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_第1页
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_第2页
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_第3页
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_第4页
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发展,但近几年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国特别是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战略选择。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和措施,是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教育发展战略是对于教育发展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问题的谋划与决策。教育的战略管理,是适应复杂管理模式的理论和方法,是宏观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教育宏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事业的成败;战略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领导水平的重要表征。战略管理对事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综合协调功能和动态适应功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适应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参与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地方性由于职业教育具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紧密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直接性,以及对义务教育基础的依赖性,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因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呈现多样性。目前,我国职教发展根据地域特点可大致分三类:一是大城市、沿海省份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已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正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面临着新的选择。二是广大中等发展的地区,基本普及、刚刚普及或即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仍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即以初中毕业后分流为主,以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为重点。三是少数经济落后、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则在着力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还应适当发展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本文主要论述我国发达地区的职教发展战略。 (三)发达地区职教发展战略选择的紧迫性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自1997年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对此,有的人认为“职业教育严重滑坡甚至出现萎缩”,惊呼“形势严峻,处境堪忧”,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注:职业技术教育眼里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0,(36):17.);有的人认为“形势大好,正是职教转折的好时机”。有的人主张继续发展中职,至少稳定现在规模和职普比例;有的人主张压缩中职,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有的人主张发展综合高中和高等职业教育;有的人认为高教都是职业教育,不必再强调高职,逐步淡化、弱化职业教育等等。实践中的变化,认识上的不同,对策上的分歧,说明研究、明确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十分必要,非常迫切。 二、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依据与人才需求分析 (一)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依据教育发展战略是“在对教育现状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和对未来较长时间内影响教育发展的政治、经济、科技、人口、文化等各种主要因素进行调研、预测和总体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从关系发展教育全局的各方面出发,思考和制订教育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着力的重点以及实现发展目标所要采取的资源配置和重大的政策措施等”。(注:邸鸿勋.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52.)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决策实质是以预测和分析未来竞争环境为基础,寻求长期发展。与此同时,需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及至整体教育的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领导者的战略决策,应是在多方面战略研究的基础上,经评估、分析后,实行科学决策。 (二)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1.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包括更大量的实践型人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发现规律、发明创造、转化应用、生产实践的过程。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的个性发展,可大体分为三大类型人才。(1)理论型、创造型、研究型人才。他们知识渊博,擅长理论思维、创造思维,富有创造能力和研究兴趣;他们的特长和社会功能是认识(研究)事物,发现规律,发展知识,发明创造。(2)应用型、设计型、策划型、工程型人才。他们知识广博,长于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富有理论分析与应用的能力和兴趣。他们的特长和社会功能,是把少数精英者的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的决策、设计、方案、工程等。(3)实践型、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也称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具有相应的知识,擅长具体思维,心灵手巧,富于技能、技术、技艺和实践能力。他们的特长和社会功能,是把决策、设计、方案等变成现实,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此类人才属“一线人员”,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可称职业技术人才。当前,它对应于大专和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据21世纪初人才需求分析典型调研(以下简称典型调研)表明,实践中需要且存在着理论型(三线)、应用型(二线)、实践型(一线)等类型人才。北京典型调查人才现状与需求类型结构表明,2000年、2005年、2010年,此三类人才需求比例分别是1:10:37,1:11:40,1:14:70。又据刘淇主编首都经济(注:刘洪.首都经济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229.)1997年底调查,北京市人才总量为109.7万人。其中,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高中及以下者,比例为1:14:21:21:14。根据目前我国人才类型与受教育情况,高职、大专、中专生基本属一线人员。研究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及一般劳动者比例大体为1:14:42:14。典型调查与宏观统计都说明:社会需要且存在着理论型、应用型、实践型等素质类型人才;三者比例幅度较大;实践型人才主要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职业教育是一大类教育。 2.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各层级人才,包括较大量的中初级人才21世纪初叶,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一批富有创造素质的尖端科技人才,需要大批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样需要更大数量的中初级人才及相当数量的熟练劳动者。据典型调研数据表明,2000年初,北京地区高、中、初级人才及一般劳动者的层级比例现状是1:6:27:20。2000年、2005年、2010年需求比例是1:8:32:25,1:6:22:13,1:4:10:8。