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花生酱的研制.pdf_第1页
稳定型花生酱的研制.pdf_第2页
稳定型花生酱的研制.pdf_第3页
稳定型花生酱的研制.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稳定型花生酱的研制 阎 杰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化学与化工系,广州,510225) 摘 要 确定了稳定型花生酱生产的操作要点,重点研究了工艺流程、 稳定剂种类及用量对成品酱体态、 口感及 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仁经破碎、 混合配料、 粗磨、 精磨,以14 %蛋白粉、115 %单甘酯混合作为稳定剂, 再辅以适量的抗氧化剂和调味料,可得到风味、 色泽、 质地、 口感均极佳的产品。 关键词 花生酱,稳定剂,工艺参数 第一作者:博士,讲师。 收稿日期:2005 - 02 - 11 ,改回日期:2005 - 05 - 05 花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素有 “绿色牛乳” 之 称。由花生制得的花生酱具有特殊风味及良好的口 感,食用方便,是美味的佐餐或调料食品。在美国,与 可口可乐和汉堡包一样,花生酱已成为其饮食文化的 一部分,有94 %的家庭食用,年人均115kg1。在东 欧、 港台和东南亚,人们喜食花生酱,而这些国家和地 区缺乏花生资源,故其售价较高,如台湾省,花生仁每 公斤价格约为新台币67元,折合人民币22元,约为 大陆市场价的46倍2。 我国花生资源丰富,总产量达500多万t ,居世界 第2位,但花生制品的档次低。花生酱虽早有生产, 但贮藏中易产生析油现象,上浮的油脂极易氧化、 酸 败,非油脂部分自然沉降形成坚硬的固形物,从而使 产品的风味、 涂抹性、 感官质量降低、 贮存期缩短,这 严重制约了我国花生酱行业的发展。近几年,部分企 业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及设备,提高了产品 质量,但受制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总体上看,我国 的生产技术仍较落后。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的原材 料,加强花生酱及其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出适合我 国国情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对我国花生食品的深加 工、 精加工和外贸出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1 原辅料 花生仁:质量符合G B15331986标准。精盐,味 精,葡萄糖,乳化剂(食品级单甘酯、 蔗糖酯、 磷脂 ) , 氢 化油,花生蛋白粉,大豆蛋白粉,环糊精,花生粕。 112 仪器设备 鼓风干燥箱,立式胶体磨(国产 ) , 多功能粉碎机, 托盘天平,电子天平。 113 试验方法 11311 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1:原料预处理 粗磨 配料(剧烈搅 拌) 精磨 后处理 成品 工艺流程2 :原料预处理 混合配料 粗磨 精 磨 后处理 成品 工艺流程3 :原料预处理 破碎 混合配料 粗 磨 精磨 后处理 成品 本文将这3种流程进行了对比试验。 11312 操作要点 1131211 原料预处理 花生仁的精选:花生极易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 染,精选是有效地降低花生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确保 花生酱卫生指标的基本措施。选择籽粒饱满,仁色乳 白,气味正常的花生仁作为原料,一定要剔除外壳、 石 子、 铁屑、 土块等杂物以及破损、 变色、 霉烂、 虫蛀、 瘪 粒及未成熟粒。 烘烤:这是直接决定花生酱风味、 口感和色泽的 关键工序。烘烤不足则香气淡薄,且产品有生花生 味,烘烤过头则会产生焦糊苦味,色泽深暗。然而,烘 烤的最佳条件,现有的文献报道差异极大36。本文 通过试验后确定,烘烤温度150160,每30 min翻 动一次,时间45 h适宜。 冷却:烤熟的花生仁应迅速降温至45 以下(冷 风机 ) , 以防余热导致花生焦糊。 