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战略新变化与中国和平发展理性思考_第1页
东北亚战略新变化与中国和平发展理性思考_第2页
东北亚战略新变化与中国和平发展理性思考_第3页
东北亚战略新变化与中国和平发展理性思考_第4页
东北亚战略新变化与中国和平发展理性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亚战略安全新变化与中国和平发展的理性思考东北亚是与北美、西欧并列的世界三大力量中心区。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特别是两极格局终结后,俄罗斯的发展,中国的快速崛起,日本追求转向“正常国家”,在该地区有着广泛利益的美国不断插手该地区事务,使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关系变得愈加复杂,难以把握。一、解析东北亚战略安全新变化2011年以来,和平与发展仍是东北亚区域的主基调,但东北亚战略格局却出现历史性的新变化。中国崛起进程加快;美国高调宣称在军事、经济和战略上重返亚太;日本外交呈现同心圆排列;南海局势出现新的紧张;朝鲜进入金正恩时代。(一)中国和平崛起进程加快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整体陷入制度困境现象的突出对比,国际力量“东升西降”态势更加明显,中国GDP总量连续数十年的高速发展,造就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代了日本的地位,并挤掉美国成为亚太地区所有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GDP总量排名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伴随着美国在东北亚的影响力持续下降、中国却越来越多地掌握东北亚区域话语权的情况,美国和中国周边国家越来越感到快速崛起的中国给他们带来心理和现实的、强大的压力,出于对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考虑,美国积极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周边国家也随声应和。但我们对中国的崛起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0%,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很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中国GDP总量的优势和地区人均GDP的差异决定中国在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必须是改善国内民生、福祉,并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努力追求社会公正以促进公民的幸福感。这一目标的实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正如胡锦涛所讲,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搞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威胁论”是不存在的。(二)美国高调落实“重返亚洲”的战略部署2011年以来,奥巴马政府和希拉里国务卿联袂发动“中国攻势”,强调“只有美国的强势介入和美国的领导才能确保亚太安全,并表示要确保美国不会因为预算压力而削弱在亚太的战略存在”,宣称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重返亚洲。美国插手南海问题,并声称南海岛屿领土争议事关美国国家利益;美国提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试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泛太平洋经济合作圈,继续主导亚太地区的 经济事务;美国一方面提升老盟友关系,从2012年开始,将有25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进驻澳大利亚达尔文港,使美国全球军事基地网络化;另一方面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与印度、新加坡、印尼、菲律宾、越南等国建立准军事关系,明确提出军事中心转向亚太。奥巴马政府战略新动向代表了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亚太战略最大的、实质性的调整,是美国对来自中国的“威胁评估”已经从传统的意识形态争议及双边关系中的涉台、涉藏问题的结构性争议中转向美国眼中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中国的“能力”和“意图”,是针对中国崛起美国亚太战略再度出现新的、重大的变化。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变化一是为了增强传统盟友和防务伙伴对美国在亚太地区责任和战略能力的再信任,二是奥巴马政府为了在2012年的美国大选中获胜的需要,为减少国内政敌的攻击而特意在对华政策上表现更为强硬,以此彰显奥巴马政府的强悍性。无论美国政府对华战略怎样的调整,大方向还是遵循政治上接触、经济上合作、战略上防范和看管的态势。用邓小平的话说,中美关系的基本面是好也好不到哪里,坏也坏不到哪里。只要美国抑制不了中国的成长,中国没有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权的能力和野心,这一双边格局关系就会维持下去,这种关系具有相当的可预见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美国的“内忧外患”迫使美国调整亚太战略,从美国的国内外形势看,其对内经济问题严峻,受中东乱局牵制,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对外一是盟友和伙伴存在越来越大的离心倾向,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亚洲的威信大大下降;二是中国快速崛起对美国产生了巨大压力。