又据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对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随机状况统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职生、初中及以下人员比例1999年为1:10:21:42:7,2000年为1:10:20:37:5。与典型调研的比例接近且都有逐步高移趋势。即使是高科技地区,如北京的海淀高科技园区,也需要约占26%的中初级人才和一般劳动者。据海淀区人才市场(人事部门)统计和工会职业介绍所(劳动部门)劳动力市场统计,人才层级比重分别是1:54:48:39,1:14:24:12。二者综合为1:32:37:24。即高级与中初级之比为68:24。从调查统计中明显看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各层级人才。其中,中级人才仍占较大比例。 3.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产业分布结构的需求据马叔平负责的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注:马叔平.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以下简称对策研究)课题组的调查,1997年、2000年、2005年,北京市一、二、三产业实践型人才比重分别为1:3.7:4.8,1:3.6:5,1:3.8:5.8。 4.行业结构调整要求人才专业结构调整据对策研究课题组宏观调查统计,19992005年,北京市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前10个行业是营销、工商管理、机械、工建、计算机技术、电气自动化、通讯工程与电子信息、商业及公共服务、财会、财科等。又据北京市劳动力市场调查,局部单位招聘人才的专业分布,1999年需要量较大的行业是营销与餐饮、社会服务、制造业、科技服务、广播电视、交通电讯、金融保险、建筑业、房地产业等。 (三)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1.社会进步、经济高速发展和知识化趋势要求从业人员素质普遍提高经济较高速的增长,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减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知识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但是,现实状况是,劳动力素质差距较大。据对策研究1997年宏观调查统计,北京市企业技术工人中,44.6%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仅有18%受过中等职业教育。初级工达75%,中级工为20.7%,高级工只占4.3%。 2.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人才具备国际化素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影响到人才需求量激增,人才结构失衡,人才流动加大,人才标准国际化,需要培养国际型人才,并在广大劳动者中普及英语会话能力和必要的国际法规知识。入世将极大冲击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办学权力将会开放,办学竞争将会加剧,现有学校需要国际化,办学主体、办学模式更加多样化,教育更加市场化。 3.社会的信息化、科学化趋势对人才现代化素质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化,要求社会公民普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特别需要提高学习能力。社会的信息化趋势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更多的综合型人才、适应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加快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普及。 4.社会学习化趋势对人才素质和教育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习日益终身化、社会化,社会发展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建立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S.) 5.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国际竞争对人才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创新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教育发展水平与趋势对职教发展的要求 1.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实现,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中等职教教学改革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高中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正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普及高等教育,主体将是高等职业教育、社区形式的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必然关系到中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应该以高中后的分流为主。但是,考虑到经济的发展仍需要大量中初级人才和相当数量的一般劳动者,有些行业需要从小培养专业、职业技能,目前的普通高中存在着过分知识化、理论化、脱离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的问题。因此,中等职教不能取消,不能止步不前,也不能按目前模式办学,宜走“综合化”的道路。 2.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趋势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全与质量的提高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对优化中等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发展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职教体系尚未建成,高职规模过小,职业培训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各级各类职教及其他教育之间未能衔接、沟通,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特别是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有待加强,学习能力亟待提高。中职生源逐年减少,迫切要求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要求调整教育结构(包括招生结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3.教育性质、功能的发展,要求且必将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教育的性质和功能是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其中,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最本质、最根本的性质和功能。现代职业教育不只是“培养中初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层级类型教育,而是包括高、中、初各级人才的一大类教育;不再是“就业教育”,而是发展一大类人个性、开发实践型人才资源的教育活动;不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的概念是“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现代职业教育的功能:一是持续开发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二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直接桥梁;三是人的职业能力调适、劳动就业、转岗的重要途径;四是具有促进一大类人的个性优势发展、开发一大类人的智能优势等项功能。社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功能,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思路 (一)发达地区职教发展战略思路的多种选择当前,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思路有多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一类是调整、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即继续发展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战略,至少稳定现有中等职教规模和职普比例;二是调整、压缩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普通高中和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实现高中后分流为主的战略;三是调整、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高中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三者各有一定的依据,各有一定的优势和不同程度的利弊。 (二)发达地区职教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笔者基于对北京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认为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调整、改革、综合、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充分发展职业培训,健全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共同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现代教育体系。