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二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西省忻州二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西省忻州二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西省忻州二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西省忻州二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三历史本试题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为选择题,第卷为非选择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将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试题和试卷上。2请把所做在试卷上,交卷时只交试卷,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第卷(选择题,共52分)选择题:(本卷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i见下图),它是目前所知的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是: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A. 牧野之战有比较确切的史实依据B. 西周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法色彩C. 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D. 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史料研究。宗法关系是以血缘为核心,题意无法体现武王和“利”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就无法体现西周的宗法色彩和宗法制度,故排除B、C项;题意也无法说明“利”是否有军功,且西周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和兵器,故排除D项。该青铜器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相关史实,为牧野之战提供了比较确切的史实依据,故选A。【点睛】青铜器及其所载的铭文都属于一手史料,史料研究价值最大,最具有说服力。2.“(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晋之宗家祁俱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以上材料表明A.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斗争激烈B. 秦之前郡县制已经在全国普遍实行C. 政治和血缘纽带日益加强D. 秦朝以前已是封邦建国与郡县制并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郡县制。题意反映了诸侯国内地方行政管理的新变化,没有体现诸侯间的激烈斗争,故排除A项;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是在秦统一以后,故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血缘纽带是日益变弱,而非变强,故排除C项。根据“分其邑为十县”、“割巫、黔中之郡”可知秦朝以前已是封邦建国与郡县制并存,故选D。【点睛】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郡制起源于秦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3.针对“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的情况,汉武帝A.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 崇尚儒学,强化集权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察举征辟,儒释并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秦代实行的举措,故排除A项;文吏的缺点是“以忠负”,儒生的缺点是“以职劣”,所以汉武帝将二者“以事胜”、“以节优”的优点结合,崇尚儒学,强化集权,故选B项;题意主要反映了汉武帝的在官员管理任命上的措施,没有体现独尊儒术的内容,故排除C项;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故排除D项。4.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A. 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B. 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C. 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D. 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题干中顾炎武主要是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呼唤圣人不符合顾炎武的主旨,故A项错误;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是不符合史实的,顾炎武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顾炎武的意思是把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那么天下可以得到治理,由此可以分析出他主张给地方一定的自治权,D项正确。5.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明清时的中央集权。由必须就藩到一律在北京居住,可知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而非君主专制的加强,故排除A项,故选B;明代藩王必须就藩,说明分封制并不是徒具其名,故排除C项;清代藩王一律在北京居住,且封号变为礼节性,说明宗室诸王的地位有所下降,故排除D项。【点睛】由明代藩王必须就藩到清代藩王一律在北京居住,可知是为了防止诸侯王在地方扩张势力威胁中央,因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中央集权。6.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这一规定旨在A.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B. 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C. 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代尚书省是政令的执行机构,将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规定完成日期,明显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决策由中书省负责,与尚书省无关,故排除B项;题意没有反映对宰相的分权,所以无法体现解决君权与相权矛盾以及加强君主专制的内容,故排除C、D项。故选A。7.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A. 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B. 历史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C. 百家争鸣的需要D. 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多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史料证据匮乏,加上多元史观的影响,故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多种观点,故D项正确。西周土地国有,不可能买卖频繁,故A项排除。历史不能凭主观随意分析,故B项排除。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井田制8.苏东坡认为:“且平时大商所苦以盐迟而无人买,小民之病以僻远而难得盐。今小商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收税必多。”可见其A. 关注商业流通B. 强调税收要用之于民C. 主张抑制大商人势力D. 提出农商皆本【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宋代商业的发展。根据“小商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可知苏东坡关注的是商业流通,故选A。苏东坡认为通过改革可以增加税收,但没有涉及税收用之于民的内容,更没有体现他农商皆本的主张,故排除B、D项;根据“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可知他并未主张抑制大商人势力,故排除C项。9.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A. 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B. 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C. 使手工业缺乏市场D. 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答案】B【解析】晋商等区域性的商邦的崛起是对商业发展有利的,可是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更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资本投入到仕途,而不是选择扩大生产,这就使得资本流失,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这是积极影响;C选项错误,手工业市场依旧广大;D选项错误,晋商等商邦从事的并不是农业商品的贸易,故排除。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强调的是消极影响。晋商带来的影响有很多,其中要与材料描述的事情相关,而且还要是消极影响,而不是积极影响。明确这两点,问题很容易解决。10.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A. 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B. 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C. 白天可到城郊购买瓷器 D. 拜见专职管理市场的市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宋朝的汴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汴京有夜市的存在,故A正确,排除。宋朝的汴京有也有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故B正确,排除。宋朝的汴京也可到城郊购买瓷器,故C正确,排除。宋代没有专职管理市场的市长,故D错误,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11.