因此,美国转移战略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防范牵制中国,乘机重新塑造自己的威信,强化其在亚洲盟友心目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寻求更多的机会插手亚洲事务,利用经济 上的合作互利关系及时发现和缓解可能造成中美冲突的因素,使中美关系能够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美关系可能要进入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调适的稳定期。(三)美国强化与亚太老盟友的合作关系、寻求新伙伴并支持其遏制中国崛起日本外交显同心圆排序,美日同盟更加稳固。美日同盟仍然是东北亚安全最重要的战略力量,从日本311地震接受救援的亲疏顺序美国、英法澳韩、东南亚国家、俄印蒙古,可以看出日本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日本在中日关系上的“耍横”,既是日本国内政治转型、社会思潮日益右翼化的反映,同时也与中日差距迅速缩小、力量对比正在不断朝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有关。日本为了缓解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情绪,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和扩大其世界影响力,利用钓鱼岛问题,再次挑起纠纷,旗帜鲜明地彰显对盟友美国战略重点转移的支持。朝鲜半岛问题复杂化导致韩国对美国军事依赖加重。韩国总统不顾国内强烈反对,强行批准美韩自由贸易协定,奥巴马对这一协定给予很高评价,他说:“这一里程碑式的协定对于两国来说是双赢,它有望每年使美国出口额增加110亿美元,为美国带来7万个工作机会。不但能够促进两国经济发展,美国还能借此加强在亚太经合组织以及跨太平洋伙伴贸易协定等多边组织和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2011年10月13日,韩国总统李明博访美,凸显美韩紧密关系,奥巴马在当天新闻发布会上声称,韩国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之一。目前美韩关系处于最佳时期,原因之一:日本近年来首相频换,加上地震和核泄露,令日本更多关注国内事务,美日双边关系并未获得新发展。而韩国和美国因为2009年朝鲜的核试验、2010年的“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在东北亚区域安全方面抱成一团。原因之二:韩国总统李明博在制裁伊朗、利比亚问题、阿富汗问题上都向美国提供了实质性 支持。菲律宾积极增加海空军备投入,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内外呼应,挑起南海岛屿争端。2012年5月3日菲律宾总统发言人埃德温拉谢尔正式将黄岩岛命名为帕纳塔格礁,并声称菲律宾有信心在国际法庭上获得“帕纳塔格礁”的所有权。菲律宾积极联合南海权益声索国,对中国采取目标一致的行为,试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多边化,伺机渔利。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菲律宾经济迅速发展,2011年增长率高达7.6%,创25年来新高。菲外汇储备到2011年底从630亿美元增至700亿美元。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让菲感觉到中国目前正在崛起,当下是菲律宾维持其在南海“实际存在”和继续侵占中国南海海域主权的最后“机遇期”,国民也支持对华采取更强硬的态度。2011年1月27日美菲举行第一届战略安全对话,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库特坎贝尔说:“美国已经准备好帮助菲律宾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增强保卫领土的实力。”希拉里说:“美国永远都在菲律宾旁边,我们站在你身边并和你一起战斗。”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表示澳大利亚是美国的坚定盟友,澳美关系是“深厚的、持久的”,两国共同的价值观使彼此长期的友谊与合作更加巩固。澳大利亚同意美国在其北部达尔文港增加驻军,美国宣布2012年将在澳大利亚永久驻军2500人。美国驻军澳大利亚的目的就是要把澳大利亚作为其驻军基地和后勤补给点,这是美国亚太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点,也是“空海一体战”构想的落实。澳大利亚在军事上与美国合作,同时希望在经济上加强和中国的来往,对中国和美国采用左右逢源的战略。(四)金正恩时代朝鲜问题呈现新特点由于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核心地带,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伴随其领导人金正日去世,新领导人金正恩的上任,朝鲜问题成为东北亚战略局势的聚焦点。朝鲜问题出现以下特点:1.朝鲜政局维持稳定、经济体制在稳定中走向渐变首先,朝鲜国内政局基本维持稳定。虽然在朝鲜国内也存在不同利益和派别的战略声音,但是各派力量较为有限且大致均衡,朝鲜领导集体通过60多年执政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比较稳定,他们不希望出现内乱,因此接受金正恩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也是唯一的合理和现实的选择。其次,金正恩体制的构建得到中俄的有力支持。金正日去世时,中国政府是第一个对朝鲜发出唁电的国家,表明中国政府对已逝领导人的哀悼和对新任领导人的支持,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政治局常委亲自前往朝鲜驻中国使馆进行吊唁活动,是向世界传递中国政府维持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的信号。