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doc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doc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doc_第3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doc_第4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内容摘要网络传播在信息交流上空前的开放性、互动性所带来的自由与平等感,使其与人类的民主化理想产生了天然的联系。但是,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等。但是,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等,技术也不可能自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网络空间信息流通的全面开进,使民主社会需要具备的多个、独立的信息来源有可能得以实现,但信息差距和两极分化,使网络民主变成少数人的特权;虚拟空间实质上是对现实的解构和颠覆;网络在实施直接民主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力”和政客对选民的操纵;在网络时代,一种由技术专家产生的更为隐蔽的权力集中现象已悄然降临,以至于可能在未来造成技术专家在政治上的专权。关键词网络空间;民主;危机;信息自由;虚拟空间;网络政治;技术控制每一个新媒介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夸张的宣传,伴随着对其即将展现的乌托邦未来的猜测登上世界舞台的”(1),网络空间(Cyberspace,也译为赛伯空间)也不例外。网络传播在信息交流上空前的开放性、互动性所带来的自由与平等感,使其与人类的民主化理想产生了天然的联系。因此不少人认为,网络的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民主复兴带来了曙光。技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因素。西方现代哲学在对科技与文明之关系的认识上,历来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两大分野。也许我们还很难对网络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功能做出一个断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等,技术也不可能自行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那种“只有技术才可以解决由技术带来的问题”的观点,有时过于天真,因为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技术和科学不是独立的可变因素,它们是某个社会体系和某个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2)。一、信息(话语)的自由与垄断网络空间信息流通的全面开进,使民主社会需要具备的多个、独立的信息来源有可能得以实现。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网络空间这一没有疆界的巨大的信息海洋,任何垄断和封锁信息的企图几乎都不可能。即便对部分境外网址实行封杀,而四通八达的网络空间还是可以通过其它代理服务器登陆,信息封锁效果相对微弱。信息传播的个人化,是另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网络传播特点。网络最令人激动的地方,莫过于个体获取、发出信息的自由性和交流的互动性,世界似乎尽在你点击鼠标和敲打键盘的手中。因此,少数人垄断信息、控制信息的局面被打破,信息共享成为可能。由此带来的网上言论自由似乎也就不言而喻。在网上,BBS、新闻组、聊天室等言论场所人人都可以登堂入室,BBS更像张贴大字报的公共场所。在BBS上,人人参与加上由匿名性带来的无拘无束感,“使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第一次真正地实现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出版商,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经济能力的限制与以往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3)。一些学者已经把BBS与传统的自由主义传播理论和哈贝玛斯的“公共领域”思想挂上了钩,认为“意见的自由市场”在传统媒介仅仅是一种理想,而BBS使理想成为了现实;借助于BBS,重建“公共领域”的曙光已经出现(4)。网络传播上述三大特点使“人们在这里不必阅读来自一个信息源的信息,不必说一个话题,不必受编辑、新闻出版机构的控制,不必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离经叛道。一句话,网络使少数人垄断信息和文化的圣人时代宣告结束了”(5)。信息的共享和言论的自由必然带来社会权力的分散和公众参与社会能力的提升。因此无论是托夫勒,还是数字化专家尼葛洛.庞蒂,都曾把“分权”视为计算机网络时代的一大特质,认为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观念将随着网络发展成为昨日黄花。但是,由技术所作出的推导,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是一种可能。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是人的延伸”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但技术的延伸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的权力的延伸,尤其对每一个公民来说,权力能否得以延伸首先取决于其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能力能否为他提供享受新技术的可能。技术上或理论上的平等,决不意味着参与者事实上的平等。那种“不管你是学富五车的才俊,还是引车卖浆者流,Internet都向你开放,BBS都向你放”的欢呼,难免有点天真。