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的分析架构和体制变迁_第1页
企业伦理的分析架构和体制变迁_第2页
企业伦理的分析架构和体制变迁_第3页
企业伦理的分析架构和体制变迁_第4页
企业伦理的分析架构和体制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An Analytic Model of Business Ethic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叶匡时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系Tel: 07-Fax: 07-e-mail: .tw二年三月关键词:企业伦理,体制变迁,企业决策Keywords: Business Ethics, Institutional Change, Business Decision论文初稿发表于中央大学举办之企业伦理与永续发展研讨会。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中文摘要本论文从多个例子中说明体制变迁对于企业伦理的影响,并提出一个简单的分析架构。根据James G. March对于决策的两种逻辑的说法,本研究认为任何一个企业行为应该放在伦理与利益两个面向观察。体制变迁也可以使不伦理的行为成为伦理行为,也有可能从伦理变成不伦理。同样地,因为体制的变迁,也可能对企业利益发生相反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来自法律规范、自由化思潮、消费者意识、产业生态、经济条件等。管理学者在研究企业伦理问题,应该注意体制对于企业伦理的影响,不能仅从单纯的伦理道德原则认定企业行为是否合乎伦理。AbstractThis study employs many real cases and examples to describe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on business ethic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Following the two decision logics that James G. March proposes,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any business behavior should be observed from two dimensions, namely ethics and utility. Due to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an originally ethical behavior can be thought of as unethical, and vice verse. Similarly, a utilitarian behavior could become negatively utilitarian. Institutional change factors include laws, deregulation, consumer move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o on. When studying business ethics, management scholars should notice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s on business ethics, not simply follow moral or philosophical guidance.企业伦理的分析模式与体制变迁壹、绪言高雄县环保局连日来陆续整理有关委托运泰公司代清理的事业机构名称及废弃物种类,环保局人员指出,运泰处理的有毒废弃物,以含重金属的有害污泥违者,其中八十五年清除的一批台塑汞污泥,被认为就是台塑输出柬埔寨的二千吨已固化汞污泥,台塑未经固化的一万零七百五十三吨汞污泥,也是在这一年委托运泰处理,如今下落不明。,运泰并非没有能力处理有害废弃物,而是违规超量处理,且因处理的东西无处可去,只好乱倒。(联合报,1999/2/13) 挟着高品质及超高获利上市的华硕,宣布要进入笔记型计算机后,同 业马上进入紧张状态,因为以华硕股票挖角的魅力,然人无法 抵挡,事实上,华硕此举已造成笔记型计算机研发圈的人事搬风,和 老东家宏碁的竞争关系,也可由人员流动上看出端倪。