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研究动态_第1页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研究动态_第2页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研究动态_第3页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研究动态_第4页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研究动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研究动态2009年第2期(总第36期)中国会计学会主办东北财经大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协办 2009年4月13日目 录会计基本理论股权制衡如何影响经营性应计的可靠性关联交易视角3运用公允价值应关注的问题3共同知识视角下公允价值应用范围扩展4逆向会计职业判断:成因探析及应对策略选择4会计准则与制度我国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及其信息报告6财务报告舞弊特征研究的实证发现:文献综述与评论6新准则下担保企业的会计处理探讨7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分析与研究7由*ST宝龙案例探析接受捐赠会计处理8财务管理我国市场化发展进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8公司财务目标函数:批判与修正12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运行的影响及启示13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10我国上市公司基于EVA的并购绩效研究10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11金字塔控制结构与股权制衡效应11金融危机下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12审计符合公认标准的战略审计概念构建14资源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14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鉴定人五个问题分析15浅析价值管理在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中的应用15公司治理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研究17董事会规模的治理效应研究基于业绩波动的新解释17公司治理与会计标准执行机制18外部治理环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效应比较18公司治理与股权融资成本19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19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基于审计委员会的分析21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及启示21SOX后美国公众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演进的经验借鉴22广西联通建立预算趋准机制22文献索引会计研究动态编委会主 任:刘玉廷 刘永泽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化成 汤谷良 刘永泽 刘明辉 刘玉廷许玉红 杨雄胜 张先治 周守华 夏冬林 魏明海主 编:周守华 张先治编辑部主任:许玉红 孙光国责任编辑: 耿云江编 辑: 孙光国 池国华 耿 玮 崔 刚 常 丽 陈 梅 袁克利邬 娟 王政力 张振强 公言磊 乔运锋 王 莉 于 芳周 鑫 张 晗 张 莹中国会计学会网址:http:/www. 电子信箱: Accounting theory 会计基本理论股权制衡如何影响经营性应计的可靠性关联交易视角股票上市规则对关联方交易设置了“表决回避制度”。由于制度要求当事第一大股东的董事不参与表决,因此该制度赋予了非第一股东的其他股东监督大股东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一条直接途径。基于这种“表决回避制度”,本文从关联交易的监督视角揭示股权结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具体途径。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关联交易极有可能是“掏空”动机所驱动的,也有可能是基于交易效率的安排。由此,作者进行了研究假设推演,提出了两个假设。假设一:相对非关联应计的可靠性而言,关联方应计的可靠性比较低;假设二:股权制衡能提高关联方应计的可靠性。接着,作者针对两个研究假设进行了回归分析,以研究关联方应计的可靠性以及股权制衡对关联方应计可靠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对于非关联方应计而言,关联方应计的可靠性比较低。2.关联方应计可靠性较低的现象仅仅是由于与第一大股东阵营之间的会计应计具有更低的可靠性所导致的,与其他关联方应计无关。3.来自第二大股东的股权制衡能够显著提高与第一大股东阵营之间关联应计的可靠性。最后,作者得出以下结论:关联交易的表决回避制度提供了其他股东监督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安排关联交易的一个机制安排。此结论也支持了有效的公司治理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股权制衡改进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具体途径。 (于祥民整理自管理世界2009年第1期,作者:洪剑峭 薛皓)运用公允价值应关注的问题我国2006年发布的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这对提高财务报告对决策的有用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运用条件并不成熟,在实务运用中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作者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策。首先,作者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应关注的问题。公允价值准确获取的条件尚不具备,仍难公允;公允价值使企业盈余管理弹性增强,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接着,作者提出了运用好公允价值的几点对策。1. 完善金融工具重分类规则,强化公允价值在准则执行中的硬约束。2.注重成本效益原则。3.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培育各级市场从而使公允价值的获取更为客观和直接;加快金融价格市场化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条件。4.培养公允价值观,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公允价值的会计职业判断更多体现在会计估计上。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并定期检查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确保为投资者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5.制定公允价值的具体操作规范。最后,作者指出我国应尽快制定公允价值的具体操作规范,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增强操作性。在报告和批露方面,应积极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并按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以便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同时也避免了利润表中收益波动的问题。