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1页
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2页
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3页
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4页
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2013年8月21日前言 产业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产业结构、产业门类、产业体系、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是衡量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亳州市而言,目前产业门类齐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门类,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遍地开花”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亳州市在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区域产业分工日趋明显的市场大背景下,难以确立予以重点支持的核心优势产业,从而使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分摊到所有的产业部门,形不成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合力,也无法发挥优势产业应该产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因此,有必要梳理亳州市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在准确把握产业升级、产业转型、产业发展潜力、产业附加效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影响亳州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优势产业进行识别和确定。文化旅游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因其讲求的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历史文化的深入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经济关联的广博性、产业融合的多元性,逐渐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青睐和推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甚至成为众多城市实现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亳州市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产业资源发达,具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和产业基础。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旅游开发不到位,导致目前产业体系构建不完整、产品体系不完善、设施体系不健全,没有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对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在产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当前中国文化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与设计,实现对亳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形成特色鲜明、体系健全、产品独特、形象突出、品牌响亮的文化旅游产业,既是推动亳州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核心步骤,更是弘扬亳州千年历史文化、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向产业经济转型的关键内容。基于此,本研究报告以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在立足亳州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长远诉求的基础上,结合亳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与实际,从相对宏观的角度,综合分析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一方面,在对亳州市现有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确立文化旅游产业在亳州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从产业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确定文化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并通过核心项目和产品的支撑,打造亳州文化旅游产业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促进亳州文化旅游产业今后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录一、发展背景11、文化旅游产业概念与特点1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背景33、文化旅游发展政策与经验5二、发展现状与优劣势分析71、发展现状72、产业发展条件143、发展环境164、竞合分析195、SWOT分析236、成功案例与经验借鉴24三、发展目标与战略271、目标定位272、产业地位定位273、阶段目标294、发展战略305、发展路径336、优势资源甄别357、形象定位386、总体布局38四、重点建设区与重点项目策划411. “文化涡河”旅游产业带412、“古都亳城”风貌重建483、“药道亳州”文化旅游区524、“道法自然”养生产品集群创意545、千年酒乡古井酒文化旅游区61五、产业体系建设641. 产业集群建设642. 领先企业筛选653. 重点招商项目67六、实施对策与政策建议721. 实施对策722、招商引资对策72一、发展背景1、文化旅游产业概念与特点(1)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分类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的创作与销售为主要方式,以满足精神需要为目的的经济产业。文化产业兼具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双重特性,导致对文化产业概念的不同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给出如下定义: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按照产品形式划分为三类:一是以生产与销售物态产品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产业,包括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二是以劳务形式销售的文化服务行业,包括戏剧舞蹈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包括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我国将文化产业划分为文化服务及相关产业。文化服务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和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和娱乐服务,以及其它文化服务。文化相关产业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2)旅游产业的概念及特征旅游产业是指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服务行业。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活动作为一种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高级社会消费形式,具有文化产业的精神消费的特征。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构成,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特点,包括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四种类型。