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聚糖酶生产工艺研究进展及性能优化.pdf_第1页
木聚糖酶生产工艺研究进展及性能优化.pdf_第2页
木聚糖酶生产工艺研究进展及性能优化.pdf_第3页
木聚糖酶生产工艺研究进展及性能优化.pdf_第4页
木聚糖酶生产工艺研究进展及性能优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斟工业 2 0 1 1 年第 3 2 箜算 靼 贺 丹艳罗 永发 1 前言 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配合饲料 , 其原料 中往往含 有较多的非淀粉多糖( N S P ) , 尤其是谷类作物及其副 产品。而对于单 胃动物而言, 其消化道缺乏消化 N S P 的酶, 因此, 此类物质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抗营养 因 子。阿拉伯木聚糖是小麦类饲料中的主要 N S P , 其可 以通过结合大量的水分 ( G e i s s m a n n等 , 1 9 7 3 ) 增加消 化道食糜的粘性 , 降低食糜混合均匀性 、 饲料通过速 率和肠道氧化作用, 从而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并在小 肠 中发酵( P r e s t o n等 , 2 0 0 1 ) 。为了消除木聚糖的抗营 养作用 , 木聚糖降解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 , 尤其是在 国外 , 木聚糖酶的生产已比较成熟。文中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综述 了木聚糖酶生产工艺的最新研究进展 、 产酶条件的优化及其分子改造手段, 以期为木聚糖酶 的生产 、 性能优化提供一些参考。 2 木 聚糖酶 的生产工 艺 2 1 木 聚糖酶 木聚糖酶是可将木聚糖降解成低聚木糖和木糖 的一类酶的总称。 糖苷键的彻底水解需要一系列主链 和支链酶 的共 同作用 ,内切一 1 , 4 一 B 一 木聚糖酶 ( E C 3 2 1 8 ) , 13 - 木糖苷酶( E C 3 2 1 3 7 ) 和外切一 1 , 4 一 B 一 木 聚糖酶是降解主链最主要的酶 ( P a u l a s a P e r e i r a 等 , 2 0 0 3 ) 。内切一 1 , 4 1 3 一 木聚糖酶以内切方式作用于木聚 糖主链 内部的 B 一 1, 4 一 木糖苷键 ,使木聚糖降解为短 链 的低聚糖 ; 3 - 木糖苷酶是外切糖苷酶,通过催化低 聚木糖的还原末端来释放木糖残基( M o t o k i Wa k i y a m a 等, 2 0 1 0 ) 。外切一 1 , 4 一 B 一 木聚糖酶( E C 3 2 1 9 2 ) , 主要 作用于木聚糖 和木寡糖的非还原端 ,产物为木糖 。 木 聚糖的结构及酶作用位点如 图 1 所 示( J o s e l e n a , 1 9 9 2) 1 a A A !t:二 e 3 3 三 0x y 悯 4 I 纠q f 纠 4 碍l 瑚 4 酬 。 4 伊l二 4 I 辨- ,t l p ! : 4 酬 脚 - 4 x y p !- , t 1 p I 一 内 切 一 1 , 4 一 p 一 木 聚 糖 酶 ( E c 3 2 1 _8 ) I p 一 木 聚苷酶 ( E c 3 2 1 3 7 ) - d 一 葡萄糖醛酸酶( E c 3 2 1 ) -, t l p 4 州 l O t L - 阿拉伯呋喃糖酶 ( E C 3 2 1 5 5 ) +阿魏酸 酯酶 ( p C o u m) 乙酰酯酶( E C 3 1 1 6) 或 者 乙酰木 聚糖 酯酶 图 1 木聚糖的结构及 酶作 用位点 另外 , 根据氨基酸序列相似度 , 可将木聚糖酶分 贺丹艳,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5 1 0 6 4 2 , 广州市天 河 区五 山路 。 