(张晓强整理自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年第2期,作者:章振东)共同知识视角下公允价值应用范围扩展本文从共同知识角度入手,将各方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视为一种博弈。在此基础上,作者假设参与博弈的各方缺乏关于公允价值的共同知识,进而分析了公允价值的相关争论焦点,并提出了建议。作者首先对共同知识和公允价值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共同知识是博弈论中与信息有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博弈中所有参与者都知道的知识。共同知识可以使个人或组织理解或预期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降低信息的生成成本和理解偏差这两类交易费用,提高社会个体参与特定博弈的积极性。其价值在于,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博弈结果迈向较高的均衡。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有更强的相关性。但作为一种估计价格,其可靠性也遭到了怀疑:公允价值的现实需求还不强烈,其现实基础也没有解决,难以获得。此外,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因此可能产生不良的经济后果。针对质疑,作者从共同知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公允价值得不到广泛应用的原因是,参与博弈各方在关于公允价值方面没有达成共同知识,导致公允价值应用的博弈只在较低的层次上达成了均衡。公允价值可以和其他计量属性长期共存。但也应看到,经济的发展对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提出了需求。公允价值难以获得的说法不确切。公允价值不但能从活跃市场上获得,还可以利用现值技术等估价技术进行估计。关于现值技术,FASB和IASB的研究成果值得我国借鉴。公允价值是一种估计价格不能成为对其质疑的理由。经FASB和IASB的研究证明,利用现值技术估计出来的公允价值,可以满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公允价值计量本身不是利润操纵的诱导。作为一项技术,其使用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企业管理层的素质。如果相关各方能在公允价值上取得上述的共同知识,达到高层次的平衡,会使会计信息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后,作者提出建议:1. 可以考虑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准则。2.完善现值技术,建立适用面广的现值估价模型,并将其设计成软件。3.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扩大稽查人员队伍,完善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律。4.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为公允价值的实施提供良好环境。(徐嘉整理自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期,作者:沈田华 彭珏)逆向会计职业判断:成因探析及应对策略选择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之一是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更加依赖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涉及公司的契约成本,影响经理人员的决策行为,改变公司投资与经营活动,最终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恰当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够公允地反映客观发生的经济事项的实质,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从而对有限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但因为会计契约的不完全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管理者往往会权衡背离标准带来的收益,而选择“合 法”背离会计规则的逆向会计职业判断行为,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本文作者首先通过对会计契约机制和会计不确定性的分析,界定了逆向会计职业判断:企业管理层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时,在会计法规和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估计、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为达到公司效用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等进行判断选择的过程。接着,作者探讨了逆向会计职业判断的成因,认为主要在以下的层面:1.会计层面提供了可能或机会。2.制度层面提供了直接推力。3.执行层面提供了间接激励。最后作者提出了逆向会计职业判断的应对策略:会计层面上完善会计契约的内在机制;制度层面上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保障机制;执行层面架构有效会计契约履行机制。(刘剑敏整理自经济管理2008年第2324期,作者:王素玲)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system 会计准则与制度我国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及其信息报告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企业无形资产实践的发展以及相关会计准则的变革,本文以不同地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以及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195份调查问卷为基础,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对无形资产认识、报告、以及减值计量涉及的相关问题。调查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对无形资产范围的理解逐渐超出了传统会计的约束2.关于无形资产信息报告的评价: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具体内容对不同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程度,增加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影响后果;3.关于无形资产减值准则的评价:(1)无形资产减值减提不得转回这一新规定对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实践所带来的影响是降低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2)当前无形资产减值计提方法中“聘请评估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确定”的计提方法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由公司管理层确定”。(3)“建立业务指导计准则指南”、“聘请外部专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和“建立业务各种无形资含分类计提标准”被认为是最需要和可行的改进措施。