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海派电视谈话节目受众的城市文化特征.doc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海派电视谈话节目受众的城市文化特征.doc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海派电视谈话节目受众的城市文化特征.doc_第3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海派电视谈话节目受众的城市文化特征.doc_第4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海派电视谈话节目受众的城市文化特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海派电视谈话节目受众的城市文化特征关键词:谈话节目,海派文化,文化特征对于现代大众传播而言,受众在本质上是由社会结构出来的。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在不同社会团体成员和大众传播媒介产品之间,建立起来的各种诠释关系在文化上的意义。传播的文化研究认为,和社会分工与经济差异一样,地域文化和次文化等种种历史过程都足以对受众的媒介选择产生决定性的影响(J.Fiske&J.Hartley,1978)。考察电视的收视行为,应该有两个向度或者双重视点:作为一种仪式,“看电视”这一活动赋予家庭内部生活某种和外部社会文化的结构性关联;作为一种消费过程,“看电视”也是文化传递的方式(DavidMorley,1992)。与此同时,电视对于拓展公共论坛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空间具有重要的贡献,电视谈话节目便是其中主要的部分。由于电视谈话的话题涵盖面十分广泛,便越来越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观众产生影响,而电视谈话中出现的言行,也越来越作为新的文化形式,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分享的一种重要文化经验(RaymondWilliams1990)。通过对上海电视谈话节目的分析,可以从中看到电视受众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电视产品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国大陆电视谈话的兴起作为电视媒介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节目形态之一,谈话节目在中国大陆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包含了“公共空间”、“娱乐”、“社会意见和舆论”的多种成分。从西方媒体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电视往往在一开始就承袭或部分承袭了广播电台节目的传统,各种各样的谈话始终在电视屏幕上占有一席之地,象美国早期的娱乐杂耍谈话节目“BroadwayOpenHouse”(NBC1950)和新闻与公共事务谈话节目“MeetthePress”(NBC1947)、“FacetheNation”(CBS1954)等,多多少少都源自电台广播一样(GSCOTT1996)。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的情况则多有不同。一方面,中国大陆的第一代电视从业者大都来自报业和电影业,使得电视节目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以画面的高度“唯美主义”和解说词的高度文学性和修饰性为主要表现风格和审美取向;另一方面,在198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媒介所强调的宣传意识至上的原则和前苏联将纪录片视作“形象化政论”的观念,使电视从业者和受众双方都非常习惯于屏幕表达“高于生活”的神圣性,生活化的聊天自然难于涉足其中。除了政府高级领导的讲话外,在1980年代以前,电视节目中几乎不使用同期声(陆晔1997)。19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社会的改革开放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普遍关注,中央电视台1995年2月开办了电视论坛,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就某些重大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发表看法,当年12月11日主持人赵忠祥和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的总指挥和总工程师们就宝钢建设问题进行的讨论,便是较早的一例以主持人和嘉宾为中心的电视谈话(陆晔1997)。然而,这种电视讨论与其说是“谈话”,到不如说是“采访+演说/做报告”更贴切。或者说,这类节目,传播方式仍然是“单向”和“自上而下”的,传播内容仍然比较单一,节目中出现的,往往都是具有相当级别的各种高层人士,普通公众较难介入。中国大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谈话节目(TALKSHOW)当数1993年1月开播的东方直播室。当时,新成立的上海东方电视台在每晚7:00-7:30这个往往令地方电视台望而却步的晚间黄金时段,开办了这档演播室直播谈话节目,与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新闻栏目新闻联播进行收视角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该节目以社会热门话题为依托,以演播室谈话为主干,以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互动为支撑,既体现出中国大陆电视传播观念的变化,也是第一次把“演播室受众(STUDIOAUDIENCE)”这个特殊的受众群体放在了与主持人和嘉宾同等重要的地位,“构筑中国电视全新的传-受关系”(李良荣,陆晔1995)。