罗永发 , 单位及通讯地址 同第一作者。 收 稿 日期 : 2 0 1 0 1 2 1 3 为F 1 0 家族和 G 1 1 家族。 F 1 0 家族分子量高( 3 0 k D a ) , 等电点低 , G 1 1 家族分子量低 ( 1 9 2 5 k D a ) ,等电点 高 。 与 G 1 1 家族相比, F 1 0 家族有更好的催化功能和 较低的底物特异性( P B i e l y 等 , 1 9 9 7 ) 。 2 2 产酶菌种 近年来 , 多种木聚糖酶陆续从微生物中被分离出 来 , 其 中包括细菌 、 放线菌 、 真菌以及某些酵母( S u n n a 贺丹艳 等: 木聚糖酶生产 工艺研 究进展及性能优化 等, 1 9 9 7 ) 。多数细菌和真菌分泌胞外木聚糖酶,将木 对于低分子量木聚糖酶的纯化来说 , 可能是限制其 回 聚糖水解为单糖,单糖再进入微生物细胞供代谢用。 收率的主要因素。P a u l a S P 等( 2 0 0 2 ) 在纯化 B a c i l l u s 也有一些微生物如瘤胃细菌、 嗜饱粘液球菌及黑曲霉 s u b t i l i s 的 X y l 1 1 时 , 发现硫酸铵沉淀这一步使酶的回 中的一些种类 , 也产生胞内酶( 周秀梅 , 2 0 0 8 ) 。 真菌木 收率降低了6 2 , 并且其它的浓缩方法回收率也不高。 聚糖酶的活性通常要高于细菌木聚糖酶 ( 陆健等 , 在一定的条件下, 采用不 同切割分子量的超滤柱 2 0 0 1 ) , 细菌产生的木聚糖酶的 p H值稳定性 和热稳 对木聚糖酶进行分级分离 , 可对木聚糖酶起到一定的 定性比真菌高,最适作用温度通常与产酶微生物的 分离精制作用( 刘蕾等 , 2 0 1 0 ) 。P u i i R a h a y u 等( 2 0 1 0 ) 最适生长温度成正向相关。丝状真菌如曲霉属 ( A s 一 从 B a c i l l u s s p A Q 一 1 中分离木聚糖酶 , 采用切割分子 p e r g i l l u s s p ) 和木霉属 ( T r i c h o d e r m a s p ) , 由于能分泌 量为 3 0 k D a的聚醚砜膜进行超滤, 分离出了大小分别 胞外木聚糖酶 , 且产酶水平高于酵母菌和细菌而格外 为 l 5 7 k D a 和 5 7 7 k D a的木聚糖酶 A和木聚糖酶 B 。 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 F a n g 等 , 2 0 0 7 ) , 但是丝状真菌 采用超滤方法有时会造成 目的酶的大量损失 , 可能与 产生木聚糖酶时往往伴随着纤维素酶的产生。 一些杆 酶的结构或者膜孑 L 的分布不均有关。同时, 目的木聚 菌和真菌微生物可以产生无纤维素酶活性 的木聚糖 糖酶结构中如果含有纤维素结合区时 , 膜材料最好不 酶( 陆健等, 2 0 0 1 o 要选择纤维素膜, 因为由于木聚糖酶与膜的吸附作用 2 - 3 微生物发酵生产 可能造成大量损失( 孙雷等 , 2 0 0 5 ) 。 目前木聚糖酶的生产主要依靠真菌 、 细菌等微生 离子交换层析技术是木聚糖酶分离纯化中常采 物发酵生产。 按照发酵工艺的不同可分为固态发酵和 用的方法 。根据 目的酶的等电点选择合适 的分离树 液体发酵两种。固态发酵( S S F ) 是指微生物在无流动 脂 , 对于弱酸性及中性的木聚糖酶多采用阴离子交换 水的潮湿基质上生长, S S F的优点是产物 回收的液体 树脂 , 如 D E A E - T o y o p e a r l 6 5 0 S ( Mo t o k i Wa k i y a m a 等 , 需求量少 , 底物便宜 , 培养成本低等( Q K B e g等 , 2 0 1 0 ) ;对于弱碱性的木聚糖酶多采用 阳离子交换树 2 0 0 1 ) , 但不易控制, 酶系复杂 , 纤维素等酶含量高 , 难 脂 , 如 D E A E S e p h a r o s e C L 一 6 B ( F a n g等, 2 0 0 8 o A s h 一 以精酶化。目前国内普遍采用固态发酵。