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站监理实施细则11.doc_第1页
旁站监理实施细则11.doc_第2页
旁站监理实施细则11.doc_第3页
旁站监理实施细则11.doc_第4页
旁站监理实施细则1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旁站监理实施细则一、 工程概况二、旁站监理依据1、建设工程有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工程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试行)2、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主要有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范(JGJ115-97)3、合同:本工程的建设工程监理合同、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等。4、设计文件:本工程的地质勘察资料、经批准的设计文件(图纸、设计说明、设计指定的标准图集、设计交底会议纪要、设计变更文件、经设计确认的工程变更文件等)。5、施工及监理文件: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理规划。三、旁站监理的部位1、 基础工程基础处理强夯地基、基础垫层、混凝土条基的施工土方回填2、结构工程楼板混凝土施工施工缝处理3、安装工程管道试压设备安装运行调试等4、其他经认定需要旁站监理的重要部位和工序。5、建筑材料的见证和取样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实验过程四、旁站监理的内容1、是否按照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2、是否使用合格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3、施工单位有关现场管理人员、质检人员是否在岗。4、施工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条件是否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特殊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5、施工环境是否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6、施工过程是否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较大质量问题或质量隐患,旁站人员采用照相手段予以记录。五、旁站监理人员及职责1、旁站监理的人员 总监理工程师:王孝亮专业监理工程师:巩军贤、孟兆生监理员:高贯超、陈猛猛2、旁站监理人员的职责(1)检查施工企业现场质检人员到岗、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以及施工机械、建筑材料准备情况。(2)在现场跟班监督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执行施工方案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情况。(3)检查现场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检验报告等,并可在现场监督施工企业进行检验或者委托具有资格的第三方进行复验。(4)做好旁站监理记录和监理日记,保存旁站监理原始资料。六、旁站监理的程序和方式6.1旁站监理的程序(1)上述实施旁站监理的各分项工程,承包单位应提前24小时向项目监理部申报施工申请,总监理工程师确认准备工作就绪后签认申请表并安排好旁站监理人员实施旁站监理。(2)对旁站监理人员进行旁站技术交底、配备旁站监理设施。(3)对施工单位人员、机械、材料、施工方案、安全措施及上一道工序质量报验等进行检查。(4)具备旁站监理条件时,旁站监理人员按照旁站监理的内容实施旁站监理工作,并做好旁站监理记录。(5)旁站监理过程中,旁站监理人员发现施工质量和安全隐患时,应及时上报。(6)旁站结束后,旁站监理人员在旁站记录上签字。6.2旁站监理的方式:采用现场监督、检查的方式七、旁站监理的控制要点7.1 强夯施工:7.1.1夯击点间距取夯锤直径的3倍,一般第一遍夯击点间距为59m,以后各遍夯击点可与第一遍相同,也可适当减小。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7.1.2单点夯击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较大时应不大于10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每夯击点的夯击数一般为310击。7.1.3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利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待地基土稳定后再夯下遍,一般两遍之间间隔14周。对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两遍间隔时间不少于34周;若无地下水或地下水在-5m以下,或为含水量较低的碎石类土、或透水性强的砂性土,可采取间隔12天、或在前一遍夯完后,将土推平,接着随即连续夯击,而不需要间歇。7.1.4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小于3m。7.2 土方回填7.2.1 土方回填之前要将基坑内的杂物如碎砖、木料等清理干净。并报监理部验收。7.2.2 土料含水量不能过大,防止橡皮土的出现;另外要将土料内的杂物清理干净。7.2.3 回填时要分层夯填,每层虚铺厚度控制在250mm 之内,每层的压实遍数34 遍。为防止基础墙两边土压力差过大而导致墙体损坏,回填时,墙两边的填土高差不可过大。7.2.4 要及时做好回填土的见证取样,每层按每150 平方米取样1 组,基础墙外围的回填按每30 米取样1 组。7.2.5 现场需要对每层的回填土做试验,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层的回填。7.2.6 回填土质量的验收标准项目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mm)检 验 方 法主控项目1标 高50水准仪2分层压实系 数0.94见证取样送检,同时现场按规定的方法试验。一般项目3分层厚度及含水量20在基础墙上用粉笔作出分层的标记,含水量以抽样检查。7.3 梁柱节点钢筋隐蔽:钢筋的锚固长度、节点钢筋相对位置等是否符合设计和构造要求,箍筋是否按要求进行绑扎。7.4 混凝土的浇注:7.4.1 原材料1)、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进行复验。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3 个月时,应进行复验。钢筋混凝土结构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检查数量: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不超过200 吨,散装不超过500 吨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2)、混凝土所用的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检验方法:检查进场复验报告。混凝土用的粗骨料,其最大颗粒粒径不得超过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距的3/4。对混凝土的实心板,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板厚的1/3,且不得超过40 毫米。3)、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7.4.2 配合比1)混凝土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 的有关规定,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和工作性等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检验方法:检查配合比设计资料。2)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工作性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开始生产时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检验方法:检查开盘鉴定资料和试件强度试验报告。3)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检查一次。检验方法:检查含水率测试结果和施工配合比通知单。7.4.3 混凝土施工1)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结构构件砼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注地点随机抽取。