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4页
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通过与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约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企业家队伍深度调研,我们对企业家现状和特点作了详细调查分析,找准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推动企业家建设工作扎实开展提供了指导方向。 1 、企业家群体现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经过社会各界多年的持续关怀和自身的不懈奋斗,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队伍日益壮大,素质能力持续提高,社会贡献突出,主要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队伍日渐发展壮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474家,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2倍多;其中工业企业860家,建筑企业214家,批发零售企业400家,均比“十五”期间有较大幅度增长。在企业家任职时间长度中,5年以下的占37.8%,6-10年的占32.5%,11年以上占29.6%。任职时间10年以下占到70.3%,新锐企业家占据绝对优势,为我市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优势人力资源支撑,企业家队伍日趋壮大。 二是年龄结构逐步优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30岁以下占3.3%,31-40岁占22.1%,41-50岁占47.9%,51-60岁占18.6%,60岁以上占8.1%,其中50岁以下中青年企业家占到了总人数的73.3%。老一代企业家在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青年企业家已迅速成长,大显身手,成为全市企业的中流砥柱。 三是知识层次明显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拥有全日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到3.2%,拥有大学学历的占到47.4%,中专及技校学历的占21.5%,高中及以下占27.9%。企业家后续不断通过学历培训方式提升知识水平,在职教育中取得硕士和博士学历的占9.6%,大学学历的占到34.7%。 四是经营水平不断增强。全市企业家驾驭企业、推动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9家,9家企业入闱中国企业500强,17家企业入闱中国制造业500强。13家民营企业入围全国500强,占全省的30.2%。在企业家群体中,高级职称的占到19%,中级职称占到47.4%,中高级职称合计占66.4%,企业家的高技能优势带动形成了我市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集群基地。 五是社会贡献位居全省前茅。企业家对全市的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2年全省纳税百强排行榜中,我市有9家企业在列,上榜户数列全省第三,仅次于济南市和青岛市。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双双如破万亿元大关,跃居全省第四位。利税和利润总量连续5年列全省首位。 2 、企业家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在企业家队伍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凸现,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规模上看,企业家队伍数量总体上偏少。我市前绝大多数企业在产业分布上还属于传统产业的企业,新兴的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企业比较少,高端人才积聚的功能相对较弱,以工业企业为例,我市规模企业860户中高新技术企业才88家。企业家队伍总量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全省其他地市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占全省的2.2%,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能振兴一方经济的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二是从层次上看,企业家文化素质总体上偏低。在学历上,全市企业家全日制和在职研究生以上学历合计才占12.8%,中专及以下占49.4%;在职称上,初级或无职称的合计占据35.6%。硕士以上学历仅占八分之一,中专以下、初级或无职称的人员占比都比较高。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从机制上看,企业家队伍建设体系还不够健全。目前尽管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够健全,对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还找不到有突破性的抓手,企业家队伍之间的流动壁垒还没有打通,人才市场服务机制还不够健全,社会配套住房、医疗、居住软环境等服务还不到位,企业家薪酬制度吸引力不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优秀企业家施展才华,也影响了高端人才的引进。 3、 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建设黄蓝经济区,实现“两个率先”,关键是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明显产业特色的优势企业,归根结底是要有一支推动这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应在教育培训、平台建设和优化环境机制上下功夫。 3.1 以教育培训为抓手,提升企业家素质能力 一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议成立企业家教育培训中心,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以及本地专业人士组成一支“菜单式”的培训师资力量,主动寻求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结合企业家培训“订单式”需求,不断强化企业家学习培训,既加强经济学、管理学等共性化培训内容,又注重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个性化培训内容。二是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企业家后备人才信息库,将后备人才管理列入企业发展规划中,实行动态管理,强化专业理论、实践技能的提高,形成企业家队伍的“梯队”结构。三是破除人才流动壁垒。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优化软环境、舆论引导等途径,引进全国500强企业、大型外资企业来我市创建实体,发挥其强大的人才集聚效应,吸引全国优秀人士、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我市紧缺的优秀人才到经济建设一线创业发展,努力使他们成为一支新的企业家队伍后备力量。 3.2 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推动企业家快速集聚 一是建设专业人才市场。强化人才市场对企业家的信息搜寻、咨询推荐、职业培训等功能,加快组建企业家人才市场,建立企业家业绩档案,全面记录企业家经营业绩;成立企业家资质评价中心,逐步推行企业家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做好人才“开放带动、接轨高端”文章,发挥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园、特色产业带等阵地优势,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通过举办现场人才交流大会和网上人才交流大会,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探索成立猎头公司。