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刑法论文浅议刑事“初查”制度【内容摘要】刑事“初查”制度在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理论界和司法界对初查制度存在强烈的争议,主要围绕初查制度的法律依据、法律地位和必要性等方面展开。本文借此试图对初查制度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探究分析,旨在抛砖引玉。【关键词】初查形成法律依据规范一、刑事“初查”制度的形成(一)“初查”制度背景折射“初查”制度的提出决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时期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同时折射了深刻的时代背景。1、检察机关对自侦案件立案标准的误解。1979年刑事诉讼法要求对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立案。80年代初期,检察机关受理的经济案件立案材料多数是发案单位通过调查而提供的,已经能够证明有犯罪事实存在而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检察机关往往审查材料后即行立案。接受举报时已具备相当的犯罪证据,是这一时期自侦案件立案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久而久之办案人员无形中产生只有客观上存在犯罪事实才能立案误解。但是,到了80年代中后期,自侦案件举报线索迅速增多,其中匿名举报和举报事实不清的现象也在增多。检察机关为解决立案后“撤案”或“免予起诉”(不包含构成犯罪因规定免予起诉的情形)的问题,提出“提高立案质量,把好立案关”的口号,在确认有犯罪事实存在的前提下才能立案的观点。据统计,1990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审结贪污、贿赂案件的案犯37972人,其中免予起诉22503人,占审结总数的592。比1989年同期相比,免予起诉率上升141。其中许多案件应该撤案的,却错误地被作免予起诉处理(1990年10月2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19903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自侦案件免予起诉工作的通报)。因而,加大立案前的审查或调查(“初查”)力度,势在必行。2、80年代中后期,全国检察机关展开了立案竞赛,导致自侦案件的侦查质量明显下降。据1983年7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关于转发注意经济犯罪分子动态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通知中有关数据统计,1983年第一季度全国受理的经济案件比1982年第四季度下降131,立案的案件下降132;陕西省案第一季度件受理数下降41,立案数下降83;浙江省第一季度有15个市、县(区)院没有立过一件经济案件。随后,1983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继续抓紧抓好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