可简称职教发展的体系战略。 (三)发达地区职教发展战略基本思路的特点 1.坚持“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教育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制度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强调职教体系的发展。 2.职业教育发展层级重点发生转移由原先重点发展中等职教转向重点发展高等职教。即以高等职教为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3.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调整、改革、综合、提高的方针在调整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改革、提高。实行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使高中阶段教育呈现高水平的普通高中、有特色的现代中等职业学校、综合高中等多类型结构。所谓中等教育综合化,广义而言,即“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从这种意义上讲,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化的主要内容:第一,坚持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特别是培养目标坚持较强的职业技能;第二,适当加强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教学,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第三,大力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和创新素质;第四,探索、发展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且逐步发展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较大比重。 4.强调充分发展职业培训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学历教育与资格教育并重的方针。 5.战略总目标是与各类教育共同构建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现代化的国民教育体制和体系 四、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健全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具体目标和内容是多方面的。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与内容体系目标是:建立健全结构合理、衔接沟通、协调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1.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合理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即构成职业教育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它决定着体系的性质和功能。只有结构合理,才有可能成为优化的体系。结构合理的目标是构成完备、配套协调、衔接沟通。(1)职业教育的层级结构。一般而言,教育层级结构,包括初、中、高三级。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一是发展综合性中等教育;二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专科为主,试办本科。(2)职业教育的类型结构。主要由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两种类型构成。两种类型并重,相互沟通,比例和规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依据。(3)职业教育的体制结构。主要构成是国办和民办两种。合理性的要求是:国办为主,国办与民办并重;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各自优势。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应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4)职业教育的形式结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有全日制面授、业余制面授,有广播、电视、网络、函授、学历文凭考试、自学考试等形式。合理性的基本要求是适应需要,优化制度,发挥优势,相互沟通。(5)职业教育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专业结构。其构成内容与合理性,主要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互配套、协调。(6)学校布局与地区结构。学校布局与地区结构要相互配套,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2.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沟通衔接是指层级间的联系与连接,即连续性;沟通主要是指不同类型之间即横向的互通性。这是系统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广义结构概念的应有之义。(1)职业教育体系自身的衔接。高等职教与中等职教在发展规模、方向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当前,中职规模较大,高职刚刚起步,规模太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衔接的要求。21世纪初叶,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衔接、协调。培养目标的衔接。高、中等职业教育,都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一线人员,即实践型人才。但二者规格、层次、地位不同。培养目标的衔接要求,既要保持目标方向的一致性、同类性,又要明确规格、层次的差异性和连接性。专业设置衔接。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衔接主要是专业目录的衔接(学校是按专业目录设置专业)。有关方面应统筹制定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从宏观和中观乃至微观上实现衔接。从衔接角度划分,大体有三类专业的衔接:一是对应专业,既要保持共性,更要统筹区别差异。二是相关专业,即专业方向相近或相关,专业的宽度不同,或有一定的错位。这是连续中的扩缩或复位,要明确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三是特有专业,即中职或高职各自特有的专业。这是连续中的拐点。从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中寻找连续性和特殊性。教学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的统筹性上。集中反映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材的建设上,具体表现在德、智、体、美、劳各育之中。原则是,既要保持基本的连续性,又要明确区分阶段(层级)性,防止不必要重复和混同,允许统筹下的强化性重复。培养模式的衔接,由于培养目标的连续性,必然要求培养模式的衔接。主要体现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模式、教育教学活动模式上。办学机构制度衔接。部分有条件的中职校办高职,招五年一贯制学生。(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沟通。职业教育与其他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总系统国家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它包括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的年限、分流的阶段与分流的规模上。在经济发达地区,一种是初中后分流、综合高中;另一种是逐步过渡到高中后分流。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仍需要一定量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这是21世纪初叶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沟通的实质是不同类的教育互相认同,互相通融,相互转移。沟通的关键是教育的等质性,即不同类教育的质量水平相当或相近。沟通的内容,应是全过程、多方面的,从招生、就学、毕业到就业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沟通。主要体现在终生学习、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体系和活动中。(3)职业教育管理及制度的衔接、沟通。管理体制的衔接与沟通。首先要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一步落实职教法规定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的体制,改变多头领导、多头管理的现象。二是在教育管理部门自身实现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改变职教部门只管中等职业教育的现象。从总体上讲,教育类型的共同性,大于教育层级的共同性。上述衔接内容也要求高、中、初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上述类别间的沟通,要求教育事业整体上的统筹。