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_第1页
毕业论文论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_第2页
毕业论文论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_第3页
毕业论文论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_第4页
毕业论文论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论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诚 信 承 诺 书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 论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 由本人独立完成,保证不存在任何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承诺人:裴占旭 2014年5月16日论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摘 要装订线在我国刑事诉讼领域,法律关于刑事被害人的保护铺设了一张大网,大则大也,确有不少窟窿,漏洞太多,这就使得被害人获得的实质保护大打折扣。为此,加强对被害人人权的保障逐渐提上日程,成为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法发展的一大趋势。关键词:刑事被害人 现状 完善目 录 一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的现状 二我国关于刑事被害人保护存在的不足 2.1法律服务权 2.2诉权 2.3经济求偿权2.4人身、隐私、人格权 二我国关于刑事被害人保护现状 2.1法律服务权 2.2诉权 2.3经济求偿权2.4人身、隐私、人格权三我国关于刑事被害人的完善 3.1法律服务权的完善 3.2诉权 3.3经济求偿权3.4人身、隐私、人格权参考文献 引 言刑事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了或大或小无可挽回损失,或是身体上受到伤害,或是财产上遭到损失,或是其心理上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但是,现在立法的天平似乎更多的倾向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被害人的司法救济之路不畅通,被害人往往采取极端的手段解决问题,诱发出新的社会矛盾。因此,落实被害人相关的诉讼权益被提上日程。一 加强刑事被害人保护的必要性 在刑事诉讼领域,长久以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始终是研究和保护的焦点和重心,被害人则成为“被遗忘的人”,仅赋予证人地位。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人的各种问题受到了全面的关注,特别是人类从二战德国法西斯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血腥事实中所得到的警示与反思,推动了被害人权利运动和被害人学的深入发展。许多国家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强化了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刑事司法政策也由以犯罪人为重心逐步转化为强调被害人与被告人权利的平衡。英国近期的司法体制改革提出的目标是实现所有人的正义,其中着重包括实现被害人的公正。美国旨在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进一步改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地位和权利保障。法国在其本国刑事诉讼法的改革过程中以专编的形式对加强被害人的权利作出了法律规定,并且把保护被害人原则作为刑事诉讼程序的指导原则。日本21世纪的司法改革中的刑事程序中保护被害人等附带措施的法律案以及修改刑事诉讼法及检察审查会部分条文的法律都大大强化了对被害人的保护把被害人及其遗嘱的关心和保护,作为刑事司法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加强对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共识。从世界范围看,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地位和权利保障日益受到重视。二 我国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存在的不足在刑事诉讼领域权利保护的天平似乎更多的倾向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其合法的权益往往被忽视,无论是从立法还是在司法实践领域对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然权利和实然权利保障力度不够,最终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的缺失问题越来越突出。2.1刑事被害人寻求法律帮助存在不足一方面,法律援助的权利。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在哪些情形下国家应当为被害人主动提供法律援助,即便是被害人行使法律援助的时候,适用的条件也是相当的苛刻的,不但要提交一系列证明文件,并且还要经过法律援助机构的严格审查,才对符合条件的提供援助,而且国家机关提供法律援助是“可以考虑”并非“应当”。可见,法律的潜意识对刑事被害人的保障不是那样的强制与深入。另一方面,聘请诉讼代理人的权利。刑事诉讼法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刑事诉讼法虽然赋予了被害人有这种权利,但规定的过分简单,对代理人的权利、义务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此外,在公诉案件中,侦查阶段被害人可否委托代理人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尚无相应规定,因此,被害人往往无法委托代理人为其提供法律帮助。