4)关于8号准则列式的资产发生减值迹象4.不同类型无形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作者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我国商业实践中对无形资产内涵及范围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会计所确认的传统无形资产范围;二是关于第8号企业会计准则列示的资产发生减值的7种可能迹象,对判断无形资产减值的指示作用并不是很强,很难合理分析这一受多变量影响的复杂问题,以及缺少减值计提的计算标准;三是对不同资产而言,其价值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差异;四是当前无形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有用性较低。最后作者提出,首先应当重新考虑无形资产的跨级核算体系,逐渐将一些不能被传统会计认可的无形资产纳入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中。其次应对无形资产减值判断迹象进行重新设计,对不同类型无形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因素分层因素归类,然后从每个层面中列出一些主要因素或指标。第三,建议尽快着手构建主要无形资产类型的减值测度模型和方法。第四,建议对无形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做出强制性披露。(马妍整理自管理世界 2009年第1期,作者:汪海栗 梅良勇 文豪 王娟娟)财务报告舞弊特征研究的实证发现:文献综述与评论本文旨在对国内外财务报告舞弊特征实证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与回顾,重点从舞弊公司财务报告特征指标和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两方面进行总结,系统地评述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而探讨相关问题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首先,作者介绍了西方国家财务报告舞弊特征问题的研究情况。从目前国外研究状况看,对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特征指标的研究文献可以分为财务报告舞弊公司预警信号研究、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在财务指标方面的特征和在非财务指标方面(内部公司治理)的特征三类。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识别指标的研究重点是利用一些关键性财务指标识别公司是否存在着财务报告舞弊嫌疑,而鉴于财务舞弊行为日益复杂,学者们开始求助于统计识别模型。接着,作者阐述了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特征问题的研究情况。我国对企业财务舞弊的研究主要起因于资本市场一系列舞弊案件的发生而逐步展开。主要研究文献的分类跟西方国家相同,但我国学者多采用静态界面指标作为舞弊财务报告的特征指标。最后,作者对国内外的财务报告舞弊文献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了借鉴意义和启示。通过对经典研究文献的回顾和评述,使我们对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特征研究的视野有了极大拓展,便于在借鉴前人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鉴于理论滞后的状况难以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我国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因而迫切需要对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理论与特征识别问题进行创新性探索。同时,基于我国资本市场财务报告舞弊特征分析的理论框架,结合特定的制度背景、特殊的监管与治理环境的细致分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加有效的舞弊识别指标和建立更加有效的舞弊识别模型,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学术贡献。今后,如何以整体的视角对财务报告舞弊特征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设计将非常值得尝试和期待。(王凌飞整理自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1期,作者:吴革) 新准则下担保企业的会计处理探讨本文以新准则规范的“财务担保合同”为切入点,并结合CAS NO.22有关规定,对担保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探讨。首先,作者借鉴IAS NO.39的规定介绍了财务担保合同的定义:当借款人到期不履行还款义务时,由合同签发人按照约定向贷款人归还欠款的协议。其次,作者阐述了CAS NO.22准则对“财务担保合同”的基本要求。财务担保合同中的公允价值即保费,以此进行初始确认;不属于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财务担保合同要以以下两种金额之中的较高者进行后续计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确定的金额;初始确认金额扣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确定的累计摊销后的余额。这与IAS NO.39的规定趋于一致。最后,作者着重讲解了“财务担保合同”的会计处理并举例说明。1.在担保合同生效时,应将保费在“财务担保合同”予以确认,同时,将其金额计入或有负债辅助账中。2.在担保期间内,要分期摊销并确认担保费收入,同时要根据前述两者金额较高者继续进行后续计量。3.在被担保人提前清偿被担保的主债务而解除担保企业的担保责任或者被担保人如期偿还贷款,未发生违约的情况下,应将“财务担保合同”金额全部冲销,并在或有负债辅助账中注销该担保事项。而在被担保人发生违约的情况下,如果发生在实施代偿之前,按照前述方法调整“财务担保合同”金额;若在担保期间归还全部或部分贷款,则应将“财务担保合同”金额全部或部分冲销,并在或有负债辅助帐中注销该担保事项。4.按照反担保措施的履行情况,确定与该项担保业务有关的损失。(王玲玲整理自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年 第1期,作者:段治翔)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分析与研究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上市公司与2008年4月30日前公布了2007年的年度报告,本研究以此为契机,对1570家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本研究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从四个方面对新准则2007年的执行情况来进行了分析:第一,上市公司2007年初执行新准则转换情况分析。第二,各项具体准则的施行。选取其中新准则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动较大的20项具体准则,特别关注了年报中附注的披露,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深度分析。第三,新准则执行情况平稳性分析,课题组选取所有上市公司使用的财务指标,对新准则执行后带来的总体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四,对既有A股又有H股的双重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的情况进行了差异分析。通过分析,作者得出结论。上市公司2007年年初实现了新准则转换的平稳过渡;各项具体准则得到了有效的实施;新准则实施一年来总体运行平稳,新准则的实施未引起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情况和财务状况出现大的波动;A+H股上市公司年报差异基本消除。