其中旅游业作为个人消费服务的核心构成,具有现代服务业“高文化品位、高增值服务、高情感体验、高精神享受”等“四高”消费服务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旅游休闲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群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感悟历史和文化、亲近自然与生态的重要生活方式,是最契合居民需求、具有最大潜在客源市场的产业类型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带动性,与旅游产业相关的行业、部门超过110个,旅游的外延在不断扩展,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旅游消费不仅能直接拉动民航、铁路、公路、商业、食宿等传统产业,也能对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发挥重要促进作用。(3)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关系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类别,旅游产业发展所依托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消费特性使得旅游产业具有突出的文化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内在关系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的文化性和文化的载体性两个方面。文化性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旅游业是经济性的文化消费,也是文化性的经济产业,是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产业。旅游的功能在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促进文明、开启智慧,因此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探寻、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不管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设施,还是旅游服务,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除了有形的物质使用价值的消费,更重要的是无形的文化体验的消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是旅游之魂,是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促进产业升级和完善的重要内容。文化旅游是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发展素质的重要体现方式,是提升城市品牌认知的重要内容。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交通集散中心和人气中心,城市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过去30年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旅游业发展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和氛围、提升城市品牌和形象、强化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城市功能的健全和设施的完善,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杭州、大连、青岛、厦门、昆明、西安、成都等城市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了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尤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流和物流的增加,城市对外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从而容易实现其他相关产业的外延式发展,促进整个城市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带动城市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积极打造“世界城市”,建设国际一流的城市旅游目的地,也是充分考虑到旅游发展对城市建设的积极带动作用。综上,文化旅游产业是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产业,是指以旅游产业的发展要素为基础,充分整合区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历史文化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和业态的完善,实现以历史文化为产品内核、旅游产业发展为支撑推动、带动多产业物流商贸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2、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背景(1)改善民生是我国政府未来工作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善民生成为党和国家政府着力解决的重点内容,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加明确了民生优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旅游产业作为产业规模大、带动系数高、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是实现改善民生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国务院于2009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都给予了充分的指导和说明,尤其提出了“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的任务,指出要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六要素的各个环节和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这就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国家层面上的政策保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保障休闲时间,改善休闲环境,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即将进入全民休闲时代,亳州发展文化休闲旅游的时机已经成熟。(2)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系统提出了我国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旅游产业作为资源消耗少的绿色无烟产业,能够从本质上促进资源环境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从而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尤其随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之间形成密切的关联。(3)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旅游业作为传递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和谐之美的美丽产业,是向世人和国人传递中华之美的最好方式。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各地、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都担负着呈示“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也是构成“美丽中国”完整图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为各地区、各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尤其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优美、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城市和地区。