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每拌制100 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 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当一次连续浇注超过1000 m3 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 m3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试件强度试验报告。2)、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材料名称允许偏差水泥、掺合料2%粗、细骨料3%水、外加剂2%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不应少于一次。检验方法:复称。3)、混凝土的运输、浇注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注,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注完毕。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浇注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中对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4)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注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5)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在浇注完毕后12 小时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混凝土浇水养护时间: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 天,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 天;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6)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 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7.5 防水施工7.5.1 设计内容1)屋面工程所采用的防水、保温隔热材料应有产品合格证和性能检测报告,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应符合要求。伸出屋面的管道应在防水层施工前安设,屋面防水层施工后,不得在其上凿孔或重物冲击。2)屋面工程各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批量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按屋面面积每100 平方米抽查一处,每处10 平方米,且不得少于3处。接缝密封防水,每50 米应抽查一处,每处5 米且不得少于3 处。细部构造应全部检查。7.5.2 卷材防水屋面1)水泥砂浆找平层的排水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分格缝间距不大于6米,并嵌填密封材料。2)找平层的材料质量及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计量措施。3)屋面找平层的排水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用水平仪、拉线和尺量检查。4)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和基层的转角处,均应作成圆弧形,且整齐平顺。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5)水泥砂浆找平层不得有拌合不匀,蜂窝现象。检验方法:观察检查。6)找平层分格缝的位置和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7)找平层表面平整度的允许偏差为5 毫米。检验方法:用2 米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7.5.3 卷材防水层1)上下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上下层及相邻两幅卷材的搭接缝应错开,卷材短边搭接不小于100 毫米、长边搭接不小于70 毫米;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搭接不小于80,长边搭接不小于80 毫米。2)冷粘法铺贴卷材应符合下列规定:胶粘剂涂刷应均匀,不露底、不堆积。铺贴的卷材下面的空气应排尽,并辊压粘结牢固。铺贴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准确,不得扭曲、皱折。接缝口应用密封材料封严、宽度不应小于10 毫米。3)热熔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卷材表面热熔后应立即滚铺卷材,卷材下面的空气应排尽,并辊压粘结牢固,不得空鼓。卷材接缝部位必须溢出热熔的改性沥青胶。铺贴的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准确,不得扭曲、皱折檐沟、泛水和立面卷材收头的端部应裁齐,塞入预留的凹槽内。块体材料保护层应设分格缝,分格面积不大于100 平方米,分格缝宽不小于20 毫米。4)卷材防水层所用卷材和配套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现场抽样复验报告。5)卷材防水层不得有渗漏和积水现象。检验方法:蓄水、淋水检验。6)卷材防水层在檐沟、水落口、泛水、和伸出屋面管道的防水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7)卷材防水层的搭接缝应粘结牢固,密封严密,不得皱折、翘边和鼓泡等缺陷,防水层的收头应与基层粘结牢固,缝口封严,不得翘边。检验方法:观察。8)卷材的铺贴方向应正确,搭接宽度的允许偏差为10 毫米。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7.5.4 涂膜防水屋面1)涂膜应根据防水涂料的品种分层分遍涂布,不得一次涂成。应待先涂的涂层干燥成膜后,方可涂后一遍涂料。涂膜厚度不应小于3 毫米。2)防水涂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现场抽样复验报告。3)涂膜防水层不得有渗漏和积水现象。检验方法:淋水、蓄水检验。4)涂膜防水层在檐沟、水落口、泛水、伸出屋面管道的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5)涂膜防水层的平均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最小厚度不应小于设计厚度的80%。检验方法:针测法或取样量测。6)涂膜防水层与基层应粘结牢固,表面平整,涂刷均匀,无流淌、皱折、鼓泡和翘边等缺陷。检验方法:观察检查。7.5.5 刚性防水屋面工程1)细石砼不得采用火山灰质水泥;当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时,应采用减少泌水性的措施。粗骨料含泥量不应大于1%,细骨料含泥量不应大于2%。2)细石砼防水层的分格缝应设在屋面板的支承端、屋面转折处,最大间距为6 米,分格缝内应嵌填密封材料。3)细石砼的原材料及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计量措施和现场抽样复验报告。4)细石砼防水层不得渗漏和积水。检验方法:淋水、蓄水检验。5)细石砼防水层在檐沟、水落口、泛水、出屋面管道的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6)细石砼防水层应表面平整、压实抹光;不得有裂缝、起壳、起砂等缺陷。检验方法:观察检查。7)细石砼防水层的厚度和钢筋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8)细石砼分格缝的位置和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9)细石砼防水层的表面平整度的允许偏差为5 毫米。检验方法:用2 米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7.6 管道试压:7.6.1 采暖系统安装完毕,管道保温之前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复合管应在试验压力下10 分钟内压力降不大于0.02MPa,降到工作压力后检查,不渗、不漏;7.6.2 生活给水管道的水压试验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注明时,均为工作压力的1.5 倍,但不得小于0.6 MPa。检验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