此研究为上市公司未来执行新准则提供参考,也可为上市公司的信息使用者和监管部门提供信息。最后本研究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在总体上情况良好,但在准则本身、相关法规、理解执行以及职业判断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应继续完善准则体系与配套措施,进一步制定专家工作组意见或解释公告,加强准则执行的监管以及后续培训等。应不断加强新准则深度、广度培训,从而提升职业判断能力。(李云婷整理自会计论坛2008年卷第2辑,作者:刘永泽 孙翯 孙光国)由*ST宝龙案例探析接受捐赠会计处理捐赠,是某个主体自愿无偿给予另一主体现金或其他资产的行为。新准则规定将接受资产的捐赠作为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处理,这样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通过向上市公司捐赠资产实现扭亏为盈从而避免退市或是股票被特别处理创造了条件。对于投资者根据会计信息做决策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本文重点在于研究对于捐赠会计的处理应该如何重新加以规范,以更好的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本文首先引入了ST宝龙公司关于2007年利润主要来源情况说明。该说明指出,2007年来源于关联方捐赠利得和债务重组收益共计元。净利润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为-元。审计师认为这种重大的关联方捐赠利得的确认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这也引发了作者的思考这种非常规事项的利得确认为当期收入的处理是否恰当,应该如何进行捐赠会计的处理。接着,作者列举了国际通行的关于捐赠的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收益法,即将捐赠所得作为收入计入损益表;另一种是资本法,即将捐赠所得作为所有者权益。显然我国目前应用的是第一种处理方法。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两种意见。第一种为:按照股东及非股东捐赠分别处理,即对股东以及关联方的捐赠采用资本法处理,对于其他主体的捐赠作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但是也存在问题,即股东通过“关联方非关联化”来规避规定。第二种为:采用折中的办法。即采用收益法,但将捐赠收入作为递延收益处理,加大控股股东利用捐赠进行利润操纵的成本。作者同时也指出,对于捐赠这种特殊业务,其所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计量以及披露,捐赠劳务和承诺等都没有在准则中明确提出处理办法,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明确规范接受捐赠会计的核算。(王宇整理自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年第2期,作者:胡可果)我国市场化发展进程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利达到期望水平。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盈余管理的滥用成为投资者和监管者日益关注的问题,也引起了会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研究的重视。我国的盈余管理研究借鉴了较多的国外的研究成果,但是忽略了对于我国特殊国情的考虑。因此,本文将重点关注我国的国情和制度背景,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盈余管理研究,进而提出建设的意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盈余管理的问题。首先,作者分析了我国的制度背景,梳理了市场化发展的进程。我国市场化改革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存在问题:地区化市场化进程差异较大;转型中的国有企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的多重目标,负担过重;目前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上市制度行政色彩比较浓重,行政官员的权力过大,同时企业中的国有股份比重大,影响了其他股东的话语权。接着,作者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出现盈余管理的动机。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债券融资难,加之资本市场不够成熟,股权融资的成本偏低,使得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所以我国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体现为资本市场动机。同时我国的盈余管理手段也体现了一定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即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资产规模越大利益转移的程度越高;长期资产的减值转回,造成了扭亏为盈的假象;非经常性损益,资本市场建立之初,监管部门没有很好的区分核心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尽管之后有所修正但是仍然给企业遗留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主要形式有税收优惠、税收返还、直接政府补贴等。最后作者认为,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化进程并同时辅之以相应的监管政策才是遏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出路。作者进而提出了两个阶段的设想:现阶段应该通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鉴证作用、严格财经法规,规范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的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还要从三个方面来加强管理。首先将企业上市制度改为注册制,其次发挥资本市场的治理作用,最后对于独立董事创造良好的环境,奖惩制度明确,从根本上解决盈余管理的问题。(王宇整理自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1期,作者:张军 陈洁)Financial management 财务管理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本文首先以财务理论和企业理论为基础,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入手进行了分析。作者提出现代企业管理者存在着过度自信的现象,并且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可能会促使其对企业进行扩张,并有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境的发生。