(4)“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主要方向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解决大中城市出现的房价高涨、交通拥挤、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差距越来大等问题;如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乡野文化与居民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是需要考虑和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旅游业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类型,可以通过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3、文化旅游发展政策与经验(1)国家层面在国家层面上, 2009年12月,国务院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 2009 41号)文件,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要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加快发展旅游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切实抓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发展休闲旅游的战略思路。(2)省级层面在各省市层面上来看,各地的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直接体现了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方向和支持力度。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以“调结构、强吸引、增效益”为主线,以“创新、整合、优化、提升”为方针,创新旅游产品、业态、管理体制与机制,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优化旅游功能空间,以提升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北京旅游的国际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山东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则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完善山东特色旅游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经济强省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江苏省在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将战略目标确定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江苏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提出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在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强化政府主导、深化要素融合、突出产业经济、推动做大做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建设全国旅游经济强省、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中部旅游集散中心地。而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为主线,加快推进旅游产品的特色化、旅游要素配套化、旅游设施现代化进程,为提高安徽省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建设高品质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3)主要经验全国多地旅游成功发展的实践表明,政策导向对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政策的制定上,以下几点至关重要:第一,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要在政策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确认。从全国来看,云南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等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都与旅游产业定位的明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从城市的层面上来看,苏州市、杭州市、黄山市、池州市、成都市、三亚市等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与政策中对旅游产业地位的重视有着直接关系。第二,构建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体系,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近些年来,各地各级政府都开始重视旅游产业“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作为指导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在这些纲领性文件中,对旅游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布局、发展重点等内容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和意义。第三,科学完善的旅游规划设计,是保证旅游产业稳健发展的重要条件。做好旅游产业的规划设计,尤其是能够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具有较高战略思考和较强现实可操作性的规划,是需要从政策层面重点关注的内容。第四,优惠的招商条件和政策,尤其是资本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和税收政策,是实现资本融合发展的重要政策保障。全国部分省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表1所示。表1 全国部分省市旅游产业定位相关政策一览表地市名相关政策北京市将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入境旅游者首选目的地、亚洲商务会展旅游之都、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山东省全面落实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 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江苏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江苏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河南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建设全国旅游经济强省、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中部旅游集散中心地。安徽省努力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中部领先,全国前十的旅游强省目标,进一步提高对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旅游业的贡献度。黄山市将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以匹配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格局,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池州市坚持“旅游兴市”战略,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杭州市全面实施旅游全域化战略,构建全域化旅游产业格局,助推杭州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进一步深化旅游国际化战略,实现杭州旅游品质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把杭州初步建设成为“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二、发展现状与优劣势分析1、发展现状亳州市199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以来,旅游业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近三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都在50%以上。