即使在计算机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也存在着严重的新技术使用上的差距:“在为数四分之一的最富有家庭中,62的人家拥有电脑。但在四分之一最贫困的家庭里,仅6.8的人家拥有电脑”,美国不同种族群体之间在拥有家用电脑上的差异也十分突出(6)。美国学者已经清醒地看到,计算机“创造了一个新的、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者和未受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素以人人平等著称的美国,在经济上的不公正已经超过了阶级界限较分明的欧洲社会”(7)。电脑网络的发展把人群迅速分化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穷困者,两种人在获取和支配信息方面的能力完全不相等,其结果是为数不多的前者将会与后者迅速拉开距离。在信息决定一切的后工业社会,社会分层将完全取决于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熟练程度,信息差距和两极分化,使网络民主事实上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而且信息差距所造成的个体知识沟的扩大,将导致社会紧张因素的增加。(8)放眼互联网这一“全球化神经系统”,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信息差距同样十分惊人。互联网上40的网民在美国,87的信息是英语,美国人在网上的声音比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得多(9),于是网络的民主更像是美国人的民主。尽管在开放的互联网上,有可能实现多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全面繁荣,但事实上,目前业已形成的严重信息落差,也容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文化殖民现象,使网络最终沦为美国意识形态施展霸权的领地,“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仍然只是一个理想。也许传统媒介在网络新纪元的角色转型,是我们在思考未来网络民主时最需关注的问题。那种认为由于网络社会个体可以平等地参与传播,于是大众传媒技术特权崩溃、权威沦丧的观点,近乎痴人说梦。近几年美国几大传统媒介的动态举措就很能说明问题。凭借资金、技术、专业人员、信息内容等方面的实力,传统媒介以绝对的优势抢滩触“网”;1996年美国“电讯法”的出台引发了新旧媒介与电信业之间连横合并热潮,使得以宽带技术为基础“三网合并”(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大汇流”预言将成定势。西方学者理查.莫尔在民主与网络空间一文中提醒人们:未来宽带、综合、全球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所有大众媒介产品的主要发布、销售渠道,因此目前美国四大广播电视公司时代华纳、迪斯科、通用电器、西屋电器业已形成的全球性信息垄断体系将在未来的网络空间得以延伸(10)。如此一来,传统媒介在网络这片全新的、更为肥沃的土壤里,其特权和权威非单没有崩溃、沦丧,而且依仗其全球化、商业化操作,“世界财富组织”严厉的版权保护之下,完全可能成为未来网络空间这一“全球化神经系统”的中枢神经。在这种情形之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一般个体用户作为信息源的力量与上网媒介作为信息源的力量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网络用户之间的平等只是逻辑推理上的平等,上网媒介在内容、服务上的绝对优势,加上个体用户选择权威媒介信息的心理,使得个人的选择权实际上只成了操作权,“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心一样”。表面上看,从传统媒介向受众“推”信息到用户从网上“拉”信息,确实提高了个体的自由度,“但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你选择的信息来自他那里,不论根据需要或兴趣选择哪条作为你的个人头条,都渗透着上网媒介的意识形态。”(11)因此,自由市场理论和全球化民主的神话可能又成泡影。二、虚拟空间与现实的解构20世纪初面对工业社会和大众媒介的弊端,美国思想家李普曼产生了对公民民主的忧虑。其主要思想有两点:一是对“媒介环境”这一“间接现实”真实性的质疑;二是对媒介环境下大众理性的质疑,于此提出了他对公众民主的不信任感。李普曼对媒介环境及公众民主的思考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工业社会下的大众被认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产生集权主义的温床(12)。那么在后工业时代,“网络环境”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图景?与李普曼眼中大众媒介的“环境”不同,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大兼容的体系,它既保存着建立在专业理念基础之上的新闻传播模式,也包容了绝大部分完全由个体参与、互动的“虚拟空间”,后者无疑是网络最富特征之所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虚拟的交流正是网络空间平等与自由的基础所在,网上言论自由和多元文化并存所呈现的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大都得益于此。但恰恰在这个纯粹的“虚拟环境”中,现实有时不仅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东西,而且是一个可以被彻底解构的东西。由于一切与现实社会身份、地位有关的个体表征都可以被掩盖起来(这也是电子空间最刺激的一点),于是自我和他人、男人和女人、事实和虚构、真相与谎言的界限被消弥殆尽。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曾尖锐地指出,在网络空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核心的自我,在每个人的头脑之外,也从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现实”(13)。