接着,本文以深沪两市2002-2005年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扩张速度、扩张方式选择以及扩张的经济后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显著影响了企业的扩张速度,具体表现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的扩张规模之间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同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扩张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现在它与内部扩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企业拥有充裕的现金流时,正相关程度更大;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最后,本文通过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企业风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实施的扩张战略会加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上期投资规模会显著影响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而上期企业的财务困境状况对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影响甚微,说明对中国企业管理者而言,更关心的是企业的规模,而非企业的财务困境状况。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研究了企业扩张问题,探讨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扩张方式选择的影响;2.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更加关注企业风险,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扩张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李坤榕整理自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作者:姜付秀 张敏 陆正飞 陈才东)我国上市公司基于EVA的并购绩效研究本文作者首先就并购绩效评价的市场研究法、会计研究法及案例研究法等方法进行了剖析,认为这些方法具有不可忽视的不合理性,并认为EVA(经济增加值)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作者引入EVA率(即EVA/投入资本100%)表示企业的绩效水平,进而选取1132个有效样本,使用SPSS10.00软件对EVA率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其结论表明EVA率比EVA有更好的显著性,能消除企业规模对绩效的影响。接着,作者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中,选取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40家公司作为样本,计算其EVA和EVA率,2002年的EVA均值有了大幅度提高,短期并购绩效显著,2003年大多数企业的绩效发生了下滑,2004年EVA和EVA率均值都呈大幅下降,2006年公司的业绩产生大的反弹,公司开始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为了加强实证结果的准确性,作者还对40家公司的EVA和EVA率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并将配对样本的检验时间最长延长至1999年。统计结果表明:2002年并购当年及并购后两年内、三年内平均绩效相对2001年绩效有明显的显著性,说明并购的短期绩效是明显的。但是EVA率也表明并购的长期绩效并不显著。最后作者认为,并购在短期内对企业效率的提高是合理的,而在并购后的第一年或第二年开始并购,多数企业业绩呈下降的趋势,但是在长期来说并购活动还是从总体上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说明并购会经历一定的调整、整合时期,企业对此应加强并购后的后续整理和整合,不仅要关注并购的短期利益,更重要的是企业的长期利益。(李改选整理自统计研究2009年第1期,作者:肖翔 王娟)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首先,本文选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3-2005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管理层和董事长的背景特征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在考虑了数据取得的可行性和以往定义的范畴,结合各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高层管理者信息,界定了企业的管理层。为计量过度投资,作者首先计量了企业的总投资。然后选取公司规模、资产负债表、公司的投资机会等作为控制变量,建立了两个模型,先将各特征变量单独进行回归,最后再将全部变量放在一个模型中进行回归。其次,在管理层特征问题上,本文不但考虑了整个管理层的背景特征,还将董事长个人的背景特征从管理层中剥离出来进行研究,从中可以比较董事长个人特征和管理层背景特征对过度投资的影响。从具体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管理层的平均学历水平越高、平均年龄越大,越不会做出过度投资的决策。董事长学历越高、年龄越大,企业的投资行为越谨慎,越不可能发生过度投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管理层的背景特征和董事长的背景特征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存在较大的相似性。最后,考虑我国当前的制度背景,根据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否国有,作者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划分,研究了不同股权属性下,管理者的背景特征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这为我国当前的企业产权优化改革进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徐静整理自管理世界2009年 第1期,作者:姜付秀等)金字塔控制结构与股权制衡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本文首先提出金字塔控制结构是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实施控制最为主要和最为常用的方式。在理论上,股权制衡结构能够产生正面的治理效应,但是股权制衡在中国上市公司并不总是有效的。本文以2004-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建立固定效应计量经济模型,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为研究主体,研究了金字塔控制结构下的股权制衡产生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金字塔控制结构下的股权制衡效应在中国上市公司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股权制衡正面治理效应的发挥是有其条件限制的。在多个终极控制人共同控制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分离型金字塔控制结构和非分离型金字塔控制结构各自对上市公司产生的负面治理效应和正面治理效应发挥着主导作用。接着,本文得出研究结论,股权制衡能够产生权益效应,多个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集中度越高,公司价值越大;现金流所有权集中度的治理效应大于控制权集中度的治理效应;分离型金字塔控制结构下,多个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制衡效应降低了公司价值,而非分离型金字塔控制结构下,多个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制衡效应则提高了公司价值。