国内旅游人从2001年的102.2万人次发展到2012年的934.83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由2001年的5.23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64.29亿元(表2)。入境旅游虽然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已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突破,从2001年的1000余人的接待规模,发展到2012年的2万多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由2001年的33.77万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791.2万美元(表3)。亳州市旅游总收入由2001年的5.25亿元上升到64.79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也由2001年的3.08%上升到2012年的9.05%(表4)。表2 2001年-2013年上半年亳州市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统计表年度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同比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同比增长(%)2001102.240.45.2371.482002106.394.14.89-6.5200385.28-19.83.59-26.62004128.8151.165.7961.252005132.582.85.821.752006152.1814.786.9819.932007188.68248.9828.72008233.7123.8711.1724.392009332.4142.118.2763.12010477.6934.6827.4750.362011719.0550.746.6170.532012934.8330.0164.2937.922013上半年453.0417.2828.4228.67表3 2001年-2013年上半年亳州市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统计表年度入境人数(人次)同比增长(%)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同比增长(%)2001111650.6133.7762.92002143128.2553.1757.4520031378-3.737.66-29.22004193525.756.8751.012005228918.2963.2111.152006281422.977.6722.882007427251.8155.2999.92008579635.67183.9818.482009835244.1283.2553.92010961215.09324.7614.6520111503456.41497.7751.3120122421261.05791.258.952013上半年1173043.31400.2867.62表4 2001年-2013年上半年亳州市旅游总收入及其占GDP的比重年度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 %全市GDP(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20015.2571170.223.0820024.93-6.1180.262.7320033.62-26.6192.921.8820045.8461.33242.272.4120055.870.52652.2220067.0419.932902.4320079.129.3343.272.65200811.324.18404.222.8200918.4763.5431.84.3201027.6849.865025.5201146.9470.38626.657.49201264.7938.04715.659.052013上半年28.6728.92但整体而言,亳州旅游业仍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尤其从区域对比分析的角度来看,亳州旅游产业当前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亳州旅游在安徽省处于下游水平在安徽省的16个地级市中,亳州旅游发展的五项指标(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均排在12名之后,位于安徽省的下游水平,与阜平、宿州、铜陵、淮北不相上下;但与第一梯队的黄山、合肥、池州、芜湖等地相比,差距较大。首先,从国内指标来看,排名前四位的合肥市、黄山市、安庆市、池州市的国内旅游人数都超过了1000万人次,其中合肥市达到2002.69万人次,黄山市达到1749.77万人次,而亳州市的国内旅游人数只有340.34万人次,仅相当于合肥、黄山两市的六分之一左右,从国内旅游收入来看,黄山市超过了100亿元大关,达到143.77亿元,合肥市超过了200亿元大关,达到216.45亿元,亳州市只有18.08亿元,差距巨大(表5)。其次,从入境指标来看,黄山、池州、合肥三市都超过了17万人次,黄山市更超过了79万人次,而亳州入境游客还不到1万人次;从旅游外汇收入来看,黄山、合肥、池州都超过了8500万美元,黄山市更超过了25000万美元,而亳州市只有301.67万美元(表6)。再次,从旅游总收入来看,全省超过87亿元的地市有5个,分别是合肥市、黄山市、池州市、芜湖市和安庆市,其中黄山市旅游总收入159.84亿元,合肥市222.5亿元,而亳州市的旅游总收入只有18.27亿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亳州市的旅游产业在近些年发展迅速,但从旅游发展的各个指标来看,与旅游发达地区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亳州旅游在安徽旅游发展格局中缺乏应有的地位,在安徽省接待人数重点监测的68个景区中,没有涉及亳州景区。而在安徽省旅游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在旅游交通枢纽城市(重要机场建设、重要火车站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体系、旅游专用公路、旅游码头和航线等方面,也都没有涉及亳州市。但是在全省的绿道建设中, 20公里长的涡河被纳入全省的绿道规划。表5 2011年1-8月安徽省各市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情况对比名次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旅游总收入(亿元)1合 肥 市2002.69 合 肥 市216.45 合 肥 市222.50 2黄 山 市1749.77 黄 山 市143.77 黄 山 市159.84 3安 庆 市1246.85 池 州 市94.15 池 州 市99.59 4池 州 市1067.07 芜 湖 市87.07 芜 湖 市88.93 5芜 湖 市819.03 安 庆 市86.19 安 庆 市87.67 6蚌 埠 市719.32 马鞍山市37.95 马鞍山市41.53 7马鞍山市639.80 宣 城 市37.42 宣 城 市38.13 8六 安 市521.70 滁 州 市30.28 滁 州 市30.91 9宣 城 市488.61 蚌 埠 市29.26 蚌 埠 市29.78 10滁 州 市425.93 六 安 市27.15 六 安 市28.02 11阜 阳 市393.41 阜 阳 市23.00 阜 阳 市23.25 12宿 州 市376.30 亳 州 市18.08 宿 州 市18.28 13淮 南 市360.89 宿 州 市18.02 亳 州 市18.27 14亳 州 市340.34 铜 陵 市16.45 铜 陵 市16.60 15淮 北 市319.49 淮 南 市16.10 淮 南 市16.59 16铜 陵 市277.43 淮 北 市14.96 淮 北 市15.25 安徽全省11748.62 安徽全省896.31 安徽全省935.14 表6 2011年1-8月安徽省各市旅游入境人数、外汇收入情况对比表名次入境旅游人数(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旅游总收入(亿元)1黄 山 市 黄 山 市25119.40 合 肥 市222.50 2池 州 市 合 肥 市9447.91 黄 山 市159.84 3合 肥 市 池 州 市8500.86 池 州 市99.59 4芜 湖 市68357 马鞍山市5585.46 芜 湖 市88.93 5马鞍山市43229 芜 湖 市2911.66 安 庆 市87.67 6滁 州 市39741 安 庆 市2308.88 马鞍山市41.53 7安 庆 市38716 六 安 市1346.34 宣 城 市38.13 8宣 城 市28180 宣 城 市1109.60 滁 州 市30.91 9六 安 市22774 滁 州 市992.59 蚌 埠 市29.78 10蚌 埠 市19681 蚌 埠 市814.05 六 安 市28.02 11淮 南 市13692 淮 南 市761.75 阜 阳 市23.25 12铜 陵 市10494 淮 北 市456.18 宿 州 市18.28 13亳 州 市9456 宿 州 市412.15 亳 州 市18.27 14淮 北 市9188 阜 阳 市390.33 铜 陵 市16.60 15阜 阳 市7723 亳 州 市301.67 淮 南 市16.59 16宿 州 市7514 铜 陵 市228.28 淮 北 市15.25 安徽全省 安徽全省60687.10 安徽全省935.14 (2)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有所提升,但经济贡献率有限随着近些年亳州旅游的快速发展,亳州旅游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得到提升。