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ppt_第1页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ppt_第2页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ppt_第3页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ppt_第4页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8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2014年11月1日,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为黑素细胞来源肿瘤,好发于皮肤,亦可来源于口腔、鼻腔、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的粘膜、眼睛的虹膜、脉络膜等部位,黏膜MM侵袭性浸润强,预后差。按传统的临床病理分型方法,原发性皮肤MM主要分为4个亚型: 1. 恶性雀斑样M(起源于原有的恶性雀斑样痣); 2. 浅表扩散性MM; 3. 肢端MM; 4. 结节性MM。,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 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的MM患者共137例。 入选标准: (1)经普通病理和/免疫病理诊断明确; (2)临床及病理资料较完整。,排除标准: 1. 眼、口、鼻、肛门、直肠和阴道等黏膜MM; 2. 复发或转移的MM; 3. 治疗后3个月内无随访资料; 4. 复发前治疗情况不明。 根据上述入选和排除标准,最终78例皮肤MM被纳入本研究。,病理学组织检查: 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指标以及免疫标志物阳性情况。,Clark分级: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判断,即: 级-为原位M,肿瘤细胞均位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内; 级-肿瘤细胞侵入真皮乳头浅层及附属器周围,单个分布或少数聚集成巢,而未侵出真皮乳头层; 级-肿瘤细胞侵至真皮乳头与网状层分界处,常扩大呈结节状; 级-肿瘤侵入真皮网状层; 级-肿瘤累及皮下组织。,目前通用的分期方法为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Staging,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第七版分期系统(TNM分期),该法主要根据肿瘤厚度、核分裂数、有无溃疡、淋巴结转移状态和个数、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将MM分为IIV期。该法亦被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3版)推荐使用。,资料收集及整理: 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记录及随访资料,临床病理特点,治疗经过及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结 果,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78例MM,男35例,女43例,男女比例约为1:1.23;年龄1590岁,平均(56.510.4)岁。 病程:病程10天60年,平均6.52.1年。 诱因:8例有外伤及感染史;12例于色素痣或外伤部位行不恰当处理或机械化学刺激,导致皮损破溃,久治不愈;34例无明显诱因出现黑斑或结节破溃;24例不详。,部位:肢端59例,其中足掌、足跟等28例,甲下21例,手臂部3例,腿部2例,面部2例,头部2例,颈部1例;躯干部9例(其中肩部2例,胸部3例,背部2例,腹部1例,腰部1例)。14例色素痣恶变患者中,1例位于背部,13例位于肢端,其中7例起源于甲母痣。,皮损类型:棕褐色、黑色或灰黑色不均匀色素斑,边界不规则,逐渐形成斑块或结节,多外生性生长,可呈结节状、乳头状、菜花状和息肉状,质地柔软或中等硬度。肿物缓慢增大或在接受刺激后迅速增大,部分伴溃疡及坏死(35例),可见血痂、血性或淡黄色渗出。甲下M为甲缘发黑,甲脱落及溃疡、渗出、甲床萎缩、甲下组织增生。病灶大小不等,最小皮损面积约为0.3 0.4cm,最大可达66cm,3 cm及3 cm分别为56例和15例,另7例患者病灶大小数据缺失。,皮损数量:病灶单发69例,多发9例(8例患者初诊时同时可见2处皮损,1例患者初诊时有3个皮损),7例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现象。 