以我市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猎头公司为纽带,主动接受周边大城市人才高地辐射,协助企业引进急需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思路。注重把招商引资活动和招才引智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吸引外地企业家来我市投资实体,力求引进一个项目,带进一批管理、科研等拔尖人才。创优条件,对柔性流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全方位、社会化、一条龙服务,创造集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良好条件。 3.3 以优化环境为重点,促进企业家创业发展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组织开展“企业家论坛”、“企业家活动日”等活动,并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的创业事迹,精心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注重关心激励。主动关心企业家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聘请全市优秀的企业家作为年度政府事务顾问,参与有关经济、社会等政策制订,参与重大经济活动。对入选的优秀企业家提供一条龙的健康医疗服务,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地位”。三是优化外部环境。在土地使用、税收、职工住房等方面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保障。高标准完善生活休闲设施,选择合适地块建立高级人才别墅区,吸引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来安家落户、创业发展。 新时期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企业家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资源。培养和造就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创新的优秀企业家和以他们为核心的企业家团队,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丹阳市委组织部积极发挥组织优势,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坚持“工业强市、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苏南强市”目标,创新内容、拓展形式,对新时期如何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之需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近年来,我们通过数据统计、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以及实地调研75家销售超5000万元的企业发现,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才能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开拓进取的企业家队伍。丹阳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壮大又与企业家的思维、理念、能力等息息相关。目前,丹阳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粗放式经济扩张冲动诱导性强,传统产业发展空间逐渐萎缩。制造业是丹阳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根本支撑。在当前发展难度加大,发展要求提高的新形势下,面临着众多“成长烦恼”,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区域经济要转型升级,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端化和特色产业品牌化。要坚持比较优势和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不断放大和集聚产业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碳纤维、高温合金等重点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一批引领丹阳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需要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的优秀企业家来推动。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需要规模以上企业发挥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技术中心和能够带动辐射全市整个行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传统行业尽快转型。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发展之路,需要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牵头,共同打造专业品牌基地和集体商标,形成以品牌为纽带的分工协作体系,提升全市经济中品牌的竞争优势。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关键要依靠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以他们为核心的企业家团队。 二是企业持续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队伍。一方面,企业普遍存在“选谁接班”的现实困惑。丹阳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大都创业于改革开放之初,实地调研的75家企业“一把手”平均年龄为51.2岁,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6人,仅占8%,50岁以上的49人,占65.3%。企业家的年龄已经偏大,体力精力不再充沛。由于民营企业的产权特质和“子承父业”的文化传统,特别是现阶段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难以避免,企业家多选择子女作为“接班人”。但是,子女能不能接好班是企业家的普遍心病。担心后继乏人,有的企业甚至该上的项目不上了,该抓的市场机会不冒风险了,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企业普遍存在“人才难留”的求贤难题。我们调研的75家企业共从外地聘请了439名管理和技术人才,其中有131人在企业高级管理岗位。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以企业“一把手”为核心的企业家团队建设十分关键。由于丹阳是个县级市,学习、生活和社交环境与大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劣势,难以为他们提供个人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机会,客观上存在外地人才难留的情况。而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企业又迫切需要引进外地人才,为外来人才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是企业竞争力提升需要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企业家队伍。一方面,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企业家自身普遍存在着“知识更新”的迫切需求。在调研的企业中,我们发现企业家的文化程度虽然差异明显,“一把手”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4人,仅占18.6%,但学习的意识普遍强烈。