(财讯,1997.8) 类似以上两启例子,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以及台湾的企业社会。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起例子所隐含的管理与伦理意义。这两起例子都涉及伦理公义及企业私利的冲突问题。在第一个例子中,台塑公司以及其它公司认为他们已经把伦理责任外包出去,已经没有法律责任,运泰公司才是应该对有毒废弃物负责的公司。没有错,台塑公司可能没有法律责任,但台塑公司真的就没有伦理责任吗 立法院目前正提案將要求廢棄物生產者與外包處理者負共同責任。又,根據聯合報1999/5/18報導,包括運泰公司負責人與台塑仁武廠廠長等共有二十一人被移送高雄地檢署偵辦。?在第二个例子中,华硕大挖同业的员工,造成同业经营上的困难,似乎有违同业间的行规,但假定电子业间彼此有默契,不挖角,是否就合乎伦理了呢?如果华硕不挖角,但其它同业却进行挖角,对华硕又会造成什么伤害呢?这两个例子说明企业的种种行为并不容易用一把简单的尺来测量决定。以前面两个例子来说,究竟台塑与华硕的行为是否合乎伦理,很难下结论。事实上,如果企业行为是否合乎伦理可以简单的做出定论,那企业伦理也没什么好研究了。正因为伦理具有争议性,所以值得我们讨论。近年来,由于产业环境变迁迅速,有关企业伦理的争议层出不穷,相关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并受到重视(如,叶匡时,1996;黄秉德,1997;王凤生、蔡丰隆,1999等)。伦理就是行为的规范,企业伦理就是企业行为的规范,而规范是由社会共识所形成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有社会共识,当社会共识不存在时,行为是否合乎伦理就容易发生争论(叶匡时,1996)。就拿大型企业赴大陆投资为例,台湾社会对此缺乏共识,连带的也令吾人难以判断,赴大陆投资是否合乎伦理。由于企业的本质在追求利润财富,因此,当企业行为是否合乎伦理发生争论时,其发生的情境几乎都与企业利益有关。所以,企业利益与伦理若是可以兼顾,就不会有任何争议,正因为两者不能兼顾,所以产生争议。在另一方面,就算社会没有共识,是否有些伦理原则可以超脱社会规约而独立存在的?则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本文将从规范与利益两个层面出发,讨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伦理议题。规范、利益以及企业所存在的社会都会因为时空而变化,所以企业伦理是个动态的议题 (Noe and Rebello, 1994)。本文第二节将先发展一个伦理分析的架构;第三节与第四节将在这个架构下,讨论企业行为为什么会发生伦理定位的转变;第五节结论。貳、 企业行为的伦理分析架构对企业伦理研究影响最大的分析架构应属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Donaldson and Preston, 1995)。根据该理论,企业决策不应单纯以股东利益极大化为依归,也应该同时考虑员工、顾客、供货商、社区等利益相关团体。这个理论虽然很有道理,但在分析企业决策过程时,并不容易拿捏清楚。究竟谁应该属于利益相关团体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若是更进一步推论,我们可以发现,利益相关者理论要说服企业的依据,到最后一定还是与企业利润有关。例如说,有学者会试图游说业者好好的作好企业伦理,创造员工、顾客、股东三赢。因为如果员工受惠,生产力提升;顾客满意,乐于购买企业的产品;最后还是会创造股东的利润 試圖證實比較遵守企業倫理的企業獲利能力也較好的研究,可說都屬於這一類的立場。很显然,在分析企业伦理时,不能忽视利益这个根本的因素 (Stark, 1993)。根据 March (1994),无论是个人或企业的行为都有两种理性的决策逻辑。一是后果的逻辑 (logic of consequence),一是得体的逻辑 (logic of appropriateness)。在后果的逻辑下,决策者以理性的思维,根据决策的可能后果而决定采取何种方案。就企业而言,理性思维所要考虑的后果就是指企业的成本与利润。在得体的逻辑下,决策者只考虑在当时的情境下,他应该怎么做才得体,而不会考虑决策的后果。就企业决策而言,企业若是运用得体的逻辑,就会考虑企业所处的情境并进行利益关系者分析。例如说,台塑在决定如何处理汞污泥时,可能会想到该企业属于全国最具规模地位的企业,因此,他们在处理汞污泥时,不能有失身分,留下恶名。这样的决策考虑就是得体的逻辑。