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03-09-23 颁布
  • 2004-03-23 实施
©正版授权
JJG703-2003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pdf_第1页
JJG703-2003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pdf_第2页
JJG703-2003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pdf_第3页
JJG703-2003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pdf_第4页
JJG703-2003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文档简介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 J G 7 0 3 - 2 0 0 3光 电 测 距 仪E l e c t r o 一 o p t i c a l D i s t a n c e Me t e r ( E D M I n s t r u m e n t s )2 0 0 3 一 0 9 一2 3发布2 0 0 4 一0 3 一 2 3实施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发布工 万 G 7 0 3 - 2 0 0 3尹.。.。66.龟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 o fE l e c t r o 一 o p t i c a l D i s t a n c e Me t e r ( E D M I n s t r u m e n t s ) J J G 7 0 3 - 2 0 0 3 代 替J J G 7 0 3 - 1 9 9 0 本规程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 2 0 0 3 年 0 9 月 2 3日 批准,并自2 0 0 4 年 0 3 月 2 3日 起施行。归口 单 位:主 要起 草单位 :参加起草单位 :全国几何量角度计量技术委员会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陕西省计量测试研究所中南大学陕西方正计量测试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苏州一光仪器有限公司本规程委托全国几何量角度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J J G 7 0 3 - 2 0 0 3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 王保和 任道胜 刘莹 参加起草人: 张学庄 夏颂 虞润身 付晓平(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 中心)( 陕西省计量测试研究所)( 中南大学)( 陕西方正计量测试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 苏州一光仪器有限公司)J J G 7 0 3 - 2 0 0 3目录1 范围 ( 1 )2 引用文献 ( 1 )3 概述 ( 1 )4 计量性能要求 , ( 2 )4 . 1 发射、接收、照准三轴关系的正确性 ( 2)4 . 2 反射棱镜常数的一致性 ( 2)4 . 3 调 制 光相 位 均 匀 性 ( 2 )4 . 4 幅相误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 5 分辨力 ( 2)4 . 6 周期误差 ( 2)4 . 7 测尺频率 ( 2)4 . 8 加常数、乘常数 ( 2 )4 . 9 测量重复性 ( 2 )4 . 1 0 测程 ( 2)4 . 1 1 测距综合标准差 ( 2 )5 通用技术要求 ( 3 )5 . 1 外观与功能 ( 3 )5 . 2 光学对中器 ( 3)5 . 3 外业要求 ( 3)6 计量器具控制 ( 3 )6 . 1 检定条件 ( 3)6 . 2 检定项 目和检定方法 ( 3)6 . 3 检定结果处理 ( 1 4 )6 . 4 检定周期 ( 1 4 )附录 A 推荐采用的检定方法 ( t s )附录 B 检定记录计算范例 。 ( 1 s )附录 C 检定证书和检定结果通知书内页格式 ( 3 0 )J J G 7 0 3 - 2 0 0 3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 工、II.m、I V 级相位式光电测距仪及其它采用相位式测距仪器的测距部分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验。