最后,作者提出,上市公司中形成持股比例相近的股权制衡结构是多个终极控制人所有权结构的理想选择,可以从增量和存量这两方面着手,调整当前中国上市公司形成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李坤榕整理自 管理世界2009年第1期,作者:毛世平)金融危机下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作者首先指出了当前形势下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中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贡献者,而且单纯依靠金融支持难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财政政策;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生死攸关;二是扩大内需下的中小企业责任重大。接着,作者分析了目前我国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措施实施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如:设立六项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实行为中小企业发展减负的税收政策,减少中小企业融资负担,以及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没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原因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理念;二是财政项目资金数额少且使用分散;三是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实力弱、数量少且规模较小;四是财政金融政策不配套且互助性不强。最后,针对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确定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长效机制;二是加大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增加财政扶持中小企业的范围;三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实现信用担保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实行产业、地区、企业发展阶段的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五是实行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六是进一步理顺财政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机制;七是用好各种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八是加大监督和执行的力度,确保财政支持的资金落到实处,确保财政支持资金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徐静整理自国有资产管理2009年第1期,作者:龚晓菊)公司财务目标函数:批判与修正本文首先从两种常见的主流财务目标的实际情况入手,介绍了当前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公司实践中被广泛采用,但却被财务专家们广泛批评,这主要是因为财务专家们往往忽视了会计利润与财务利润的差别。然而无论从事实角度,还是从产权角度分析,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内在逻辑已经包含了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也必然导致公司价值最大化,因此本文提出利润最大化与公司价值最大化均属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范畴。其次,本文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很难实现股东财富与社会福利、股东利益与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平衡,这是因为:第一,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算的会计学收益与以现金流动制为基础计算的财务学收益相背离;第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关的工资、利息和税金等是对利润的扣除,与利润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第三,现实中,公司行为所“额外附加的社会成本”是客观存在的,却没有被纳入公司利润计算体系。再次,本文介绍了主导理论和多变理论以及契约论对现代公司的定义。这三种理论尽管没有否认公司目标函数的多元化特征,但是受功利主义哲学的影响,而将多元化的东西简约成一元,基于此,本文认为公司的定义需要在契约论的基础上扩展,其应具有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多种属性和人格,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人,即公司是一个具有多元效用函数的实体。最后,本文认为公司实际上是利己与利他的结合体,这就需要将社会责任嵌入公司财务目标函数中。为了实现该目标,应将增加值作为公司在设定财务目标函数时的财务指标,并将非经济公共利益作为经济性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正:将权责发生制调整为现金流动制、调整社会成本、设定延伸目标或辅助目标函数、增加“价值链上的相关者价值分配和转移的合理性”。(顾维维整理自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9年第1期,作者:李心合)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运行的影响及启示 本文首先论述了企业财务运行总体情况,运用大量的财务数据,从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库存和应收账款、资产负债率、应交税金和已交税金等方面分析了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济效益,说明了受国际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企业财务运行总体情况不容乐观,面临财务风险日益显现的状况。接着,作者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机制,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一是外贸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由于这些行业因市场需求萎缩,出口增幅急剧下降,此前被高速增长的出口销售额所掩盖的坏账风险、汇率风险、筹资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都开始显露出来。二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财务费用大涨,利润空间被挤压,导致投资信心不足。三是汽车和房地产两大行业面临消费信心下降的严峻考验,其财务风险向上下游传递。最后,作者认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除了要积极研究和实施财税政策外,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一是加强以现金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增强自身的风险“免疫”能力。二是重视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建设,扭转企业粗放管理的局面。加强财务管理能力的建设,可从三方面着手:1.制定实施财务战略,及时调整发展方向。2.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健全财务运行机制。3.培养财务管理人才,加强风险管理的人才保障。