假定,该企业在处理此一废弃物时,决定采用外包方式以降低成本,虽然该企业知道外包厂商的处理能力不佳,会造成污染问题,但是,这已经是外包厂商的问题,而不是该企业的问题,就算发生环保问题也不再是该企业的问题,而且这种做法的成本最低,所以,就决定不顾可能的环保祸害而交由外包厂商处理汞污泥。这样的决策方式就是后果的逻辑。再以华硕为例,假定该企业发现就同业中争取人才是个有效率的做法,决定不顾老东家的情面,向同业以及老东家挖角,就是后果逻辑的决策。假定该企业认为向老东家挖角是不道义的行为,因此,决定招收新人自行培养,虽然这样成本比较高,但华硕可能会认为这是应该付出的代价。这样的决策就是基于得体的逻辑。很显然,后果的逻辑为一种纯粹自利理性的决策方式,得体的逻辑则是一种身分认同的决策方式。由于得体的决策所考虑的重点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运用得体逻辑思考的决策就是把伦理议题纳入思维的决策模式。因此,我们把得体的决策与行为,解释成合乎伦理的决策行为,不得体决策则是不合乎伦理的。企业在决定某一行为时,其决策考虑当然不会是纯粹后果逻辑的思维,也不会是纯粹得体逻辑的思维。在某些时候,企业可能先考虑后果,再考虑是否得体;某些时候则先考虑是否得体,再考虑其后果;更有些时候则是两个逻辑同时进入决策认知过程,难分先后;有时候,决策者自己也分不清楚他是用什么逻辑。就决策过程来说,哪个逻辑先进入决策认知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结果。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将不论其先后次序,仅假定这两个逻辑都会影响企业决策。根据这两种逻辑,本文发展出一个企业行为的伦理分析架构如图一: 伦理 不利 有利 悖伦图一:企业行为的伦理利益分析架构在后果的逻辑下,决策者以自利理性考虑其行为的后果,我们简单的分为对其有利或对其不利两个可能。在得体的逻辑下,我们也简单的分为决策是合乎伦理或有违伦理。据此,我们得到如图一的分析架构。座落在第一象限的行为是既合伦理又有利;在第二象限则是合伦理但却可能有违自利理性;第三象限则是既不合伦理又不合乎经济理性;第四象限则是不合伦理但却合乎决策者的自利行为。当然,有利与否或伦理与否是程度的问题,而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把将之做非黑即白的分割。我相信,无论是一般人或企业应该都会希望其行为能够落在第一象限,但在真实世界中,造成决策困扰或具争议性的行为与情境,都是落在第二或第四象限。今天我们批评许多企业枉顾法律伦理的孜孜为利,所批评的就是指落在第四象限的行为。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令人钦佩的企业,他们宁愿提高企业成本,或主动不张扬地提拨一定利润比例赞助社会公益活动,就是落在第二象限的行为。在管理文献中,以类似图一的分类学来研究某一现象是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名的BCG模型就是一例。但是,这些模型通常不太讨论座落在各类别的转变。以BCG模型为例,研究者只讨论目前企业的某项产品是属于资金乳牛类或是狗类,并不太讨论产品如何从资金乳牛类转变成狗类。就算研究者讨论类别之间的变化,也都假设这种变化是出于业者的主被动因应,行动者的主体是企业。然而,企业行为是否合乎伦理、是否能获利会随着时空而改变,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未必与企业行为的改变有关。组织必须在一个组织场域 (organization field) 内活动,组织场域的游戏规则局限了组织的行为(Powell and DiMaggio, 1991)。所谓组织场域就是组织与组织之间交易往来所构成的一个网络社群(Scott, 1987)。在组织场域中,组织的行为规范必须符合场域内的共识。这样的规范与共识也称之为体制。这个体制与North(1990)所言相同,也就是社会的游戏规则 (rule of the game),是人类所设计用来制约人际互动所用。因此体制指的是企业活动的各种文化、法律、政治、传统等约束。企业行为若是合乎体制要求,则有正当性,否则没有正当性 (Meyer and Rowan, 1977)。一般而言,合乎体制要求的行为就是得体的行为,也就是合乎伦理的行为;反之就是不得体,也就是不合伦理。然而,体制非一成不变的,而会随着环境变迁,因此,讨论企业伦理的趋势应该着眼在体制的变迁。当体制发生变迁而企业行为没有改变时,企业常常会面临伦理的冲突。