自由主义市场逻辑提供了世纪之交有关中国传播与文化发展的话语背景,以商品化、产业化、集团化、资本化和全球化为中心的传播文化产业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发展令人目不暇接。从20世纪80年代的“新闻改革”到90年代的“媒体改革”,政策和学术话语范畴进一步发展到新世纪更广阔的“文化体制改革”。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从2003年开始的试点阶段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新华网,2006)。这一文件标志着中国传播与文化领域进入了“深化改革”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意味着从1978年开始的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心从经济领域转向传播文化领域。商业性与公益性、管制与开放更为显著地成为文化传播政策中的两对主要矢量。一方面,市场逻辑在深化,以跨国商业化文化-不管是基于西方的美国还是东方的韩国-为楷模的文化产业建设方兴未艾。市场的积极意识形态作用及其满足社会传播和文化需要的功能被充分认识。“文化出版产品占领的市场越多,意识形态的阵地就越巩固,社会效益就越好。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读者和顾客,要注意在市场的交换中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的言论成为中国新闻业历史性的新观点(孙正一,柳婷婷,2004)。不仅如此,市场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传播“走出去”,提高中国对外“软实力”的理想和可行途径。另一方面,以承认传播文化的非商业性为前提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公共文化产品”概念和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文化安全”概念也在主流政策话语中得到了阐述。在政策和规制层面,2005年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等五部委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在许可文化与传播边缘性领域对外开放的同时,重申了国家对该领域核心部门的本国控制原则。在文化宣传政策执行层面,党和国家主管部门继续强化对新闻宣传和文化传播产业的管理,包括个别处理了业已建立的违规中外合资项目。与此相关,在文化政治领域,知识界和媒体上出现了有关文化产业政治性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在2005年围绕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节目的争论中,许多声音欢呼这一把市场逻辑发挥到极致的节目中体现的消费者主权的胜利。市场自由主义的声音把加拿大传播学者斯麦兹定义的文化工业的产品“受众商品”转换为政治含义上的“人民”,使这一节目的商业意义政治化,把它在大众文化市场上的成功等同于民主和平等理念的胜利。与此同时,批判学者不但挑战了轻易在与文化工业相对应的“大众”和作为政治主权的“人民”之间划等号的动机,而且注意到了这种话语后面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如吕新雨(2006)所言:如果“大众”就是“人民”,那么为什么今天的市场偏要祭起“人民”的旗帜呢?与文化工业相对应的“大众”在中国语境下被转换为“人民”,意味着市场作为意识形态在政治与国家的层面上占据发言权的强烈需求。但是除非你能证明横扫全球的好莱坞电影是全球“娱乐民主”的标志,否则我们就无法放心地为“大众”海选出的超女贴上“民主”、“平等”、“自由”等等金字招牌。在国际文化与传播领域,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不同政策取向和价值体系的妥协和交锋。一方面,在经过了20多年的以私有化、自由化(引入和强化竞争)、管制转向(从维护某种定义下的“公共利益”到营造有利于企业进行扩张和更新的政策环境)和企业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发展和重构以后,市场逻辑在国际文化领域普遍得到了传扬和推行,传播与文化成了跨国资本和本国资本积累的新平台(Herman&McChesney,1997;赵月枝,1998;McChesney,1999;默多克,2005;D.Schiller1999;2006)。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资本主义因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话语的盛行而扩张到世界大部分区域,市场意识形态和以个人消费主义为核心价值的商业文化在全球取得了空前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国际传播和文化政策领域对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抵制和对传播与文化的不可全盘商业化原则的固守从未停止过。而这一抵制和固守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文化例外”原则90年代初在世贸组织自由贸易框架中的确立。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全球不平衡发展的深化和消费主义文化价值体系对人类文化的同质化及其不可持续发展性的明朗化,国际传播文化领域对新自由主义政策范式的负面批判和消极抵制变成了政策层面上建设性的积极行动。这具体且集中地表现在2005年底联合国系统负责传播和文化的两大机构各自的历史性行动与议程中:首先,2005年10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公约(148票赞成,美国和以色列反对、澳大利亚等四国弃权)。作为对该组织在年召开的第届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行动计划中有关建立一个相应的法律框架的兑现,公约在一开篇就“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和“共同遗产”,强调文化多样性对于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把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提高到国际社会应该接受的人类基本伦理的高度。作为对世贸谈判中“文化例外”原则的承认和国际社会对商业逻辑与文化价值间张力的承认,公约“确信传递着文化特征、价值观和意义的文化活动、产品与服务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性质,故不应视为仅具商业价值。”同时,公约还“注意到信息和传播技术飞速发展所推动的全球化进程为加强各种文化互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但同时也对文化多样性构成挑战,尤其是可能在富国与穷国之间造成种种失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着重点系原文所有)。正如傅谨(2004)在评论公约草稿时写道:这一公约“可以被理解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一种逆向的结果,意味着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的西方中心论,正是经由西方文化真正巩固了它的全球性统治地位这一过程,才显示出它本质上的缺陷,而经由全球化的浪潮,人类的有识之士显然已经决心开始从基本的伦理价值层面上,唾弃这种文化偏见。”因此,这位论者认为,这一公约“很可能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其次,在2005年11月16-18日,由国际电信联盟(ITU)主办的“世界信息社会高峰会议”(WSIS)在突尼斯举行了第二阶段的会议(第一阶段会议2003年12月在日内瓦举行,通过原则宣言和行动计划)。