从产业产值来看,旅游产业产值(旅游总收入)在亳州产业体系中排名在第5至第7位之间,尤其在近三年,随着旅游总收入的不断增长,旅游业已经跃居电力热力和供应业和化学工业之上,成为紧随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之后的第五大产业。但从产值绝对值来看,旅游业总收入与位居前四位产业的产值之间差距较大(表7)。表7 亳州历年州前八位工业产业产值与旅游业的对比分析(单位:亿元) 行业年限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和供应业化学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旅游总收入2011年72.8107.9396.9223.137.8653.7427.1623.146.942010年48.4267.6858.0817.6821.2933.2016.6814.427.682009年37.048.4535.6315.6219.125.7111.9311.4418.472008年37.4433.7126.1516.9812.8925.416.856.0111.32007年35.2719.6316.6114.5611.4010.457.264.199.12006年25.5211.0312.9812.857.905.624.922.777.042005年17.616.2811.9411.057.454.224.102.685.872004年14.864.9210.556.106.790.105.292.955.842003年13.892.306.691.855.490.093.482.553.622002年12.331.595.241.664.720.092.562.144.932001年10.901.055.191.254.640.292.071.945.25年均增长率(%)16.6854.2822.4038.5613.6274.9116.1415.18-(3)旅游产业体系不健全,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不完整尽管亳州市旅游业总收入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从旅游产业构成看,产业体系仍不健全。首先,从旅游产品结构来看,目前亳州成型的旅游景区基本是以观光型的景区(点)为主,独特的休闲资源挖掘不够,也与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需求不相适应(表8)。从景区(点)的级别来看,目前只有花戏楼、古井贡酒博物馆两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0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数量不足,景区类型以观光类景区为主。亳州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农业资源、中药材资源、花卉资源的旅游产品转化程度低。程度低。其次,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配套较差。亳州市仍没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心,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设施主要以社会接待和市民生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旅游设施体系。由于观光景点数量少,规模小,休闲度假产品仍未得到有效开发,可供游客进行旅游消费的项目少,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从表5的统计资料来看,亳州游客以停留1.78天的过夜游客为主,消费以购物(中药材)为主,占到总消费的1/3以上,而游览和娱乐的消费比例较低(表9)。表8 亳州市主要景点及门票情况区县旅游景区(点)名称备 注涡阳涡阳天静宫3A景区涡阳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免费开放涡阳辉山烈士陵园景区免费开放谯城区亳州旅游公司十景区古井酒文化博览园免费开放沪谯中医药博览园免费开放亳州市曹氏公园免费开放亳州市汤陵公园免费开放亳州市井泉中医生态植物园免费开放亳州市中医药交易中心免费开放亳州市博物馆免费开放蒙城蒙城万佛塔免费开放蒙城庄子祠免费开放蒙城九鼎灵山寺蒙城文庙免费开放蒙城雪枫公园免费开放蒙城马公府免费开放利辛利辛黑凤溪公园免费开放利辛白鹭洲国家水利公园免费开放利辛祥龙农庄免费开放利辛印象江南免费开放利辛田园农庄免费开放利辛凤凰庄园免费开放表9 亳州市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特征指标总花费一日游过夜游住宾馆住亲友家人均(元)775.58413.37873.18877.38700.82逗留(天)1.7802.252.291.55长途16.017.1318.4117.96121.82住宿160.850.24204.12205.06208.73餐饮194.5391.01222.42223.83116.91游览13.3715.1912.8812.7238.45娱乐53.522.1361.9562.2636.91购物289.53245.79301.32303.55141.82市内交通5.742.166.716.758.36旅行社2.710.43000(4)城市景观环风貌缺乏旅游城市应有的环境氛围虽然亳州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但城市景观风貌缺乏应有的旅游氛围,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购物街区、城市公园等发展滞后。老历史街区缺乏商业环境支撑,花戏楼、曹操运兵道等重要景区(点)缺乏应有的景观环境缓冲区,周边环境没有得到应有维护。主要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城区,但是缺乏完善的旅游交通导向系统和标识系统。(5)旅游形象,旅游市场认知模糊。“天下道源曹魏故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是当前亳州的城市名片,也是亳州旅游对外营销的形象口号。但从旅游市场的认知程度来看,没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形象内容过多,很难给市场客源留下瞬间印象,另一方面,也与亳州当前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没有产品支撑的现状有关。2、产业发展条件尽管亳州旅游产业体系目前尚未健全,但从各方面的条件来看,亳州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依托亳州优越的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基础和自然生态环境,经过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开发建设,可以实现亳州旅游的跨越式发展。(1)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条件亳州的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类型多样,整体来讲,大体包括以下几类:第一,以老子、庄子、庄子祠、天静宫和道德中宫为代表的道家文化资源,亳州是“天下道源”;第二,以古井镇、高炉镇、古井酒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酒文化资源;第三,以华佗、中药材交易市场、药材植物园为代表的中药文化资源;第四,以花戏楼、北关古街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古建筑资源;第五,以曹操、曹氏公园、地下运兵道为代表的曹魏帝王文化资源;第六,以西淝河、蝴蝶泉、白鹭洲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资源;第七,以雪枫公园和新四军第四师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亳州这些类型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成为亳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是老庄的道家文化、古井酒文化、华佗及中药文化,以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都与现代人追求健康养生的时尚需求相关联,是亳州旅游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文化内涵提升的核心资源依托。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产业资源,是亳州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亳州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自古就有“药都”之称,药材种植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据资料显示,亳州中药材资源有171科、410种,其中植物类有107科、295种(包括野生药材135种),其中,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是在中国药典中冠以“亳”字的道地药材。