三是建立财政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制度,推进财政风险管理“关口”前移。(顾维维整理自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年第1期,作者:赖永添等)Aunditing 审计符合公认标准的战略审计概念构建构建一个符合公认标准的战略审计概念,对提高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兼职增值,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治理的结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对战略审计概念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作者提出战略审计是由营销审计发展过程逐渐演绎而来的一个衍生概念,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以一直很难形成一个公认定义。作者介绍了了六类定义,并提出了各类定义的缺陷。接着,作者从战略审计定义构建的六个层面,分析了构建符合公认标准的战略审计定义必须注意的内容,具体包括战略管理四要素、审计、审计基本要素、审计本质和审计准则等。通过比较分析,作者认为构建公认的战略审计的概念,首先要建立公认的战略审计概念原则,这个原则要能系统地以现有公认的概念要素为基本依据,应用必要的推导方式,揭示构成概念的本质要素,为最终形成公认的战略审计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作者提出了符合公认原则的战略审计概念:战略审计是在公司董事会授权和领导下,战略审计机构对公司的战略管理全过程涉及的文件资料进行搜集与分析,评估企业的战略管理状况,将公司的战略管理现状与公认的战略审计准则之间的相关度进行比对,并对战略管理全过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公正评价,给出相应建议,出具审计报告,做出审计结论的动态周期性的第三方行为和活动。构建战略审计一般概念模型可以表达为:战略审计是在董事会授权和领导下,由独立第三方战略审计机构对公司经营者的战略管理全过程进行的、符合公认战略标准的动态审计行为。 (石影整理自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年第2期,作者:董建胜 陈媛)资源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本文首先给出了资源环境审计提出的背景:我国审计机关将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虽然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在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当前,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开展资源环境审计遇到了很多限制资源环境审计开展和完善的实务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如何从现实出发,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具体解决对策,对于今后落实“规划”关于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更有现实意义。接着,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宏观上,一是资源环境审计内容繁多,但立法依据不足,导致政府审计权利存在越位现象;二是环境信息披露少,审计信息利用不足,环境问责落实不到位。微观上,一是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不利于环境绩效审计开展;二是环境评价的量化指标不全,审计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审计评价的公信力、时效性容易受到质疑;三是资源环境审计准则落后于实务的发展,制约审计经验的总结和传播最后,作者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解决我国资源环境审计问题的路径。一是完善环境立法;二是推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体系;三是加强审计人员环境管理知识的培训,审计中注意利用联合审计模式,缓解审计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的不足;四是尽快制定资源环境审计指南,完善审计方法依据。(于思荣整理自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作者:闫天池 张庆龙)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鉴定人五个问题分析本文主要研究了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鉴定人的五个问题: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委员会的主体资格;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人的诉讼地位;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人应具备的资格和能力;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人的权利和义务;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人的法律责任。首先,关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委员会的主体资格,作者认为,合格的执业责任鉴定人必须同时具备权威性和中立性两个基本特征。 其次,关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人的诉讼地位,作者认为,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人的服务领域比较特殊,发挥鉴证人的专家证人的作用对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维护公众利益,意义更为重大。再次,关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人应具备的资格和能力,作者认为,我国对注册会计师鉴定人的权利的专家资格的认定,应遵循“固定资格原则”,即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确规定鉴定人的资格条件。另外,鉴定人的权利包括了解案情的权利、拒绝鉴定的权利、保留不同意见的权利、获得合法报酬的权利、要求人身保护的权利、知悉鉴定结论的采信情况和相关裁判结果的权利等;鉴定人的义务包括在规定期限内如实履行鉴定的义务、回避义务、保密义务、接受监督的义务、参加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义务等。 最后,关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人的法律责任。作者认为,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人的法律责任属于一种特殊的专家责任,归责原则往往适用的是严格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在鉴定人所实施的侵害行为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时,鉴定人才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于思荣整理自经济管理2008年第23-24期,作者:吉伟莉) 浅析价值管理在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中的应用价值管理与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发展趋势、实现途径以及所表现的特点相互一致,使得价值管理应用于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具备可行性。