脱红衣与拣选:红衣中含有单宁和色素,胚芽含 有一种涩味素,留存下来的红衣与胚芽不仅会使产品 出现杂色斑,还会使产品带苦涩味,影响产品的色泽、 风味和口感。因此,冷却的花生仁需破碎为23瓣, 然后用风选法去除红衣,用筛子筛出胚芽。再拣选, 去除烘烤过度和未去净红衣的花生仁,使红衣的留存 率不超过5 %。 1131212 花生酱的磨制 在研磨过程中,酱体温度迅速升高。若使用一次 食品与发酵工业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140 2005 Vol. 31 No. 6 (Total 210) 研磨法,产品的出口温度高达100以上,油脂易发 生氧化和聚合反应、 还原糖与蛋白质中的游离氨基起 缩合反应,同时,花生本身的抗氧化物也受到破坏,这 些情形会造成产品颜色变深、 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其 风味。因此,本试验采用国产胶体磨进行2次研磨, 先粗磨,后精磨。 粗磨:若此阶段产品粒径过小,则出口温度过高, 会出现上述缺陷,同时设备磨损严重;若产品粒径过 大,则产品流动性差,操作困难,同时将增加精磨设备 的负荷。在研磨过程中可根据设备及原料的特点灵 活操作,但出口温度控制在8082。 精磨:目的在于进一步磨细酱料,使酱体细腻、 顺 滑。精磨的细度不仅会影响产品的组织特性和稳定 剂用量,还直接关系到花生酱的适口性及口融性。研 磨得粗,花生油释放少,成品酱硬度增加,口感差;磨 得细,酱质地细腻,流动性增加,口感好。但粒径过 细,表面能增大,颗粒易聚集,稳定剂用量大,这对相 关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更精良、 耐磨 损的设备。因为花生细胞的大小多为40m左右7, 故成品粒径应 40m ,综合这些因素,通过试验确定 精磨细度在710m较合适,出口温度控制在68 以下。 1131213 产品后处理 冷却:刚精磨后的乳化体处于不稳定的高能量状 态,一方面,酱体温度高,粘度低,分子间剧烈的运动 极易破坏尚未完全稳定的乳化网状结构;另一方面, 由于成品颗粒粒径小,表面能大,颗粒相互聚集的趋 势大。这时若不能迅速排除其热量,分子的剧烈运动 以及颗粒的聚集将使油脂离析出来。 从理论上讲,物系冷却的速度越快,温度越低,成 品的稳定性越好,生产中常用冷风机或冷冻机冷却到 50 以下进行包装。本文在试验过程中采用水浴冷 却至50 以下进行包装。 后熟:将包装好的产品静置48 h以上,目的是为 了让花生酱乳化体中的网络状结构完全稳固定型。 在此期间,任何物理的或机械的作用都会对酱体的稳 定性、 坚硬度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尽量避免对产 品的碰撞、 频繁搬动或振动。 11313 产品析油观察方法 样品于室温 (20 25)放置,观察酱面析油情 况。若酱面24h无明显析油,用牙签在酱体中划出一 锥型孔(呈 “V” 型 ) , 孔顶端30 左右,继续放置48h ,在 此期间不断观察锥型孔内的析油情况。 2 结果及讨论 211 最佳工艺流程的确定 为了保证产品的均一性、 稳定性,生产中配料要 均匀加入,但试验发现,实际操作难度较大。采用工 艺流程1 ,粗磨后由于酱体粘稠,即使剧烈搅拌,加入 的配料也难以均匀分散。在大生产中,由于设备死 角,配料结团等原因,产品的均匀性、 稳定性更难以保 证。采用工艺流程2 ,由于各配料粒径差异大,混合 料在运输及粗磨过程中易再次出现分级现象,无法保 证均匀性。针对此问题,本文进行了大量试验,结果 表明,工艺流程3能达到极好的效果。与流程1、 流 程2相比,流程3所得产品的均匀性、 稳定性均大大 改善。其具体操作为:将预处理得到的花生仁破碎成 78瓣,成为花生碎。将稳定剂、 甜味剂、 食盐等混 匀后加入花生碎中,混合,然后再进行研磨。 212 稳定剂种类及用量的确定 从理论上讲,花生经过研磨,形成典型的多相分 散体系,存在大量的相界面,比表面积很大,表面自由 能很高。根据能量最低原理,为了降低表面自由能, 花生酱体中的微粒具有强烈的聚集趋势。因此,该分 散体系是典型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而且微粒越小, 聚集趋势就越大。聚集的结果是粒径变大,分散度下 降。根据Stokes定律,微粒在粘性液体中的沉降速度 可用公式表示为: = 2gr2(1-2) 9 式中:为微粒沉降速度, m/ s;g为重力加速度 常数,m/ s2;r为微粒半径,m;1、2分别为微粒和分散 介质的密度,kg/ m3;为分散介质的粘度,Pas。 