液体发酵具 w a n i 等( 2 0 1 0 ) 在分离 B a c i l l u s s u b t i l i s a s h的木聚糖酶 有如下特点: 在液态环境 中, 菌体 、 底物 、 产物f 包括 时, 采用 C M S e p h a d e x C 一 5 0离子交换一步法, 回收率 热量) 易于扩散 , 使发酵在均质或拟均质条件下进行 , 为 4 3 , 纯化倍数为 1 0 5 。S u c h i t a N i n a w e等( 2 0 0 8 ) 将 便于检测 、 控制 , 容易扩大生产规模 ; 液体输送方 S t r e p t o m y c e s e y a n e u s S N 3 2产生的木聚糖酶粗酶液经 便 , 易于机械化操作; 产品易于提取精制。 但缺点是 过硫酸铵沉淀后 ,再用 D E A E S e p h a r o s e 进行离子交 对设备的要求较高 , 成本高, 技术要求也较严格( G a r 一 换, 得到的产物回收率为4 3 6 2 , 纯化倍数为 Z 2 5 4 。 i e k W, 1 9 8 7 ; R o c h e N等, 1 9 9 4 ) 。 凝胶过滤是一种根据分子大小不同分离纯化木 2 4 木聚糖酶的分离 、 纯化 聚糖酶的常用分离方法之一。 经过凝胶过滤层析后木 木聚糖酶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是粗酶预处理、 粗 聚糖酶的回收率一般都较低 , 这可能由于木聚糖酶结 酶沉淀 、 色谱分离。纯化的早期步骤通常使用低分辨 构中含有纤维素结合区( C e l l u l o s e B i n d i n g D o m a i n , 率 、非专一性的粗分离纯化手段,如硫酸铵盐析、 超 C B D ), 而葡聚糖是由 一 葡萄糖残基构成的, 两者可 滤、 透析等以达到浓缩 、 去除大部分杂质和色素的目 以相互结合( 孙雷等, 2 0 0 5 ) 。Wa n g等( 2 0 1 0 ) 将 B a c i l 一 的; 随后常用 的色谱有离子交换 、 凝胶过滤 、 疏水色l u s s p N T U 一 0 6产生的木聚糖酶经过离子交换 ,然后 谱 、 亲和色谱和色谱聚焦( 周玉恒等, 2 0 0 5 ) 。 将活性部分注入 S e p h a d e x G 一 2 0 0凝胶 ,结果回收率 2 4 1 传统的非特异性分离 为 1 6 1 , 纯化倍数为 3 6 7 , 并且凝胶 S D S P A G E电 传统的非特异性分离方法一般包括硫酸铵沉淀 、 泳后, 得到的条带颜色变浅 , 这是由于活性木聚糖酶 超滤浓缩、 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 使凝胶中的木聚糖基质发生水解。 硫酸铵沉淀是酶分离纯化 中常用的方法, 可以同 2 4 2 特异性分离纯化 时达到浓缩与粗分离的 目的。G a s h a w等( 2 0 0 6 ) 将从 应用特异性步骤分离纯化木聚糖酶, 一是利用木 B i 1 l u s h a l o d u r a n s s 7获得 的内切一 1 , 4 一 B 一 木聚糖酶 聚糖酶 自身结构上可以与多糖结合的能力。另外 , 是 ( 分子量为 4 3 k D a ) 粗酶液进行硫酸铵盐析, 回收率为 利用基因技术使木聚糖酶结构中带有亲和标i e ( 孙雷 6 6 5 , 并将 比活从 8 9 U m g 提高到了 1 3 2 U m g 。但 等 , 2 0 0 5 ) 。 这些特异性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与多糖特 。 贺丹艳等: 木聚糖酶生产工艺研究进展及性能优化 酶 异性结合亲和层析 、 双水相萃取、 三相分离等。 除了催化区, 一些木聚糖酶还含有非催化区即糖 类结合域 ( c a r b o h y d r a t e b i n d i n g m o d u l e , C B M) , C B M 可以提高木聚糖酶与不溶性基质结合的能力( L i u等, 2 0 1 0 ) 。