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新闻传播学论文论舆论传播与引导机制【内容提要】舆论的传播过程包括了舆论的完整流程,即在社会变动中产生的某种信息从信源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扩散开来,获得一定范围的信息接受者,形成大多数人所公认的意见,并对社会事件产生影响,直至问题解决。舆论的形成和扩散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舆论传播有其自身规律。研究表明,舆论扩散过程要经过知晓、说服、决策、确定诸环节,并通过积极的反馈机制对舆论传播过程进行调控。一、舆论的形成模式舆论在社会中的“生命历程”大约包括酝酿,即生成阶段;经过传播在一定范围扩散开来,形成公意;产生影响,完成舆论目标。舆论的形成基于对个体意见的加工和一定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认识在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人类评价的两种观点理性模式和非理性模式。前者认为,人类是有理性的,有才智、会思考,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只有获得大量的、完整的、有说服力的信息,才能作出明智的判断,形成或改变态度。后者则认为,人类个体是非理性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都十分有限,极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接受外来信息而形成态度。两种不同的模式决定了对舆论传播方式的不同推论。基于对人类的理性评价,一些学者认为舆论的形成是以个人理性判断为基础,以公众的合理讨论为中介,最终形成公众一致的意见,可以用“个人的理性判断合理讨论意见一致”这一模式来显示。(1)出于对人类的非理性评价,一些学者认为,在大众社会里,有关领域的专门知识是作出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而且,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时代,没有被组织起来的公论,很难形成强大声势和权威力量。因此,操纵比讨论更重要。“立体型的认知组织领袖对符号的操纵情绪统一”就是所谓的“舆论操纵模式”。(2)这并不是一个新的见解。早在传播学研究之初,一些学者目睹了传播媒介的宣传威力,便提出“枪弹论”,亦即机械的刺激反应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极易被大众传播的讯息所击中。讯息只要击中目标,就会产生预期效果。这一理论认为不需要对受众有太多了解,只要借助于信息的重复刺激或符号的联接就能达到目的。“舆论操纵模式”的提出,虽然与“枪弹论”貌似相同,却不应被视为“枪弹论”的余响。舆论操纵模式的前提是对受众的立体型认知,即对受众深入、全面的了解。操纵者在分析、了解的基础上确定并瞄准某些受众作为舆论传播的特定公众,并确立明确的预期目标,然后制作相应的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讯息,通过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