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技术学校项目的目标任务和作用_第1页
中小学教育技术学校项目的目标任务和作用_第2页
中小学教育技术学校项目的目标任务和作用_第3页
中小学教育技术学校项目的目标任务和作用_第4页
中小学教育技术学校项目的目标任务和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中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电化教育办公室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现代化而设立的,于1997年开始启动。在实验学校中开展“教育技术现代化实验项目”(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xperiment Project简称 NETE1000)。教育部在1997年确认443所实验学校,2002年确认第二批实验学校。前后两批共确认了961所国家级实验学校。八年来,全国实验校在不断完善、发展,在信息化环境建设、现代教育资源建设、现代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方面,在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本演讲将简要介绍项目的实施情况。.一、项目背景人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中小学校如何学与教,关系到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接轨的大课题。中国政府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出了两项重大决定:1九五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根据决定,应用教育技术,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中小学的神圣职责,这为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设立提出明确的目标。2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及任务,并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会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就为我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设立实验学校的目的是要把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程建设成我国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示范工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设立,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研究探索教与学的方法与模式,培养创新人才。使实验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现校校通方面,在利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示范学校。.二、中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试验学校项目的目标教育部在1997年和1993年两次公布了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意见”指出,项目的总目标是: 1.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在全国设立1000所实验学校。(期中,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设立100所左右)。2. 在实验学校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讨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3. 从实验学校中遴选一批示范学校,使其教育技术水平逐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以带动全国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实验学校要实现如下具体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探讨充分利用各种类型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 优化学生的学习资源积极开发各类音像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现代教学设备,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3. 取得一批对教学改革发展教育科学与技术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4. 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5. 建立信息网络系统通过网络系统,加强实验学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开展实验工作的资料与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二、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建设任务对实验学校的任务要求,根据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曾两次提出要求:1997年提出的任务:. 制订发展目标 制订适合本学校的实验工作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确定本校的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力争建设成为本地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和窗口学校,发挥辐射作用。 2. 开展专题研究 根据全国实验学校的课题指南,选择其中一项或若干项课题开展专题研究。也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需要,拟定本地区专题研究项目,结合专题研究进行实验,通过专题研究,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建设现代化教学环境实验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积极地建设好现代教学环境,并从发挥最大效益出发,建立不同功能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有利于开展多种媒体组合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开展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多种学习资源的利用和资源的共享等。. 积极推广、应用、开发各种类型教与学的资源要积极推广应用已审定的教学资源参与统一规划项目的资源开发有条件的实验学校,可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参加统一规划的资源开发项目结合本校实际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根据本校教学改革试验的需要,设计、编制一批具有特色,使用效果显著的教学资源。. 开展教学改革实验认真研究并做好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做好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选择一些学科和班级,结合专题研究,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经充分认真研究搞好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探索试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并注意做好教学评价工作,认真总结经验。. . 培训教师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性培训省市组织的地区性培训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全国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的培训活动,或参加由本地区组织的培训班。有条件的实验学校也可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实验。.2003年,根据我国信息化进程形势的发展,提出更高的任务要求:1. 提高现代教育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探索适合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信息技术基础实施和资源建设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探索全国实验校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以及为中西部地区的学校持续提供实用、好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模式。2、全面提高全国实验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相关人员业务的发展要求实验学校教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就是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和深入研究,促进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实现。探索国家级课程指导下的多样化的地方和校本课程,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落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效,全面提高全国实验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学习能力。4. 积极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学校管理体系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学校管理体系的构建,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形成反映时代内涵、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发展特色,在推进地区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示范作用。