更重要的是,当信源不明时,信息的真实性也被消解。“事实上,发送者是什么人,这本身就是任何信息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我们确定对该信息相信到什么程度”(14)。因此网络的虚拟环境实质上是对现实的解构和颠覆。“相信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到可靠的信息,也即接触到真理的表现形式信息”。这一信念是支撑民主的“大梁”(15)。即使在高度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可扩的信息”仍应源于对真实的忠实和对现实的肯定。但是在虚拟空间,当事实与虚幻的界限被彻底消弥之后,最终遭怀疑和贬值的不仅是真实本身,而是公众对真实的信任,这种信仰危机无疑会极大地动摇民主的“大梁”。其实,在高科技时代,数字化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视觉化信息的信任。当玛丽莲梦露与林肯总统拥抱在一起,当阿甘的手与肯尼迪总统相握时,人们在惊叹数字化技术的鬼斧神工之余,也不仅对真实性本身产生了疑虑。在四通八达的网络空间,经过处理的数字化图像有可能进一步瓦解真实。1998年5月,印尼发生严重排华暴行后,当地一些华人向有关机构和人士的电邮地址反复发送了身着印尼军服的暴徒蹂躏华人妇女的照片,并号召所有收件人接力传送。这些照片对世界范围内千百万网上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并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但后来有印尼读者指出这些照片实际上反映的是印尼军人在东帝汶的暴行。由于在印尼也确实出现了类似事件,所以这一“张冠李戴”虽然有悖真实,但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不过这一时间已足以提醒我们:对于虚拟的视觉信息,人们是否应该彻底打破现实生活中“眼见为实”的基本惯例。不难设想,在未来的网络空间,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的音频、视频信息定会大型起到,幻影将成为网上一族栖息的家园。到那时,我们面对的将不仅仅是所有视觉表象的贬值,而且是它们所反映的现实的贬值,如果任其发展,这种危机“将会对西方民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16)李普曼对民主的危机感,还源于工业社会下大众的非理性及由此带来的传播的可操纵性。网络时代的公众会不会比工业时代的大众更富有理性,这是一个悬而未知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你需要一杯水,可你面对的是海洋”的网络空间,在你的目光会因为太多的信息而变得迷离,你的思想会因为太多的声音而变得困惑。看看眼下,因特网上已经存在着420多万个可进入的站点,仅与美国网络公司Yahoo的链接站点就有75万个(17)。未来站点数量的多少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信息汪洋大海的局面不会改变。在这种情形之下,事实、真相和真实的呼声都可能被淹没,而且一切又都显得真假难辨。有西方学者已经断言:网络空间不足以形成理性的交流(18)。是“表面上拥有无数信息却失去了理想,把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拱手让给技术专家甚至电脑本身”(19),思想操纵也就顺理成章。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有着重要的“雷达”功能和“协调”作用,社会准则和有关事物如何运作的事实也由此而来;而网络空间的“航标”究竟在哪里,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此外,虚无主义的网络文化也可能给民主理念带来威胁。虚拟空间对现实的解构,其实也就抹杀了真实世界对伦理、道德等一切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的界定。事实上,目前的网络空间不仅成了人们娱乐、消遣、发泄、寻求精神慰籍等逃避现实活动的家园,而且“当真实世界用各种检查制度和权衡措施把住邪恶之门时,人性中的所有恶魔,却在极短时间内跳到赛伯空间里重新开张营业”(20)。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探讨”赛伯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他个人在BBS的漫游经历。在他的笔下,美国的网络言论空间一片乌烟瘴气,污秽不堪,充斥着赤裸裸的色情、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以及极端的无聊和荒诞布景。由此,这位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忧虑:“赛伯空间的创建者的初衷是建立一个精神理想国,或者说建立一个人们以诚相待的试验性世界。可是他们发现,自己眼前呈现的反而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抽象空间。”(21)这种道德虚无主义的网络文化崇尚的是绝对的自由,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和否定,这种文化的滋长无疑会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冲击。美国政治学家本.瓦顿伯格认为,民主的垮台“首先是价值问题上的垮台”(22),如果网络的虚拟空间是一个没有善恶之辨的人类精神的沉沦之地,因为“如果公民不能创造、维持一种有利的空话,因为“如果公民不能创造、维持一种有利的政治文化,更准确地说,创造一种普遍支持这些理想和实践的文化,民主就不可能维持”(23)。三、网上政治与直接民主网络发展、改善了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当电脑被广泛应用于联线政治后,它必然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手段,增进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提高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