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都市区国际竞争力_第1页
中国大都市区国际竞争力_第2页
中国大都市区国际竞争力_第3页
中国大都市区国际竞争力_第4页
中国大都市区国际竞争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大都市区国际竞争力一 中国的九大都市区 中国经济区域结构发展趋势 在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较为发达的社会发展阶段,空间集聚与规模经济的存在最终成就了经济的空间分异,促成经济区域的产生。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既是市场经济发展演变的结果,又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真正的组织载体,它是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客体和现象的空间聚集规模和聚集形态。从经济规定性角度看,区域是在经济结构关系或经济空间的地域分异过程,主要是生产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方化特点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中国自古就有“九州”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在渐进地突破行政区框架,而逐步走向经济区运行,经济区将会成为未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空间组织系统。联系现实发展看,当前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基本围绕以下九大经济区运行: 华南地区:这一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广东、福建、海南、广西、湖南南部和江西南部。 长江下游地区: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中心,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的部分地区。 华北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的中西部。 东北地区: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为中心,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呼伦贝尔、通辽、兴安、赤峰等四盟市。 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山东和河南。 中南地区:以武汉为中心,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和江西的部分地区。 西南地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 西北地区:以西安、兰州为中心,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台湾地区:指以台北为中心的我国台湾省。 上述各区域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内部的经济联系已经较为紧密。并且,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上述经济区也出现了彼此融合的趋势,在拓展中将会逐步走向一体化,譬如,华南的发展将会逐渐和西南、中南和长江下游等经济区相连接,华北经济区则将会逐步南下拥抱山东、河南,和黄河下游经济区相连接。 中国经济区域的核心区:九大都市区 在中国区域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的同时,中国的都市区开始日渐显性化,中国九大经济区分别产生了自己的核心区,这九大都市区分别是: 大香港都市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包含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惠州、清远、东莞、中山等城市。 大上海都市区: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次中心,包括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等。 大北京都市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廊坊。 沈大都市区: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等。 青济都市区:以青岛、济南为中心,包含青岛、济南、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泰安、威海、日照、莱芜等。 大武汉都市区:以武汉为中心,包括武汉、九江、信阳、黄石、十堰、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荆州、黄冈、咸宁、随州、岳阳等城市。 成渝都市区: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包括成都、重庆、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在内 关中都市区:以西安为中心,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汉中等城市。 大台北都市区是以台北为中心的我国台湾省城市群。 中国大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都市区是一种以其高密度的城市和一定门槛规模的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体系,区别于其他地区和其他城市类型的空间组织。都市区内等级体系较为合理,相互分工与合作关系明确,区与区之间经济发展则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城市化、工业化的内在规律组建起来的都市区, 可以为中国未来国民经济分级、分区调控体系的建立提供一种有效的组织载体。 二 九大都市区的竞争力比较 事实表明,都市区是城市化最有效率和效益,也是最切合中国实际的模式。据此,在对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分析中,我们必须关注都市区的发展与演进。这里,我们从实证的角度,对于我国当前已初具规模、特征较为明显的九大都市区的发展状况作一简要分析和评价,以求发现它们发展的潜力与方向,并研究、探明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 图1:中国九大都市区综合竞争力比较 大台北都市区 大台北都市区的经济实力雄厚,综合竞争力高居榜首。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000亿元,经济总量列全国第2位;人均实现GDP.9元,劳动生产率高达.2,居全国第一;经济外向度高,出口总量居全国第2位。在较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2002年增速仍达到3.5%,发展势头好。 大台北都市区在人才、资本、开放、区位、基础设施与环境等方面均拥有较大优势,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雄厚。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台北都市区需要在经济结构和拓展发展腹地方面作进一步努力。 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大台北都市区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高级化趋势明显。在第二产业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高科技正快速而强有力地向农业和服务业领域渗透,促进三次产业在高科技主导下的协调发展。目前,该地区已经从传统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转变为以现代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工业结构。但大台北都市区需要在内生性技术创新、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继续努力,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以维持可持续增长。立足于较高的经济平台,大台北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较重。 其次,大台北经济发展面临本区域市场空间狭小的制约。大台北的人口总量为2252万人,是九大都市区人口规模最小的区域,与其高居第2位的经济总量形成鲜明对照。未来,大台北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拓展本区域的国内市场空间,为经济发展寻求强劲的需求动力。 大香港都市区 大香港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列九大都市区的第2位。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200亿元,出口总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两项指标均高居榜首;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均体现出较高水平,列第二位;在大额经济总量的基础上实现6.61%的快速增长。 大香港都市区是当前我国首屈一指的产业高地:以香港为支撑的金融和国际贸易高地;以广东各城市为依托的加工制造业高地。