本文将运用图一这个架构,说明行为本身没有改变但却发生定位改变的可能,并从这种改变中探讨企业伦理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问题。以本文一开始的第一个例子为例,如果我们认为企业行为不应造成环保问题,台塑在汞污泥的处理上应属于第四象限有利而悖伦。或许有人认为台塑已将汞污泥外包给运泰公司,是运泰公司违法而造成环保灾难,不是台塑,因此,台塑没有责任 中國時報1999/5/12報導,針對汞汙泥事件,王永慶覺得台塑實在很冤枉。从法律的观点来看,台塑或许是对的;换言之,台塑把汞污泥外包的行为应该属于第一象限有利而合伦。因为,对台塑而言,把汞污泥外包处理,既合法又省成本(有利)。然而,从可能受害民众或其它利益关系者的角度来看,台塑没有善尽对外包厂商的监督职责,可能仍需负起伦理责任。很显然,台塑是否应负伦理责任,并不容易判定。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台塑处理汞污泥的方式对它有利 中國時報2000/3/3報導,台塑已在1999年十二月將三二只貨櫃汞汙泥運往歐洲處理,另外三二五只貨櫃的汞汙泥,也將於四月底前運離台灣。换言之,就这个例子来看,行为是否合乎后果的逻辑(有利)很容易判定,但行为是否合乎得体的逻辑(合伦)却很不容易裁定。再以华硕挖角为例,行业内其它厂商可能认为华硕行为应该落在第四象限有利而悖伦。但华硕则可能认为它的行为合法,且能促进提升员工素质,诱导人才进入高科技行业,所以应该落在第一象限有利而合伦理。一如前例,我们又碰到伦理两难的问题是否合乎伦理要看你从那个角度层次看。如果电子业之间有不挖角的默契,华硕的行为是否就合乎伦理呢?假定我们分析的单位是同业或企业社群(business community),那么华硕的挖角行为违背了行规,所以是不伦理的。但是,从更高的分析层次看,电子业彼此不挖角可能形成劳动市场劳动力需求的联合垄断,并进而影响到劳工的薪资水准,这样的行为是托辣斯行为,并不合伦理。所以说,当分析单位定在企业社群时,华硕挖角行为可能不合伦理;但分析单位若是整体国民经济时,华硕挖角行为却又是合乎伦理的。同样地,若是从利的角度分析,很容易判定华硕的做法是对它有利的,但若是从伦理的立场分析,华硕行为则难以判定是否合乎伦理。从这两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行为合不合伦理并非单纯的非黑即白问题。造成这种判定的困难,主要原因是分析层次不明、体制不稳定、企业社群乃至于整个经济社群缺乏共识。为了文后讨论的方便,我们将称轴为伦理轴,轴为利益轴。以图一的架构来说,一个行为究竟应该落在第几象限,与利益轴以及伦理轴的位置有关,当利益轴或伦理轴移动位置时,就可能改变一项行为所座落的位置。而这两个轴的位置则与体制的变迁以及分析的单位有关,本文将针对这种变迁与分析单位,在后面两节分别讨论利益轴与伦理轴的移动的前因后果。参、利益轴的移动利润空间的改变 根据图二,利益轴的移动会改变利润空间。当利益轴向右移动,表示企业利润空间降低;向左移则表示利润空间增加。当利益轴移动时,同样的企业行为就有可能从有利转变成不利,当然也有可能从不利转变成有利。一、从有利有伦到不利有伦(第一象限到第二象限) 伦理 行为 不利 利 悖伦 图二:企业利润空间的改变不论是基于什么原因,当企业的经营利润降低时,利益轴就会向右移动,企业将被迫采取各种增加利润的措施。企业原有的某些行为,就有可能从第一象限移动到第二象限,从有利有伦变成不利有伦。举例来说,企业甲的竞争者把生产基地迁移到大陆,造成本地工人失业,但却因为降低生产成本而对企业甲造成威胁。如果企业甲坚持对本地工人的承诺,不外移大陆,就是一种不利有伦的行为。企业甲维持在本地设厂,使用本地工人的行为一如往昔,但是,由于竞争环境的改变,使得这个行为从有利转变成为不利。用图二说明,当利益轴从的位置移动到的位置时,行为则从第一象限落到第二象限,表示该行为从有利转变成不利。企业的本质既然是逐利的,我们当然可以预期企业的行为会往第一或第四象限移动。企业可以透过生产力的提升而往第一象限移动,增加其利润;也可能运用些不合伦理的手段维护其利润,也就是移动到第四象限。 二、从不利有伦到有利有伦(第二象限到第一象限)在图二,如果利益轴从移动到,行为就从不利有伦转变成有利有伦。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必须是社会对某种企业行为认同,并进而支持该企业,使得企业增加利润的空间。例如说,美体小铺 (Body Shop) 坚持某些环保理念,增加产品的成本,本来是属于不利有伦的行为。但是,当愈来愈多的消费者认同这样的行为,反而更愿意有比较高的价格购买该公司的产品时,美体小铺所坚持的环保理念就从不利有伦改变成有利有伦。若是发生这样的情形,将会有愈来愈多的企业相互学习,对于整个企业社群而言,企业伦理与企业利润都因之升高。