C B M 主要包括纤维素结合域 C B D ( c e l l u l o s e b i n d i n g d o ma i n ) 和木 聚糖结合域 X B D( X y l a n B i n d i n g D o m a i n ) 。C B D可专一地吸附于可溶或不可溶的纤维 素上 。一些 C B D不可逆地结合在纤维素上 ,此类 C B D可用于固定化。具有此 C B D的木聚糖酶或者含 此 C B D标签的酶可固定到纤维素上。另一些 C B D可 逆结合到纤维素上 , 可作为一种亲和标签 , 在分离和 纯化上更为有用 ( 周玉恒等 , 2 0 0 5 ) 。木聚糖酶中的 X B D较 C B D而言较少存在 ,其原因可能是木聚糖多 聚物中带有许多类型的取代基 , 由于取代基 的变化从 而使能够结合所有木聚糖蛋 白区域的进化成为不可 ( B l a c k G W等 , 1 9 9 5 ) 。 双水 相 系统 ( A q u e o u s T w o P h a s e S y s t e m , A T P S ) 主要是通过混合两种低浓度的不相溶高聚物溶液或 者一种高聚物溶液和一种盐溶液形成。A T P S系统分 离的基础是两相之间物质 的选择性分配, 由与相位系 统特征相关 的一系列参数和物质 以及他们的相互作 用控制( A l b e r t s s o n , 1 9 8 6 ) 。 与其他分离纯化相 比, 由于 A T P S系统的含水量高 , 处理时间短 , 能量消耗低 , 所 以其具有更好的生物兼 容性( A n d e r s s o n等 , 1 9 9 0 ) 。 Y a n g 等( 2 0 0 8 ) 利用聚乙二醇 ( P E G) 硫酸铵系统纯化 来 自嗜热拟青霉( P a e c i l o m y c e s t h e r m o p h i l a ) 过 固态 发酵产生的一耐热木聚糖酶 , 研究了 6 个包含不同的 P E G分子量 、 硫酸铵浓度的 A T P系统 , 结果在 p H值 7 2 、 l 2 5 P E G 一 4 0 0 0 、 2 5 硫酸铵和 5 0 酶溶液时最 优 , 回收率为 9 8 7 , 纯化倍数为 5 5 4 。 三相系统与 A T P S不同, 即在上下相之间有一界 面相 , 一般由蛋白质水溶液 中加入一种盐( 一般是硫 酸铵) 和一种有机溶剂( 一般是 t 一 丁醇 ) 形成( D e n n i s o n 等 , 1 9 9 7 ) 。I p s i t a等( 2 0 0 4 ) 先将 A s p e r g i l l u s n i g e r 木聚 糖酶用 8 m o l 1 尿素和 1 0 0 mm o l 1 二硫苏糖醇变性 , 再进行 T P P纯化 ,木聚糖酶达到了 9 3 的回收率和 2 1 倍纯化 , 且实现了该酶变性后的复性。 除 了上面 的技术 外 , E v e r a l d o s i l v i n o D o s S a n t o s 等 ( 2 0 0 2 )曾尝试用扩张床吸附技术( E x p a n d e d b e d a d s o r p t i o n , E B D) 纯化木聚糖酶 , 虽然最大只有 3 0倍 的纯化和 2 1 8 的回收 ,但此法具有既经济又省时, 木聚糖酶发酵液不需沉淀澄清的优点。 3 木聚糖酶 的优化 3 1 产酶条件的优化 3 1 1 筛选菌株 要提高木聚糖酶的活力及性能, 第一步就是要筛 选出高产菌株和特异性菌株( 如耐热性能好 、 p H值适 应范围广等) 。 3 1 1 1 自然选育 自然选 育是 指对微 生物细胞群 体不经过人 工 处理而直接进行筛选 的育种方法。虢 国成( 2 0 0 8 ) 利 用透明圈比较法和 D N S法相结合 ,筛选 出 2 6株产 木 聚糖酶菌 , 并从 中分离 、 纯化 出一株高产木 聚糖 酶菌一 s 6 。代义等( 2 0 0 8 ) 以半纤维素 、 桦木木聚糖为 唯一碳 源 , 两步透明圈法从 1 0种混合土壤样品中 , 分离到一株木聚糖酶高产菌株 H J 一 0 4 ,通过形态学 观察 、 生理生化特征及 1 6 S r D N A序 列分析 , 鉴定 为 短小芽孢杆菌。