脉冲式光电测距仪可参照本规程实施校准 。2 引用文献J J F 1 0 0 1 -1 9 9 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 J F 1 0 5 9 -1 9 9 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I S O 1 7 1 2 3 -2 0 0 1 O p t i c s a n d o p t i c a l i n s t ru m e n t -F i e l d p ro c e d u r e s f o r t e s t i n g g e o d e t i c a n d s u r v e y i n g i n s t ru m e n t -P a rt 4 : E l e c t r o - o p t i c a l d i s t a n c e m e t e r ( E D M i n s t ru m e n t s )G B / T 1 6 8 1 8 -1 9 9 7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使用本规程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3概述 光电测距仪是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及大地测量的长度计量仪器 。 光电测距仪按测程分类,分为短程、中程、长程。测程小于 3 k m为短程测距仪,3 k m至 1 5 k m为中程测距仪,测程大于 1 5 k m至 6 0 k m为长程测距仪。 按测距仪出厂标称标准差,归算到 l k m的测距标准差计算,分为三级 ( 见表 1 ) 0 表 1 测距仪的准确度分级准确度等级测距 标准差中、短程测距仪长程测距 仪Im d _- ( 1 +D) m mm , _- ( 5 +D) m mII( 1 +D) m m m d _ ( 3 + 2 D) m mm( 3 +2 D ) m m ( 5 + 5 D) m m注:D为测量距离,单位为k m .测距仪出厂标称标准差表达式为and =a+b D式中:a 标称标准差固定部分,m m ; b 标称标准差比例系数,m m / k m ;J J G 7 0 3 -2 0 0 3D测量距离,k m a4 计f性能 要求4 . 1 发射、接收、照准三轴关系的正确性4 . 1 . 1 要求:当使用测距仪的望远镜照准反射棱镜的标志时,测距仪所接收到的返回信号应最大。4 . 1 . 2 测距头与照准望远镜可分离的测距仪,其连接器的重复安装误差应小于 3 0 o4 . 2 反射棱镜常数的一致性 测距仪使用的各配套反射棱镜常数最大互差应不大于仪器标称标准差的固定误差的1 / 404 . 3 调制光相位均匀性 测距时测距仪照准反射棱镜的标志后偏调 1 ,因调制光相位不均匀而引起的测距误差应小于出厂标称标准差固定误差的 1 / 2 04 . 4 幅相误差 在不同的回光信号强度下,对同一距离重复测距 ,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应不大于该仪器标称标准差固定误差的 1 / 2 04 . 5 分辨力 测距仪测距时能够分辨的最小距离,其值应不大于仪器出厂标称标准偏差的固定误差的 1 / 4 04 . 6 周期误差 周期误差的振幅应小于或等于该仪器标称标准差的固定误差的3 / 5 04 . 7 测尺频率4 . 7 . 1 测距仪开机以 后,测尺频率的变化范围 ( f , - f . ) l f o 应不大于 该仪器标称标准差的比例误差的2 / 3 a4 . 7 . 2 测距仪在适用的温度范围内,测尺频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范围应不大于该仪器标称标准差的比例误差的 2 / 3( 具有恒温系统的测距仪不要求此项) ,或据厂方给定的频率温度变化曲线进行修正后的频率差值变化范围应符合上述要求。4 . 8 加常数、 乘常数 加常数 、乘常数测量的标准差不大于该仪器标称标准差的 1 / 2 .4 . 9 测量的重复性 测距仪测量的重复性应不大于仪器标称标准差的 1 / 4 04 . 1 0 测程 在规定的大气能见度及规定使用的反射棱镜组合个数条件下检定测程,测距仪能够测出的最短和最长距离,其误差应不大于该仪器标称标准差的2 . 5 8 倍。4 . H测距综合标准差 检定归算出测距仪测距标准差应不大于仪器出厂标称标准差,即计算出的 a应小于或等于标称标准差的固定误差;b 应小于或等于标称标准差的比例误差。 2J J G 7 0 3 -2 0 0 35 通用技术要求外观与功能 仪器各工作面上不应有锈蚀、碰伤、划痕,各非工作面上不应有脱漆及影响外观的其他缺陷。