很显然,在花生酱体中,固形物微粒的密度1大 于分散介质(油脂)的密度2,故油脂将上浮,固形物 则聚集沉降,从而出现析油现象。若长时间放置,由 于花生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固体脂肪会结晶析 出,呈乳白色,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因此,从根本上 讲,花生酱生产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解决该分散系的稳 定问题。 为了使酱体稳定,需要降低分散系的表面自由 能。这取决于2方面,一是要求设备具备这方面的功 能,换言之,花生酱的磨制设备既要能将烘好的花生 仁磨细,又能使酱体形成类似于 “油包水” 的稳定结 构。二是天然花生仁中能降低表面自由能的组分极 少,这要求在配料中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乳化 研究简报 2005年第31卷第6期(总第210期) 141 剂 ) , 这也是最常用的稳定多相分散系的方法。另外, 一些填充剂可吸附在微粒表面形成机械性或电性保 护膜,防止微粒间的相互聚结,同时,增加介质粘度也 是常见的稳定方法。 花生酱生产中常用的添加剂有稳定剂、 抗氧化 剂、 糖、 盐等。其中,稳定剂是保证体态的最重要添加 剂,它的用量与研磨细度及研磨温度有关,研磨越细、 温度越高,稳定剂用量越大。同样条件下,产品稳定 剂含量越高,产品硬度、 粘着性也增高,而涂沫性变 差。 理想的稳定剂能赋予花生酱良好的口感、 口融性 和涂抹性,增加香味;具有快速凝固性,能阻止油脂析 出。目前报道的稳定剂主要有单甘酯、 蔗糖脂肪酸 酯、 大豆磷脂等乳化剂,以及氢化油、 棕榈油、 花生粕 等填充剂。 21211 乳化剂的影响 根据表1 ,蔗糖酯、 磷脂以及它们与单甘酯的混 合物,其乳化效果均不及单甘酯,而且蔗糖酯价格较 高,磷脂色泽深并有一定的豆腥味。 单甘酯为两性分子,它的极性头部为未酯化的自 由羟基,非极性尾部为长的碳氢链。在花生酱中,其 极性头部吸附呈极性的酱体颗粒,非极性尾部伸入外 层油脂中,形成W/ O的缓冲结构,使得相碰撞的颗粒 不聚集,同时W/ O型结构也降低了两相之间的界面 张力,降低了表面自由能,提高了两相间的兼容性。 另外,单甘酯熔点高,常温下为晶体,晶格网状结构可 增加酱体的稳定性,防止分层。故选择单甘酯进行下 一步试验。结果见表2。 表1 乳化剂效果试验 稳定剂用量/ %效 果 单甘酯2不析油,味略苦 蔗糖酯2析 油 磷 脂2析 油 单甘酯+蔗糖酯2析 油 单甘酯+磷脂2析 油 表2 单甘酯用量试验 用量/ %效 果 0176 h明显析油 11115 h明显析油 11524 h明显析油 118酱面光亮,析油量极少,无明显苦味 210不析油,体态光滑,味略苦 213不析油,酱面有裂纹,味略苦 215酱面有裂纹,味苦 表1中,乳化剂用量为花生仁质量的2 % ,混合 乳化剂为各种乳化剂等质量混合。表1、 表2基本配 方(质量比 ) : 花生仁100 ,精盐1 ,蔗糖粉3 ,葡萄糖 215 ,另加TBHQ为花生仁质量的0102 %(下文采用基 本配方与此相同)。 由表2可以看出,当单甘酯用量在118 %以下时, 体系存在明显的析油现象,当用量在210 %以上时, 体系不析油,但有明显的苦味,且用量大,成本高,酱 体较硬,口融性、 涂沫性差,酱面有裂纹。因此,单独 以单甘酯为稳定剂效果并不佳。 21212 氢化油的影响 有文献报道添加氢化油作为稳定剂7,棕榈油因 为熔点较高,不经氢化可直接使用,且成本较低,据报 道8,花生酱添加量为210 %215 % ,于2124 贮 存1a以上,仍未见分层,且质地更柔软。本文采用市 售氢化油进行了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氢化油作为稳定剂试验 氢化油 种类 氢化油 用量/ % 单甘酯 用量/ % 效 果 熔点3615015906 h均明显析油 熔点51 1906 h均明显析油 1811212 h均明显析油 811524 h明显析油 811824 h明显析油 8210不析油,口感较滑,微苦 9210不析油,较硬,酱面无光泽 氢化油加入方法:高温将氢化油熔化,加入单甘酯, 搅匀,加入其他添加剂,混匀,再逐步混入花生碎中。 由表3可以看出,仅加氢化油,不加单甘酯,很难使 酱体在放置过程中不析油。