本文阐述如何按照价值管理的科学程序监督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引导建设项目优化设计、控制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以达到提高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目的。首先,作者介绍了价值管理在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工作中的程序,主要包括组建价值管理团队、编制价值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功能分析和方案实施,强调了价值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每一个阶段都要按照价值管理的工作程序进行科学管理,并综合运用价值规划、价值工程和价值分析的多种技术手段,来保证工程项目的建设物有所值。接着,作者分别从三个方面点明了价值管理在建设项目各阶段审计中的应用重点。一是如何运用价值管理监督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科学决策的主要任务以及所得出的主要研究成果。科学决策是实现建设项目效率和目的的根本保障,也是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重点环节。在决策审计阶段运用价值管理的思想,解决了目前建设项目中存在的由于后续阶段的专业人员缺乏足够的机会参与项目前期阶段的决策而造成前期的决策无法实现,甚至导致整个项目失败的突出问题。二是如何运用价值管理引导建设项目的优化设计,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求设计最优方案,从而引导设计人员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三是如何运用价值管理控制建设项目的建造成本。通过价值管理,不但可以对整个建设系统进行分析,减低成本,而且可以对具体成本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一定的服务功能,可以发现哪些成本可以减低的,哪些成本的产生可以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功能和价值,哪些成本是可以避免的,从而使降低成本做到有的放矢。(李欣整理自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年第2期,作者:任延艳 杜文军)Corporate governance 公司治理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研究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改完成后实施股权激励的两种方式。两种激励方式的各自特点、优劣有哪些?采取股权激励的不同方式有何趋势?不同类型的公司是否存在倾向性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证券市场的反应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从监管政策上进行改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别从税收、财务、会计等多角度对2006年以来上市公司两种激励方式进行剖析,运用事件研究法比较了两种激励信号的证券市场反应。研究发现:1.作为股权激励的主流方式,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存在着一定差异;2.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选择股票期权而非限制性股票,但主要行业的选择没有差异;3.证券市场对股权激励具有正面反应,主要是由于股票期权的公告效应十分显著,而限制性股票的股价公告效应并不明显。作者认为:限制性股票优于股票期权,应该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上市公司选择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作者进而建议:1.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现实情形下,税收制度尚不完备、员工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的确认尚不具备一致的模型,需要对激励对象的收益进行适当的控制,股权激励需要兼具激励和惩罚,权利和义务需要对称等;2.股权激励的有关技术问题仍需进一步澄清解决。(戴文涛整理自 经济管理2008年第455-456期,作者:李曜)董事会规模的治理效应研究基于业绩波动的新解释董事会治理效应一直是公司治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已有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水平高低的影响,而对绩效波动性的影响很少涉及;同时,现有很多研究均表明大型董事会与公司绩效之间成负相关关系,但现实中却存在大量的大型董事会公司,那么大型董事会存在的真正价值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在20002007年间的数据,从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波动性关系这一新视角,对董事会规模的治理效应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首先,较大的董事会导致公司财务业绩较小的波动。研究结论解释了大型董事会的重要价值,即虽然大型董事会可能导致较低的公司财务绩效,但却可以保证财务绩效的稳定性;其次,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波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可能是沟通协调问题导致大型董事会会较少做出极端决策,从而减小了公司绩效的波动;再者,较大的董事会的业绩波动较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拥有较大董事会的公司中其经营性应计、非经营性损益和经营性操控应计的变动较小,从而带来了公司业绩的较小波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不仅仅考察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绝对值之间的关系,而是进一步拓展到研究我国董事会规模同绩效波动性之间的关系;第二,本文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视角来理解大型董事会存在的合理性,即以牺牲一定绩效保证绩效的稳定性;第三,探讨了董事会规模影响绩效波动性的原因,指出更可能源于大型董事会成员间的沟通问题,而非搭便车问题;第四,本文对董事会对公司绩效波动影响的中间过程和机理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这对于解开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作用机理的黑箱有所助益。(刘佳整理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作者:牛建波)公司治理与会计标准执行机制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其核心内容包括激励机制、会计监督机制和公司文化。公司治理与会计标准执行机制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基于企业立场,从公司利益激励机制、公司会计监督机制和公司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它们对会计标准执行的作用机理,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政策建议。首先,本文阐述了许多研究都表明薪酬契约设计缺陷是导致会计行为异化的内在原因。委托人要想使管理人员披露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以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