这些企业家尽管在长期经营企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但是,面对全球化的现实,企业的竞争正在跨越区域和国家的界限,国内企业直接面对的是日益激烈、残酷的跨国公司和特大型企业的竞争,企业迫切需要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迫切需要依靠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资本运作等手段应对竞争,快速做大做强,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造就一批学习型、知识型的企业家队伍。另一方面,当前企业正处在快速裂变、优胜劣汰的阶段,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资金、自主创新等发展瓶颈的制约,这些困难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一时难以解决,必须要由政府搭台,采取切实举措解决企业难题,把单个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为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把行业的竞争力提升成板块的竞争力,建设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团队,共同面对国际国内变化的新形势。 二、引导企业家成长成才是打造优秀企业的必由之路 面对以上这些制约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丹阳市委组织部充分发挥人才工作和培训工作牵头抓总的作用,按照“政治有地位、成长有平台、队伍有梯次、政策有扶持、发展有动力”的“五有”标准,全面提升企业家的发展理念,集聚企业家的发展能量,促进企业家团队的成长成才。 一是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展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影响力。对照条件,推荐企业家参加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选举,全力支持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各级劳动模范推荐评选中给予企业家一定名额。建立企业家表彰激励机制,坚持每两年评选一次全市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大力宣传企业家创业创新的典型事迹,形成了“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有力促进了企业家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一大批有思想觉悟,有文化水平,有奉献意识的优秀企业家登上了参政议政的大舞台。目前,全市企业家中有各级党代表105人,人大代表100人,政协委员75人,劳动模范59人。 二是搭建成长平台。2006年,我们根据企业外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日益增多的实际和培育企业家人才的需要,组建了“丹阳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吸收纳税五十强企业负责人、“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外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定期举办财富论坛、企业家沙龙等活动,每个季度专门聘请国内经济学教授、知名专家等开设讲座。俱乐部自组建以来,已经邀请了温元凯等25名教授举办了宏观经济形势、中小企业资本运作、品牌之道等专题讲座。组织开展“丹阳企业家高校求知行”活动,与高校、党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合作,成立32所高校人才引进基地,建立全国性的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就企业普遍关心或急需解决的课题,每年选择一所高校举办研修班,组织企业家进行集中培训研修。去年以来,我们在南京大学举办了“资本运作与公司治理”和“企业竞争力”高级研修班,112名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加了培训。鼓励企业家到高校学习,出资40万元奖励4位在南京大学攻读EMBA的企业家。 三是打造队伍梯次。组织实施“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工程。我们力争通过企业家培养,实现规模企业的扁平型向立体型转变,到2012年,实现销售超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以07年为基数每年增长一倍的目标。在企业家队伍培养中,我们重点选拔三类对象:1、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正在成长的企业接班人;2、20世纪90年代以后崭露头角的创业者;3、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系统经营管理知识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通过推荐选拔,我们先后确定了120名“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从市人才基金中专门划拨100万元,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培养深造、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到现代化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努力为他们创造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企业运作模式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把握市场的能力。目前,已有15名“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接过了父辈的帅印。丹阳市精密合金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柏方接管企业后,主动与“两院”院士合作,引进海归博士团队,共同研发的高纯度镍基高温合金钢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江苏圆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郭卫东接任董事长后,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公司被国家商务部和发改委确定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 四是强化政策扶持。培养企业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了引导企业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我们一方面说服引导企业家重视人才、科技、品牌建设工作,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先后制定了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定:给予企业引进的博士生每人每月2000元、硕士生1000元的生活津贴。设立以1000万元为基数,并以高于当年财政收入10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的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给予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企业30万元奖励、国家免检产品20万元奖励、省级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10万元奖励。2007年,我市有1个企业销售突破100亿元,2个企业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3家企业成功上市,13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品牌。 