这里的关键是消费者的认同与行动。三、利益轴因何移动及其影响什么样的情形下会发生利益轴的移动,也就是利益空间的改变呢?基本上这种改变导因于体制环境的改变。前面两小节所提到大陆设厂问题或消费者认同现象,都可以纳入体制改变的分析中。体制环境的改变与企业效率或利益未必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个改变若是影响到企业间的交易关系或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自然会对企业利益发生影响。例如,在南非实施种族隔离政策时,欧美许多消费者抵制那些在南非投资的企业的产品。企业继续在南非投资的行为虽然合法(主张engagement 者认为投资南非更是伦理行为),但利润空间却减少了。此处提出四个体制改变对企业伦理的影响。(一)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一个重要的体制因素,法律规范的改变对于利润轴当然有重要的影响。劳基法在我国的实施的确造成许多传统产业的人事成本增加,许多企业因而转进大陆或东南亚投资。美国加州为了促进电动车的发展,以减少汽车的排废气污染,立法规定所有在加州销售汽车的汽车品牌,必须在公元2000年开始,销售一定比例的电动车。这个比例并且将逐年增加。这样的规定压缩了汽车业者的利润空间,企业一定要设法提升竞争力,同时也要加强电动车研发工作,降低电动车的成本,增加电动车的效率。假定我们把守法当成一项伦理行为,对于汽车公司而言,守法可能使它们从第一象限移到第二象限,但是,透过生产力的提升,汽车公司可以又重回第一象限。当愈来愈多企业遵守某一特定的法律规范,体制力量愈强,并转变企业的获利空间。例如,当愈来愈多的企业愿意实施一本账制度,实施一本账制度有助于获利。在台湾早期,大部分企业都实施两本账制度时,因此,就组织场域内的规范而言,两本账虽然不合法但却合乎伦理。一本账当然也是符合伦理的行为,但实施一本账制度的公司可能处利润空间相对较低的不利地位。由于组织场域的习惯改变,愈来愈多的企业实施一本账制度,企业的利润轴向左移动,一本账制度并不会使企业得到相对较少的利润,于是,一本账制度从不利有伦转变成有利有伦,愈来愈多的企业会跟进采用一本账制度。(二)自由化自由化的运作方向正好与法律规范相左,主要所指的是政府管制放松,企业竞争趋于激烈,使得许多垄断性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大的降低,也连带使得某些企业行为,如不裁员政策,从有利有伦转变成不利有伦。许多原本具有垄断利润的企业,如公营事业在民营化的过程中,必须裁员才能生存,其中最知名的案例应当就是台湾汽车客运公司的裁员历程(徐联恩等,2000)。从被裁的员工角度观之,企业所座落的位置显然是从有利有伦转变成有利不伦(由于利润空间的压缩,甚至可能成为不利不伦)。但从一般纳税人的角度来看,民营化的结果可能使得民众享受更有效率的服务,也不必负担公营企业的营运成本,因此,民营化可以是个有利有伦的行为。这个例子再度指出,体制变更可以对某些企业行为是否合乎伦理造成莫衷一是的看法。(三)消费者意识抬头消费者意识或某些社会组织(如野鸟保护协会)的抬头可能是近几年来最重要的体制改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依赖关系,则从消费者比较依赖企业,转移到企业比较依赖消费者。消费者对企业行为的要求已经不只是企业要提供合理的商品,更要求企业提供正义的商品,迫使企业提高成本,而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又如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以及服务的要求,在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下,也迫使企业压缩利润空间,进而使得企业行为从第一象限转落到第二象限。但另一方面,消费者意识的抬头,也可能使得某些原本处于第二象限的企业落到第一象限。所以说,消费者意识抬头究竟会使企业更有利可图,抑或较无利可图,视消费者意识所针对的性质以及企业之对策而定。(四)竞争生态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也可以是一种体制的变迁。当竞争环境趋于激烈时,自然会压缩到其它企业的利润空间。利润被压缩的企业在面临剧烈的生存环境下,原有有利有伦的行为就可能成为不利有伦的行为。例如,IBM或AT&T等公司原本都是采用终身雇用制度,不轻易解雇员工。迫于竞争环境的改变,它们在九年代都进行了大量的裁员。