俄罗斯总统当日表示哀悼,同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希望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去世不会影响俄朝之间的关系。金正恩也致函俄国表示感谢,并表示愿意进一步发展俄朝双边关系。最后,金正恩体制构建没有遭受美韩实质性打压。美国对内面临2012年的总统大选,对外面临叙利亚、伊朗等国际局势当中不确定性因素的牵制,美也不愿意看到朝鲜半岛动荡;对于韩国来讲,尽管李明博政府内部的保守派一直主张对朝“促变”,甚至鼓吹将2011年视为“统一元年”,但韩国内维持半岛和平与稳定的呼声仍然占据上风。2.朝美关系具有两面性,增加了美朝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在朝美第三次高级别对话中,朝鲜向外界特别是美国展示金正恩时代有更灵活的外交形象,告诉大家朝鲜并非一心一意拥核,并不是不想改善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朝鲜决定在与美方“有效的会谈期间”,暂停核试验、远程导弹试射和宁边的浓缩铀活动,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监督,美国则同意向朝鲜提供24万吨营养食品。朝鲜的这一举动其用意有二:一是向世人宣告金正恩政权构建数月得以夯实,二是展示新任领导人既能和美国改善关系又能为人民带来实惠,改善目前缺粮的困境。这次对话为朝美重启六方会谈创造了条件,以对话为契机使朝鲜问题走向缓和,但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美朝关系正常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朝鲜弃核是美国当前对朝外交的首要任务,和美国正常化交往是朝鲜赢得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获得生存发展的需要。但美韩不顾朝鲜的强烈反对公开在韩国举行“关键决心”和“秃鹰”大型军事联合演习,2012年3月25日,奥巴马访三八线,一是以其强硬的作风为自己在国内的大选拉选票,二是向韩国和国际社会表明在朝鲜问题上的立场,同时向朝鲜施压,这都增加了美朝关系的不确定性。3.朝韩关系的进一步冷却使朝韩统一的前景更加暗淡朝鲜和韩国几十年的军事对峙和互不信任使对方建立起来的对话关系非常脆弱,一有风吹草动便停止对话。在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去世吊唁问题上,韩国政府只向“朝鲜民众表示慰问”的做法,激怒朝鲜政府,朝鲜声称:韩国没有发出表示哀悼的声明,是对朝鲜领导人的侮辱,警告韩国,可能面对严重的后果。对此,韩国统一部再次重申,韩国不会改变现行吊唁政策。在联合国,韩国选择和美日一道抵制了对金正日的默哀仪式。进入2012年,韩国不但自行组织多次针对朝鲜半岛的军事演习,而且还伙同美国进行几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有些演习场面赤裸裸地把朝鲜前任领导人和现任领导人当靶子,引 起所有朝鲜军民的愤怒。朝鲜除了三军演习之外,金正恩频繁出访西海一带的朝鲜部队、导弹部门、板门店等敏感地区,动向十分“异常”,引起韩国警惕。这些都使朝韩关系更为紧张。(五)新普京时代调整俄罗斯战略,重视亚太并加速融入亚太一体化,促进其快速崛起俄罗斯虽然在东北亚的影响今不如昔,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俄罗斯永远是一个大国,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对中国、东北亚来说永远是最大的战略力量。未来的东北亚地区一体化不应只是中日韩的一体化,迟早要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把俄罗斯也囊括进来。当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太战略时,俄罗斯认为 这有利于缓解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压力,增加俄罗斯在欧洲反导问题上的话语权。俄罗斯要想快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必须尽快融入亚太经济一体化中;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亚太安全挑战,俄罗斯必须强化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政治存在。俄罗斯在推行“亚洲战略”中明确提出“俄必须成为真正的亚洲国家”,扎扎实实地扩大俄罗斯在亚洲的经济、军事、政治存在。普京政府采用既与东方合作,又与西方合作的平衡战略外交思想。与东方合作重点是巩固和发展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协作关系;与西方合作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的军事和经济力量难以与西方抗衡,另一方面是想创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以发展经济,但如果西方侵害了俄罗斯的核心利益,俄罗斯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强烈反应,坚持了“斗而不破”的战略思想。俄罗斯在2008年4月制定并通过20082013远东外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计划投资220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展与中国更加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俄罗斯进军亚太是对美国重返亚洲的对冲,有利于维持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二、东北亚战略结构的演变是东北亚战略安全新变化的根源(一)促进东北亚战略结构演变的因素1.