五是增强发展动力。注重引入外来企业人才,形成本地企业家和外来企业家良性竞争、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成立丹阳市海外留学人才工作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海归创业创新人才的实施意见,对来我市创业的“海归”人才提供60-3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给予10-30万元的住房补贴,对特别优秀还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成立3亿元规模的江苏丹凤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占地1500多亩的丹阳市高新技术园区和丹阳市国际生物工程科技创业园等,园区3年内免费为海归创业人才提供2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和100平方米的住房居所。组织实施了“百名高层次海归创业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力争在5年内引进100名高层次海归创业创新人才。先后组织12个考察团赴欧洲、澳洲等科技发达国家举办科技与人才合作交流活动,与200余名“海归”人才面对面进行交流;举办2008丹阳海外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洽谈会,邀请30位海外人才来丹阳考察洽谈。每年举办优秀海归人才评选活动,设立“优秀海归创业创新人才奖”,并实行海外人才技术成果入股投资,把海归人才个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在一起。目前,丹阳市有2个海外博士团队、9个留学生创业团队、3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150余名海外人才落户创业。 三、深化企业家团队建设是服务科学发展的长效之举 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加强,拓展了企业家的视野,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推进了丹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主要工业指标增幅达到了10年来甚至15年来的最高水平;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25家,超过历年总和的三分之一,总数达95家;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工业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超过“十五”期间总量的一半;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3家企业先后上市,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6家,2008年有望达到10家。成绩的取得固然令人欣喜,但是,如何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健全完善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培育和打造一支适应区域产业特色、不断创新作为的新型企业家团队,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要进一步明确新型企业家团队建设的战略定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已经表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今后,我们将积极引导企业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企业品牌建设、科技创新、资本运作等战略,不断研究时势大局,战略定位企业未来510年的远景目标,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的力度、拥有品牌的广度和资本运作的深度。不断通过对企业家的培养和教育,引导企业家转变发展方式和理念,促进企业由原来注重外延式的做大规模,向注重人才、科技创新、品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等内涵式的发展跨越。引导企业逐步由资源消耗型向节能环保型经济转变,实现企业发展的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低耗能,增强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支持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平台,促进新品开发和技术储备,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积极引导企业家在提升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创新和风险意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培养世界眼光和社会责任,带头支持新农村建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努力反哺社会。 二要进一步营造企业家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在总结我市资本运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专门设立丹阳市企业资本运营工作办公室,协调管理全市企业上市工作,制定完善关于进一步鼓励企业上市的政策意见,对准备上市企业,免除产权交易、资产变更等相关费用;对上市的企业,一次性按募集资金的5%进行奖励,奖励所在镇或企业主管部门10万元,以此鼓励更多的企业上市,真正形成资本市场的“丹阳板块”。健全完善丹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等文件,引导企业家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和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支持基础技术研究、鼓励前沿技术探索;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优势产品,不断提升全市“产业、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继续引进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育和打造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领军人才。深化“百企创新、百品培育”的“双百”工程,依托科技创新基金,对一批重点品牌项目进行扶持。继续完善丹阳市“十一五”名牌战略实施纲要和一系列配套性政策措施,优化品牌发展环境;采取培育、扶持、保护、激励等措施,不断提高品牌企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 三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家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在总结企业家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整合培养企业家的三个平台,明确各自的新定位。将把“丹阳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平台”,重点为企业家、高管和专家之间提供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渠道,并就一些涉及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发展趋向性专题开展研讨和交流;将把“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工程”作为一个“基础性平台”,着重于发现有潜力的企业管理人员,建立“新一代企业家”数据库,每年根据全市企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充实和调整,跟踪培养;将把“丹阳企业家高校求知行”活动作为一个“拓展性平台”,围绕企业在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科学发展方面的要求,发掘和针对大家关注和需要解决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等难题,每年选择一个专题,聘请专家学者对企业家进行系统的专题培训和研讨交流。