2.2刑事被害人程序性权利保障不力首先,起诉权。刑事被害人拥有起诉权的案件有: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的侵犯被害人自身人身、财产权的有充足的证据的案件。在公安机关凭借国家机器收集刑事案件证据都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要求被害人自行收集证据谈何容易?何况,我国法律也不允许具有专业知识的个人或私人机构进行刑事侦查活动,被害人想要使收集到的证据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更是难上加难了。其次,上诉权。刑事被害人在刑事附带民事部分具有上诉权,对于刑事部分的异议只能是通过请求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由于在立法上对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条件规定的非常严格,所以检察机关对抗诉案件非常慎重,如果不涉及重大利益,一般不会轻易提出抗诉,即使是被害人的合理要求在许多情况下也不能得到满足,最终由于被害人没有强制检察机关进行抗诉的权利使得自身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证。最后,参诉权。司法实践中被害人除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否则没有进入法庭审理的机会,被害人即使出庭一般仅以证人身份履行作证的义务,其参诉权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自身权利是否真正得到保护不得而知。2.3刑事被害人无法获得赔偿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的有关规定,被害人只能对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遭受的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遭受的物质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首先,被害人在此方面的损失只能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出,也就是损害赔偿的民事诉讼只能依附于刑事诉讼,一旦犯罪嫌疑人潜逃长期不能归案,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犯罪事实,刑事诉讼无法启动,附带民事诉讼便无从提起,被害人不能得到补偿。其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从事实上是以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审理被害人的民事诉讼,在制度设置上对被害人极为不公平,当被告人因证据“存疑”而被司法机关确认无罪时,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随之也就失去了胜诉的机会,而在民事诉讼中,当一方当事人证据的证明力大于另一方当事人的证据时,即可以成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获得赔偿。再次,对于被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如盗窃、诈骗类案件中)使其遭受的物质损失则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只能通过由公安机关追赃或法院责令退赔来解决。最后,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精神损害不仅是民事损害的一种,有时甚至比物质损失更严重,如果在刑事案件中排除对精神损害的赔偿,势必对被害人保护不及,不足以充分保护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性犯罪的被害人,他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婚姻,家庭所受到的影响是深刻而漫长的,相对于民事侵权行为能够获得精神赔偿的立法,受到比民事侵权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的侵害反而不能获得精神损害赔偿,这种立法上的矛盾难以令人理解。2.4刑事被害人的人身、隐私、人格权的保护十分脆弱我国立法将刑事被害人列入证人的范围予以保护,并且这几个原则性的条款更偏重于对侵害证人安全和干扰作证的行为的惩罚,并没有对被害人预先性的保护。我国立法对被害人的保护仅限于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对被害人隐私权的保护并没有相应条款。我国立法对被害人的保护仅限于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被害人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必须被动的回答叙述所遭受的痛苦经历,特定的情况下极易损害被害人的人格。诉讼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程序过程,被害人的伤口不应在这个过程中再次撕裂。由此可见,刑事被害人的人身、隐私、人格各项权利的保护漏洞百出。三 我国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的完善3.1对刑事被害人获得法律帮助权的完善我国宜建立指定代理制度或公职律师制度,由各地的法律援助服务机构主要负责被害人的法律援助事务。同时,提供援助的诸多障碍因素也应当剔除。例如要求被害人提交琐碎的证件以及证明材料等,这些琐碎的审查很有可能将确需援助的被害人挡在门外。