使用中与修理后的仪器允许有上述不影响准确度的缺陷。5. 1 . 3仪器应标明制造厂或厂标 、型号、出厂编号,国产仪器应有 互标志。仪器的连接机构应稳定可靠,使用方便,各活动部位的转动、移动应平稳,不应有突跳 、阻滞及空回现象,制动机构应灵活有效。5 . 1 . 4 仪器的光学零部件上应无水珠、霉斑、灰尘。5 . 1 . 5 仪器的各操作键在使用中应舒适有效,在工作环境下数字显示应清晰。5 . 1 . 6 仪器的各功能应正常。5 . 2 光学对中器 距光学对中器 1 . 5 m的范围内,对中偏差应小于 l m m o5 . 3 外业要求 外业测距时,参照 G B / T 1 6 1 8 -1 9 9 7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中有关条文作业。6 计,器具控制 计量器具控制包括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及使用中检验。6 . 1 检定条件6 . 1 . 1 检定用计量器具及技术要求见表 2 o 表2 计t器具及其技术要求序 号设备名称技术要 求1基线相对误差续1 x1 0 一 62测距仪1级3温度计、气压表见表 44频率检测装置时基频率准确度 1 x 1 0 - a ,测量不确定度1 、1 0 - 5分辨力检验台0 . 0 1 =6周期误差检验台准确度 2 . 0 9 时, 所求得加常数 K为显著有效;当乘常数临界值 t R = I R I / m . , 2 . 0 9 时, 所求得乘常数 R为 显著有效。 当加常数 K与乘常数R均显著时,所选数学模型有效,在使用测距仪时应对仪器进行加常数、乘常数修正。 当加常数 K显著、乘常数 R不显著时,应选用不考虑乘常数 R影响的数学模型计算 :空点 -一-测距单次测量标准差: K艺曰其 中艺 v ; =艺l;( 2 5 )( 2 6 )( 2 7 )式中:l 基 线值与 D 值之差; n 使用的组合基线段数; i =1 ,2 , 3 , ,n o 加常数 K测量标准差 : 1M K = m o 元( 2 8 ) 当加常数 K不显著、乘常数 R显著时,应选用不考虑加常数 K影响的数学模型计算 :2930311厂咬、“、1 艺( l,D)R =三 三 上 一 一 一 一 艺 D测距 单次测量标 准差 :=v;zinn- 1其中兄, : =又l 2厄二.1二1( 客 D ;l,) RJ J G 7 0 3 -2 0 0 3式中:D一经频率 、气象、倾斜等修正后的观测距离;l ;n -= I.基线值与D 。 值之差值;使用组合基线段数;2, 3, , no乘常数 R测量标准差: M OM R =D( 3 2 ) 4 )当加常数、乘常数均不显著时 ,测距仪不进行加常数、乘常数改正。 记录、计算范例见附录表 B . 7 .6 . 2 . 1 0 . 2 长程测距仪加常数、乘常数的检定 对长程测距仪,用直接比较法测定仪器加常数,乘常数用测定的频率来修正。 a )至少选择 1 一 3 k m四条基线段 ,两端分别安置测距仪与反射棱镜,其对中误差应不大于 1 m m . b )每条基线段上做两个上、下午对称时段观测,每次观测 ( 上午或下午)不少于二次照准 ,一次照准测距读数 5 次求其平均值。每次照准均两端同时测定温度和气压。 c )加常数的计算 观测距离值做气象、频率、倾斜等修正后与基线值进行比较。求得加常数 K:艺( D o 一 D , )( 3 3 )l14叹以飞口内j2口几、了 单位权标准差 m 。 为 m, = 厚 E v 二( D o 一 D) , 一 K ( D 。一 D ;式中:D 基线值;D经频率、气象、 倾斜等 修正后的观测距离; 。 测定误差; l , 基线值与 D 。 值之差值; n 使用组合基线段数;i =1 ,2 , 3 ,,n o乘常数计算 R= ( f o 一 f l ) I f . 测量的重复性1 在室内约 3 0 m距离的两端分别安置测距仪与反射棱镜 ,连续读数 3 0 次。范例见附录表 B . 8 .( 3 6 )6 . 2. 1 16 . 2. 1 1测距 , 1 2操作 仪器一次 照准后J J G 7 0 3 - 2 0 0 36 . 2 . 1 1 . 2 测量的重复性计算一次读数 的标准 差 :=v?inn- 1二 D, 一D( 3 7 )( 3 8 )式中:v 第 次 读数值与读数平均值之差; D ; 第 i 次读数值; 万-n次读数的平均值; a 连续读数的次数 ; i=1 ,2, 3,一 , no6 . 2 . 1 2 测程6 . 2 . 1 2 . 1 选择与测程相应的基线,在其两端分别安置测距仪与反射棱镜 ( 或镜组) 。6 . 2 . 1 2 . 2 测距仪测距, 应不少于1 0 次照准, 每次照准取 1 0 个读数求其平均值为观测值。在测距的同时测定气温、气压。6 . 2 . 1 2 . 3 对所测的观测值进行频率、气象、倾斜、仪器常数修正后与基线值比较,其差值应符合 4 . 