在一些文化学者眼里,节目的直播形式和“演播室受众”对于热点话题的参与,使得这个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作为普通市民“将他们原有的群体心理释放出来,参与公共生活、表达社会情绪的民间思想空间”(王元化1995)。在这里,电视谈话开始体现出“公共空间”的文化特征。也许正因为这个节目承载了太多的社会意义,而“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其形式意义是要大过谈话内容的,谈话和要旨是问题的提出而不是问题的深入,而问题本身又是很有限度的”(徐醒民1995),在开播两年多以后,该栏目因为社会性热点话题的“枯竭”从每周五档改为每周一档、双周一档,最后无疾而终。紧随在东方直播室之后开播的同类直播谈话节目今晚八点(上海电视台1993年2月)也几乎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偃旗息鼓。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开播。较之于东方直播室“主要强调一种谈话的氛围和仪式”(沈莉1999)“谈话”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实话实说更具有市场化背景下现代电视节目生产的自觉意识:从话题甄选、谈话层次设计、有关资料的准备、记者前期调查、嘉宾的选择与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与现场组织策略、大屏幕使用、灯光设计、现场乐队功能、现场多机摄录和后期编辑等,各环节的实施和有机协调多体现出对海外同类节目的模仿和借鉴,而且借鉴得十分到位,专业化程度很高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已不仅是作为一种仪式和氛围的“谈话”本身的象征意义,而是“谈什么”和“怎么谈”话题的市场“卖点”和谈话的技巧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主持人的自然、松弛、冷面幽默和平民化被业界人士称作“犹如邻居大妈家的儿子”,使得节目在“生活化”的同时凭添了许多“娱乐”成分:即使是社会意见和民间舆论的表达,在这个节目中也因为语言的机智幽默和生动活泼而增添了单纯的娱乐色彩。实话实说开始作为一种“类型”(FORMAT)节目的市场化运作,影响中国电视界,进而影响受众。于是,在1990年代后期,电视谈话大行其道,和其他大众媒介产品一起,成为影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也同时体现出市场化大环境当中受众的文化选择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特征。海派电视谈话节目的地域文化特点上海是一个都市化程度高、地域文化特点突出的城市。尽管作为中国大陆最现代化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对于西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吸收能力,但从中国大陆的媒介市场化的角度看,由于其自身文化上的紧密性,大陆其他城市的文化产品在上海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更显示出上海的媒介产品和受众之间,在文化上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1998年到1999年,上海的各家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走红的情形下,重新相继推出谈话节目有话大家说(上海电视台1998年10月)、城市心情(东方电视台1999年4月)和走进心世界(上海教育电视台),同时,有线电视台的各个专门频道,也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先后推出评头论足、看球评球等影视类、体育类的谈话节目。此外还有东方电视台每周末的沪版非常男女娱乐性谈话节目相约星期六,和幼儿游戏类谈话节目欢乐蹦蹦跳。这些节目以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较短时间内培养起相对稳定的本地观众,有话大家说的收视率目前已远在实话实说的本地收视率之上。(参见表1)文化学者认为,海派文化,或者更进一步,可称作“上海文明”,其最基本的文化心理品性在于“建筑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宽容并存”和“对实际效益的精明估算”,反映在文化上,就体现为雅俗文化之间的巧妙平衡融合了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和顾及现实可能性的世俗智慧(余秋雨1995)。上海的电视谈话节目充分地体现出在受众和电视产品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之间的城市文化特征。有话大家说的节目定位是“大众话题评说”,虽然从话题处理和主持人的表达技巧上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实话实说的“地方版”,但和实话实说的文化取向和风格非常不同。从有话大家说的编导阐述中,便可以看到一些海派文化特征:全中国,北京人被公认是最能侃的,上海人的嘴皮子真不如我们的头脑有名。但是,做了几期有话大家说节目之后,我们惊异于发现了上海人潜能的另一面能说会道的一面。上海人不是政治家,我们不善于调侃国家大事中的条条框框;却能从身边的小事中提炼待人处事的准则。上海人不是雄辩家,我们务实,用一些最朴素的语言,讲一些老百姓的大实话。