因此,我们在立法时应明确刑事被害人享有同被告人同等的法律援助权利,并适当放宽对被害人法律援助的范围,进一步加大对未成年被害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女性被害人的援助力度。国家不能单纯的等待被害人提出申请才主动提供援助,同样应当规定国家针对特殊的人情,特殊的案情主动提供法律援助的义务。最终保障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因经济困难交不起诉讼费的群众打得起官司,让那些有冤情正义难以伸张的群众打得起官司。刑事诉讼法虽然赋予了被害人委托代理人的权利,但规定的过分简单,对代理人的权利、义务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首先是赋予代理人尤其是代理律师更多的权利。可在案件的审查起诉阶段,允许被害人的代理律师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有的犯罪事实材料,并且不加“许可”之类的限制使得被害人和被告人在这一方面的保护得以平等。其次,被害人委托代理人的时间应提前到侦查阶段,以维护被害人的切身利益。最后是公检等国家机关也应加强与被害人代理人的沟通,争取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上双方能够取得共识,有效发挥各自的职能,揭露和证实犯罪。3.2对刑事被害人程序性权利的完善首先,私诉权。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主动介入到诉讼中的地位无形中经常被检察机关取代,被害人不是社会和国家控制犯罪的工具,被害人的私诉权不能形同虚设,其参与诉讼的的目的性必须予以考虑。一方面,由于法律对审查起诉阶段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享有发表意见的权利的规定过于笼统,所以实践中检察机关往往是单方作出不起诉决定,被害人的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建议在不起诉决定作出前进行公开的听证程序,给予被害人发表意见,出示相关证据的权利。另一方面,完善人民法院针对被害人提起的公诉转自诉案件的审查程序,旨在强化对公诉权监督的力度。为了增强被害人的控诉力度,建议在公诉转自诉的案件中,赋予被害人享有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从现行法律关于自诉案件的提起的要求看,被害人提起自诉,应当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这一要求对被害人而言是苛刻的,因此,从客观上看被害人所提起的自诉很难成功。为改变这种状况,刑事诉讼法应当赋予法院为了澄清案件事实真相享有调取卷宗和自行查阅案件的权力和自行调查的权力。从而真正以司法审查权的行使促使公诉权的正当行使,进而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其次,上诉权。司法实践部门普遍认为,法律若是允许被害人拥有上诉权则必会导致泛滥行使,使案情久拖不决,二审案件加剧上升,更多的司法资源被消耗,所以我们可以在允许被害人有上诉权的前提下,对上诉权在进行必要的限制。简单概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公诉机关的抗诉权应先于被害人的上诉权,当公诉人已经提出了抗诉,则抗诉权制约上诉权,被害人无须再提起上诉,当公诉人不提起抗诉,而被害人认为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没有对其自身的利益予以足够的维护,则应该允许被害人提起上诉。二是被害人直接上诉的案件,可以由原审法院审判监督庭先行审查,设立听证程序,听取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如果发现确有可能适用法律错误,量刑不当的再启动二审程序。最后,参诉权。加强对被害人出庭制度的建设,其中包括明确被害人的意见采纳规则;设立专门的被害人席位;如果被害人出庭,应当赋予被害人最后的陈述权,并将其作为庭审的必经阶段,明确适用被害人求刑权等。建议如下:首先,被害人陈述意见的权利以及最后的陈述权应当得到尊重。在法庭上,被害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内容作是否同意的意见以及提出新的诉讼请求,以及针对被告人、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作陈述。若被害人的陈述不能作为案件证据予以采纳时,不应准许公诉人,被告人、辩护人发问,此时,被害人的陈述是不受干涉;当被害人的陈述能够作为证据使用时,审判长可以准许被害人接受的相关诉讼参与人的发问。另外,可以仿照美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在诉讼的宣判阶段有权做出最后陈述。17其次,完善被害人的量刑建议权。量刑建议权在律师作为代理人的帮助下进行,应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特别是证据的论证,应该经得起反驳,同时,必须要遵守一定的量刑原则,可以提出刑种、刑期和执行方式,但不应是确定的应该有一定的幅度,而且要全面考虑量刑的各种因素。现阶段被害人求刑权可首先应用于被告人认罪的案件中。如果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被告人认罪,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被害人提出轻刑化的量刑建议,一经人民法院采纳,利于双方当事人矛盾的化解以及被告人的改造。最后,被害人参与刑罚的执行程序既可以满足被害人对犯罪者的复仇心理,又能使刑罚的执行过程处于被害人的监督之下,消除其对司法机关的诸多猜疑,增强被害人对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信任。3.3对刑事被害人赔偿权的完善首先是完善国家赔偿制度。一方面,扩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受案范围。