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刑法论文教唆犯概念和成立要件问题研究「内容提要」国外立法和论著多数是从共犯从属性说的立场,来为教唆犯下定义和讨论其成立要件的。我国立法规定,也为我国大多数学者所赞同的教唆犯概念是教唆犯是教唆他人犯罪的人。两个成立要件是主观方面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客观方面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关键词」教唆犯/犯罪构成/成立要件「正文」一、外国关于教唆犯的概念和成立要件的看法一般而论,国外立法和论著多数是从共犯从属性说的立场,来为教唆犯下定义和讨论其成立要件的。如认为,教唆犯是指故意使其他有责任能力者为犯罪的决意,由此致其他人实行犯罪的人。(注马克昌等主编刑法学全书,659页,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德国刑法典第26条规定“故意教唆他人使之故意实行违法行为者,为教唆犯。”与此概念相联系,教唆犯的成立条件有二(1)教唆他人,包括主观上有教唆的故意,客观上有教唆的行为;(2)至于实行犯罪,即被教唆者由于教唆行为的结果而决意实行该种犯罪,并且实行犯罪时,才成立教唆犯。(注马克昌等主编刑法学全书,659页,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日本刑法学界基本上也是持这种看法,如木村龟二主编的刑法学词典对教唆犯的解释是“所谓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实行犯罪的情况。为了认定教唆犯,一定须有两个要件一是使他人产生犯罪决意,二是相对人因此而现实地实施犯罪。”近代以来,部分外国学者从共犯独立性说立场出发,认为教唆行为本身应独立构成犯罪,无异于是正犯行为,不论教唆犯或正犯都是共同惹起结果的行为,都应受同样的处理。但这些学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教唆犯的概念,立法上体现共犯独立性说立场的有挪威刑法典和格陵兰刑法典,如后者第3条规定“以任何方式教唆或者帮助他人犯罪者,本法典适用之。”英美国家规定的教唆犯有一定特殊性,是将犯罪教唆作为其三种不完善罪之一来规定的(另两种是犯罪未遂和犯罪共谋)。例如在美国,所谓“犯罪教唆(SOBICITATION)”,是指请求、要求、纠缠、引诱、唆使、暗示、鼓励、煽动、刺激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教唆罪的构成,只要求行为人有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而不要求被教唆者实施了教唆的罪,有了教唆行为就构成既遂罪。(注储槐植美国刑法(第2版),14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可见,美国规定的教唆犯带有强烈的独立性说的色彩。二、我国关于教唆犯的概念和成立要件的看法综观国内出版的有关论著,对教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