同时,在企业家培训内容和形式方面,进一步创新和更新,全面实施分类培训。对于目前处在一线的企业家,将着重培训企业发展战略、用人和授权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将着重加强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训,使他们的观念实现从父辈创业时的解决温饱、发家致富向实现人生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转变;对于企业外聘的高管人才,将着重加强在综合管理能力、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管理企业的能力,切实防范职业经理人道德风险。关于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思考与建议 “十二五”是湖州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阶段,是“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重要时期。要“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十大特色产业生态工业园、一批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为此,我们就湖州市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些调研,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供领导参考。一、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基本思路高素质的企业家,其共性的特征可概括为:富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战略眼光和英雄主义情怀,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和辐射效应并能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具体地说:在经营管理上,能够运筹帷幄,接轨国际,决胜于千里之外,掠城占地;在产品科研开发上,不但能够紧跟国际上先进技术发展趋势,还善于做好结合的文章,在国内加以应用推广,发展一流产业;在团队建设上,能够凝聚一支队伍,促进一流人才,打造高绩效的一流团队,形成“核心”。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重大意义。一个城市,真正支撑它的不是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马路、漂亮的绿地,而是那些创造财富、集聚人才、容纳就业的一家家企业。企业作为提升我市综合实力的主要单元,其企业家队伍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带动、辐射作用。实践证明:一个企业家就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而一支企业家队伍,就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方针指引下,我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一大批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在全市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依托。企业家群体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国家的振兴靠企业,企业的振兴靠企业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与地区的强大,首先是因为企业的强大;而企业的强大,必定是因为有一个伟大的企业家群体。一个企业家,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一批企业家,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家的水平,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企业家的素质,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企业家的地位,决定着国家和地区在更大范围内的地位。企业家群体正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市要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培育“超100亿元企业10家、50-100亿元企业10家、20-50亿元的企业20家、10-20亿元企业40家;上市企业30家”的目标,必须改变目前缺少著名大企业和大企业家群体的现状,打造一支战略型、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企业家队伍。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加大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力度,打造适宜企业家成长创业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工作环境,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规模庞大、梯度合理,能够引领创新创业、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构建具有湖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布局集聚化、产业发展低碳化、产业竞争高端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具体目标。围绕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以规上企业为重点,龙头企业为引领,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培养引进一批善于现代经营管理、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引领我市产业优化升级的具有世界眼光的战略企业家。造就百名政治品德好、开拓创新能力强、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和优秀职业经理人。力争到2020年培养出国家级优秀创业企业家5名以上,省级优秀创业企业家50名以上,市级优秀创业企业家120名以上。通过实施“三个一批”优秀企业家建设工程,力争到2020年,培育10名领军型企业家,扶持100名成长型企业家,资助1000名初创型企业家;通过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到2015年,80%以上的规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较为系统的现代经济、管理、法律、科技等知识培训;通过扩展网络教育学习平台,到2015年,80%以上的规模企业高层纳入湖州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网络学院学员之列;通过实施企业管理创新“5123”工程计划,在全市树立100家企业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推进200家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3000名企业高层通过精细化管理知识专业培训。二、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对策建议按照湖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及湖州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市企业家队伍现状,现提出强化政府推动,多方创造条件,促进高素质企业家成长,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具体对策与建议:1、加强“航母”大企业培育,实施百名企业家境外培训工程。