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存在犯罪嫌疑人长期潜逃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侦查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如果不允许被害人先提起单独的民事诉讼,那么其被侵害的权益将长期得不到补救,其心理创伤也势必难以抚平,有可能产生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不妨参考德国刑、民分开的做法,限定特殊条件和特定案件,民事赔偿请求可以先于刑事责任而获得支持;允许被害人对因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的物质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以此来保护被害人的损失得到有效的救济;刑事诉讼对赔偿范围的限制与民事诉讼较为完备赔偿制度相比,显然不利于被害人权益的维护,并且违背了法制统一的原则。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排斥精神损害赔偿的做法应予否定,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完整刑事案件被害人损害赔偿制度,即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增加对精神损害的赔偿。诚然,人格与名誉损害不能够用物质来估量,但金钱赔偿仍是现代文明所能提供的最为可取的符合理性精神的权利补救方法。18其次是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国家补偿制度即在被害人不能从被告人处获得实际赔偿时,由国家依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对被害人加以补偿的制度。我国可以借鉴日、韩等国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制定专门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法,对补偿对象、补偿范围、补偿方式、补偿标准、补偿程序、补偿资金等做出具体规定。一是对于补偿对象。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是很发达,国家补偿对象不可能涵盖很大的范围,所以现阶段补偿的对象主要应当包括受重伤的直接被害人和与死亡的被害人有抚养、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对于受到严重经济损失且生活水平很难恢复正常的被害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二是国家补偿的条件。被害人无法从罪犯处或者社会保险、社会捐助等补偿方式得到充分的补偿的时候,才享有获得国家补偿的权利。三是补偿机构与程序。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确定法院为补偿机构更为适宜,主要是因为法院对整个案件已经熟悉,在作出判决的同时,即可以确定被害人是否需要补偿以及补偿的数额等情况,这样有利于节约成本,并且以检察机关作为监督,有利于保障补偿的公正合理性。在补偿程序上一般应当遵循先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再由法院进行调查,最后由人民法院判决并且执行。3.4完善对被害人安全、隐私和人格权的保护在诉讼程序中,我们应当完备诉讼程序中的各个阶段的法律规范,加强对被害人的安全、隐私和人格权的保护。具体在侦查阶段,就对被害人的取证方式、次数、地点等可以作出限制性的规定,警察在被害人的单位或者学校进行调查时,不穿制服,防止引人注目,对取证材料不向外界透露。在处理一些特殊案件时,如性犯罪案件,如发现被害人有接受心理辅导的必要,应及时给予被害人必要的安置、扶持和帮助。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在起诉书上可不记载被害人的身份,而是以附卷的形式对照表明其真实身份。在刑事审判的提问中,只有在确系查明案件真相所绝对必须的案件中,才能就涉及被害人个人隐私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受到严重性攻击犯罪的被害人,在进行询问时,应采用隔离的方式,尽量减少被害人陈述的次数等。在我国可以通过建立被害人帮助热线,设立社会救助机构等途径为刑事案件的被害人提供心理咨询、医疗服务以及就业帮助等消除和缓解被害人所受到的心理伤害。当然要建立这一制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时需要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障其运行的规范化。结 论在当前加强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研究,赋予被害人相关的诉讼权益落实相关的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社会矛盾化解、推动公正廉洁执法、有效打击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随着我国理论以及立法对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的重视,刑事被害人保护工作机制必将日趋完善。参考文献1 陈光中、程味秋刑事一审程序与人权保障.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1472 王振花、裴秋玉.浅析刑事被害人保护制度.商业文化.2010年第7期3 赵秉志.刑事法治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4 杨立新.刑事诉讼平衡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八月第一版 401-4185 卞建林、王肃元.刑事诉讼法修改前沿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2008年3月第一版 衡平理念下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 王戬 1706 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