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刑法论文对教唆犯通说观点的几点质疑论文提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教唆犯通说观点的深入分析,分别就通说观点中关于教唆犯的性质、构成要件、定性、主从犯地位的界定及停止状态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质疑。同时在研究其他国家的法律对教唆犯的规定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对以上五方面内容的初步构想。关键词教唆犯教唆行为教唆对象教唆内容教唆强度教唆故意我国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从这一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唆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共同犯罪人。由于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因此,教唆他人所犯的罪应是故意犯罪,而非过失犯罪或其他一般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被教唆者必须是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否则,教唆者构成间接正犯,而不是教唆犯。在我国教唆犯都是作为共同犯罪人的一种来加以研究的。经过多年法学家们的潜心研究,关于教唆犯的理论已趋于成熟。然而,由于我国对教唆犯的研究起步较晚,加上实际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况,使我国关于教唆犯的规定在具体适用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在理论界也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的碰撞。如何正确地对教唆犯进行定性与量刑,一直都是教唆犯研究关注的焦点。本人也就相关问题对通说观点提出质疑,同时提出笔者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构想。一、质疑教唆犯的性质通说认为,我国刑法中的教唆犯是独立性与从属性的有机统一。即,一方面,教唆犯具有相对从属性;因为教唆犯所构成的具体犯罪和罪名,取决于其教唆实行犯去实施的特定犯罪,教唆犯既遂的构成依赖于实行犯犯罪的完成。另一方面,教唆犯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为教唆犯具备独立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因而其构成犯罪并不取决于实行犯是否实施犯罪,教唆犯行为本身的实施和完成不受实行犯行为实施完成的制约。笔者对此解释提出如下质疑首先,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的从属性不是相对的。根据共同犯罪的构成理论,共同犯罪中的教唆者与被教唆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双方都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2)双方主观上具有犯意联系,都明知自己与他人配合共同实施犯罪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都持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态度;(3)双方的犯罪行为都是为实现同一犯罪目的而共同进行的,同危害结果都有因果关系。由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