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疫情防控.pptx_第1页
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疫情防控.pptx_第2页
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疫情防控.pptx_第3页
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疫情防控.pptx_第4页
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疫情防控.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防控,.,主要内容,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基本认识 全球和我国疫情概况、风险认识及防控 后续技术准备工作 黄热病 黄热病基本认识 全球和我国疫情概况、风险认识及防控,寨卡病毒病,寨卡病毒,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全长为11kb的单股正链RNA 主要有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新加坡病例中最新分离的病毒与2015年以来南美传播的均为亚洲型病毒,新加坡病毒可能是上世纪60年代已在东南亚传播的病毒变种。 系统发生树上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或西尼罗病毒非常相近 该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分离出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出 黄热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和紫外线均可灭活。,传染环节,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疾病可以“人/动物-蚊媒-人/动物”的方式循环。,埃及伊蚊是目前最重要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也可传播 中国CDC2016年实验室研究结果证明,通过细胞接种和定量RT-PCR检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均可被寨卡病毒感染(阳性率为11/31 (35.5%) vs. 3/15 (20.0%)) 目前发生本地传播疫情的国家以埃及伊蚊为主 既往登革热疫情提示,白纹伊蚊可导致大规模本地传播疫情 研究发现,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均可作为寨卡病毒的传播媒介,两者传播效率无差异且均比预期要低 寨卡病毒大范围传播流行可能与免疫空白人群密度大且与伊蚊接触密切等因素有关,蚊媒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F Amraoui. Eurosurveillance. 2016;Thais Chouin-Carneiro, PLoS Negl Trop Dis 2016,其他传播途径,人与人之间传播 母婴传播 可通过胎盘传播,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传播;乳汁中可检测到 性传播 男传女为主,有病例提示存在女传男和男传男现象 研究发现,男性病例在潜伏期、症状期和痊愈后均可从精液排毒(最长188天),无症状感染者也有传播病毒的风险 WHO最新预防性传播指南,男女均应至少6个月采取安全性行为或禁欲,计划怀孕者,至少等6个月后再考虑 经输血传播 实验室感染 偶有报道,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患者是否具有持续保护力尚不清楚 其他黄病毒感染,病后有同型免疫力,38(37.538.5),临床特征,潜伏期:可能为3-12天。 感染者约20%发病,急性期症状一般持续1-2周,症状温和 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罕见 死亡病例一般出现在有基础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不全者 2015年以来全球共报告12例死亡病例,Cerbino-Neto J, et al. EID. 2016,巴西57例寨卡病毒病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改变。