美国亚太战略安全调整是东北亚战略结构演变的直接动因首先,在军事上,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转向主要是针对中国而制定的雁形安全结构,军事部署呈现四个层次的梯队:第一梯队是大雁头美国队;第二梯队是美韩、美日同盟,其中以美日同盟为主导,是美国接触亚太地区的“基石”;第三梯队是美国与菲律宾,缅甸、澳大利亚等盟友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的新伙伴关系。第三梯队和第四梯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是美国亚太战略网络化的主要表现,它是美国塑造亚洲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第三、四梯队是美国推行亚太战略新发展 的伙伴力量。其次,在经济上,美国强势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通过TPP协议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改写亚太经贸版图,从经济、军事、贸易、政治四个方面对中国进行全面包围。最后,在合作组织上,积极加入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削弱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构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是美国的最终目标,其途径是借助APEC、TPP、东亚峰会,最终实现巩固亚太安全体系,强化成熟伙伴关系,完善地区多边机制的战略目的。2.域外大国参与亚太经济,分享亚太发展成果是促进东北亚战略结构转化的外因东北亚是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早在1975年,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斯卡拉皮诺教授首次将“东北亚”作为一个国际政治区域从“远东”区域分开。东北亚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政治区域,从地域上看,包括朝鲜半岛、中国东北、东西伯利亚、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群岛和千岛群岛;从国家上看,主要包括中国东北、朝鲜、日本、俄罗斯的远东部分、蒙古和韩国。东北亚区域合作是世界上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亚区域GDP总量占整个亚洲的70%。2010年日本GDP总量约为54612.32亿美元,占东北亚国家比重的39%。韩国GDP总量约为1.0011.002万亿美元,占东北亚国家比重的7.1%。中国GDP总量为5.9万亿美元,在世界排序第二,占东北亚国家比重的42%。俄罗斯GDP总量约为1.82万亿美元,占东北亚国家比重的13%。从GDP总量来看,中国和日本是世界前三大经济体之一,韩国和俄罗斯排名也在世界前15名中。从东北亚区域贸易角度看,2010年全球贸易额比上年增长14.5%,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2.97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7%,日本对外贸易总额达1.47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8%,韩国对外贸易总额达891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9%。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达648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2.1%,分别高于上年30%左右。东北亚主要国家进出口总额2010年占世界总额的20%以上。东北亚能源存储状况,2010年,煤炭储藏量为300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5%,天然气总量为710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22%,石油储量为90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9%。域外大国如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垂涎东北亚各国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在世界经济整体萎靡持续走低和东北亚经济总体上保持增长的鲜明对照下,东北亚作为世界最大新兴经济市场成为世界大国关注的对象,这些大国积极投入亚太经济活动中,追求实现扩大就业、出口倍增计划,以期本国快速实现经济复苏,这是造成东北亚战略格局演变的外部因素。3.结构性多重矛盾相互叠加是东北亚战略结构调整的内因中国和世界大国及中国周边国家的结构性矛盾伴随着中国GDP的快速增长而不断上升。美国与中国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亚太主导权的竞争上,美国是在实力、意愿和战略三个方面最有可能打断中国和平崛起进程的外部因素,周边国家则是最可能拖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因素。在中国崛起过程中,能牵制中国发展的一是国家内政问题,二是周边领土问题。美日要拖垮中国,目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中国纠结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中国和美国的对立,并非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战略厉害关系上存在根本的矛盾和差异,崛起的中国将使美国丧失掉已经霸占和支配的很多经济政治利益,因此从根本上削弱中国国力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最高目标。美国鼓励和庇护中国的民族分裂者,吸引选拔网罗中国的知识精英外流,高唱人权高于主权,有计划、有选择的培训未来可能影响高层决策者的智囊代理人,批判中国的限制人口政策,暗中支持台藏疆三股独立势力。