1 0 要求。计算式如下:( 3 9 )( 4 0 )式中: D o 基线值; D经过频率 、气象、倾斜、常数等修正的一次照准观测距离;各次照准所测的距离与基线值比较的误差值;照准次数 ; i=1 ,2, 3, , ao6 . 2 . 1 3 测距综合标准差6 . 2 . 1 3 . 1 在长度基线场检定。检定选用的组合基线段应不少于 1 5 段 ,且其长度应均匀分布在测距仪的测程内。对每段基线的观测应采用一次照准取 1 0 次读数求其平均值为观测值。在测距的同时测定气温、气压等数据。6 . 2 . 1 3 . 2 标准差的计算式 a )对各观测值进行频率、气象、倾斜、仪器常数改正等修正。 b )用进行修正过后的距离观测值与相应的基线值比较 ,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进行计算。 计算标准偏差表达式为a + 6 D , 其中: 又 D又 ( D ;l , ) 一又D习l ;( 4 1 )J J G 7 0 3 - 2 0 0 3n 习( D ;l; )。 全D ;( 4 2 )式中:l ; =I D o一D : I a -测距仪标准偏差表达式固定误差部分,m m; b 测距仪标准偏差表达式比例误差系 数, m m / k m ; D o 基线值; D经过频率、气象、 倾斜、仪器常数等修正后的观测距离值; n 组合基线的段数 ( 取样数) ; i =1 ,2 , 3 ,,n o 检定计算出的 a , b值应符合 4 . 1 1 条要求。计算范例见附录表 B . 9 .6 . 3 检定结果处理 经检定合格的仪器发给检定证书,检定不合格的仪器发给检定结果通知书,并注明其不合格的项 目。检定证书和检定结果通知书内页格式见附录 C a 对于使用中检验的仪器,其中有一项超出要求 ,其超 出值小于本项要求值的 1 / 3时,而标称标准偏差的综合评定符合要求,也为合格。6 . 4 检定周期 测距仪的检定周期一般不超过 1 年。J J G 7 0 3 -2 0 0 3附 录 A推荐 采 用的检 定方 法 ( 参照I S 0 1 7 1 2 3 -4 ) 国际标准 I n t e rn a t i o n a l I S O S t a n d a r d 1 7 1 2 3 一4 F i r s t e d i t i o n 2 0 0 1 一1 2 一0 1 推荐的检定光电测距仪方法。方法的要点是 : 加常数与乘常数分别测定。用测定频率的方法取得测距仪的乘常数;用短基线测定加常数和测距标准差。用两种方法 : 1 )采用直线上至少取二段,求加常数 ( 零点改正数) 。在数条用检定过的高准确度光电测距仪测定的放射形已知边上测定测距仪的测距标准偏差; 2 )在直线上取六段 ( 非基线) ,按全组合法测定测距仪的加常数、加常数测定误差及测距标准差。 国际标准中的测定加常数、乘常数与测距标准差的方法与本规程正文中采用的方法不同。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内外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如下测定加常数 、 乘常数和测距标准差的方法,并将正文中后续检定中的幅相误差和周期误差改成必检项 目,再参照其余检定项 目,构成本推荐检定方法。A . I 加常数、 乘常数A . 1 . 1 乘常数 a )测定方法 乘常数用测频方法测定。 测频仪器按出厂说明书预热充分并实时校准好,再用光电转换器物镜对准测距仪发射物镜,给测距仪通电,即开始测频。在约 1 0 至 1 5 m i n内,读取 2 0 个频率,取平均值介,并测定室温 T o b )计算方法 乘常数为R =几 一f r( A. 1 )式中: f o 测距仪标称测尺频率; 介 测距仪在 T 温 度下测尺的工 作频率。A . 1 . 2 加常数 加常数单独检定有两种方法: a )三段法 ( 方法一) 在长约6 0 m至l o o m的直线上取三段, 并设置A , B , C , D 4 个强制对中测量点, 其A , B , C , D四点偏离该直线的距离不得大于 l m m 。往返测量各点间的距离。 加常数计算:取 4 个加常数的平均值:J J G 7 0 3 -2 0 0 3K, =A B+B C一A CK 2 =A C+C D一ADK , =A B +B D一 A DK4 =B C+C D一B D加常数K =K, +K2 +K 2 +K 4 4加 常 数 单 次 测 量 标 准 差 U K = 淤 = 护K .- - K imi.式中:。 。 级差,即最大测量值与最小测量值之差;( A. 2 )( A. 3 )d系数 ,当 n = 4 时,d 。 二 2 . 0 5 9 ;,2, 3, 40加常数 K单次测量标准差可用简化式:当n - 1 5 时,d . - , / -n 。公式 ( A . 3 )可简化为 、 一 岩( A .4 )6 )与周期误差同时测定 ( 方法二)周期误差在周期误差测定平台或室内强制对中导轨 ( 短基线)上进行。