该地区无论是在人才、资本、制度、结构、开放,还是在区位与基础设施、环境、政府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全国一流水平。早期珠三角的腾飞基本上是由出口型轻工业带动的,目前,珠三角正在发展装备工业、石化工业,力图改变产业结构,提升加工业水平。该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的珠江东岸电子资讯产业走廊、以传统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为主的珠江中部产业带和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及五金制品为主的珠江西部产业带。但目前,该地区的科教、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并不符称,中心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也有待深化。 大上海都市区 大上海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居第三位。近几年,大上海都市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最具发展后劲的都市地区。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更为大上海都市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其将全面带动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的旅游、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文化科技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大上海都市区的人口密度全国最高,2001年末总人口为9477.07万人,单位就业人数达到1824万人;经济发展速度快,2002年GDP增速达到13.37%,居九大都市区的第二;经济总量、出口规模、人均GDP、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仅低于大台北和大香港地区,列第3位,提升势头迅猛。 大上海都市区的核心区域正在显著曼哈顿化,同时,在工业的地域分工上,圈层等级分布也很明显,外围区域发展起一定规模的,为核心和内圈区域发展汽车、化工、电子等主导行业提供零部件的配套工业。可以说,目前大上海都市区较大香港和大北京都市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区域内的产业合作机制已经基本形成。作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制造中心,大上海的产业发展主要以纺织与服装制造、重化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主。随着上海、苏州、杭州等其他城市信息、咨询、生物、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大上海的产业结构正在快速升级。 但各地区自成体系发展,产业结构趋同,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的存在,仍然是当前大上海面临的最大难题。以港口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配合,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以大体相同的产业结构为支撑的地方经济相互掣肘,难以实现高端有效衔接多方面、多层次的恶性竞争造成该区域的生产要素在很大范围内仍由行政力配置,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与扩散受阻,外向型经济发展难以整合成为区域整体优势。 大北京都市区 大北京都市区主要是由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所统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形地区,以及周边的石家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和沧州等城市联结构成。这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工业密集区和重工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特别是近年来,奥运商机及其由此带来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正在加快这一地区的发展进程。 大北京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位居第四。2002年,大北京都市区的经济总量、出口规模、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列全国第四。该地区在人才、科技、基础设施、区位等方面的竞争力在全国居于前列: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聚集在此,智力资源极为丰厚;基础研究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很强;基础设施体系较为完善,通达性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联系南北东西的优势明显,区位条件较好。就产业发展看,这一地区的产业体系完备,传统制造业基础较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高级化趋势较为明显。 但这一都市区目前的发展状况与其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相比较而言,仍不尽理想,该地区的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指标只列九大都市区的第五和第六。由于产业联系度不够,造成整个区域对经济发展主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基本处于缺位状态。从总体上看,该地区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导源于以下两方面现实制约。 其一,市场化程度不足,制度落后。这一地区的市场发育程度亟待提高,需要以改革的措施有效提升资本质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彻底转变政府职能。由于市场化不够,随着科技投入和产出的下降,这一地区的经济整体实力弱化趋势明显,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速度缓慢,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和科技地位呈下降趋势。经济体制,特别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加之行政分割带来的利益冲突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使企业竞争力持续衰减。“强政府弱市场”的现实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民营经济的发达。 其二,区域内部竞争大于合作。中心区功能密集造成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拉动力不显著。都市圈缺乏经济、科技核心,城市之间资源、市场竞争激烈,竞争动机强烈而合作互补动机不足,区域壁垒导致区内各城市难以实现优势互补。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制约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城市之间的过度竞争势必进一步加剧业已存在的资源配置与地域空间失衡的局面。 大青济都市区 大青济都市区是山东省的经济核心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北京奥运商机的辐射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青济城市群展现出巨大的提升潜力。青济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列九大都市区之五。2002年的增长速度高达13.5%,列全国第一;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迅猛,超出大北京都市区,列第四;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总量均列第五。 青济都市区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区位和环境竞争力显著,接受日本、韩国先进生产力转移条件优越。市场化程度较高,制度创新能力强,企业家成长环境优良。外向型经济水平高,经济国际化基础较好。这一地区的制造业基础雄厚,青岛是著名的制造业城市,特别是随着海尔等大企业集团的成长,“青岛制造”正在不断优化升级中走向世界。电力、纺织、煤炭采选等传统产业的地区比较优势也较为突出。农业基础良好,市场化水平高,不仅为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这一地区的快速发展,一些内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需要引起重视。首要的问题是工业结构升级任务较重。该区域多数城市产业重点偏重于工业,而工业结构又停留在传统产业为主的阶段,有些城市的工业部门仍多是耗能、耗水、耗材高的企业,产业与资源配置严重失调,环境容量严重超负荷运转。