美国在中国的目标表面上是鼓励中国政治多元化,民主化,联邦化,实质是谋求中国出现一个政治软弱,内部涣散分裂,无力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复杂经济社会问题的“软”政府。这样,美国就可以利用中国的经济困难和社会矛盾,煽动中国发生内乱和民族分裂,中国一旦陷入分裂和内乱中,再背着巨大的人口包袱,就会丧失在国际社会中强大起来从而分享世界利益的机会。在中美博弈中,双方即合作又斗争,美国的目的是在金融危机下逼迫中国割肉给自己,增加国内就业和扩大出口创汇;中国则是花钱买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环境,使自己在一个相对和平宽松的环境下埋头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和美日韩三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促使美日韩三国在对华政策上很快能达成共识,一拍即合,使亚太格局朝着有利于遏制中国发展的方向演变。(二)东北亚战略结构转型导致东北亚区域战略安全呈现新态势1.东北亚安全从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扩展东北亚区域各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安全性并没有因和平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而变淡,甚至消失,两极格局造成的后遗症使东北亚区域军备竞赛依然严峻,各国还笼罩在传统安全威胁的风险中。同时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却越来越多。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区域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使东北亚成为世界三大经济区之一。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环境安全、水资源安源、核能安全、食品安全、恐怖主义、毒品走私等因素对该地区安全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由于非传统安全因素的跨国传染性、动态不确定性、流动转化性和主权被动性的特点,要解决这些问题整个区域内国家必须合作,风险共担。2.东北亚安全结构赋予动态性和网络化东北亚地区战略格局出现动态的均衡,是表现形式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战略交叉互动,中美、中日、中俄、日美、美俄之间任意一组关系的变化都将对整个地区战略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东北亚安全结构网络化主要体现在美国亚太战略的布局上,第三、第四梯队呈现出以地区为平台的网络形态。3.美国直接或间接支持亚太周边国家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美军大举兵临亚太,表明美国已经毫不避讳的将中国放到美国主要战略对手位置,由原来的软防范转向硬遏制,由概念构想转向实战部署。美国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保持强大的可以随时对中国实施军事干涉的能力,以压促变,以压促乱,一旦时机成熟与中国内部网罗的第五梯队人员扳倒中国,实现小代价、大利益的理想模式;二是制造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气氛,以此绑架亚太国家,控制韩日盟国滋生的离心倾向,防止美国大权旁落,伺机在南亚、东南亚进一步扩展势力,巩固美在亚太地区的领导权,确保美长期独霸亚太。美国对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的支持,说到底都是美国为了遏制 中国而采取的系列措施之一。三、东北亚战略安全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一)随着美国亚太战略新布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压力增大中国必须密切关注美军事战略调整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安全形势的影响。美国采取围堵与遏制双重战略,经济上拓宽合作领域,加大合作力度;军事上加强防范,强化主导权,及时主导协调对华政策,巩固和扩展军事基地。对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战略兴趣,并支持他们的行为。高调散布“中国威胁论”,严重损坏了中国维护和平与稳定发展的形象,导致中国周边环境安全存 在不稳定因素,客观上造成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压力增大。(二)国际势力遏制中国崛起,中国面临不同意识形态挑战的压力将持续上升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导致东北亚战略格局演变。随着“中国威胁论”呼声日高,世界很多国家都对中国产生戒备和防范心理。在经济领域,经济摩擦成为常见现象;在国家安全领域,海洋权纠纷频现;战略限制中国的情况越来越多。中美关系中的多个重大议题都因结构性矛盾的各种摩擦进一步增加,中国通过经济外交优势和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方式,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 受限。针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考虑更多的是中国的快速崛起将会给美国带来什么样的威胁,美国该怎样减少中国意识形态对其产生消极影响,在文化作为软实力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重视的情况下,如何在中国加强美国式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如何占领网络阵地向全球推行美国霸权主义、宣扬美国的文化、成为美国当下最主要的和平渗透和演变策略。