将周期误差测定的数据做周期误差改正,并将做过改正的数据与基线值比较。加常数计算:) 7, l( A. 5 )zn n 1= 爪 。而( A . 6 )( A. 7 )m0M测距单次测量标准差加常数 K测量标 准差其中式 中 :( A. 8 ) K艺曰又 2 =又ll 基线值与D值之差;n 使用的基线段数; i=1 ,2, 3, , noA . 2 测距综合标准差A . 2 . 1 在相应准确度的已知长度检定场检定。检定选用的组合基线段应不少于 1 5 段 ,且其长度应大致均匀分布在测距仪的测程内。已知长度可用检定过的高精度测距仪测定,其长度的不确定度不大于 1 0 - b o 对每段基线的观测应采用一次照准取 1 0次读数求其平均值为观测值。在测距的同时测定气温、气压等数据。 1 6J J G 7 0 3 - 2 0 0 3A . 2 . 2 标准差的计算式 a )对各观测值进行气象、倾斜、仪器加常数 、 乘常数改正等修正。 b )用进行修正过后的距离观测值与相应的已知长度或基线值比较,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进行计算。 计算标准差表达式为 ( a+b D ) ,其中:艺D ; 艺( D ;l ) 一艺斌又l ;( A. 9 )曰习1=11=1艺曰 - a兄D又l 一 。 兄( D I )“ = 摘=1Di布犷( A. 1 0 )式中:l=I D 。一D i I a测距综合标准差表达式固定误差部分,m m ; b测距综合标准差表达式比例误差系数,m m / k m ; D o 基线或已知长度值; 刀 经过气象、倾斜 、仪器加常数 、乘常数等修正后的观测距离值 ; n 比测边的段数 ( 取样数) ; i=I ,2, 3, , no 检定计算出的 a , b 值应符合 4 . 1 1 条 a , b 值的要求。计算范例见附录表 B . 9 aJ J G 7 0 3 - 2 0 0 3附录 B检定 记 录计算 范例表 B . 1 反射棱镜常数的一致性记录表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检定地点日期观 测者记 录者换棱镜者计 算 者度压温气J J G 7 0 3 -2 0 0 3表 B. 2光斑截取位置检定记录仪 器型号检 定时间1 0 Y :7 2 7 . 3 h P a检定 者记 录者检查 者仪器标称标准偏差 a 值3 . m度压温气序号 度盘位 置( 方格交叉点)读数 值 D ; / m平均值 D/ m 与 中心 值之差( D 中一D) /mm 垂直( “ )( ) ( ” ) 水平( 。 )( )( “ )08 6 0 6 0 02 7 0 0 5以) 5 0. 6 0 25 0 . 6 0 25 0 . 6 0 2 5 0 . 6 0 2 5 0. 6 0 25 0 . 6 0 2 00. 018 6 0 7 2 7 0 0 5 0 05 0. 6 0 25 0 . 6 0 25 0 . 6 0 2 5 0 . 6 0 25 0. 6 0 25 0 . 6 0 2 00. 028 6 0 8 0 02 7 0 0 5 0 05 0 . 6 0 35 0 . 6 0 3 5 0 . 6 0 3 5 0 . 6 0 3 5 0. 6 0 35 0 . 6 0 30一 1 . 038 6 0 6幻2 7 0 0 4加5 0 . 6 0 3 5 0 . 6 0 3 5 0 . 6 0 35 0. 6 0 3 5 0. 6 0 35 0 . 6 0 3 0一 1 . 048 6 0 5以)2 7 0 0 4 0 05 0 . 6 0 2 5 0 . 6 0 2 5 0 . 6 0 2 5 0. 6 0 25 0. 6 0 25 0. 6 0 20. 058 6 0 5 刃2 7 0 0 3加5 0 . 6 0 3 5 0 . 6 0 3 5 0. 6 0 3 5 0. 6 0 35 0 . 6 0 35 0. 6 0 30一1 . 068 6 0 4即2 7 0 0 4仪 5 0 . 6 0 3 5 0. 6 0 3 5 0. 6 0 3 5 0. 6 0 35 0 . 6 0 35 0. 6 0 3 0一 1 . 078 6 0 4 0 02 7 0 0 5 0 0 5 0 . 6 0 1 5 0. 6 0 15 0. 6 0 15 0. 6 0 1 5 0 . 6 0 1 5 0. 6 0 1 01 . 088 6 0 3 0 02 7 0 0 5 0 05 0. 6 0 2 5 0. 6 0 2 5 0. 6 0 25 0 . 6 0 2 5 0 . 6 0 25 0. 6 0 2 00 . 098 6 0 4 0 02 7 0 0 6 0 0 5 0. 6 0 2 5 0. 6 0 1 5 0 . 6 0 25 0 . 6 0 1 5 0 . 6 0 15 0. 6 0 140 . 61 08 6 0 5 0 02 7 0 0 6 0 05 0. 