孕妇感染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寨卡病毒感染致神经系统疾病-1,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较多,婴儿也可出现先天性寨卡病毒感染综合征,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较少 小头畸形 孕妇在孕早期(12周)感染寨卡病毒,发生小头畸形的风险高(巴西: 0.88%至13.2% ),孕中期和孕晚期感染风险相对较低 先天性寨卡病毒感染综合征 在约1/5寨卡病毒感染的婴儿中,仅表现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颅面比例失调,痉挛,惊厥,烦躁不安,脑干功能障碍如吞咽困难、肢体挛缩,听力和眼部异常等,被称为寨卡病毒感染综合征,WHO/ZIKV/MOC/16.3/Rev3 S.A.Rasmussen, et al. NEJM 2016; P.Brasil, et al. NEJM 2016; W. Kleber de Oliveira, et al. MMWR 2016;Simon C et al. Lancet,2016,寨卡病毒感染致神经系统疾病-2,格林-巴利综合征 (GBS) 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外周神经系统一部分的疾病。累及控制肌肉力量以及传递痛感、冷热感和触感的外周神经,造成下肢和/或上肢肌无力和知觉丧失 多种感染,包括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病毒,可以引发格林-巴利综合征 不区分病因的GBS患者,约25%需接受重症监护,3%-5%死亡 据研究数据,88%GBS病例在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症状后6天(中位数)左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12%的GBS病例需接受辅助呼吸治疗 成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脑膜脑炎、急性脊髓炎)较少见,WHO/ZIKV/MOC/16.4; Van-Mai Cao-Lormeau, Lancet, 2016; G.Carteaux,NEJM, 2016,诊断,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在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确诊病例 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呈4倍增长,既往疫情概况,1947年病毒发现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且病例多为轻症 2007年在太平洋岛国出现暴发疫情 之后数年,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旅行者中有散发病例报告 2013-2014年在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疫情,报告病例约1万例 2015年蔓延至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多个国家(巴西),小头畸形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同时增多引起关注,全球疫情地区分布,目前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 2007年以来共72个国家报告该病的本地蚊媒传播(2015年以来共70个国家) 56个国家为2015年之后报告本地传播疫情的国家 4个国家为可能的寨卡病毒本地流行区或2016年有过本地传播证据的国家 12个国家为2015年之前报告过,但2016年无病例或暴发已经结束 12个国家报告了人传人疫情,但无本地蚊媒传播 2015年10月之前,发生寨卡暴发疫情的国家主要为西太区太平洋岛国。 2015年10月之后, 全球发生经蚊媒传播寨卡疫情的国家或地区主要集中在美洲区和西太区,东南亚国家不断有本地散发。,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的小头畸形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胎儿畸形,截止目前,全球共有20个国家报告发生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的小头畸形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胎儿畸形。 巴西报告病例最多(1857例,占94%),其次为哥伦比亚(38例)、美国(21例)。 4个国家(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美国、加拿大)报告的小头畸形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胎儿畸形病例非本国感染,巴西小头畸形病例,2015年42周至2016年33周,巴西共有9091例可疑病例 确诊小头畸形1845例(20.3%):临床、影像、和/实验室方面 1845例中,294例为寨卡病毒实验室确诊病例(15.9%) 4278例被排除(非感染性原因或不符合病例定义) 2968例仍在调查中 423例死亡婴儿或怀孕期间的流产或死产胎儿中,有129例(30.5%)确诊为小头畸形和/或其它神经系统病变。 巴西Salvador地区的研究显示,寨卡病毒感染与GBS和小头畸形有关,急性出疹性疾病高峰后的5-9周出现GBS高峰,30-33周后出现小头畸形高峰。