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突破口,以现有龙头骨干企业为基础,注重100亿以上,50100亿,2050亿 “航母”大企业的培育。通过企业联合、重组、兼并,推进企业规模膨胀,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融资能力好、由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大企业、大集团。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世界500强企业。有了“航母”企业,就能提高高素质人才的依附程度,就能有效推进载体与人才的有机结合,吸引海内外优秀企业人才集聚,有利于造就一批“舰长”。在此基础上,实施百名企业家创新培训工程,选拔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到国外培训。把选送出国培训作为对企业家最大的奖励,每年由政府出资,组织列入上述规模企业、上市公司、科技成长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后备人才,分批分类赴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通过对当前世界最前沿的创新与全球化知识及案例的集中学习和开放式的考察,以全新理念的洗礼让企业家们拓宽视野、找出差距,明确发展思路,以培养出一大批职业化的具有杰出才能和团队精神的企业领军人才。2、增强激励制约手段,开展“风云湖商”评选活动。加大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市工业发展扶持资金每年按一定比率递增。对社会贡献大、群众口碑好的企业家,政府通过重奖、土地优惠、税收返利等激励手段,给予企业家充分的肯定。提高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的政治地位,聘请优秀企业家作为政府经济参谋顾问,参与有关经济政策制订,出席重大经济活动等。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家考评制度,完善优胜劣汰制度,惩罚素质低下、经营不善的企业家,以提高企业家队伍群体素质。开展“风云湖商”评选活动,在以往评选优秀创业企业家活动的基础上,选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湖州报业集团、湖州电视台、湖商杂志联合评选“风云湖商”。把“风云湖商”的评选纳入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设立优秀企业家大讲坛,CEO访谈专栏等,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精神。在全社会极力营造“争当优秀企业家光荣、成就优秀企业家有功”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尊重企业家,处处爱护企业家的氛围。3、发展社会支持体系,倡导推进职业经理人机制。目前,湖州有一些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开始摆脱家族管理,聘请优秀的职业管理者走上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这既是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的一个反映,又有助于民营企业家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应大力倡导民营企业家的职业化建设,抛弃民营企业所有者必然是企业管理者的狭隘观念。发展社会支持体系,积极推进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职业化空间。努力探索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有效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职业经理人资质、业绩评价机制,搭建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选用、引进、评价、推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与长三角兄弟城市接轨的人才资源共享体系,创新公共服务方式的相关政策,完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长期居留、出入境、税收、保险、职称评聘、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具体办法,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纳入规范化、职业化轨道,让民营企业家的素质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让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催生更多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4、打造三大平台,多途径全方位培养企业家。一是打造政府与企业合作平台。市领导、机关部门与全市明星企业和优强企业挂钩结对,对重点骨干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服务,对优势成长型企业实施“聚焦服务”。二是打造学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与进一步加强与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了产学研联盟。通过开展新的产学研合作,让更多的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为湖州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智力支持。三是打造企业与企业合作平台。依托知名国际咨询委员会,加强企业家及企业家后备人才与世界著名企业高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5、实施“常青藤”工程,顺利完成新老传承交替。民企新生代的成长关乎民企的未来,更关乎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新生代已进入交替阶段,我们必须非常重视民企新生二代的培养,要建立起优秀企业家后代、重点骨干企业接班人的培养信息库,制定长远培训规划,将他们的教育管理列入市工业企业发展规划,通过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企业挂职锻炼和本市优强企业内部任职、与机关干部交流等形式促进传承人的快速成长;设立企业接班人教育培训的专项基金,纳入到每年的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为民企新生代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设置专门岗位压担锻炼,营造有得民企新生代脱颖而出的氛围;引导原生代更加放手培养,宽容失败,到基层、到艰苦的岗位实践,促使民企新生代不断成长和成熟。真正使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政策上落实,制度上保证,资金上保障。6、健全五大机制,从制度上保证高素质企业家的打造。形成培养湖州企业家的“五大机制”,从制度上给予落实保证。帮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树立“企业家是功臣,投资者是上帝、纳税人是衣食父母”的意识,强化“工作就是支持,责任就是保护,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切实减轻企业家负担,让企业家从繁杂的会议中解脱出来。