(三)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成本增加,国家合作将更加困难在东北亚战略格局演变、战略形势出现新变化的过程中,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更加困难。主要表现为:首先,美国为顺利推行雁形安全模式结构,采用各种手段不断加深中国和日韩两国的裂痕,从而不断强化与日韩同盟关系,迫使东北亚放缓合作进程;其次,美国构建TPP,与东北亚经济合作形成竞争,牵制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的脚步;最后,东亚国家出于对快速崛起中国的防范心理,一方面对美国拉拢行为十分迎合,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亲中国的投机心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造成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成本增加,进一步合作更加艰难。四、中国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的理性思考维护东北亚区域安全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又是中国快速崛起的国际环境的保障。东北亚各国在地理环境上都是环太平洋海域周边国家,具有相似的地理地貌,其文化体系除俄罗斯外都属于儒学体系,存在文化认同的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状态下,南北差距拉大,东北亚各国经济水平发展差异性很大,存在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中国对外战略选择必须坚持韬光养晦、纵横联合的战略。中国在崛起中积蓄实力的同时也要在即成利益方面有所作为,伴随区域走向联合,国家应先着手解决周边国家问题,解决领土纠纷,维护国家周边的安全局势,始终注意潜在战略对手(美国和印度)的动向,严防祸起萧墙。同时逐渐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经济圈范围和全球存在。打好巴基斯坦、朝鲜和 伊朗三张牌,扩展合作组织,寻求代理,一旦遇见巨大阻力,亦可全身而退,震慑统协东北亚;凭借经济能力,整合东南亚,通过强大的金融控制韩国和日本,谋求新的全球格局,以保证中国的优势地位。(一)包容性增长成为中国谋求东北亚战略安全合作发展的前提条件东北亚各国都是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在合作中,各国都有权自主决定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宜,享有不受其他国家干涉的权利,各国不因综合国力强弱而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参与权。由于东北亚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东北亚国家在区域合作中方式灵活多样。无论采用何种合作方式,最终落脚点都是有利于促进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二)中国确保国内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维护东北亚安全的基础中国自身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进步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前提条件。纵观20世纪,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自己是中国力量的最主要来源,改变自己也是中国影响世界的主要方式,中国的事情关键是把国内的事情做好。中国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中国一定要正视东北亚区域格局演变的新变化,妥善处理东北亚区域出现的新问题,冷静处理东北亚区域出现的临时事件,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力保中国和平发展所需要的安全环境,促进中国快速和平崛起。(三)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维护朝鲜半岛安全是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的关键“东北亚安全的关键是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中国要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就要控制住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影响朝鲜半岛安全的因素内部来自朝韩两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和长期以来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对外则为美日在朝鲜半岛有各自的利益追求能达成同盟关系,一致对朝。中国一直追求和平解决朝核危机,中国的基本战略是以协助朝鲜走出冷战为主轴,坚持半岛无核化;以发展对韩关系为关键,尊重半岛人民意愿,力促朝韩统一;以遏制军事冲突为重点,努力将半岛局势导入积极的战略对话中,增强中国对半岛局势的影响力,尽可能避免东北亚格局转换过程中发生重大危机对中国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稳定周边环境安全是维护东北亚安全的必然选择中国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中国一直把维护周边安全与稳定作为中国对外战略安全之一。美国既想分享亚太红利,又想指手画脚当头;中国周边国家表现出既愿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同时 又采取迎合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两面性策略,使东北亚区域结构呈现紧张状态与稳定因素并存,对抗情绪与合作意愿交织的特点。