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自然经济的产物B. 在各个朝代建立之初起到了积极作用C. 中唐以来,这一政策有所松动D.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最终废除了这一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故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发展农业经济,班长国家赋税征收,所以在各个朝代建立之初起到了积极作用,排除B;解体所学,中唐以来,我国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C;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衰落,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限制人民的自由,明清时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故选D。12.明朝后期,太湖地区出现了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A. 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答案】A【解析】题干中说到太湖地区、苏州震泽镇、松江地区和景德镇等地各地有各地相对发达的手工业部门,所以可直接说明A,故选A;BCD都不是“直接”能够说明的,故排除。13.下列有关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已经没落鸦片战争前的明清综合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顺利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排除;明清时期国力鼎盛,我国综合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顺利发展,正确;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由于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等原因,发展很缓慢,正确,故选组合,选C。14.“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A. 先秦儒学B. 汉代儒学C. 宋明理学D. 佛教传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皇帝极为恐惧”“感动上苍”可知是受到西汉时期“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B项正确;先秦儒学主要倡导“仁”和“礼”等道德思想,没有神话色彩,排除A;宋明理学主要是儒学的哲学化,没有神学色彩,排除C;佛教思想主要是人生命运、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理念,不符合材料中意思,排除D。所以选B15.“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史,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文字“施仁政於民”、“修其孝悌忠信”、“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以得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仁政思想的是孟子,故正确答案为B。A孔子核心主张为仁和礼;C荀子主张礼法并用;D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16.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种新现象对当时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 强调“重义轻利”B. 提出“工商皆本”C. 主张“经世致用”D. 批判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在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主张经世致用,故BCD正确,与设问不符。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故强调“重义轻利”的主张与明清进步思潮不符,所以选A。17.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A. 董仲舒B. 朱熹C. 黄宗羲D. 孙中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朱熹主张“正君心”,他们都是主张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故排除A、B项;孙中山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响,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但他不是最早提出这种思想的,故排除D项。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的主张,对君主专制提出质疑,故选C。【点睛】黄宗羲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的主张,但他受时代局限,并没有提出能够替代君主制的方案,仅仅是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没有能够真正跳出君主专制的窠臼。18.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B. 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C. 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D. 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是在东汉,雕版印刷术是在唐朝,金属活字在当时尚未出现,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才提高了印刷的速度,所以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 【名师点睛】高考历史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但是需要考生们特别注意的是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而一定要把选择肢看完。19.古代有位科学家,其著作具有总结性,并注意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重视调查,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这位科学家是()A. 贾思勰 B. 李时珍 C. 宋应星 D. 徐光启【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20.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体系理论。”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A. 中国古代科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B. 以人伦为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 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D. 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理学的理解。材料反映了理学对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选项中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ACD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理学对中国科技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程朱理学的核心是维护腐朽的官僚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的伦理道德观念,而这正是走向没落的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所需要的。程朱理学以“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的禁欲主义思想,束缚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尊孔读经、八股取仕”的精神枷锁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程朱理学的兴起导致了我国自然科学在14世纪以后的衰落与停滞。21.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始基是火,因为火非常活跃,能转变成万物。泰勒斯推测万物始源于水,因为液体、固体和蒸汽都是水的存在形式。这反映了A. 哲学源于民主政治的发展B. 人们开始用理性思维面对社会C. 地理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巨大D. 古代科学理论的荒诞不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赫拉克利特和泰勒斯的观点提出于希腊民主政治形成之前,但他们的思想绝非荒诞不经,只是对于世界本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故排除A、D项。题意没有体现出地理环境对思想的影响,故排除C项。赫拉克利特和泰勒斯探究了了万物本原的问题,说明当时人们开始用理性思维面对社会,故选B。22.古罗马普卢塔克的名言:“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孔子也曾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由此可见,古代东西方思想家都强调A. 崇德尚群B. 济世爱民C. 诚实守信D. 礼法并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古代东西方思想。根据“道德是永存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知普卢塔克和孔子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故选A。济世爱民和礼法并施是孔子思想中的内容,在普卢塔克的思想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D项。材料没有体现诚实守信的内容,故排除C项。23.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A. 智者运动、文艺复兴B.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C.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D.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由所学可知“希腊思想之复活”指的是文艺复兴;“原始基督教复活”指的是宗教改革所以应选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意义24.