(EID Journal),美国疫情,美国本土: 以纽约报告寨卡病例为最多(661例,占23%),其次为佛罗里达州(571例,占20%)、加利福尼亚州(210例,占7%)。 截止9月9日,佛罗里达州报告56例本地感染病例。 美国海外领地: 以波多黎各报告寨卡病例最多,截至9月7日,共报告15600例(本地感染15541例,输入59例) 8月12日之前一周新增报告寨卡病毒病病例1914例,美国政府于8月12日宣布波多黎各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美国本地传播发生后的应对措施,8月1日,美国CDC发布居住或前往佛罗里达州旅行建议及到迈阿密邻近寨卡传播地区旅行指南。 8月1日,美国CDC更新了寨卡临时应对计划,印发包括风险沟通与社区参与作业计划等寨卡社区响应工具包。 佛罗里达州对所报告寨卡病例开展调查,在社区范围内主动进行病例搜索,迅速采取蚊媒控制措施。 强化孕妇监测与检测。(下页图) 8月2日,迈阿密市政府围绕本地感染疫情周围10平方英里范围内启动喷洒杀虫剂灭蚊工作。 8月3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宣布启动寨卡病毒候选疫苗VRC319的 I 期临床试验。 8月26日,美国FDA 建议全美所有州及领地对捐献的全血及血液成分进行寨卡病毒筛检。,新加坡本地传播寨卡疫情,疫情特点 发现疫情时已较广泛传播 疫情在多地区均有分布,且彼此之前无关联,提示疫情呈多点同时发生 疫情扩散速度快 毒株与南美洲流行株有差异,可能为既往东南亚流行株进化而来,8月27日,新加坡卫生部通报该国首例确诊本土感染寨卡病毒病病例,为该国第二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截至9月11日,累计报告329例(含8名孕妇,30名中国公民) 2016年5月13日,新加坡确诊首例寨卡输入病例(自巴西)。,新加坡应对措施,病例筛查检测及报告 新加坡卫生部对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开展筛查检测 蚊媒控制和宣传教育 对疫情地区的蚊媒控制措施,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发放杀虫剂 呼吁居民密切配合,应用灭蚊防蚊药物 发布健康提示 建议在疫区生活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孕妇,开展自我健康监测 为孕妇提供寨卡病毒监测和检测指导 及时更新疫情进展和最新风险评估,新加坡近年来登革热疫情,根据WHO数据,截止32周,新加坡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0,508例,较去年同期(5,867例)升高近1倍。,新加坡风险评估,新加坡卫生部风险评估后认为会出现更多本地感染病例,且不能排除进一步发生社区传播的可能。评估依据如下: 寨卡病毒通过伊蚊传播,寨卡流行地区的蚊媒可能已被感染 寨卡病例绝大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能有很多病例未被确诊 很多检测阳性的病例在阿裕尼/沈氏道之外的其他区域居住和工作,目前疫情已经扩散至7个地区,东南亚国家疫情,印尼、泰国、菲律宾和越南为可能的寨卡病毒本地流行区或2016年有过本地传播证据的国家。 东南亚国家报告的寨卡病毒病疫情 马来西亚 已确诊4例病例,疑似病例超过40例 马来西亚首例病例来自新加坡(9月1日确诊) 第二例为本地传播(9月3日) 第三例为孕妇病例,可能为性传播,其丈夫在新加坡工作(9月7日) 第四例为第三例病例的丈夫(9月11日) 泰国 2016年2月,泰国官方通报发现1例寨卡病毒病例 泰国自2012年发现国内首例病例以来,平均每年发现约5例左右 9月6日报告新增20例本地感染病例(2例为孕妇) 9月11日通报21例聚集性本地感染病例(1例为孕妇,产出新生儿无异常),东南亚国家疫情,印度尼西亚 2015年11月,印尼宣布首次在国内检测到寨卡病毒,但此前曾有文献报道该国寨卡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近期报告1例本地感染病例 越南 2016年2月,以色列从自越南归国的旅行者中检测到1例寨卡病毒病例 2016年3月,一名澳大利亚公民从越南回国后被确诊感染寨卡病毒 2016年3月,越南宣布确诊2例寨卡病毒病例 截至9月,越南共发现3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菲律宾:2016年3月,WHO在态势简报中通报菲律宾发生寨卡的本地流行 文献报道,2012年3月菲律宾曾确诊1例寨卡病毒病例 马尔代夫:2015年6月,1例自马尔代夫回到芬兰的旅行者被确诊为寨卡病毒病例 孟加拉国:2016年3月,宣布从2014年采集的标本中检测到寨卡病毒,这也是该国确诊的首例寨卡病毒病例,港澳台疫情,香港: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8月25日通报:香港发现首例寨卡病毒病输入病例。 病例8月20日出现关节痛及红眼症状,8月25日经实验室确诊为寨卡病毒病。 曾于8月6日至20日到往加勒比海圣巴泰勒米岛旅行,并有蚊虫叮咬史。,港澳台疫情,台湾: 9月10日,台湾疾病管制局通报,1名20岁新加坡籍赴台读书的女生确诊感染寨卡病毒 分别于月12日和月17日新增第例、第6例寨卡病毒病输入病例,均有寨卡疫区旅行史。 