6 0 1 5 0 . 6 0 1 5 0 . 6 0 15 0 . 6 0 15 0 . 6 0 15 0. 6 0 1 01 . 01 18 6 0 5以)2 7 0 0 7 0 05 0 . 6 0 1 5 0 . 6 0 1 5 0 . 6 0 2 5 0 . 6 0 1 5 0 . 印 15 0 . 6 0 1 2一0 . 21 28 6 0 6 0 02 7 0 0 6 0 05 0 . 6 0 15 0 . 6 0 15 0 . 印 1 5 0 . 6 0 1 5 0. 6 0 15 0 . 6 0 1 01 . 008 6 0 6 0 02 7 0 0 5 0 05 0 . 6 0 25 0 . 6 0 2 5 0 . 6 0 2 5 0. 6 0 2 5 0. 6 0 25 0 . 6 0 200. 0J J G 7 0 3 -2 0 0 3表 B . 3 幅相误差检定记录表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检定地 点风 力观测者日期记录者计算者度压温气回光强度012345观测值( m)13 2. 3 6 53 2 . 3 6 23 2. 3 6 33 2 . 3 6 23 2. 3 6 23 2 . 3 6 423 2. 3 6 43 2 . 3 6 33 2. 3 6 23 2 . 3 6 23 2. 3 6 33 2 . 3 6 433 2. 3 6 43 2 . 3 6 33 2. 3 6 23 2 . 3 6 33 2. 3 6 33 2 . 3 6 543 2. 3 6 43 2 . 3 6 33 2. 3 6 23 2 . 3 6 23 2. 3 6 33 2 . 3 6 553 2. 3 6 53 2 . 3 6 23 2. 3 6 33 2 . 3 6 33 2. 3 6 23 2 . 3 6 663 2. 3 6 43 2 . 3 6 33 2. 3 6 33 2 . 3 6 33 2. 3 6 23 2 . 3 6 573 2. 3 6 53 2 . 3 6 33 2. 3 6 23 2 . 3 6 33 2. 3 6 23 2 . 3 6 583 2. 3 6 53 2 . 3 6 23 2. 3 6 33 2 . 3 6 33 2. 3 6 33 2 . 3 6 593 2 . 3 6 53 2 . 3 6 33 2. 3 6 33 2 . 3 6 33 2. 3 6 33 2 . 3 6 51 03 2. 3 6 43 2 . 3 6 33 2. 3 6 23 2 . 3 6 23 2. 3 6 33 2 . 3 6 4平均值3 2. 3 6 4 53 2 . 3 6 2 73 2 . 3 6 2 53 2 . 3 6 2 63 2 . 3 6 2 63 2 . 3 6 4 8最 大差 二2. 3 mm注:将绿区分为五等格,从绿区边缘测至另一边缘, 0 , 1 ,一, 5 a表 B4分辨力记录表度压温气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检定地点日期观测者 _ _计算 者 _记 录者移棱镜者序 号间隔d , / mm读数值l m观测值刀/ mA Tv; /m m1234567891 0103 0 . 0 0 43 0. 1X 阵 3 0 . 0 0 43 0 . 0 0 43 0.0 0 43 0_ 0 0 43 0. 0 0 43 0 . 0 0 43 0. 0 0 43 0. 0 1一】 43 0. 1X 阵 0+0. 221 . 13 0 . 0 0 53 0. 0 0 53 0 . 0 0 53 0 . 0 0 53 0. 0 0 53 0. 0 0 53 0 . 0 0 53 0 . 0 0 53 0. 0 0 53 0. 0 0 53 0. 0 0 5 00 . 132 . 23 0 . 0 0 63 0 . 0 0 63 0 . 0 0 73 0 . 以拓 3 0.加 73 0. 0 0 6 3 0. 0 0 63 0 . 0 0 63 0. 0 0 63 0. 0 0 63 0, 0 0 6 2+0 . 243. 33 0 . 0 0 73 0. 0 0 73 0 . 0 0 7 3 0 . 0 0 73 0. 0 0 73 0. t 刃 73 0 . 0 0 73 0 . 0 0 73 0. 0 0 73 0. 0 0 7 3 0. 0 0 7 0一0. 154 . 43 0 . 0 0 93 0 . 0 0 83 0. 0 0 83 0 . 0 0 83 0 . 0 0 83 0. 0 0 83 0. 0 0 93 0 . 0 0 83 0. 0 0 83 0. 0 0 83 0. 加 820. 065 . 53 0 . 0 0 93 0 . 0 0 93 0. 0 1 0 3 0 . 0 0 93 0 . 0 0 93 0. 0 0 93 0. 以刃 3 0 . 0 1 03 0 . 0 0 93 0. 0 0 9 3 0 . 