症状:破溃的皮损均有轻度到中度的疼痛或瘙痒症状;未破溃皮损除少数患者偶觉轻微瘙痒外,其余无自觉症状。,系统检查:7例初诊患者区域浅表淋巴结肿大(其中腋窝3例,腹股沟2例,肘部1例,腘窝2例),均行淋巴结活检术,除1例为炎症性改变,其它6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肿瘤淋巴结转移。 共计14例患者淋巴结活检阳性,其中4例影像学及病理活检证实有远处转移(2例皮下软组织转移,1例肺转移,1例远处淋巴结转移)。,普通病理检查:镜下主要以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痣样细胞瘤三种细胞形态为主,几种细胞常混合存在,部分可见瘤巨细胞:,1. 上皮样细胞型:共计35例, 细胞呈圆形、 椭圆形或棒状, 胞体大而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多囊泡状,核仁明显,嗜酸性;,2. 梭形细胞型:共计14例,主要表现为胞体狭长呈梭形,核大呈卵圆形,胞浆嗜酸,核仁较明显,多呈束状排列;,3. 小痣样细胞型:共计11例,瘤细胞胞浆少,核圆而染色较深,似小痣样细胞或淋巴细胞样细胞,核仁不清或仅见小核仁,瘤细胞一般较分化差,可聚集成巢状或弥漫排列;,4. 混合型:共计18例,可同时见到三种细胞类型,但主要以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混合为主,肿瘤细胞一般呈巢状分布。4例切片可见多核瘤巨细胞。,恶性雀斑样M 1例,浅表扩散性MM 10例,肢端MM 59例,结节性MM 7例,无色素性M 1例(为同一人)。,可见大量梭形瘤细胞,呈巢状分布(HE染色100),可见典型的梭形瘤细胞,呈巢状及散在分布,核分裂象明显(HE染色400),免疫组化检查:24例进行了免疫病理检查: S-100阳性:23例,阳性率95.83%; HMB-45 阳性:22例,阳性率91.67% ; Vimentin 阳性:17例,阳性率70.83%。,MM病理分级(期),治疗:除3例患者因年老体弱、皮损面积过大且出现转移而仅做活检,未予手术切除,余75例均行原发灶手术切除。32例甲下及肢端MM行病变指(趾)超关节截肢术,5例行截肢术(截除平面在跗跖关节或腕掌关节),6例足底负重区皮损行皮瓣转位修复,7例非负重区皮损行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29例接受了生物治疗(干扰素-2b、IL-2等)。9例患者转入肿瘤科进行联合化疗,2例患者行生物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治疗结果及随访:截止2013年1月,对本组78例病人及家属随访结果显示:其中有19例患者超过12个月后失访(失访原因为部分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或联系方式发生更改)。 期:9例,1例因肺癌死亡,8例存活,定期复查者1人(未发现复发或转移)(死亡率0);,期:23例,死亡7例,1例因年龄较大其他原因死亡,余6例死于本病(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23月,36+月,38+月,64月,70+月和84个月),定期复查6人(区域复发者2例,远处皮肤复发者1例,未复发者3例)(死亡率26.08%); 期:10例,死亡8例(术后生存时间12个月36个月者5例,3660个月2者,超过60个月者1例),定期复查者2例,目前无复发(死亡率80%); 期:4例,均在1年内死亡(死亡率100%)。 截止随访日,总体死亡率24.35%。,78例MM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讨 论,MM可由先天性良性黑素细胞痣或不典型痣恶变,也可以自发生成,其它罕见情况包括细胞性蓝痣等恶变。获得性良性黑素细胞痣发生恶变的可能性极小,但至少35%的结节性和浅表扩散性M的发生与黑素细胞痣(包括发育不良痣、clark不典型痣等)有关。,在亚洲人和其它有色人种中,以肢端型MM最为常见,皮损好发于手指或足趾(特别是甲下)以及足底等承重部位;而浅肤色人中以则以背部,男性胸腹部和女性腿部等部位多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MM的发病与遗传、环境、日光照射、外伤和炎症刺激等相关,大量紫外线暴露损伤及创伤刺激被公认为诱发MM的重要原因。,本文患者均无特殊家族及遗传史,其中14例为肢端色素痣恶变,8例有外伤史,12例色素痣或患处行机械或化学刺激(搔抓、刀削、针刺、按摩器、化学腐蚀剂刺激、激光治疗);35例局部反复破溃感染,提示化学、机械及炎症刺激为重要诱因。 这些患者均无强烈日晒或严重晒伤史,且并非都发生在暴露部位,所以国人MM的诱因可能与国外、尤其是白种人不同。,肢端雀斑样M是我国及有色人种最常见的。