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 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B. 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C. 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D. 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通货膨胀;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不利于资本主义再生产,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故C项正确。殖民扩张活动导致以上现象出现,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故A排除。材料信息与国内阶级矛盾无关,故B项排除。这些现象不利于西班牙的国际地位提高,故D项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25.下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国家数量(艘)15001599(年)16001700(年)17011800(年)葡萄牙705371196荷兰6517702950英格兰8111865欧洲合计77031616661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A. 16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B. 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C. 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开辟新航路D. 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的趋势【答案】D【解析】通过表格内容可以看出,16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为65艘,而葡萄牙的是705艘,故A项错误;17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低于英国的增长率,故B项错误;18世纪时新航路早已开辟,故C项错误;根据图表可以看出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说明英国的海上势力发展迅速,为日后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西方国家早期的殖民扩张,需要掌握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的殖民扩张的概况。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时间和数据。26.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16世纪欧洲的市民你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花生、玉米、甘薯等农产品如果你有机会去做生意,一般会获得较好的利润如果你去美洲,可能会遇到一些装满了黑奴的船只在陆地上,你可以坐火车;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火车、汽船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成果,而题干要求的是16世纪的情形。故含有项的均可排除,本题应选C选项。发生在地理大发现后,也就是14世纪;是在重商主义之后可以实现;选项是黑奴贸易也就是15世纪以后。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新航路开辟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第卷(非选择题,共48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帝(仁宗)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有关部门)徵(征)夏税方急,乃御令西。角门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山东及淮、徐今年夏税及秋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明史卷八材料二 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者,以其主票拟也(票拟即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明会要卷二十九材料三 在建制上,丞相历来均有定员,而明代阁臣却始终没有定员,其人数可多可少;丞相或宰相均为历代王朝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中央六部为其法定的下属。而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不是其法定下属;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综理政务,统率百僚”,对皇帝也有制衡的权力,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只备顾问,而票拟所提意见能否实行,还取决于皇帝批红。整理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问题:(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仁宗为何让大学士杨士奇超越户部、工部之权直接草拟诏书。(2)依据材料二,说明内阁之职同于古相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材料三中内阁与丞相的不同之处。(3)有人认为明代内阁与近代英国的责任内阁有着本质的区别?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答案】(1)救济百姓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从明太祖废丞相,成祖始设内阁起,大学士就参与草拟诏书。(2)票拟权使得内阁拥有直接参与决策的权力。丞相有固定人数,内阁没有;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内阁不是;丞相具有统领百官之法定权力,内阁没有。(3)明代内阁仅为皇帝顾问,权力中心是皇帝,内阁大臣服务于皇权专制;而近代英国责任内阁制是民主政体,内阁由选举产生的议会组阁而成,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解析】【详解】(1)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又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所以内阁虽然不是中央一级正是机构,但是能够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因此杨士奇作为大学士能够在灾情紧急的情况下超越户部和工部之权,秉承皇帝旨意草拟诏书。(2)认为内阁之职同于古相的理由是由于内阁具有票拟权,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与丞相相比,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和统领百官的权力,也没有固定人数,仅仅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3)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代的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为专制皇权服务,没有决策权,仅有票拟权。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组成部分,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掌握行政大全。所以二者是封建制度与民主制度的区别,有着本质不同。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龙与狮对望的世界1793年的马戛尔尼访华,对大清国人来说,是一件小事,对欧洲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后来的史学家普遍认为,那个时代其实是一个“龙与狮对望的世界”。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记载:在马戛尔尼使团启程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给清政府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郭世勋写了一封信,告知马戛尔尼勋爵奉命访华。弗兰西斯培林爵士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郭世勋信件的英文内容如下:“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岁寿辰,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表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郭世勋不敢如实地翻译和转奏信件内容,便将信译成汉文并作了修改,其译文如下:“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指英吉利三岛),向有夷商来粤(指广东)贸易,素沐皇仁。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礼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恩施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不尽。”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封信件原件与“译本”有什么不同?并说明出现这种不同的社会背景原因。【答案】不同:培林爵士原件是按双方地位平等的关系叙述的,希望中英两国能够平等经商贸易。郭世勋的“译本”则是以下对上,反映了天朝大国高高在上、洋洋自得的心态。背景:18世纪末,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逐步迈入工业文明的大门,急于需求更广阔的的市场,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清王朝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能自拔,整个社会陷入停滞中。【解析】【详解】从培林爵士这封信的行文方式、用词和口气看,都是按双方是一样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来叙述的,英王和清帝都是大国之主,地位相当,不是君臣之间的隶属关系,只想平等地经商牟利,并非乞沐皇恩。而郭世勋的译文把平行口气译成下对上、外夷对天朝的禀帖口气。整封译文中谦卑、恭敬的语气反映的是天朝大国在朝贡体制下对待幕藩那高高在上、洋洋自得的心态。这封信虽是郭世勋的个人行为,但他代表了大清王朝依然固守传统观念,面对近代国际准则、世界潮流毫无所知,对即将到来的危机茫然不觉。这封信件出现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