0 0 9 2一0 . 176 . 63 0 . 0 1 03 0 . 0 1 03 0. 0 1 03 0 . 0 1 1 3 0 . 01 13 0. 0 1 03 0. 0 1 03 0 . 0 1 1 3 0. 0 1 03 0. 0 1 13 0. 0 1 0 40. 087 . 73 0 . 0 1 13 0 . 0 1 23 0. 0 1 13 0. 0 1 13 0 . 0 1 23 0. 0 1 1 3 0. 0 1 23 0 . 0 1 23 0. 0113 0. 0 1 13 0 . 0 1 1 4一0 . 1一 一 一-一 一一198 . 83 0. 0 1 33 0 . 0 1 33 0. 0 1 23 0. 0 1 23 0 . 0 1 33 0 . 0 1 33 0. 0 1 33 0 . 0 1 23 0.0 1 33 0 . 0 1 23 0 , 0 1 2 60. 01 09 . 93 0 . 0 1 43 0 . 0 1 43 0. 0 1 43 0. 0 1 43 0 . 0 1 43 0 . 0 1 43 0. 0 1 43 0 . 0 1 43 0 . 0 1 43 0. 0 1 4 3 0 . 0 1 4 0+0 . 3I 11 1 . 03 0. 0 1 43 0 . 0 1 53 0. 0 1 53 0. 0 1 5 3 0 . 0 1 53 0 . 0 1 53 0. 0 1 43 0. 0 1 53 0 . 0 1 51 0 . 0 1 53 0 . 0 1 4 80. 0一-一一一 v;亥 D 一 方 d ;m二 二 一二0. 1 4 mm D。二 r 3 0. ( H ) 3 8 m v : = D. 一D。 一d : v 几 一 1一几J J G 7 0 3 -2 0 0 3表 B. 5 周 期误差检定记录表度压温气仪器型号仪器编号3 . 8 7 2 6. R h P e检定地点日期观 测 者计 算 者记录者J J G 7 0 3 - 2 0 0 3表 B . 5( 续)2 2JJG7 0 3 一2 此3表 B . ( 1)精尺频率随开机时间变化检定记录仪器型号检定 日期环境温度标称频率4 8 7 0 2 5 0 H z频率计型号频率计预热时 间检定者记 录者检查者序号开机时间频率读数值/ 氏叮 二 ( fo一 几)/ Hz备 注11 3: 5 04 8 7 0 25 9 . 0一9 . 025 12 5 7 . 2一7 , 235 22 5 5 . 8 一45 32 5 4 , 7一4 755 42 5 4 . 0一4 . 065 52 5 3 . 9一3 . 972 5 3 8一3 . 885 72 5 3 . 7一3 . 795 82 5 3 . 6一3 . 6l 05 92 5 3 . 5一3 . 5l l1 4月 洲 2 5 3 . 4一3 . 4l 20 l2 5 3 4一 3 4l 3O 22 5 3 . 3一3 . 3l 40 325 3 . 3一3 . 3l 5042 5 3 . 3一3 , 3l 60 52 5 3 . 3一3 . 3l 70 62 5 3. 3一 3 , 31 80 725 3 . 2一 3 . 2l 9O 82 5 3. 2一 3 . 220092 5 3 2一 3 , 22 l1 02 5 3. 2一 3 . 22 2l l2 5 3. 2一 3 . 22 31 22 5 3. 2一3. 22 41 3 一 一3.22 51 42 5 3 2一3. 22 6l 52 5 3. 1一 3 . 12 71 62 5 3. 1一3. 12 8l 72 5 3. 1一3. 12 91 82 5 3. 1一3. 13 0一2 5 3 . 1一3 1 全 ,s m n 后 实 际 工 作 频 率 f = 篇 兰 亏 二 4 “ 7 0 “ 2 8 ,” 比几二 4 ” 7 0 25 0 H z 鱿 二/f0 二 。 . S K l o 一 稣 。二 3 , g Hz2 3J J G 7 0 3 - 2 0 0 3表B . 6 ( 2 )精尺频率随温度的漂移检定记录仪 器型号检 定 日期标称频率4 8 7 0 2 2 5 H z ( 2 0 C)频率计型号检定 者记 录者箱( 室)温度/ 频率读数值 f r l H z平均值介/ Hz匀于 = ( f o 一 人)/ H z一 1 04 8 7 0 2 3 12 3 12 3 12 3 12 3 14 8 7 0 2 3 0 . 9一5 . 92 3 12 3 12 3 12 3 12 3 0一52 3 12 3 12 3 12 3 12 3 02 3 0 . 4一5 42 3 02 3 02 3 02 3 02 3 002 3 02 3 02 3 02 3 02 3 02 2 9 . 9一4. 92 3 02 3 02 3 02 3 02 2 952 3 02 3 02 3 02 3 02 2 92 2 9 . 4一4. 42 2 92 2 92 2 92 2 92 2 91 02 2 92 2 92 2 92 2 92 2 82 2 8 . 