好发于指趾(尤其是甲下)及足底承重部位,早期为色斑或色素痣,如较快出现隆起时,提示肿瘤可能由水平生长期进入垂直生长期,可能会出现溃疡或出血。本文17例患者存在外伤、机械化学刺激及误诊误治病史(28.81%),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创伤、刺激或炎症有关。,本文甲下M共21例,7例起源于甲母痣或甲黑线恶变,曾被误诊为“慢性甲沟炎”、“感染性肉芽肿”、“甲癣”,并接受过拔甲、抗感染药物、切开引流、清创及激光冷冻治疗。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出现甲脱落,感染、甲床破坏或萎缩,提示延误诊断及不恰当的治疗可能为其重要诱因。因此对于甲色素沉着或久治不愈的甲损伤应警惕,特别是颜色较深或较宽的色素带,必要时行病理活检。,所有类型的MM均可无色素。此型不含或仅含少量黑素,肿瘤细胞多形且结构复杂,故单纯依靠HE染色诊断相对困难,必须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加确定。 本病例头部见边界清楚的淡红色浸润性斑块及散在的多个淡红色丘疹结节,既往以“湿疹”长期治疗无效,病理组织学检查见大量梭形瘤细胞,呈巢状分布,考虑MM或其它间质来源结缔组织肿瘤。后经由免疫组化检查确诊。,部分MM普通病理不典型,需要行免疫组化检査。常用的免疫标记物包括S-100、HMB-45、Melan-A 蛋白等。 S-100 蛋白敏感性高,最常用于诊断MM及神经源性肿瘤。本文24例免疫组化检查的患者中S-100阳性者23例(阳性率95.83%)。 HMB45特异性较高,在原发性或转移性MM中阳性率90%(本文为91.67%),其免疫标记有助于MM、尤其是无色素性MM的确诊和鉴别诊断。,Melan-A 蛋白被称为Tcell-1 识别的MM抗原,本文阳性率为70.83%。此外角蛋白 、波形蛋白(Vimentin)等也可用于鉴别诊断。 按照AJCC分期标准,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助于判断MM有无远处转移。,MM的发病时间长,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常易与“色素痣”、“寻常疣”及创伤后色素沉着等相混淆。临床可使用“ABCDE法则”诊断早期的MM,即:,1. Asymmetry -非对称(A); 2. Border irregularity -边缘不规则(B); 3. Color Variation -颜色改变(C); 4. Diameter-直径增大(D); 5. Elevation-隆起(E)。 或者早期皮损出现突然扩大、隆起或破溃反复不愈时,应高度怀疑MM。,早期MM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卫星灶、破溃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移行转移和远隔转移。常见的远隔转移部位包括皮肤、淋巴结、肺、脑、肝脏、骨等部位。发生于非内脏部位远隔转移的患者生存时间要高于内脏转移者,脑和骨部位的转移者生存期亦短,预后差。,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数目是判断临床分期的重要标准和独立预后因素。 Andtbacka等认为,肿瘤厚度0.75 1mm的A或B患者以及1mm的患者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但国内一般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者及时行淋巴结清扫。对于无条件开展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单位,可结合影像学检查,包括区域淋巴结超声和CT检查,来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Rossi等研究发现,超声敏感度远高于淋巴结抽吸活检,但有61%的假阴性,尤其是直径2mm的转移淋巴结;CT的检出率更低(0.7%)。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造影扫描)因测量敏感下限高于5mm而不被推荐。影像学检查对于远处转移的判断价值可能远高于淋巴结检查,CT、MRI及PET/CT对于筛查远处转移病灶的敏感度高,但需注意排除假阳性。,预后因素:Leith等认为,发病年龄、肿瘤浸润深度、原发病灶是否溃疡、Clark分级、有丝分裂率、淋巴结转移个数、AJCC临床分期、手术范围是影响MM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浸润深度、有无溃疡及AJCC临床分期与预后的最为密切。浸润深度多釆用Clark分级表示。