赵峰等( 2 0 0 8 ) 采用木聚糖为唯一碳 源的平板初筛培养基 以及摇瓶复筛液体培养基 , 从 保藏 的菌株 中筛选 到产木聚糖 酶活力较高 、 菌丝生 长快的粗糙脉孢菌( N e u r o s p o r a c r a s s a ) 菌株 。另外 , 已报 道 的耐 热 真 菌 有 嗜 热 毛 壳 菌( H u m i c o l a i n s o l e n s ) 、 特 异腐质 霉 ( H u m i c o l a i n s o l e n s ) 、 嗜热 羊毛 状腐 质霉( H u m i c o l a l a n u g i n o s a 1 、 灰 色腐质霉 ( H u m i c o l a g r i s e a ) 、 嗜热 拟青霉 ( Me l a n o c a rpu s a l b o m y c e s ) 、 埃 默 森 篮 状 菌 ( T a l a r o m y c e s e m e r s o n i i ) 、 丝 衣 霉 状 篮 状菌( T a l a r o m y c e s b y s s o c h l a m y d 0 i d e s ) 、 疏绵状嗜热丝 胞菌 ( T h e r mo m y c e s l a n u g i n o s u s ) 、耐热子囊菌 ( T h e r m 0 a s c u s a u r a n t i a e u s ) 等。 3 1 1 2 人工诱变 关于高产菌株的筛选 目前已有很多报道, 人工诱 发基因突变是主要改良途径之一。 徐同宝等( 2 0 0 9 ) 以 黑 曲霉 ( A s p e r g i l l u s n i g e r ) X E 6为出发菌株 ,经微 波 f MW) 和硫酸二 乙酯( D E S ) 诱变处理, 选 育出一株遗传 性状稳定的高产木聚糖酶菌株 m A n l 。周欣等( 2 0 0 9 ) 以短小芽孢杆菌 ( B a c i l l u s p u mi l u s ) H J 一 0 4为出发菌 株, 通过紫外诱变的方法筛选得到一株木聚糖酶高产 菌株 B 一 6 , 其酶活提高约 3 0 。刘唤明等( 2 0 0 8 ) 以木 聚糖酶酶活为 2 0 0 0 0 U g的黑曲霉 P 1 4为出发菌株 , 通过离子注入诱变,得到产木聚糖酶酶活 3 2 0 0 0 U g 的菌株L 1 5 。 3 1 1 _ 3 构建基因工程菌 微生物产生木聚糖降解酶系比较复杂, 大多还同 时产生纤维素酶 , 这些酶性相近 , 使分离纯化木聚糖 酶 比较困难 ,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 , 将产生木聚糖酶的 基因在合适的宿主菌 中表达 ,可 比较容易地得到纯 贺丹艳等 : 木聚糖酶生产 工艺研 究进展及性能优化 化。P a n b a n g r e d和 F u k u s a k i ( 1 9 8 5 ) 首次利用大肠杆菌 表达矮小芽孢杆菌 ( B a c i l l u s p u mi l u s I O P ) 一 木聚糖 酶。 随后已有数十种不同来源的木聚糖酶基因在原核 生物表达系统中实现了表达 。Wa n g等 ( 2 0 1 0 )将从 A n o x y b a c i l l u s s p E 2中克隆的木聚糖酶基因 x y n E 2导 人 大 肠杆 菌 B L 2 1( D E 3 ) 中表 达 , 纯 化 后 得 到 的重 组 X y n E 2在 p H值 6 6 8 6范 围内能保持最 大活力 的 9 0 ,在 p H值 4 6 1 2 0的范围内仍能保持 8 0 的活 力 1 h 。 Q i u等 ( 2 0 1 0 ) 从 S t r e p t o m y c e s me g a s p o r u s D S M 4 1 4 7 6 基因文库中筛选出 x y n A M6基因, 并在毕赤酵 母 G S 1 1 5中成功表达其成熟肽 , 结果表明 , 该酶温度 适应 范围广( 5 0 8 0范 围内能保 持最大活力 的 6 0 ) , 并在 6 0和 7 0时有 良好的热稳定性, 在 p H 值 4 0 1 1 0范围内保持稳定。 