月12日通报病例:从中南美洲回台后确诊。 8月17日通报病例:于7月31日至8月11日到访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Broward郡及Miami-Dade郡)。返回台湾后腿部及腹部出现皮疹并确诊为寨卡病毒病病例。 之前台湾4例境外输入病例,分别为2名泰籍人士、1名印尼渔工及1名台湾女性。,我国内地输入性疫情,2月3日-9月12日,我国内地共报告输入病例23例,之后无新增寨卡病毒病输入病例报告 2月10例、3月5例、4月1例、5月4例、6月1例,7月1例、9月1例 性别:男性14例,女性9例 年龄:中位数28.5岁,范围6-47岁 均为轻症,目前均已痊愈出院,我国内地输入性疫情,报告省份 广东14例 浙江4例 北京3例 江西1例 河南1例,入境口岸 广州10例 深圳7例 北京3例 上海1例 福建1例 河南1例,输入来源国 委内瑞拉17例 萨摩亚3例 苏里南2例 危地马拉1例,2月3日-9月12日,我国内地报告输入病例23例,发现途径 入境检疫:8例 入境后就医:6例 健康随访:9例,我国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分布图,WHO风险评估 (9月1日),WHO评估认为,目前全球寨卡病毒病传播风险较前期整体仍无变化。寨卡病毒可能继续播散到那些存在足够媒介的地区。尽管已有一些国家或地区报道病例数已出现下降,但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基于现有证据,WHO认为尚不能得出疫情全面下降的结论。 WHO专家委员会于2016年9月1日召开第4次会议,寨卡病毒感染以及与其相关的先天性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针对寨卡病毒本地传播病例数量在新加坡不断攀升这一现象,WHO发言人称,预计寨卡病毒将继续传播,并将波及至所有发现埃及伊蚊的国家和地区。寨卡病毒正迅速从突发事件转变为常规事件。,国外学者关于我国寨卡本地传播的风险,2016年4月,日本学者在PeerJ 杂志发表文献,利用国际航线距离进行病例输入风险的预测,再结合输入国伊蚊、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存在的情况,预测疾病的本地传播风险,文章认为中国发生寨卡病毒病本地传播的风险较高,Kyeongah Nah, PeerJ, 2016,在资源匮乏国家寨卡病毒传入和传播风险的模型研究,2016年9月,Lancet Infect Dis 杂志发表文章,通过模型估计,最保守情况下,未来非洲和亚洲约有26亿人住在可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的地区 纳入参数包括美洲适宜寨卡病毒常年流行地区起飞的航班流量、非洲和亚太地区蚊媒适宜的气象条件(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非洲和亚太地区可能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地区居住的人口数,以及各国人均卫生支出水平 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越南,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对于寨卡病毒输入及本地传播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风险最高 中国每年约有近24万(是所有被评估国家中最多的)来自美洲寨卡病毒本地传播地区的旅客入境,最保守情形下大约有2.42亿人居住在可能发生寨卡本地传播区域 但是中国较高的公共卫生投入可以适当减少寨卡病毒输入和本地传播后造成的风险,Isaac I Bogoch, Lancet Infect, 2016,我国发生输入病例的风险,输入风险持续存在,东南亚国家影响更大 病例可能继续从美洲及加勒比国家输入 美国、新加坡等国发生本地传播,均是我国重要贸易伙伴和旅游目的地,人员往来频繁,存在从其发生输入的风险 既往登革热输入疫情超过90%来自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如东南亚国家本地传播的范围和强度继续扩大,我国的输入风险将明显增加,涂文校 等, 科学通报, 2016,在我国发生本地传播风险评估,不排除发生本地传播的可能,可能主要发生在南方省份 目前我国海南、浙江、福建、广东、云南、广西等南方省份处于媒介伊蚊活跃期,人口密度也较大,有利于蚊媒传播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其他有白纹伊蚊的省份有可能出现本地传播,但可能性较低 南方省份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增大,并可能发生聚集性疫情,但目前看发生大范围、高强度传播的可能性不大。 我国内地虽不排除出现个例寨卡病毒感染致小头畸形胎儿或新生儿以及并发GBS的可能性,但总体风险低。