4一 3 . 42 2 82 2 82 2 82 2 82 2 81 52 2 72 2 72 2 72 2 72 2 72 2 7. 0一2. 02 2 72 2 72 2 72 2 72 2 72 02 2 52 2 52 2 52 2 52 2 52 2 5. 00 . 02 2 52 2 52 2 52 2 52 2 52 52 2 32 2 32 2 32 2 32 2 32 2 2. 8十2 . 22 2 32 2 32 2 22 2 32 2 23 02 2 12 2 12 2 12 2 02 2 12 2 0.4+4 . 62 2 02 2 02 2 02 2 02 2 03 52 1 82 1 82 1 82 1 82 1 82 1 7 . 7+7 . 32 1 82 1 82 1 72 1 72 1 74 02 1 62 1 62 1 62 1 52 1 52 1 5 . 2十 9 . 82 1 52 1 52 1 52 1 52 1 5么 几 ” 。 二+ 9 . 8 H zA f r m - I f . 二 2 . 0 x 1 0 -2 4J J G 7 0 3 - 2 0 0 3im 昌翎 奋姿0N+ +rO+ cnN+ 姿褪圈 已除、多鑫心O,.,仁 二,Or 刀甲.冬v 口r 、r 、Or护心NOC心r、小r、O叶吧 护卜O今尸.V 1甘Ta绷 框、寸C 卜O户 】C二寸小对r 、 二 ,忆代8户lOCr尸落O护寸犷 1r刀oc辱心, 一犷r 刀叼乃、 恻闻匕 ,州沁 C陌匕洲 塑 、00000000000000ft :R 通碱 噢 恻犷 I q寸gc o寸;C 卜C 卜OTO, 一李一 、r 闷OcO、r 们v 口C v卜寸心O 、卜导O8t . 广犷r、丫1v 二办小广 护C旧4 n .丫乏aaa一一多vhrn ah ahr燮 & J明、19MM09M09M军M0 9M把,如叮 日 牛 79匕之二一、 、邻 r-+ 7 h fOOC心叶言甘口叱C 卜C 卜,.,O、一r 、OCC n七r)心NV0CCC一C 卜f 门8户刀叼 尸r沪C 卜. 了 1李C 卜r尸O 口 日 、划燕瑙叼勺O00寸蓉OC寸; NO0 :Ta,.,0CO、七 r心N一oCC 卜广沪吸NrJO C李 、导r7aC 卜C C :寸A 9口v1C r口吧 尸OCOv 口OC 卜e 产a寸g导8OC寸C 刀弓ON; : :O民C 卜月 ,、v 二巴 刀r刀O匕小r尸心r Jr J沉C 卜卜C 寸r 刀O匕亡 宁r、导9 9尽今C 卜r尹OcOv口C卜O 、吧 甲 飞c叱t犷居a 丈寸O以寸誉 NOO 冬a兮苏 cnN一沉办七nv 口亡 刀易C卜卜导0 0办t 、导寸8r闷叼勺犷9办、办办r 们C 比Ov 巴口C 卜r尸a 口广墓0 C寸墓 V; NOO.Nr 冬 】一 N,.叫IXC 卜屺护1V 二rJWC卜r 、导NWOO寸r护8N犷1】 产飞吕r习v堵C 卜v 7C 卜小r 价 叱口甘 弋口C 卜rrIXO旧寸O寸i一户 刀甲.,OOrJ甲.月:口兮东O口C Te尸v 二r JOa J办e 代v 二rJ品O卜导广 mC Tr导8c 刀v犷9C 卜叼,李办屺俨O :C 心丫1C卜C卜广尹侧留 鑫 把创恻已嘟o娜 。Or 】8OC寸:i寸ar、Ur犷v 二rJ叨气r【 、C 卜r、导V 口O、C 卜C 卜尸.叫甘V口O犷C 卜己 卜r 们C 拢御裤六羁泣一御鹉映|御毫豁群暇囚侧理叔秘以留晨1卜.8群只喊延圈刹塑中崛串举少酬维举2 5J J G 7 0 3 -2 0 0 3表 B . 7 ( 2 )加常数乘常数线性回归计算表仪 器型号仪 器编号日期检定 地点记 录者观测 者计算者1 -1号基线值Do ; / m修正后的观测值 D; / m羔 K 二 一4 . 3 mm R 、 一0 . 3 mm / k m 阮 m 。 二 可后 抢2 - 4 . 1 m m m K = - o V Y 二 1 . 6 m m m , 二 - o y 勺tt 二 4 . 1 m m / k m 加常数显著性判别 乘常数显著性判别:, 二 K I - . 2 . 6 9 。 二 !K I - 0 .0 7 MK一 爪R t K t o n t o t o i: 加常数 K显著,有效 乘常数 R不显著,无效 注:自由度为1 9 a二 0 . 0 5 t , n = 2 . 0 914 8. 0 0 204 8. 加 5 1一3 . 121 2 0 . 0 1 2 61 2 0 . 侧刃 63. 031 9 1 . 9 9 7 71 9 1 . 9 9 8 5一0 . 842 6 3 . 9 7 9 42 6 3 . 9 7 8 11 . 354 0 7 . 9 7 7 54 0 7 . 9 8 4 2一 6 . 765 5 1 . 9 9 9 65 5 2 . 0 1 1 3一 1 1 . 775 0 3 . 9 9 7 65 0 4 . 0 0 1 9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