再与表2进行对比,发现加 入氢化油,为使酱体不析油,加入的乳化剂不但没减少, 反而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花生中油脂含量较高,油 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常温下呈液态,加入一定量 的氢化油之后,体系含油量更高,使酱体稳定所需的乳 化剂自然更多。若加入的氢化油量过大,它与花生油的 混合物冷却至室温之后呈固态,则酱体不会析油,但可 以推知,满足此条件的氢化油用量较大,生产成本高,产 品的香味较淡。由此可知,单独加氢化油或加氢化油与 乳化剂并不是理想的选择。 21213 植物蛋白粉的影响 有资料以脱脂花生粕为原料生产花生酱8,也有 以脱脂麦胚为填充剂的报道6,本文进行了类似试 验,结果显示,产品硬度大,涂沫性差,口感粗糙。本 文选择花生蛋白粉与大豆蛋白粉进行试验,结果见表 4。 食品与发酵工业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142 2005 Vol. 31 No. 6 (Total 210) 表4 填充剂试验 种 类用量/ %效 果 花生蛋白粉 824h明显析油 1248h明显析油 16无明显析油,口感滑顺,酱面光亮 20不析油,硬度大,口感粗糙,香味较淡 大豆蛋白粉 824h明显析油 1248h明显析油 16无明显析油,口感滑顺,酱面光亮 20不析油,硬度大,口感粗糙,香味较淡 单甘酯用量为花生质量的112 % ,蛋白粉用量以 花生质量为基准。 根据表4 ,以蛋白粉和单甘酯混合作为稳定剂能 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蛋白粉用量大,单甘酯的用量 可以适当减少,但蛋白粉用量超过20 %之后成品酱 硬度大,口感粗糙,香味较淡;蛋白粉的用量少,单甘 酯的用量需适当增大,但根据表2 ,单甘酯的用量超 过118 %之后,成品酱口味较差。在此范围内,本文 经多次试验,发现花生蛋白粉用量为14 % ,单甘酯用 量为115 %时,所制得的花生酱呈黄褐色,有光泽,色 泽均匀一致;花生香味浓郁、 纯正自然,口感柔滑,不 粘牙;形态呈均匀粘稠膏状,组织细腻、 柔软,无析油、 沉降现象;其理化、 卫生指标均满足行业标准 (QB的要求。 3 结 论 花生酱制作工艺虽不复杂,但各工序的操作、 稳 定剂的种类及用量对成品酱体态、 口感及稳定性的影 响很大。按本文所提出的工艺流程,以蛋白粉与单甘 酯混合作为稳定剂(用量分别为花生仁质量的14 %、 115 %) ,再添加适量的抗氧化剂和调味料,可得到风 味、 色泽、 质地、 口感均佳的产品。 致谢:衷心感谢陈杰、 陈金德等同事在实验过程 中给予的大力帮助。 参考文献 1 赵志强,万书波,束春德编 1 花生的食品加工与综合利用 M1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18 2 http :/ / qdnj1qingdao1gov1cn/ department/ nongji1nsf/ shiqu 3 杨 湄 1 花生酱加工技术J 1中国油料,1994 ,16(4) :7273 4 Mahamat Sorto ,Shen Jianfu , Dong Shaohua1Wheat Germ Peanut Butter Processing TechnologyJ 1Journa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1999 , 25(3) : 318320 5 倪元颖,蔡同一,陈少洲,等 1 花生酱:绿色牛奶J 1 中国 食品工业,1995 ,(11) :1618 6 葛毅强,孙爱东,倪元颖,等 1 脱脂麦胚花生酱的研制J 1 食品工业科技,1999 ,20(4) : 3638 7 陆 恒 1 稳定性花生酱实用技术J 1 食品与机械,1999 , 72(4) :3132 8 周秀琴 1 未氢化棕榈油作花生酱稳定剂J 1 粮食与油脂, 1996 ,(4) :48 9 毛丽萍,李凤翔 1 低脂营养花生酱的生产技术J 1 河北农 业科技,1995(11) :30 Study on Preparation of Stabilized Peanut Butter Yan Ji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 echnology , Guangzhou , 510225 , China ) ABSTRACT Essential oper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stabilized peanut bu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