亳州历史种植中药材有230多种,近几年栽培的主导品种有白芍、牡丹、白术、桔梗、白芷、菊花、板蓝根、芦巴子、薄荷、药豌豆、丹参、黑豆、玄参、荆芥、黄蜀葵、薏苡、栝楼、黄葵、知母、辣根、草决明等20多种。其中,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的品种有白芍(25万亩)、牡丹(15万亩)、桔梗(10万亩)、白术(13万亩)、白芷(9万亩)、菊花(6万亩)等6个。据农业部门统计,2011年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2012年达到110万亩。从中药材种植分布来看,亳州中药材种植以谯城区为主,2012年,谯城区种植中药材79万亩,占全市的71.8%;涡阳、蒙城、利辛三县种植面积分别为13.3万亩、9.2万亩、8.5万亩。谯城区中药材种植主要分布在城郊和沿涡河的十八里、十九里、谯东、五马、华佗、芦庙、观堂、魏岗、沙土、赵桥、大杨、城父十二个乡镇。主要种植品种白芍主要分布在十八里镇和十九里镇;牡丹主要分布在十九里镇、十八里谯东镇、五马镇;白术主要分布在谯东镇、五马镇和十九里镇。此外,亳州还有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有以华佗五禽戏、二夹弦为代表的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亳州剪纸、晰杨掌为代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2)承南启北的区位交通优势亳州是皖西北的门户,是皖西北出省的重要交通要道,更是安徽省规划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交通十分便利,京九铁路、徐阜铁路纵贯全境,311、105国道和307省道在市内交叉穿过,泗许高速与商阜高速穿境而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3)物产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亳州市气候宜人,植被茂盛,物种繁多,生态条件好,可谓物阜民丰,资源富饶,特色突出,是全国重要的药材、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烟、优质茧生产基地和省内知名的园林绿化建设单位,是宜居诱人的生活乐土。拥有药材、酿酒、果蔬、烤烟、畜禽、蚕桑、矿产等特色资源,地方名特优稀产品较多,生态优势明显。(4)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亳州钟灵毓秀,英才辈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老庄道家文化、曹魏三国文化、药、酒养生文化、亳商市井文化。亳州不仅以悠久的历史沉淀、丰富的文化蕴藏闻名于世,更以厚重的民风民俗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美誉享誉全国。(5)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至2007年底,探明共有矿产地474处,其中煤20处,矿泉水8处,地热2处、建筑石料用灰岩5处、砖瓦用粘土439处。煤、矿泉水、地热为主要矿产,建筑石料用灰岩、砖瓦用粘土为一般矿产。其中,煤储量.74万吨;矿泉水允许开采资源量6277M2/日;市委大院和丰水源小区地热涌水量分别为1054.1 M2/日和1200 M2/日;地下水天然资源量15.21亿M2/年,开采资源量16.94 亿M2/年;砖瓦用粘土储量3988.4万吨;建筑石料用灰岩储量209.82万吨。3、发展环境(1)产业发展环境近年来,亳州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3.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26.65亿元,年均递增11.81%。人均生产总值(当年价)由2000年的3040元增加到2011年的12866元,年均递增12.07%。亳州产业结构也在处于不断的优化调整中。亳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40.6:26.1:33.3调整为2012年的25.3:40.4:34.3,其中一产下降了15.3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14.3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0个百分点,但整体来看,与国内经济发展城市相比,亳州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偏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根据2011年发布的2011中国城市和地区三产化排行报告,三产化程度和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是否高级的重要指标。三产化的程度反映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以及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三产化的程度越高,说明此地的产业结构越高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好,经济结构的调整越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并最终占据主要地位,从而三大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例从大到小最终形成“三、二、一”的结构。报告同时指出,未来40年即到2050年,中国的就业将形成第一产业5%左右、第二产业30%左右、第三产业65%左右的就业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例将从10.1%降至5%左右,就业比例将从36.7%降至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将从46.8%降至30%左右,就业比例将从28.7%调整到30%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将从43.1%升至65%左右,就业比例将从34.6%升至65%左右。就目前亳州产业结构的情况来看,三产化程度仍然较低,第二产业的产值及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支撑作用。而从亳州第二产业的产值情况来看,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表10)。从表3也可以看出,在近些年亳州工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技术含量不高,直接影响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亳州市的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依赖农产品原料的特征十分明显,重工业中的制造业生产规模小,行业内竞争激烈,市场容量有限,技术优势不明显;从主要行业看,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亳州市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小;传统产业面临技术改造且投入不足,产业升级缓慢。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的状况,如不能通过结构调整得到迅速提升,很难较快走出低质低效循环的桎梏,更难以在国内外市场上争得一席稳定之地。此外,从产业门类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传统产业(如烟草加工业和纺织工业等)虽然经济总量逐步增长,但相对于其他成长型产业(如煤炭开采和洗选、电力热力和供应和医药制造等)来讲,发展速度和势头逐渐衰退,排名逐步下降。近些年,亳州市的医药制造、农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高速发展,成为亳州市的四大主导产业,2011年四大产业工业总产值为331.39亿元,占到亳州地区生产总值的52.88%。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自2005年发现煤炭资源以来,其发展势态异常迅猛,2011年其总产值排名位居亳州市各主要产业排名第四位,成为亳州市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但由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本身属于资源消耗性产业,其对亳州产业经济的支撑可以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发挥重要作用,但迟早面临产业转型的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