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刑法论文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行性探讨摘要对于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我国传统诉讼观念认为,精神赔偿不适用刑事案件损害赔偿请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改变传统落后的观念,统一和完善我们的立法。关键词精神损失;精神损害赔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问题的提出2004年广西南宁市三塘镇那垌小学一班主任老师梁宏贤涉嫌强奸猥亵了十四名学生,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使她们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其中有名吴小兰的小学生在事发之前乖巧听话、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之后,她像变了个人似的,做事心不在焉,平时不爱说话,成绩也一落千丈。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逮捕,很多律师认为犯罪嫌疑人将被判处刑罚,而受害人将得不到赔偿,因为我国刑事案件中没有精神损害赔偿。事发之后流言四起,孩子们也无法继续在这个学校上学,而搬家转学需要一大笔钱,他们全家一年的收入才一千多块钱。吴父为讨回法律的公道,四处奔波,加上压力过大,不幸遇车祸身亡。吴家陷入痛苦的深渊,吴小兰也面临失学之灾,著名律师张树国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站了出来。他决定免费为5名受害女生代理此案的附带民事诉讼。至2004年10月14日,共9名受害者委托张树国代理此案。为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弥补被害人所遭受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张树国律师为每位被害者提出了二十万元的物质和精神赔偿。以本案例为引子,本文将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角度探讨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二、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综述众所周知,由于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可能是物质的,可能是精神的,也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因此,我们在探讨物质损害赔偿的同时,不能忽略了精神损害赔偿这一领域,从概念上来讲,精神损害系指自然人的一种意识机能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所造成的生理与心理的痛苦,此种痛苦的反应多因人格权益,身份权益及财产受损害而引起。1(P57)精神赔偿法律制度是被害人因其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身体健康、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要求被告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法律制度。由此可以看出,精神损害赔偿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是侵害精神型人格权、身份权。例如名誉权、自由权等精神利益的损害赔偿;其二是侵害物质性人格权、身份权。例如侵害生命权、健康权所造成的人的精神痛苦、精神创伤的抚慰金赔偿。我国法学理论和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在刑诉附带民诉中纳入精神损害赔偿诉求的理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