其次,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三产的发展基本停留于以生活性服务为主的阶段,生产性服务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创新行为的发生与扩散,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大沈大都市区 沈大都市区地处东北亚中心,是东北经济与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地带,是辽宁省精华荟萃的地方,也是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域之一。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与国防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工农业基础较好。当前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更是为前进中的沈大都市区增添福祉。 沈大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位居第六。2002年,沈大都市区增长速度达到12%,居第三;出口总量和人均GDP列第六;劳动生产率列第7位;经济总量列第八。 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沈大都市区的基础工业相当发达,经过多年的沉淀,这一地区积蓄起足够的工业增长能力,是潜力巨大的加工制造基地。该区域的石油加工、造船、机车、大型机械、制冷设备等行业在全国均名列前茅。近几年,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正在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整体国民经济的结构升级更为本地区长期积淀的传统优势产业实现突破提供了契机,石油、钢铁加工等产业在当前处于最好的决战关头。 但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由于国企改革的滞后,经济活力不足,存在结构老化的缺陷。未来需要不断改变观念,加强国企改革力度,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继续强化该地区在全国的重工业地位。 大成渝都市区 成渝都市区是我国西部人口和数量最密集的地区,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区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点。作为西南重要的科技、经济和商贸中心,这一区域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科研能力,是国家高科技产业扩散的首选区域。 成渝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列九大都市区之七。2002年,成渝都市区劳动生产率较高,列第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0%,列第六;经济总量和出口规模均列第7位;人均GDP列第八。 成渝都市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地区的产业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产业结构升级较为明显。除传统制造业继续保持相对优势外,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化工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中药现代化等产业群正在蓬勃兴起。有别于其他都市区,成渝都市区高科技产业的主体不是外资企业或国有企业,而是地方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成为成渝高科技产业群的有效率的载体。 成渝都市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欠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大,且重工业比例偏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三产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供给能力匮乏,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较低;农业比重偏大,且农业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不高;三次产业关联度小,发展不协调,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低。 大武汉都市区 大武汉都市区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周边的中枢功能,该地区的繁荣对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崛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武汉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列第8位。2002年,GDP增长速度达10.66%,列第5位;国内生产总值列第六;人均GDP列第七;出口总量和劳动生产率列第八。 大武汉都市区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配套能力强,目前已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服装、食品、医药、化工等为优势,电力、交通、通信为依托的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目前,大武汉都市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点: 其一,制造业结构调整成效较为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增长,给大武汉都市区新兴制造业注入了活力。围绕光电子、医药等高新技术制造业,汽车、钢铁、化工等重点支柱产业和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大武汉都市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光电子产业、新医药已逐渐成为工业新的增长点,汽车、钢铁和石化等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其二,科技研发能力强。武汉是个充满机会的城市。湖北省是科教大省,有明显的人才智力优势,拥有多所国家科研院所和国家级实验室,科技教育力量相对稳定,是全国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交易中心。 其三,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达。大武汉都市区内的制度竞争力较为突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显著,贡献度不断加大。 但大武汉都市区在产业规模化整体水平、工艺手段和装备等方面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劣势。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从事一般性高新产品的生产和贸易,进行着较低层次的重复性经营竞争。名牌产品不多,特别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前沿水平的品牌产品。设备老化严重,技术水平低,庞大的存量资产和巨大的规模潜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人才流失严重,高级人才匮乏。 大西安都市区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工业体系较完备,以机械、电子、轻工、食品、有色金属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一批名优产品为龙头,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是颇具实力的工业基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较快,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 大西安都市区的综合竞争力列第九。2002年,大西安都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0%,列第七位;经济总量、出口规模、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均列第九位。 大西安都市区人口集中度高,人口素质也相对较高。旅游资源和科技优势明显。城市群内部层级较为明显:西安同时具有全国、大区和省域意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汉中等为省内地区中心,城市间产业职能较为明确,产业结构在一级层次存在趋同性,在二级层次存在互补性。 但关中城市群的未来发展面临水资源紧张的难题,大量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需求将成为关中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与城镇建设用地的矛盾也较为突出,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生产效率较低。而且,由于城市体系断层,缺少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作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三 世纪展望:九龙齐飞 国家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竞争力决定的,而经济竞争力则来自于国际性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而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则离不开大城市或都市区的区位、金融、人才等综合条件。