5. 继续加强全国实验校工作的评估通过研究并完善全国实验校工作评估的指标体系,建立国家、省级周期性评估、检查和学校经常性自查的机制,全面、持续评价全国实验校工作实施的效果,推动全国实验校工作的交流和发展。.三、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组织管理 1. 设立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简称为全国工作领导小组,由基础教育司、电教办领导,以及有关处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挂靠在国家教委电教办综合处。 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实施的目标及实施方案,确认实验学校;审定实验学校评估标准及评估办法,并组织对实验学校的检查、评估和成果验收。 2. 设立“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主要由教育和教育技术方面的有关专家组成,是实验工作的咨询和业务指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审定有关实验学校研究课题;负责组织重大专题研究,举办相应的专题研讨会。指导实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和软件开发工作。协助全国工作领导小组对实验学校进行评估及成果验收工作。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和省级专家组省级领导组由省级教育主管领导、普教处、电教馆、教研室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省级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省级设立专家组,负责对相应的实验学校工作提供咨询,进行指导,并组织研究研讨活动。4. 实验学校成立工作小组由本校主管领导、骨干教师组成。负责专项实验课题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和实验研究方案,并在学校组织实验实施。5.设立三个教师培训基地全国实验校领导小组先后在广东、江苏、吉林设立三个培训基地,负责培训全国实验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省级全国实验校领导小组要结合当地实验校工作开展的实际和需要,负责组织对全国实验校其他人员的培训;鼓励全国实验校的中青年教师在职学习教育或教育技术类研究生课程。.四、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实验学校重要任务之一1. “九五”期间,实验学校开展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策略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2. “十五”期间,实验学校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中组织了八个专项课题的研究:(1)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验研究(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4)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的实验研究(5)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6)优秀教育资源支援西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研究(7)中小学信息技术比较研究(8)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评价研究实验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主要以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调研法等方法,要求实验法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要进行实验设计(要有实验假设),要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要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要对实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以验证假设。行动研究法要注意五个环节(指: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以何方法为主,以何方法为辅,要结合学校实际和所选课题的具体情况而定。.五、实验学校的效果及其评估实验学校被认定后,为了推动实验学校的工作,确保实验学校能发挥示范作用,全国工作领导小组曾于1999年,组织专家组对各实验学校进行评估,对实验学校进行评估的内容,包括: 1. 实验研究工作2. 教学效果3. 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的建设4. 专题研究成果5. 社会效果通过评估,发现30是属于优秀,40是良好,30情况一般 .2003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实验学校经验交流会,通过评估和经验交流,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取得的效果归纳为:1. 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氛围许多省市实验学校通过建设,构建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如上海全部52所实验学校都实现“校校通”并做到宽带/专线上网。广东55所实验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不仅实现了“校校通”,大多数学校还实现“班班通”和“家家通”。基本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化。2. 强化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实际中应用,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实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推动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如坚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探索整合的方法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广州执信中学提出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以网络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的思路,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开展“自主性”、“探究性”和“协作性”学习模式的教学试验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广东省已把实验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编辑成广东省研究性学习纲要,供其他学校共享。.3. 开发丰富的教学软件,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发挥教学设备和校园网络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广东省于2002年10月,开通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通过教育专用网,免费为全省实验学校和其他中小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除广东省外,其他地区,如江苏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等都分别建立资源丰富的地区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享。4. 广泛开展师资的培训,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获得较大提高例如广东省55所实验学校中,100的教师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90的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应用的培训,40的教师通过教学软件开发能力的培训,提过培训,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应用的能力。各实验学校具有较高软件制作水平的教师,占2530以上。5.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一批新型的教学模式所有实验学校,都分别承担教育部立项课题和省级立项课题,开展不同类型的课题研究,研究以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通过行动研究有效解决本校和本地区的教学问题,如:多元智能与合作学习理论在网络环境下应用的实验研究(上海)基于校园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培养的行动研究(上海)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的行动研究(广东)6. 充分发挥了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学校的辐射作用,各省市采用了许多办法:建立窗口学校,提供示范在先进学校开现场会,在现场开公开课,展示教学软件,交流经验召开校长论坛拍摄电视录像节目,在电视台播放,扩大影响通过评估和经验总结,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1. 发展不平衡 由于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省际之间的不平衡,省内的不平衡,区域内不平衡。而且有些地区的全国实验学校显示度不够明显,还比不上非实验学校和省级实验学校。2.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上,还需要在广泛、深入、有效上下功夫由于总体上,许多实验学校的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