3 1 2 发酵条件的优化 3 1 2 1 选择合适的诱导物 由细菌和真菌产生的木聚糖酶通常是诱导型的, 但也有很少一部分木聚糖酶是组成型的。 木聚糖作为 高分子的多聚物不能够透过细胞壁, 在少量组成型酶 的作用下释放出低聚糖碎片 ,这些碎片包括木糖、 木 二糖、 低聚木糖等( B a s t a w d e , 1 9 9 2 o其作用机制见图 2 ( P o l i z e l i 等 , 2 0 0 5 ) 。 f l l 一 l 、 诱 导 代谢 阻遏 1 l p 一 木 糖 苷 酶l 未 。 木 三糖 一 一 低聚木糖 木 糖 葡i 糖 细胞质 渗透 质膜 奎 j 婆 葡 ; 亩 糖 , l 木 聚 糖 酶l 【 图 2 木聚糖酶的作用机制 当单糖如木糖 、 半乳糖 、 果糖、 葡萄糖等作为唯一 碳源时 , 一般都不发挥诱导作用 , 而且 由葡萄糖引起 的代谢阻遏是木聚糖酶生物合成中的普遍现象。 在海 枣曲霉( A s p e r g i l l u s p h o e n i c i s ) 中, 由木聚糖 、 木糖和 p 一 甲基木糖苷诱发的木聚糖酶活性主要是胞外的, 向木 聚糖或者木糖基质中加入 l 的葡萄糖抑制木聚糖酶 的表达, 但这种抑制可以通过添加 c A M P或者联丁酰 c A M P得 到缓 解( A n a等 , 2 0 0 8 ) ; K o h j i Mi y a z a k i 等 ( 2 0 0 5 ) 研究发现, 对于布氏普雷沃氏菌 B 1 4( P r e v o t e l l a b r y a n t i i B 1 4 ) , 木糖 、 木二糖 、 木三糖 、 木四糖 、 木戊 糖 、 树胶醛糖 、 葡萄糖醛酸皆不能诱导其产生木聚糖 酶, 并且 当葡萄糖水平达到 0 1 ( w v ) 时即会产生代 谢阻遏或者诱导排斥, 从而造成木聚糖酶表达的延迟。 一 般来讲 , 木聚糖酶的诱导是复杂的, 其诱导水 平也因微生物的不同而相差较大, 对于某一种微生物 可以产生最大木聚糖酶活性的诱导物可能是另外一 种微生物产木聚糖酶的抑制剂。 在白腐真菌粗毛栓菌 ( T r a m e t e s t r o g i i ) f L e v i n等 , 1 9 9 8 ) 、泡 盛 曲 霉 ( A s p e r g i l l u s a w a m o r i ) f S i e d e n b e r g等 , 1 9 9 8 ) 、链 霉 菌 s p Q G 一 1 1 - 3( B e g 等 , 2 0 0 0 ) 诱导物一般是木聚糖 , 而在 黄纤 维单胞菌 ( C e l l u l o mo n a s fl a v i g e n a ) ( A v a l o s 等 , 1 9 9 6 ) 中木聚糖的诱导效果则不好。B D吡喃木精基 可以作为木聚糖酶组的诱导物 ( G h o s h等, 1 9 9 4 ; R i z z a t t i 等, 2 0 0 1 ) ,但在一些微生物中它将导致 内切木聚 糖酶的代谢阻遏( F l o r e s 等 , 1 9 9 6 ; Ma c h等 , 1 9 9 6 ) 。另 外, 木聚糖酶的其他一些诱导物如 L 一 山梨糖 、 各种木 寡糖、 木质纤维素残渣等都有过报道。 3 1 2 2 选择合适的氮源 氮源是构成细胞原生质和酶蛋 白的主要原料, 因 此对微 生物的生长 和酶的合成也会有所影 响。据 H a a p a l a等( 1 9 9 6 ) 研究表明 , 以固定化里 氏木霉 Q M 6 a 制备木聚糖酶时,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比 p H值更为 贺丹艳等: 木聚糖酶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性 化 重要。一般来说 , 单一物质作氮源时有机氮源优于无 等, 2 0 0 8 ) 、 E u d r a g i t L 一 1 0 0( 周玉恒等 , 2 0 0 7 ) 、尼龙布 机氮源 。S u s h i l 等 ( 2 0 1 0 )以短小芽孢杆菌 S V 一 8 5 S ( H a a p a l a , 1 9 9 6 ) 等。 ( B a c i l l u s p u rai l u S S V 一 8 5 S ) 为 出发菌株 , 以 1 0 的小 除了固定化材料的固有性质外 , 对其进行适当修 麦麸为碳源 , 研究蛋 白胨 、 酵母提取物 、 牛 肉膏 、 以及 饰也可改善其性能。 支持物与酶之间的共价键数量由 硝酸钾 、 硫酸铵 、 硝酸钠对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 支持物的活化度 ( 支持物表面的醛基数 目) 和酶分子 表明, 添加有机氮源时酶的滴定度更高 , 另外 , 不同氮 的氨基数 目决定( J M G u i s a n , 1 9 8 8 ) , 可 以通过增加酶 源的组合效应表明, 蛋 白胨 、 酵母提取物和硝酸钾组 分子表面的氨基数 目来提高固定化酶的性能。Ma n 一 合时酶的产量最 高; 对于环状芽孢杆菌 A B 1 6 ( B c i r r i c h等( 2 0 1 0 ) 将木聚糖酶固定在乙醛琼脂糖上时, 固 c u l a n s A B 1 6 )和喜热噬油芽孢杆菌 f G e o b a c i l l u s t h e r 一 定率和稳定性都较差, 这主要是因为酶分子的赖氨酸 m o l e o v o r a n s ) 而言 , 最好的氮源则是胰蛋白胨。尽管如 基团的数 目较低 , 最后经过乙二胺修饰 , 酶的稳定性 此 , 但也有一些研究结果得出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的 提高了 4 0倍, 并且固定率达到了 1 0 0 。 效果无显著差异 , 或者无机氮源优于有机氮源。在苜 尽管固体支持物有很多优点 , 但一些缺点还是不 蓿根腐病 菌 F 7 ( F u s a r i u m s o l a n i F 7 ) 的培养基中分别 可避免的, 比如木聚糖基质的固态性能会限制酶的通 以蛋 白胨 、 尿素 、 酵母提取物 、 硝酸钠 、 硫酸铵 、 硝酸铵 过 ,并且 由于结合酶不易与大体积的不溶性基质接 和牛肉膏为氮源 , 结果表明 , 蛋白胨和硝酸钠 的效果 触, 使木聚糖酶的效率有可能降低。 为了克服这点 , 有 最好 , 并且硝酸铵和尿素也能产生相当数量的木聚糖 些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酶固定化技术 , 即基于人工油 酶 ( G u p t a等 , 2 0 0 9 ) ;短小芽孢杆菌 H J 一 0 4 ( B a c i l l u s 体( A O B s ) 的表达 纯化系统。 在这个系统 中, 种子油体 p u m i l u s H J 一 0 4 ) N H 4 N O 最利于产酶 , 总体是无机氮源 的一种独特 的结构蛋白油脂蛋 白被作为载体 , 油脂蛋 比有机氮源更利于 H I 一0 4产酶( 代义等 , 2 0 0 8 ) 。黑 白的亲脂部分嵌入三酰甘油中, 两个两性手臂突出于 曲霉 ( A s p e r g i l l u s n i g e r ) X E 6以 N H 4 N O 为氮源时菌株 油体表面 , 从而 , 目标蛋 白可以融合到油脂蛋 白的 N 的产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氮源( 徐同宝等, 2 0 0 9 ) 。 或者 C末端形成不溶性重组蛋白, 而后在大肠杆菌中 3 1 2 - 3 固定化 表达( Hu n g 等 , 2 0 0 8 ) 。 在实际应用 中, 将微生物或者酶固定在固态材料 3 2 木聚糖酶的分子改造 上具有许多优点 , 包括酶的重复利用 、 易于产品分离、 大多数天然酶的活力较低, 而且催化特性也往往 提高酶的稳定性等。在固定化研究中, 可把微生物的 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 因此对酶分子进行改造具有十 整个细胞固定在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