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08第八章.ppt_第1页
动物生理学08第八章.ppt_第2页
动物生理学08第八章.ppt_第3页
动物生理学08第八章.ppt_第4页
动物生理学08第八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第八章,背景知识:,神经系统,周围神经,中枢部分,周围部分,脑(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脊髓,按解剖部位,按有关功能,脑神经,脊神经,躯体神经,感觉(传入神经),运动(传出神经),躯体感觉神经,植物性感觉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支配骨骼肌),植物性运动神经 (支配内脏器官、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图,8.1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8.1.1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neuron),(1) 基本结构,8.1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8.1.1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neuron) (2) 主要功能,(1)机能性作用,感受刺激、引起兴奋或抑制 对不同来源的兴奋、抑制进行综合分析,8.1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8.1.1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5)不衰减性,8.1.1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3)神经胶质(neuroglia) (1) 基本形态 周围神经系统:雪旺氏细胞等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1) 突触的分类 A. 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类 轴树突触 轴体突触 轴轴突触,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1) 突触的分类 B. 根据突触性质分类 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结构 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结构,BACK,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3) 突触传递(图) 兴奋性突触传递机理 抑制性突触传递机理,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4) 突触传递的特征 A. 单向传布 B. 突触延搁 C. 总和作用 D. 兴奋节律的改变 E.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2)非突触传递(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on) 曲张体(varicosity)(图),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3)电突触传递(electric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图),8.1.3 神经递质和受体,1)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确认为神经递质的物质须符合下列条件: 突触前神经元内存在合成该递质的前体物质和酶系; 合成的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内,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能被释放进入突触间隙; 该物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发挥其生理作用; 有能使该递质灭活的酶或摄取、回收的其他失活方式; 该递质应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或阻断(拮抗)剂。,8.1.3 神经递质和受体,(1)外周神经递质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嘌呤类或肽类 (2) 中枢神经递质 A. 乙酰胆碱 B. 单胺类 C. 氨基酸类 D. 肽类,8.1.3 神经递质和受体,肾上腺突触的递质化学 MAO,单胺氧化酶;NE,去甲肾上腺素,1)神经递质,8.1.3 神经递质和受体,2)受体 受体(receptor):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激素、递质或调质等代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分子。,(1)胆碱能受体,M型受体,N型受体,N1受体 N2受体,M1受体 M2受体 M3受体,(2) 肾上腺素能受体,受体,1受体 2受体,受体,1受体 2受体,(3) 氨基酸受体 (4)突触前受体(5)中枢内递质的受体,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具有以下4个特性:,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 受体的脱敏性,8.1.3 神经递质和受体,8.2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8.2.1 反射中枢内兴奋的传递 8.2.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8.2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8.2.1 反射中枢内兴奋的传递 8.2.1.2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布 (2)中枢延搁 (synaptic delay) (3)兴奋的总和(summation)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局限化与扩散 (7)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8.2.2 中枢抑制,反射活动的协调,8.2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1. 突触后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传入侧支性抑制 (afferent co11ateral inhibition),1. 突触后抑制,(2)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1. 突触后抑制,2. 突触前抑制,8.2.3 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1)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2)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3)中枢兴奋状态和中枢抑制状态 (4)反射的习惯化(减弱)和敏感化 (5)反射活动的反馈性调节 ( feedback regulation),8.2. 4 反射与反射弧,反射(reflex) 反射弧(reflex arc),8.2.5 中枢内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 聚合式 2. 辐散式,8.2.5 中枢内神经元的联系方式,3. 链锁式,4. 环式,8.2.5 中枢内神经元的联系方式,8.3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8.3.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8.3.2 视觉,1.物像的形成与眼的折光调节,(1) 眼的折光系统,(2) 眼的折光调节,1.物像的形成与眼的折光调节,8.3.2 视觉,鸟类、哺乳类通过改变晶状体的曲率,改变折光率,使成像落在视网膜上。,(2) 眼的折光调节,1.物像的形成与眼的折光调节,8.3.2 视觉,鱼类因晶状体十分坚硬,没有弹性,只能靠晶状体收缩肌的收缩使晶状体后移,使远处物体成像落在视网膜上; 有些鱼的视网膜上呈椭球形,晶状体到视网膜侧面的距离比到后面的短,则鱼可从侧面清晰看到远处的物体。,2 视网膜的感光功能,(1)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细胞和它相联系的神经细胞: 视锥细胞和与它联系的神经细胞:,8.3.2 视觉,(2)感光换能机制 视杆细胞:,8.3.2 视觉,2 视网膜的感光功能,激活G蛋白、磷酸二酯酶和第二信使(cGMP)系统产生一系列向中枢传递信号的过程,(2)感光换能机制 视锥细胞:,8.3.2 视觉,2 视网膜的感光功能,视紫质,一个分子的视蛋白,视黄醛,色觉:可用三原色学说解释: 鱼能清楚分辩蓝、绿、红色,但黄和红色经常搞错。板鳃类没有视锥细胞故没有色觉。,8.3.2 视觉,2 视网膜的感光功能,8.3.3 位听觉,1.听觉 (1)外耳、中耳的传音作用,8.3.4 位听觉,1.听觉 (2)耳窝的感音换能作用 耳窝的结构:(自学),8.3.4 位听觉,(2)耳窝的感音换能作用 耳窝的结构:(自学),8.3.4 位听觉,(2)耳窝的感音换能作用 耳窝生物电现象:,2.位觉,8.3.4 位听觉,前庭器官和前庭感受器,8.3.5 嗅觉与味觉,1.嗅觉,鱼类:嗅囊,水从中流过,产生嗅觉。,嗅细胞:双极初级神经元,哺乳动物:嗅粘膜,56条树状突起,长的轴突,1.嗅觉,8.3.5 嗅觉与味觉,1)7种基本气味。即乙醚味、薄荷味、樟脑味、花卉味、麝香味、腐臭味和辛辣味,2)不同气味的产生和传导:,3)嗅觉产生的分子机制:,2.味觉 1)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 位于舌、口腔、和咽部粘膜上。 2)四种基本的味道:酸、甜、苦、咸,8.3.5 嗅觉与味觉,8.3.6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8.3.6.1脊髓与低位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自学),8.3.6.2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自学),8.3.6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8.3.6.3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8.3.6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脊休克(spinal shock) 1)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对侧伸肌反射 ),8.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8.4.1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8.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8.4.1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肌紧张(muscular tension): 腱反射(tendon reflex):,3)节间反射(intersegmental reflex),8.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8.4.1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具有完全相反的两种方式。 易化区 电刺激该区域增强肌紧张和肌运动。 抑制区 电刺激该区域肌紧张和肌运动,8.4.2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去大脑僵直 (decerebrate rigidity)(图) 表现:全身抗重力肌群发生过强收缩 2)脑干对姿式反射的调节(图),8.4.2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back,back,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维持身体平衡,(2)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8.4.3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图) 2)运动传导通路(自学) 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锥体外系 (extrapyramidal system),back,8.5 脑的高级功能,8.6.1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二)条件反射的消退,(三)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8.6.2 动力定型(dynamic stereotype),1)觉醒 2)睡眠 (1) 慢波睡眠 (slo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