,涂文校 等, 科学通报, 2016,不同阶段定义,仅输入病例 在一个或多个省份发生输入病例,但未导致后续本地蚊媒传播疫情 输入病例导致局部本地传播 输入病例后,在一个省份或多个省份内发生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蚊媒传播疫情,但疫情控制措施很快起效,疫情规模均较小,仅在局部范围发生,不同地域病例间有流行病学关联 输入病例导致大范围本地流行 输入病例后,在一个省份或多个省份内发生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蚊媒传播疫情,疫情控制措施见效慢,疫情规模较大,疫情范围较广,病例出现在不同地域,彼此间无流行病学关联,发生本地传播流行或东南亚国家出现广泛流行,会给我国孕妇带来心理压力,出现小头畸形患儿也会给家庭、社会造成负担 隐性感染者多,传染源难以甄别 传播媒介伊蚊广泛存在,还存在性途径传播,控制难度大 胎儿感染后,除可能发生小头畸形外,还会产生智力受损等远期伤害 一旦发生本地传播或者东南亚国家出现广泛流行,我国必须要有一套有效的综合控制措施,疫苗研发,重要性 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 减少育龄妇女感染,从而可减少后续小头畸形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风险 已有多国在开展疫苗研发工作 美国:已开展了DNA疫苗(2016年8月开展早期临床试验)、减毒活疫苗、基于VSV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水疱性口炎病毒)的基因工程嵌合疫苗、灭活病毒疫苗、能自我复制的小RNA疫苗 法国在进行重组减毒活疫苗的研究 印度开展灭活病毒疫苗研究(已进入早期临床阶段) 加拿大开展基于VSV的基因工程嵌合疫苗研究,目前的临床前试验基本完成,我国研发现状,疫苗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仅有部分科研机构在进行疫苗的临床前研究 灭活疫苗 基于乙脑病毒SA14-14-2减毒株的嵌合疫苗 腺病毒载体寨卡疫苗 尚无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疫苗 单纯依靠进口国外疫苗,来解决我们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试剂研发,快诊试剂研发 国境检疫部门的筛查 基层医院筛查 部分暴发现场 WHO号召研发30分钟内出结果的快诊试剂 检测方法的优化 核酸检测可以确认寨卡病毒感染 仅对可疑暴露或者可疑症状出现后的早期(一般为2周内)有确诊价值 血清学检测试剂不能排除其他黄病毒的交叉反应 孕妇可能在不同阶段就诊,明确诊断的要求 针对献血人群以及对全血和血液成分的筛查技术,以及检测血液和血制品中病毒含量的研究。,东南亚国家广泛传播或我国出现本地传播后孕妇筛查策略和推荐建议研究,孕妇的排除需求增加 筛查策略不当,则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增加实验室检测工作负担 不当的筛查策略也会导致难以确认孕妇是否为寨卡病毒感染,影响后续的干预措施推荐 根据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给出合适的符合伦理学的防控建议 即使检测阳性,继续观察,直至小头畸形出现,再进行引产? 如果全孕程未观察到小头畸形,是否可建议生产?如何发现和尽量减少可能神经系统损害的婴儿? 曾有暴露但检测阴性的孕妇,应如何建议?,小头畸形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监测,寨卡病毒病可能成为东南亚各国和我国的地方性流行疾病,成为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 了解小头畸形的发展态势,更好地进行疾病负担的估计 现有监测系统是否能满足将来对小头畸形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监测需求,可直接嵌入或进行调整,还是重建监测系统?,蚊媒监测与控制,对不同媒介蚊种的传播效能尚缺乏准确认识 白纹伊蚊未来是否会成为我国本地传播的媒介? 以社区动员为主的各种经典蚊媒控制措施效果难以持续 短期内的蚊媒密度的控制有效果 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蚊媒密度很快可以恢复 现有的蚊媒控制方法耗时耗力,长期维持不易 需要研究蚊媒监测和控制的新技术、新方法,黄热病,黄热病基本知识,是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黄热病毒 单股正链RNA病毒,球形,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仅有一个血清型 黄热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和紫外线均可灭活。 黄热病毒可与黄病毒科其他成员如登革、西尼罗、寨卡等产生交叉血清学反应。,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差异大,轻度自限性到死亡 典型的临床过程:4期 病毒血症期: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全身不适等,但症状无特异性 缓解期:发病3-5天后进入缓解期,症状减轻,大多数开始恢复 中毒期(肝肾损伤期):15%的患者在48小时内病情再次加重,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肝、肾和血液系统),其中约50%死亡。 