会议通过了突尼斯承诺,重申2003年日内瓦原则宣言有关“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的愿望和承诺”及其“所揭示的包括发展权在内的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权的普遍性、不可分割性、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关联性。”承诺不但强调民主、可持续发展、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权以及良好治理在各个层面上的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性,而且“认识到言论自由及信息、思想和知识的自由传播对于信息社会至关重要且有益于发展”(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2005)。虽然美国对会议并不热心,一些国家也希望淡化有关言论和信息自由的主题,但以缩小“数字鸿沟”为核心的平等诉求和以互联网国际管理机制为核心的国际传播民主化诉求还是成了峰会中心议题。全球政治领袖、跨国信息和文化传播业代表和市民社会(civilsociety)参与者就信息社会的问题和前景各抒已见,并达成了一些共识。更有历史意义的是,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已提到的,在这次世界峰会上,非政府组织是以正式参加者身份,而不是以观察者和场外抗议者身份出现的。这在国际会议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市民社会组织在国际论坛上长期抗争的结果(Zhao,2004)。与2003年的市民社会宣言相对应,参与会议的全球市民社会组织,对信息社会发表了比官方文件更具有人文精神的宣言(CivilSocietyStatement,2005)。当然,出台政策与宣言,表达原则与承诺是一回事,权力关系的具体运作、传播与文化实践的实际过程又是另一回事。而且,正如一句英语俗语所言,“魔鬼在细节中。”即使是同一概念,不同立场和利益主导下的不同阐述者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虽然文化的非商业属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保护文化多样性被提高到了超越某一国和某一团体(如跨国文化传播集团)利益的高度来认识,在具体的运作中,在国际领域文化保护的目的与意义会不会就是为了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同时服务于本国的主导性政治经济势力?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会不会是在单一的商业逻辑和个人消费主义价值体系同一性上的多样性,也即美国偶像在世界各地有本土特色的翻版和挪用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商业文化在各国的发展?本文在上篇主要通过回顾国际传播史上有关文化传播与另类发展模式的讨论来探讨这些问题。文化传播和对另类发展模式的追求:历史线索如果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和新闻实践中的“不死之神”的话(哈克特和赵月枝,2005),“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就是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中挥之不去的主题。当然,二者一个是以正面的宣称出现,一个是以负面的批判面世。正如正面的“客观性”及其相关概念“准确”、“公正”、“平衡”与其对立面“偏见”、“失衡”组成规范性矛盾体一样,负面的“文化帝国主义”及其相关概念“依附”、“同质化”、“不平等”、“不平衡”与其对立面“文化多样性”、“平衡”、“独立”、“自主”、“多元化”、“平等”等也组成了规范性的矛盾体。而且,就像客观性作为一个“知识/权力”话语集合体有其不同的话语主体和历史演变复杂性及制度沿革背景一样,“文化帝国主义”作为国际传播领域的“知识/权力”话语集合体,也有其不同的话语主体和特定的历史演变及制度变迁背景(Fejes,1981;Tomlison,1991;D.Schiller,1996;Roach,1997)。割断和修正历史是意识形态运作的重要方式,这在学术和政策层面都不例外。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把80年代初里根、撒切尔新自由主义政策上升史当作某种“全球化新纪元”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尽管诸如“文化全球化”、“混杂性”、“流动”、“创意”等带有后现代色彩的新词汇层出不穷,目前国际传播领域的理论主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围绕着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阐释、修正、批判、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而进行的。在政策层面上,以上提到的2005年国际文化传播政策领域联合国两大机构的关注问题和政策诉求更与被全球化话语所边缘化的70年代“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运动所关注的问题与政策诉求有明显的延续关系。当年有关国际传播秩序民主化的呼吁在今天WSIS过程中有关互联网管理民主化的要求有回音;当年有关国际信息流动不平等的旧问题成了今天WSIS上的“数字鸿沟”新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0年发表的麦克布莱德报告标题所表达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愿望也与今天这个组织的“文化多样性”诉求相辅相成(MacBrideReport,1980)。而今天被认为是对全球化浪潮的批判或逆向也是以往对国际资本主义的抗衡和抵制的新发展。正如马特拉(2005:p.11)所言:“实际上,文化多样性的问题由来已久,而今天我们却把它当作一个新生事物。对它的历史的遗忘正是全球化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然而,全球化现象的起源却被我们所忽视”。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时过境迁”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和话语框架背景与维度的变化。梳理这一变化也许能为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有益的世界历史背景。首先,从关注点的角度,政治性与文化性突出的大众传媒问题,尤其是国际新闻流动和电视节目流动中的不平衡问题是70年代“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讨论的核心。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大众传媒宣言”(MassMediaDeclaration),突出了大众传媒问题。在随后的麦克布莱德报告中,技术问题、内容问题、政策问题、新闻问题与文化身份问题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性讨论对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整个讨论的中心,而讨论的政治性,針对国际传播资源的不平衡分配,不平等权力关系的挑战,和对跨国公司的商业主义逻辑的批评是明显的。而到了新世纪初叶,大众媒介问题在“信息”与“文化”的机构性和概念性分野中边缘化,甚至消失了。一方面,主要关注技术问题的国际电信联盟成了世界信息社会峰会的主办者,去政治化了的“信息”范式和信息传播技术推广与普及问题成了主流话语的中心。如我在分析到2003年WSIS第一阶段的成果时指出,虽然有“以人为本”的许诺,官方文件的主旋律体现了技术决定论的思路,更谈不上挑战信息资本主义的统治性逻辑(Zhao,2004)。另一方面,被美国成功“去政治化”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了保护和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