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新闻传播学论文新闻摄影的审美三态兼评著名摄影作品胜利之吻摘要把作品的创作过程与作品的传播效果联系起来,尤其对作品问世后的命运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思想荚感和情感升华是作品产生影响力的根本。本文试以历经60年而不衰的影作胜利之吻为蓝本,说明新闻摄影审美的三种形态即现场势态、审美情态、象征意态是作品产生影响力的根本。关键词新闻摄影;审美;形态国际新闻界杂志①刊登了一幅图片瞬间的力量同名胜利之吻,配文介绍这幅作品摄于1945年8月14日,它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向往和平、痛恨战争的主题,感染了每一位读者,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魅力。此前,环球时报②在“世纪之吻”从何来的文章中曾披露“一位名叫吉姆雷诺尔斯的75岁老人公开承认照片中的男性公民就是自己。照片并非摄于当年8月,而是5月,也就是战胜德国纳粹的日子。”3个月后公布于世,造成了时代背景的错位。拍摄这幅照片的摄影师名叫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EISENTAEDT③。这是他根据生活杂志老板的授意,从创意、构图,直至被吻护士小姐身体的姿态,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而作者艾森施泰特却说日本宣布投降那天,我在时代广场上看见一个士兵沿着大街奔跑,一路上拥抱任何一位成年女性,当他抱住一位白衣护士时,我一口气拍了4张他与护士接吻的镜头。美国生活杂志1945年8月第一次发表这幅作品时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④“结束”是在8月,而不是5月,这也是铁的历史事实。从以上有关材料来看,胜利之吻在真实性与实效性方面是存在争议的⑤。但有意味的是这幅作品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它仍然在各类杂志的评选中居20世纪最具影响的摄影作品之首。几年前,国外报刊发起寻找该作“画中人”的信息,竟应招了好几位“画中人”,护士太太让问“吻后说了啥”,终于辨出“无言”是真人。直到今天,作品仍在高频率放映,众多读者认为即使作品与新闻事实不符,也难以忘怀其画面及其感人魅力。这正好应合了艾森施泰特生前的话“人们告诉我,当我走进天堂后,他们会记住这张照片,也就是说也记住了我”。⑥为什么春秋代序,读者对作品的钟爱并不减退甚至淡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日或经过,持续欣赏这幅以情理逻辑为基础、相对不真实的新闻图片这说明作品的背后存在着超越时空的深层次内涵。俄国文艺理论家列夫丘克曾说,每一件作品都会在某一范围的人们中间得到最积极的反响,正是这一作品所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