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刑法论文对中国刑法第395条之规定的再探讨摘要中国现行刑法第395条规定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自纳入刑法以来,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大量适用,惩罚了一批腐败分子,然而近年来关于此罪适用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却颇多争议。现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级法院的判决书中,而且这个“巨额财产”的数额越来越巨,往往要比贪污、受贿的数额大得多,而犯罪分子却不能因此得到相应惩罚。这个罪名的设置不尽合理,有待于修改完善。关键词中国;刑法;罪名中国现行刑法第395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本人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财产不合法而故意占有,案发后又故意拒不说明财产的真正来源,或者有意编造财产来源的“合法途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自纳入刑法以来,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大量适用,惩罚了一批腐败分子,然而近年来关于此罪适用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却颇多争议。现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级法院的判决书中,而且这个“巨额财产”的数额越来越巨,往往要比贪污、受贿的数额大得多,而犯罪分子却不能因此得到相应惩罚。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将此直接归因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效果,认为这一条规定既易导致办案者查案不彻底又容易给犯罪嫌疑人提供一个“避难所”,因此应取消这一规定。还有人认为应当借鉴外国法的有关规定,在犯罪嫌疑人不能说明其财产合法来源时一律视为贪污或受贿所得,废除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这一罪名。然而,在作者看来,把犯罪分子没有得到更严厉的惩罚归咎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设立,似乎有些失之简单。一、这一罪名的设置本身并非不合理从无罪推定的原则出发,一般而言,对于刑事犯罪的处罚原则应当是“疑罪从无”,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则在一定程度上将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转移到了被告人身上,即本人不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