教育制度法规的衔接与沟通。教育管理,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主要的要规范到教育的制度和法规上。它是职业教育体系衔接和沟通的根本制度和保障,体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如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学制规定,招生、学籍管理、质量认定、毕业、就业以及用人等各项制度和政策。 3.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与协调任何事物(即系统)的生存和发展,一要自身结构合理,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同时,要适应其所处的大环境(即所属大系统)的要求,为之做出贡献。职业教育的大环境即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环境。21世纪初叶,适应环境的趋势是:(1)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和适应。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成内容、结构比例、培养模式、人才质量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比例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协调。(2)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事业的发展与普通教育的发展相协调,适应地区整体教育发展战略和体系建设的要求。(3)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或称社会化教育体系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内容 1.职业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充分认识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性质、功能和地位。改变轻视、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明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涵义和要求,改变传统职业教育思想。 2.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符合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改变陈旧落后的内容。 3.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现代化按照现代观念和目标,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4.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现代化明确现代化学校的标准,建设现代化示范学校,实现校舍规范化、标准化和教学设备现代化。 5.职业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多样化 6.教育管理现代化包括职业教育管理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制度,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五、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措施 (一)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教发展的重点,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内容,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按教育部的规定,一是“三改一补”,即“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二是根据地区需要统筹区域内教育资源,举办综合性、社区性职业技术学院;三是鼓励大企业及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技术学院。 (二)调整、改革、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建设综合化高中 1.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布局调整学校的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规模,优化办学条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校专业和地区性的专业结构。 2.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设综合高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继续坚持和改进职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大力培养学习能力,适当加强基础科学文化知识。 (三)加强职业培训,实现培训普及化、社会化建立和完善以劳动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根据,以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支柱,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使新增劳动力和转岗、转业人员普遍受到适当的从业培训,使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和岗位的劳动者普遍受到系统、严格的资格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具体做法是: 1.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覆盖一定区域的职业培训网络,培养一批相应的职培师资 2.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政府领导下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化管理 3.建立职业培训信息系统和技能人才信息库 4.建立、健全职业培训的政策保障体系 (四)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衔接、沟通的“立交桥” 1.构建教育立交桥的原则(1)衔接的连续性原则。实现教育的衔接,遵循连续性的原则。即坚持共同的方向和特点,避免出现不应有的间断和重复。(2)沟通的等质性原则。不同类教育之间的互通,应遵循等质性原则,即教育的质量水平或素质水平是相当或相近的。只有等质性,才可能互相认同和转移。(3)沟通的相互性原则。不同类教育之间的沟通,是双向的或多向的,具有相互性,或称互通性。 2.教育衔接、沟通的基本条件(1)教育机构、设置配套。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多种形式的教育,逐步实现学习化组织、学习化社会的目标。(2)教育的政策、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制定包括促进、实现、保障相互衔接、沟通的招生、教学、学籍管理,毕业、就业等各种政策和制度。(3)教育计划、内容的衔接与可通性。 3.当前构建教育立交桥的主要措施(1)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建立高职部,实施中职与高职的直接衔接。(2)改革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制度、内容和方法。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要有利于选择、录取富于实践能力基础和具有实践型人才素质潜力优势的学生。(3)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建立类似教职成20001号文件规定的内容:实行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教育相结合,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业;允许接受其他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转入职业学校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分互相承认的机制和制度;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听课;对于从其他高中阶段学校转入的学生,承认其相应的学习经历或学分。 (五)深化职业教育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教育管理改革包括管理观念、体制和制度、组织机构及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符合教育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管理体制及自我促进和制约的内在机制。 1.树立和强化职业教育管理的观念广泛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念、市场观念、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观念、法制观念以及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 2.改革办学体制,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完善法规,政策扶持,规范行为,加强探索,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办职业教育,特别是办高等职业教育,推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改制。率先实现“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