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试论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doc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试论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doc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试论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doc_第3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试论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doc_第4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试论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试论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摘要在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与否成为判断新闻报道是否侵权的重要依据。司法界对新闻真实的考察,集中于事实的“有没有”和“准不准”。新闻界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认识存在种种误解。实际上,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首先应是新闻理论范畴中的问题,其次才涉及法律范畴上的界定。关键词新闻真实新闻诉讼新闻规范AbstractThereportbeingtrueornotisthebasisonwhichthejudgmentismadeinthenewslitigations.Inthejudicialcircles,theso-callednewstruthfulnessmeans“tobeornottobe”and“accurateorinaccurate”ofthefact.Inthepresscircles,thereareallsortsofmisunderstandingintheviewpointsonthenewstruthfulness.Infact,thenewstruthfulnessinthelitigationsshouldfirstlybethequestionofthejournalismtheory,andsecondlyitinvolvesthedefinitioninthelegaltheory.Keywordsnewstruthfulnessnewslitigationnewsnorms从当前接二连三出现假新闻的现实看,新闻真实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这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新闻实践需要坚持的一条原则,更是一个涉及到新闻规范的道德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和记者走上被告席,人们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一、对新闻真实的界定甘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这样界定,新闻真实是“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实的准确度。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记者头脑中的反映,主体与客观必须一致,否则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童兵指出,新闻传播的真实,就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合程度。可见,从本质上讲,新闻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而新闻真实讲的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问题,符合便真实,不符合便不真实。符合度越高,便越真实,越低则越不真实。新闻真实不同于文学真实、历史真实、科学真实等其他类型的真实,它是在新闻专业主义下的真实。这种真实及其程度受到社会环境、新闻事件本身的复杂程度、新闻从业者个人认知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具体说来,新闻界普遍认为,为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应达到以下三个要求:一是具体事实真实准确,即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信息要素、所引用的材料、背景资料等都要力求真实;二是应做到概括真实,即应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三是应力求本质真实,即新闻报道应当尽可能地透过现象,将事物的本质呈现出来。而所谓新闻诉讼,是指新闻媒体因已刊出的具体新闻报道而引发的新闻侵权官司。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特指具体新闻报道的真实,即已刊出的具体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符合度。二、司法界对新闻真实的判定目前我国与新闻诉讼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主要有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前者有关新闻真实的规定有四处,后者有两处。其中关键词是新闻报道内容的“基本真实(属实)”、“基本内容失实”、“主要内容失实”、“严重失实”、有无“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等。从这些规定中不难发现,新闻报道是否真实是司法界在处理与新闻媒体有关的侵权纠纷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分析典型新闻诉讼案例,可以看出,司法界在处理新闻诉讼时有关新闻真实的考量标准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没有”新闻报道的事实有没有发生?新中国第一起因新闻作品引起的诽谤案件就是一例典型。1985年,沈涯夫、牟春霖在上海民主与法制上发表二十年“疯女”之谜一文,称杜融为达到从武汉调到上海工作的目的,采取哄骗、殴打等手段,诱逼妻子狄振智装疯,两次将狄振智送入精神病院。事实是狄振智确实有精神病,杜融的工作调动本属正常调动。沈涯夫、牟春霖因捏造事实被判构成诽谤罪,分别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一年六个月和一年。该案的关键是狄振智是否有精神病患史。法院经调查后认为,狄振智确有精神病患史,新闻报道中所谓杜融骗妻装疯、逼妻装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认定该文“内容纯属捏造”。在2004年中国改革杂志与广州市华侨房屋开发公司纠纷案中,中国改革能够胜诉的关键是该社发表的谁在分“肥”一文确属记者调查得出,新闻报道内容确实存在,有事实根据。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认为,界定新闻报道内容是否严重失实,应依其所报道的内容是否有可合理相信为事实的证据为依据。中国改革杂志发表的谁在“分肥”一文,其主要内容并非凭空捏造,所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也就是说,正如该文所述,原告在国企改革中确实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和职工安置问题,文中主要内容并非作者凭空捏造。通过这两个例子不难看出,法院在处理新闻诉讼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确系凭空捏造,那么毫无疑问即为失实;如果主要内容存在、属实,且在描述上没有侮辱之词,就不被视为侵权。第二,“准不准”新闻报道的事实是否准确?不少新闻诉讼中,媒体的败诉则是因为虽有事实依据,但是对该事实的报道不够准确,在“准不准”上出了问题。家庭与生活报关于明星刘晓庆偷税问题的报道大明星偷漏税百万元称刘晓庆近年来偷漏税上百万元。而后来法院经调查后认为,刘晓庆虽有偷漏税行为,但文中披露的数额与能够查实的数额差距太大,已查实的数额是1万元,性质是触犯税法的违法行为,应受追缴、罚款等行政处罚。而报道所提的偷漏税款百万元,则属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据此法院判定该报道失实。由此看来,尽管法院认定刘晓庆的偷税行为确实存在,在“有没有”上没有问题,但是该报道不够准确,夸大了事实,而导致败诉。三、新闻界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误解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司法界对新闻真实的判定和新闻理论界有相同之处。