从理论和现实上看,中国既有可能也有能力维护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维护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因此,中国应进一步增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维护并发展与朝鲜的友谊,增进与韩国、日本的双边关系,建立与美国良性互动关系是维护东北亚安全的必然选择。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是中国珲春开发问题。珲春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是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是中国从水路到达韩国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乃至北美、北欧的最近点,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珲春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要想在珲春开发上占据主动地位,必须选择正确的可实施方案,投其所好,促进中俄朝三国经济合作进一步开展。二是如何处理台湾和钓鱼岛问题。中国和美日同盟的实力对比关系的焦点在于如何解决台湾与钓鱼岛问题,因为台湾与钓鱼岛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台湾和日本冲绳之间的水道是中国大陆通过黄海、东海出入太平洋的唯一通道,而钓鱼岛就是这道大门上的一道门闩,谁控制了钓鱼岛,谁就控制了这一战略水道。中国想要冲破美日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的咽喉,就必须控制这一重要战略通道。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之争、岛屿之争、油气田之争,背后的实质都是对东北亚领导权的争夺。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时间,这段时间中国需要和平环境快速崛起,提高综合国力,等到和美日同盟实力相当的时刻再着手解决台湾问题更为适宜。三是中国针对南海问题的解决立场。中国在南海方面一贯主张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对于南海方面从最初的东盟与中国的10+1峰会,到现在东盟与中、日、韩、印、澳、新、美、俄的10+8峰会可以看到,东盟的影响力由于中国的支持而强大,但强大的东盟却需要联合世界强国来制衡中国的影响,这背后更本质的问题就是南海问题被彻底国际化。最近越南和菲律宾的僭越行为表面上看越南和菲律宾是先锋,实质上美日才是真正的带头大哥。东南亚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起跳板,是中国牵制美日的制高点,也是中国施惠海外华人的试验田,谁赢了东南亚,谁就赢了全世界。因此对这些僭越行为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外交渠道,以和平方式与有关国家商讨解决问题,这体现了中国维护地区稳定和双边友好关系大局的诚意。四是如何处理西藏问题。针对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中国政府如何应对。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和印度建立长期、稳定和健康的睦邻友好关系,开展互利合作。在涉藏问题上,温家宝明确指出,西藏和四省藏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不管印度是直接操控还是间接影响,都是政教合一的,其目的就是要把西藏和藏区从祖国分离出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立场和原则是坚定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全球影响力的持续增强,印度开始以一种“敌意”的目光看待中国,面对中国的发展心态复杂,恐惧、担心、羡慕和嫉妒。除在西藏问题上难为中国外,在所有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事件上印度都想插上一脚,没有油水可捞就恶心中国一下。目前,中印双方在边境地区加强军备导致气氛紧张,中国如何在边境问题上占据主导权是核心问题,但实际上印度控制着中国藏南大部分领土,所以谈判只是缓兵之计,最终还是硬实力的较量。印度对中国的对抗已经从传统的边境对抗防范转向经贸、政治领土的对抗。印度加强与韩日关系,积极发展与东盟的经贸、政治关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制衡中国。印度与越南签署南海石油开采合同就是印度涉足中国核心利益区域,借此来打压中国的突出表现。针对印度的挑衅行为,中国政府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其一是进一步加强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并向其出售高新武器,以此制衡印度南亚的扩张;其二是在印度入常问题上设置门槛,逼迫印度在涉及南海问题、边境领土问题上妥协;其三是建立海外军事基地,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塞舌尔马埃岛等地建立军事基地,让中国海军力量辐射印度洋,从海上给予印度实质的威慑。(五)积极倡导探索建立新的安全合作机制是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的最终归宿在东北亚未来发展中,国家间存在太多不可预测性。如何消除制约因素,是东北亚各国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一个政治难题。笔者认为,目前东北亚各国只有提升政治上的互信关系,才能真正消除 政治因素制约,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1.信任的概念及作用(1)信任的概念安德鲁基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