上海人也不是小市民,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国际大都市中,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在逐步“接轨”城市心情则以“理解都市情感,沟通凡人心灵”为主旨,试图“为城市人带来一种新世俗关怀”,在话题设计和节目风格上较有话大家说更具有都市白领情趣;走进心世界发挥教育电视的特点,以“心理分析指导”的方式探讨人际关系、自助、心理和反映现实生活。从个人收视情况看,上海电视谈话节目的主体受众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0岁至59岁的城市市民群体(参见表2)。这个群体本身就是最能够集中体现城市文化品性的主体人群。因此,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尽管在电视谈话走红之前,屏幕上一种十分兴盛的以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节目大学生电视辩论,但至少在有话大家说当中,真正的受到观众欢迎的电视谈话高手,却不是有较高文化水准的大学生,而是平民百姓当中的中年人。这不仅和生活阅历有关,也和电视谈话节目的主体观众的城市文化需求相关。话题选择:电视受众与电视产品的文化依附关系一般认为,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观众来说,话题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一项有关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调查表明,73%的观众认为,电视谈话的话题是决定其是否收看一个节目的最重要因素,尽管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吸引力也很重要。从中国大陆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看,从东方直播室直到早期的实话实说,电视谈话节目起步阶段的话题选择,大都集中在社会热点上,而进入成熟阶段则逐渐分化:实话实说正在“改进社会生活话题节目类型的同时,发展人生体验话题的节目类型”。上海的电视谈话话题则较多集中在都市生活方式、生活形态和生活观念,以及社会问题和社会公德。(参见表3、表4)即使是同类话题,实话实说一般围绕个案展开,而上海各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则更趋于群体化,更接近上海城市市民的生活趣味和文化品性,如有话大家说有关生活方式的话题“经历公厕革命”、“家电故事”、“股民故事”,有关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的话题“嫁在上海”、“什么样的女性最幸福”,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道德的话题“戳穿马路阿乍里”、“说话要说普通话”、“自行车被透以后”;城市心情的时尚消费话题“追风网球”、“透视内衣橱窗秀”等,都是取材于上海特有的都市生活和城市文化,与受众在文化上的契合程度是比较高的。有话大家说2000年的收视率几乎在6至9个百分点之间,“电视谈话节目收此效应,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成绩。”简短的结论电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情景。业内的批评家们因此而认为,在笛卡儿时代,一个人可以说“我思故我在”,但在今天这个大众媒介时代,恐怕只能是“我上电视故我在”(RobertAbelman,1998)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谈话节目不仅把传统上私人领域的文化元素和社会公共领域交织在一起,而且由于受众的深度参与,更加强化了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情景之下,电视产品和电视受众之间除了消费产品消费者相互依赖关系之外,在文化上同样紧密的共生共荣关系。上海的电视谈话节目,为我们提供了在电视受众和电视节目的关系基础上,一个透视海派文化特征的样本,并最终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电视作为社会文化传感器,对于当代社会文化品格表达和塑造的作用。表1上海电视各频道谈话节目2000年近期收视率有话大家说城市心情走进心世界相约星期六实话实说2.28-3.58.28(讨债人的苦恼)1.49(洋雷锋)2.9623.391.31(住家男人)2.21-2.278.04(今年冬天几把火)0.9316.041.66(走自己的路)2.14-2.205.88(我在马路边拣到)4.53(文明养狗)2.4028.631.54(再哭一次就长大)2.7-2.138.58(初九话酒)1.9618.390.99(读本好书过个年)表2上海电视谈话节目的个人收视情况(1998年10月-1999年9月)2-1有话大家说城市心情走进心世界相约星期六个人平均收视率3.673.950.5512.32-2年龄有话大家说城市心情走进心世界相约星期六5-14岁2.053.340.539.8715-19岁2.672.60.5911.6720-29岁3.283.210.4314.0130-44岁4.424.080.5211.8845-59岁4.715.10.716.0960岁以上2.93.850.399.582-3教育程度有话大家说城市心情走进心世界相约星期六大学4.625.160.6214.6高中4.043.740.5612.55初中3.684.120.5213.05小学2.383.220.448.9文盲1.982.560.487.5表32000年有话大家说、城市心情、实话实说话题比较:有话大家说城市心情实话实说1网络故事(生活方式)畅想未来2人体模特儿(文化观念)漫游未来我的儿子太潇洒(消费观念)3出国打工记(生活方式)聪明的烦恼(青少年教育)4我与电影(娱乐)“保险”保险吗(社会观念)强子(个人奋斗经历)5自行车被偷后(社会问题)昨天、今天和明天(青少年教育)6过年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