2011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NCCN)指南将Clark分级IV、V级列为预后不良指标。,本文78例MM中Clark级(原位)20例,级9例,级24例,级21例,级4例。截至2013 年1月,随访的20例级MM除1例死于肺癌,其他全部存活,18例级患者5例死于本病;17例级患者9例死于本病;4例级患者3例于12个月内死亡,说明肿瘤的浸润愈深,预后愈差。,溃疡与肿瘤厚度被公认为影响肿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9例随访者有30例溃疡(50.72%),死于本病12例(40%);29例无溃疡者死亡5例(17.24%)。有报道发生溃疡的MM 510年内复发率比非溃疡者增加33%,因为溃疡的发生可能与肿瘤厚度相关。此外,前哨淋巴结的状态、受累淋巴结的数量及区域淋巴结的微转移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绝大部分肢端M无法通过直接扩切来达到彻底根除,所以并不主张活检与扩切同时进行,而是应该在完整切除原发皮损后,根据活检结果和皮损深度进行“二次手术”。 刮取活检与钻取活检可能会造成肿瘤细胞垂直生长或侵袭,且不利于观察病变范围,因此不建议作为常规取材方法。,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MM的主要治疗手段。当无远处淋巴结转移时,不管MM的生长部位及是否有局部转移灶,首选手术切除。发生远处转移的MM以内科系统治疗为主。 早期MM在活检确诊后应尽快行原发灶扩大切除术,必须做到广泛而彻底,切除范围除了包括原发灶垂直方向的皮下组织、脂肪组织、深部筋膜甚至少许肌肉组织,还包括病灶水平方向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即安全切缘。安全切缘的范围选择需根据肿瘤的浸润深度确定。,最新研究证实,肿瘤厚度1mm时,安全切缘为1cm;肿瘤厚度在12mm之间时,安全切缘为12cm;肿瘤厚度2mm或皮损周围出现卫星灶时,既往认为安全切缘应达到34cm,后来发现,切缘为1cm者虽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3cm组,但两组总生存率并无差异;欧洲多中心随机临床实验表明,对肿瘤厚度超过2mm的患者分别实施切缘为2cm或4cm的手术,两组5年总生存率相似。国内2013版MM诊疗指南对于肿瘤厚度超过2mm的黑素瘤患者推荐安全切缘为2cm。,区域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或影像学及临床明确诊断为期的患者应行区域淋巴结清扫。但前哨淋巴结转移灶直径0.1mm患者的长期生存时间与前哨淋巴结阴性者并无区别。因此对于前哨淋巴结内低肿瘤负荷的患者,可以在原发病灶扩大切除后随访观察,而无需接受扩大淋巴结清扫手术,但仍需要进一步证实,故目前仍推荐对所有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的病例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辅助治疗:对于A期的低危患者,2013版MM新指南无推荐的辅助治疗方案,倾向于观察为主;B期以上的中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指南均推荐大剂量干扰素-2b为主,能显著提高、期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 综合治疗:对于年龄较大无法承受手术、初诊时肿瘤已经发生转移或复发患者,推荐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DC-CIK)等。,化疗:MM对达卡巴嗪、卡莫司、洛莫司汀、羟基脲、美法仑等化疗药物敏感,一般建议联合化疗。但很少获得长期缓解者,患者总体生存率并未提高。化疗和生物治疗联合应用,其有效率较单药化疗高,但对于患者总生存时间无明显改善。 放疗:MM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不同类型及分期的肿瘤放疗效果并不确切,临床应用尚存在争议,但放疗对于MM的脑转移及头颈黏膜部位的黑色素瘤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生物靶向治疗:分子和免疫靶向治疗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逐渐显示出巨大的治疗潜力,主要包括作用于c-Kit(CD117)突变基因的伊马替尼(Imatinib)和BRAF抑制剂Vemurafenib。2011年我国MM诊治指南将c-Kit基因和BRAF基因突变纳入MM独立预后的不良因素,并推荐伊马替尼为c-Kit突变或扩增的晚期MM患者的治疗用药(2类证据)。2011年8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