恢复期:可持续2-4周。体温下降,症状逐步消失,器官功能恢复正常。,埃及伊蚊,流行病学,传染源 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传播方式:森林型、中间型、城市型 森林型:媒介较复杂,可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等,猴-非洲伊蚊或趋血蚊属等-猴 中间型:在人类居住地和野外均可繁殖的伊蚊,同时吸食人和非人灵长类的血,是近年来非洲热带草原疫情暴发最常见模式 城市型: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人-埃及伊蚊-人,流行病学,易感人群 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潜伏期 潜伏期通常为3-6天,也可长达10天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 季节分布:在流行地区全年均可发病,蚊媒活跃季节高发,流行情况,起源于非洲,后经奴隶贸易输入至美洲 1648年第一次有记载的暴发流行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 十七至十九世纪,在北美和欧洲报告过黄热病的暴发疫情 纽约、费城、查尔斯顿、新奥尔良、爱尔兰、英格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 目前主要流行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的44个国家 非洲31个,拉丁美洲13个 根据WHO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估计,估计每年全球发生20万例黄热病病例,包括3万死亡病例,其中90%发生在非洲。 自2006年黄热病倡议以来,过去十年间发病数持续减少 非洲(2013年):8.4-17万例严重病例,其中的死亡病例为2.9-6万例,黄热病疫苗(YEV)的免疫效应,无特效治疗药物,可采用疫苗进行预防。 据WHO资料,接种疫苗后,在10天内可使超过90%的人获得黄热病有效免疫力,在30天内使99%的人获得免疫力 对于大多数旅行者来说,接种1 剂足以提供持久的免疫保护,甚至产生终身保护,无需加强免疫。 很多黄热病流行国家对9月龄婴儿进行黄热病疫苗常规免疫,疫苗接种建议,2013 年4 月,世界卫生组织(WHO) 免疫策略专家咨询委员会( The 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f Experts, SAGE) 得出结论:接种1剂YFV足以提供持久免疫和终身保护,并不需加强免疫 2014 年5 月,世界卫生大会(WHA) 通过决议:从2016 年6月开始废止IHR规定的接种1 剂YFV后每隔10 年加强免疫的要求 新的接种建议为:1 剂YFV可提供持久的保护,对大多数旅行者是足够的。具有暴露风险的实验室人员和某些免疫低下的旅行者应考虑接种YFV 的加强剂次。,出入境疫苗接种相关规定,国际卫生条例(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 允许国家在旅行者入境时要求其提供黄热病疫苗(YFV)接种证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国务院第574号令) 第八十五条 来自黄热病疫区的人员,在入境时,必须向卫生检疫机关出示有效的黄热病预防接种证书。 卫生部关于加强对赴黄热病和疟疾疫区出国人员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的通知(88)卫防字第43号) 我国要求我出国人员前往安哥拉必须实施黄热病预防接种,国内外疫情概况(至9月8日),非洲地区疫情(8国),安哥拉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 乌干达 几内亚 加纳 乍得 肯尼亚,亚洲地区 -仅中国有输入黄热病例报告,最后1例病例(4月12日报告)以来无新发病例报告 报告11例自安哥拉输入黄热病确诊病例,死亡1例。,疫情概况,均为我国赴安哥拉经商或务工人员,在卢安达发病后回国治疗 报告日期(3月12日-4月12日),发病日期(3月5日-4月5日) 男性8例,中位年龄42岁(18-52岁) 入境口岸:北京7例,上海4例,乘飞机入境 报告地区:福建5例,北京5例(死亡1例),上海1例 暴露史:10例发病前6天内有明确蚊虫叮咬史,1例不详 疫苗接种史: 5例发病前有疫苗接种史 接种-发病时间间隔:3例为10天内(1、4、7天), 另2例分别为1年、5年 6例发病前未接种疫苗(其中1例发病后4天接种了疫苗) 11例病例间无流行病学联系,WHO风评(2016-8-12)-1,安哥拉黄热病疫情 正在消退 最近的病例发病日期是6月23日,之后无新增确诊病例报告 尽管如此,在全国各地仍需要保持高水平的警戒,刚果民主共和国需密切关注疫情态势 防止疫情向其他省份和原来有疫情报告的3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