我们要从国家竞争力的高度,用务实的态度全方位促进都市圈的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抓住入世后政府职能转换、地方保护主义淡化以及跨国资本迅猛涌来等机遇,提升城市的资源聚集和经济辐射能力,加速培育真正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都市区。 大台北都市区闽台经济区 大台北都市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消除“台独政治”劣根性,加强两岸合作,尽快实现三通和统一,务实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使台北都市区的经济发展如同香港一样拥有更牢固的基石。 要摒弃所谓的台湾经济“全球布局战略”,正确处理两岸经贸关系,充分看到产业向祖国大陆地区转移为台湾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的机会和条件。随着闵东南工业化进程的提速,其与台湾经济的对接能力将会逐步增强,台湾省完全可以利用此契机参与到与珠三角、长三角、京三角的分工协作体系中来。 其次,要逐步改变高科技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向多元化方向推进,突破电子信息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则需要向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和行销层次提升。 大香港都市区 大香港都市区的未来发展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加强合作,推进一体化进程。广东与香港、澳门的合作需要结合三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一起进行,今后向世界推介的是一个大香港都市区。在加工制造业中心的基础上,大香港都市区要前瞻性地统一设计自己的城市和产业形态,使自己早日成长为创新中心和产业集成中心。就产业选择而言,可以统一规划发展海洋及资源产业、生态及食品工业、机械制造业、商旅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等产业板块。 其二,要协调香港现代服务业和内地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与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亚太服务中心、现代科技知识信息集成转化中心和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的功能,与此同时,努力建设深圳转化创新中心、东莞创新应用中心和广州研发、集成中心等。 其三,加快发展科技与文化。大香港地区科技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极不均衡,广东各城市地区需要加大科技与文化投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续而强有力的支撑。 大上海都市区 突破行政界限,走向大都市圈经济,这是大上海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大上海可以以畅通的水陆交通为载体实现基础设施联动,以商品和要素流动为基础实现市场联动,以跨地区企业集团为龙头实现企业联动,以协作分工、优势互补为原则实现产业联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高级化发展,把该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和对外开放的基地。 大北京都市区 大北京都市区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各城市地区要素禀赋互补性和产业结构差异性的现实。在未来,各成员可能都需要切实采取措施,进一步开展经济合作与交流,实现区域优势互补, 协力创造资源整合一体化、经济分工合理化、要素配置层次化、产业培育有序化、利益分配规范化的良好局面。 在加快改革推进市场化的基础之上,理想的大北京都市区建设重在创建“繁荣看京津,实力看河北”的区域联动型产业结构。为此,各城市均需明确自身的产业功能定位:北京,建构适应首都经济比较优势、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己的经济能级,早日跻身国际化大都市行列;天津,加强港口优势,以对外贸易和轻型工业加快现代化;河北各城市则可以在夯实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发展一部分不适合于大城市地区的新兴产业,以制造业、高效农业、生态产业为主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结构。 大青济都市区 大青济城市群的未来发展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在功能错位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群结构。 其一, 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与日本和韩国的经贸往来。其二,调整、优化大城市的产业结构。济南、青岛两大城市应根据市情,不断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开发利用资源。工业中心青岛应尽快向高、精、尖的新兴产业转变,发挥智力密集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济南可以凭借省会条件和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等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和培养对内、对外服务能力。其三,合理布局产业,提高城市体系综合效益。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抬高门槛,大、中型项目在原则上应尽量安排到低层级的城市去发展,逐步引导人口和产业在中小城市集聚,培育合理的城市体系。 大沈大都市区 沈大都市区的未来发展需要强调两点。 其一,加快改革,依托市场手段整合资源。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是重头戏。沈大都市区体制不够灵活,未来需要加快改革,要在改革过程中依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整合该区域的资源,提升区域优势。 其二,要重视和充分发挥沈阳与大连在城市群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积极融入东北亚经济圈。通过完善城市功能,加快金融、商贸、交通、信息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升级换代,沈阳和大连可以推动整个都市圈参与国际分工,从而确立沈大都市圈在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实现区域经济共同繁荣。沈阳要立足省会、交通枢纽等综合优势,大连则要积极实施外向牵动和口岸经济战略,充分发挥自身在区域内的市场、融资和先导示范作用,为都市圈内城市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为整个都市圈的发展开拓、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成渝都市区 成渝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主要集中于两点: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的高技术产业;利用高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以柔性生产推动军工改造。扶持中药现代化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可以有力地支撑成渝地区工业经济结构的提升。同时,注重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柔性和敏捷化制造装备,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改进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为此,成渝地区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其一,加快整合成都与重庆,使成都与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成为一条巨大的增长轴线,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单个增长极所不具有的整体性功能。 其二,进一步改革体制,特别是科技管理体制,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通过改革逐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协作机制,整合科技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健全风险投资运作机制,依靠投融资体制的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信息化、投融资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中介服务为重点的高科技产业支撑体系,建立以高科技产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