加大企业运行监控力度,及早发现、及时处置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完善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加大涉企政策宣传力度,通过企业家论坛、银企座谈会、联谊交流会等形式,了解企业家心声,在银行放贷、政府资金和资源配置上予以扶持;培训机制,建立起以企业需求为内容,资格培训为主体,市场培训为导向的培训教育体系,借助湖州师院资源,筹建“湖州市企业经营管理学院”,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措施,把“湖州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网络学院”纳入市委组织部管理体系,加强宏观指导,继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与知名院校、知名企业的研修合作,加快他们知识更新速度;引领机制,加强企业家诚信建设,树立企业诚信典范,引导企业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激励机制,通过给予精神荣誉、物质奖励、政治待遇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保障机制,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等方式,增强企业家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江苏省镇江市委常委、丹阳市委书记 李茂川企业是区域发展的支撑,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近年来,我们把企业家队伍建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四有”的要求促进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促进又好又快发展。1、让企业家政治上有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展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影响力。对照条件,推荐企业家参加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选举,全力支持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各级劳动模范推荐评选中给予企业家一定名额。建立企业家表彰激励机制,坚持每两年评选一次全市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大力宣传企业家创业创新的典型事迹,形成了“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有力促进了企业家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一大批有思想觉悟,有文化水平,有奉献意识的优秀企业家登上了参政议政的大舞台。目前,全市企业家中有各级党代表105人,人大代表100人,政协委员75人,劳动模范59人。2、让企业家成长有平台。2006年,我们根据企业外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日益增多的实际和培育企业家人才的需要,组建了“丹阳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吸收纳税五十强企业负责人、“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外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参加,定期举办财富论坛、企业家沙龙等活动,每个季度专门聘请国内经济学教授、知名专家等开设讲座。俱乐部自组建以来,已经邀请了温元凯等25名教授举办了宏观经济形势、中小企业资本运作、品牌之道等专题讲座。组织开展“丹阳企业家高校求知行”活动,与高校、党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合作,成立32所高校人才引进基地,建立全国性的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就企业普遍关心或急需解决的课题,每年选择一所高校举办研修班,组织企业家进行集中培训研修。去年以来,我们在南京大学举办了“资本运作与公司治理”和“企业竞争力”高级研修班,112名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参加了培训。鼓励企业家到高校学习,出资40万元奖励4位在南京大学攻读EMBA的企业家。“教育是对企业最有效益的投资,培训是对企业最有力度的支持,知识是对企业最有价值的礼物”已逐步成为丹阳企业家的普遍共识。3、让企业家队伍有梯次。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人才强市”战略,组织实施“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工程。我们力争通过企业家培养,实现规模企业的扁平型向立体型转变,到2012年,实现销售超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以07年为基数每年增长一倍的目标。在企业家队伍培养中,我们重点选拔三类对象:一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正在成长的企业接班人;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崭露头角的创业者;三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系统经营管理知识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通过推荐选拔,我们先后确定了120名“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从市人才基金中专门划拨100万元,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培养深造、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到现代化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努力为他们创造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企业运作模式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把握市场的能力。目前,已有15名“新一代企业家”培养对象接过了父辈的帅印。丹阳市精密合金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柏方接管企业后,主动与“两院”院士合作,引进海归博士团队,共同研发的高纯度镍基高温合金钢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江苏圆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郭卫东接任董事长后,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公司被国家商务部和发改委确定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4、让企业家创业有政策。培养企业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了引导企业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我们一方面说服引导企业家重视人才、科技、品牌建设工作,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先后制定了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加快引进高层次海归创业创新人才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定:给予企业引进的博士生每人每月2000元、硕士生1000元的生活津贴,对引进的高层次海外创业人才给予100-300万元的扶持资金,10-30万元的住房补贴。设立以1000万元为基数,并以高于当年财政收入10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的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优势产品。制定了鼓励企业上市的政策意见,对准备上市的企业,免除产权交易、资产变更等相关费用;对成功上市的企业,按募集资金的5%一次性予以奖励。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给予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企业30万元奖励、国家免检产品20万元奖励、省级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10万元奖励。