但是,与对新闻真实的理论追求相比,新闻界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考察则宽容得多。部分研究人员在这个问题上对新闻学专业背景的远离也令人遗憾。1将“消息来源”作为辩护理由有研究者认为,新闻报道只要有消息来源,那么便可视为是真实的,他们称之为“来源真实”或是“依据真实”。来源真实是指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确实存在,包括有明确的当事人提供信息,转引自其他媒体的报道以及记者亲身采访调查所得的资料等。媒体只要证明他们确实获得了这样的信息,不必证明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并且主张,“来源真实”足以证明“新闻真实”,法院就是根据报道的“来源真实”而认定“新闻真实”,进而认定“法律真实”。在具体的新闻案例中,也有媒体把有消息来源作为辩护理由。四川兴运实业(成都)有限公司诉北京周林频谱总公司、黑龙江法制报社、中国卫生信息报社侵犯名誉权案中,两涉案媒体仅仅依据周林频谱总公司的一面之辞,就发表文章说兴运公司剽窃周林频谱总公司的科研成果,对其专利构成侵权,结果与兴运公司并未侵害专利权的事实不符。而两报社在法庭上辩称:该报道系据北京周林公司提供的信息所写,他们没有侵权。成都市武侯区法院认为,两报社对周林公司提供的情况和观点未进行核实,亦未在文章中同时发表兴运公司的不同观点,导致文章明显失去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被告不服判决最终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认为,涉诉新闻的写法“缺乏事实和法律根据”。媒体不仅没有赢得诉讼,反而被改判成为主要责任体。媒体没有司法权力,加上新闻工作本身的规律,新闻工作者不可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客观真实。但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尽力追求事实的真相,在新闻线索面前,新闻从业者有义务对其真实程度进行求证。新闻界“以狭义的消息来源作为真实的审查判断对象”与司法界的判定标准存在着差距,这可以说是新闻界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最大误解。2以文责自负推卸核实之责不少媒体在新闻诉讼发生后以“文责自负”为由,认为不用负担对新闻真实性的审核之责。甚至有人提出将“文责自负”作为媒体摆脱尴尬局面的一种方法,认为必须实行文责自负。即言论主体作为独立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言论真实性负完全责任,而使媒体对其言论失实免责,并表示这种做法能减少报道失实的频率。笔者以为,虽然让媒体做到与客观事实完全相符有些强人所难,但鉴于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媒体对消息来源必须负有审核之责。这不仅仅涉及新闻诉讼时的法律问题,更是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问题。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的第一条就是:报业及所有其它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信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事实,也不应故意删除任何重要内容。在我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法(民)复(1998)11号批复,报刊社对准备发表的稿件应负责审查核实。由此看来,对新闻真实性进行核实不仅仅是新闻理论界着重强调的问题,更是法律赋予我们的义务。3以舆论监督为借口有人认为,为了及时有效地监督不合法或不合理的事件、现象,应该允许新闻报道出错。富士康事件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尽管这一2006年最引人注目的“新闻官司”,从3000万元到1元再到双方善意的和解,最终并没有真正走上法庭,但媒体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亢奋很能说明问题。在事实真相未明之前,新闻界的看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现在的新闻舆论监督没法做了!而对于事实真相,大家并不关心。等到双方和解之后,大家才恍然大悟,方将目光集中于“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尽管双方和解的最终原因我们无从知晓,但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在为什么是和解,还有歉意一文中说的“我们也有瑕疵”、“报道略有夸张”两句话,让我们能感觉到其中的微妙。而南方周末记者傅剑锋在调查整个事件后指出,第一财经日报仅凭QQ就与自称是富士康员工的某男子联系,并且没有进行实际调查,因而进行了“一个完全丧失基本新闻规范的报道”。如果双方对簿公堂,第一财经日报“必输无疑”。媒体有舆论监督的权利和义务不假,但这不能成为新闻失实的借口。新闻真实应该是有效进行舆论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尤其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与舆论环境下,对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真实性要求应该更高,否则,媒体就极容易走上被告席。4认为法律真实高于新闻真实法律真实是指公检法机关在诉讼证明过程中,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它应当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关规定;而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如实反映事物的原貌。两种真实都来源于客观真实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有关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关系,有学者指出,新闻真实具有局限性、时效性、相对性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与法律真实产生冲突。法律真实是可以通过证据证明的真实,更接近于客观真实,因而高于新闻真实。11还有人反对新闻真实在本质上是认识论范畴,认为新闻真实包含客观真实和法律意义上的真实两层含义,指出新闻不能仅仅停留在客观真实这个层面上,而要上升到法律意义上的真实层面。12法律真实高于新闻真实的观点,经不起推敲。在此,首先应该明确,此处所讲的新闻真实应该是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是新闻真实在新闻诉讼中的界定问题。其次,要注意区分胜诉与新闻真实两个概念,不能简单地以为媒体赢得官司就等于新闻真实了。在新闻侵权诉讼中,司法界在新闻真实方面更多考虑的是“基本真实”、“主要内容属实”等。很显然,这种考虑离新闻规范中所要求的真实还很远。求真,无限地接近客观事实,应当成为新闻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永恒目标。四、结语一方面真实被新闻界称为“生命”;另一方面,失实新闻却大行其道。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虚假新闻的深恶痛绝和对新闻真实的强烈呼吁,可以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我们认为,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首先是一个新闻理论范畴中的问题,然后才是在法律范畴上的界定问题。也就是说,新闻真实必须奠基在新闻专业主义标准之上。脱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背景,仅仅强调司法界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或强调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如何搜集证据,避免侵权,都难免有肤浅之嫌。为避免走上被告席,从新闻界自身来讲,亟需消除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误解,树立正确的新闻真实观,明确客观报道、平衡报道的重要性。新闻真实问题,实际上更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的新闻规范制度亟待建立与完善。注释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6页。文扬:互联网时代的华文媒介,/news/2005/2005-09-06/8/621852.shtml。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陈丽平:“公共领域”在传媒时代存在的可能性,当代传播2006年第4期。罗艳:网络时代的多元化公共领域,青年记者2007年第10期。Wahl-Jorgensen,KarinandGalperin,Hernan2000“DiscourseEthicsandtheRegulationofMedi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