2007年,我市有1个企业销售突破100亿元,2个企业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3家企业成功上市,13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品牌。近几年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成效,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上。2007年,全市主要工业指标增幅达到了10年来甚至15年来的最高水平;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25家,超过历年总和的三分之一;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工业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超过“十五”期间总量的一半;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3家企业先后上市,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6家,今年有望达到10家,资本市场的“丹阳板块”正在形成。同时,一大批优秀企业家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主动回报社会,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市党员企业家迅速行动起来,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1万元以上的达14位。特别可喜的是,我市企业家的观念正从发家致富向实现人生价值、承担社会责任转变,创造百年基业、保持企业长青正在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将为我市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共栖霞市委 栖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2011年2月22日) 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财源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进一步激发企业经营者创业潜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赶超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财源建设为主线,把支持干事创业、推动科学发展作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做到引进和培育、扶持和激励、考核和奖惩并重,广开渠道吸纳人才,打造土壤促进创业,形成氛围竞相发展,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保证。主要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实现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企业经营管理者纳入人才建设管理规划,充分发挥组织、编办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相关部门配合联动,搞好培养、引进、储备,凝聚各领域优秀人才;对优秀人才做到政策上支持到位、工作上服务到位、政治上关怀到位、生活上照顾到位,为企业家干事创业创造最有利的环境。 -坚持总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普遍加强企业经营者培训、储备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优秀人才,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快培养一批行业性、区域性企业领军人物,形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梯次结构布局;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标准制定和工作要求上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培养造就一支符合本地实际和产业定位的企业家队伍。 -坚持实用实效、注重贡献的原则。企业家队伍建设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现状相结合,在政策措施上出实招求实效,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在目标目的上体现财源建设主线,把地方财政贡献大小作为企业家评选的基本标准和依据,通过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公平公正、进退有序的原则。在企业家培养、评选、待遇等方面实行阳光政务,按标准和程序规范运作,做到公开透明,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对企业家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监督约束和淘汰退出机制,使企业家队伍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任务目标。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在全市形成尊重爱护企业家,支持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服务机制;全市企业家成长环境日益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明显增加,结构更加合理,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引领全市经济发展、在烟台和省乃至国家有重要影响的优秀企业家,形成支撑栖霞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到2015年底,通过企业家队伍建设,带动一批企业上档升级,全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0户,其中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10户,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年纳税过千万的企业30户,其中过5000万元的企业15户,过亿元的企业5户;有5户以上企业进入烟台市百强企业。二、企业家的评价标准和产生办法3、评价标准。一是绩效评价。主要依据对地方财源建设的贡献大小进行评价,企业当年入库地方工商税收300万元-1000万元的,作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评选的基本标准;企业当年入库地方工商税收超过1000万元2000万元的,作为“优秀企业家”评选的基本标准;企业当年入库地方工商税收2000万元以上的,作为“功勋企业家”评选的基本标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绩效标准可作相应调整。二是能力评价。个人具有较高的科学决策能力、组织驾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国际竞争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破解难题能力,并积极付诸实施取得突出成效,在国内同行业或烟台市以上范围有一定影响。三是社会评价。个人执行政策守规、经营管理守法、廉洁自律守纪、公平正义守信,班子团结带头好、职工权益维护好、企业文化塑造好、社会责任担当好、文明新风示范好。4、产生办法。一是申报,本意见“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评选适用于依法注册在栖霞的工业、流通、旅游企业及总部设在栖霞的建筑企业,每年年末由经信局、中小企业局、商务局、旅游局、住房建设局依据上述标准,组织填写企业家申报表,明确申报企业家称号等级,附2000字以内的个人业绩材料;二是初审,由市委组织部会同经信、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安监、环保、计生、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