如果它们继续维持终身雇用制度,它们的雇用制度就从有利有伦转变成不利有伦。IBM和AT&T选择了企业所该选择的正常道路,维护利润而进行大量的裁员。以图一的架构分析,IBM和AT&T的雇用制度原本是座落在第一象限,由于竞争环境的改变,压缩了利润空间,形成利润轴的移动,它们原有的雇用制度就落到第二象限。接着,IBM和AT&T进行大量裁员,雇用制度的改变,从第二象限移转到第四象限。利益轴的移动也可能是因为整个产业景气好转,或企业生产力的提升所致。台湾传统产业并没有员工分红入股制度,但所有电子业都实施员工分红入股制度。这样的改变虽然起始于台积电、宏碁等企业的开创,但是能够持续而在电子业蔚为风气,则与电子业利润空间高、人才需求强有关。换言之,这个制度得以维持与电子业厂商间的竞争生态习习相关。绝大多数的电子业公司刚成立的几年都处在严重亏损状态,但他们的员工福利、待遇、教育训练还是比传统产业优渥。当这些优渥的待遇转换成比较高的生产力时,企业对员工的行为就从不利有伦转换成有利有伦。肆、 伦理轴的移动伦理空间的变化当伦理轴移动则表示社会对某企业行为的伦理观点发生变化。如果伦理轴向上移动,表示社会对伦理的要求升高,向下移动表示社会对伦理的要求降低。但是,什么叫做伦理要求提高,什么叫做伦理要求降低?这涉及我们对伦理的定义,前面曾经定义伦理是社会共识,然而,社会共识是否需建立在某些基本原则之上。如,己所不欲,勿施予人是世界各处都存在的黄金律。企业伦理有无类似的原则呢?本文不欲在此讨论此一议题,而采取假定有这些基本原则存在的立场。而且,我们可以用这些原则来判定伦理水准的提高或降低。如此,伦理轴的移动才有可能。一、从有利有伦到有利不伦(第一象限到第四象限) 伦理 D 不利 行为乙 有利 悖伦图三:企业伦理空间的改变在不同的时空下,有些原本大家认为合乎伦理的行为,可能被认为不合伦理。虽然,这样的行为可能无损于企业原本的利益。例如,企业运用喝花酒等交际方式取得交易,在以前是很正常的行为。但是,由于高科技产业的兴起,许多专业经理人并不习惯传统声色犬马的场所,也不习惯用色情作为企业交易的润滑剂,再加上女权意识的抬头,社会逐渐地认为企业运用这样的行为建立企业公关活动,并不合乎伦理。但是,企业继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公关活动,只是某种企业文化的呈现,并无损该公司的利润空间。以前述企业财务有两本账为例,当达到一定比例企业实施一本帐制度时,两本账是不伦理的社会共识逐渐形成,伦理轴向上移动,原本落在第一象限,被视为有利有伦的两本帐行为,改落在第四象限而定位成有利不伦的行为。二、从有利不伦到有利有伦(第四象限到第一象限)随着社会风俗习惯的改变,有些原本不伦理的企业行为可以被接受而不再视为不伦理。例如说,日本原本采取终身雇用制度,企业若是资遣员工将被视为不伦理的行为,然而,资遣员工在日本已经逐渐为社会所接受认同,因此,该行为正在从有利不伦改变到有利有伦之中。前面所举IBM及AT&T大规模裁员行动,也从第四象限改归到第一象限,被视为有利有伦的行为。一九九五年,蚬牌石油公司有意将其在北海油田探勘石油的平台报废。根据蚬牌的研究,把该平台沉入海底是最经济同时也是污染最小的做法。然而,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认为蚬牌的做法对于环保生态有害,发起全球性的抵制,最后蚬牌不得不放弃原有计画而改将海面平台拖到陆地掩埋。问题是,当蚬牌将平台掩埋之后,绿色和平却又承认把平台沉到海底,对生态的确是比较好。于是,绿色和平对蚬牌公司表示道歉。但是,绿色和平的道歉已经于事无补了 (Economist, 1995)。假定把平台沉到海底或在陆地掩埋的成本相去不远,那么科学证据显示把平台沉到海底比较合乎伦理(因为环保问题较低),但是,社会团体却逼得岘牌采取比较不合伦理的做法,因为社会团体认为陆地掩埋比较有伦理。可见伦理轴的决定有时不是客观决定,也涉及主观判断。蚬牌最后屈从社会压力,是为了其商业利益,但是,蚬牌明知将海面平台沉到海底比较伦理,却受制于利益团体的压力,而选择了有利不伦的行为。三、伦理轴因何移动伦理轴的改变表示社会对于企业伦理的共识或标准改变,就定义而言,这是一种体制的改变。这一小节,我们提出两个改变体制的动力。(一)经济条件的改变二、三十年前,许多百货公司都会在柜台前摆一个货物出门,概不退货的声明。现在,一般百货公司都允许顾客在一定期间内退还购买的产品。但这样的改变是因为企业比较重视顾客,比较爱伦理呢?还是因为竞争压力下,不得不然的做法?企业难道不怕顾客会占企业便宜吗?很显然,这样的改变,与经济的发展有关。当国民所得到了一定的水准时,时间的机会成本提高,顾客占企业便宜所需要的机会成本也提高,除了少数人之外,没有人会没事找事故意占企业的便宜。在国民所得还没有到一定程度时,率先实施退货制度的反而会丧失竞争力。事实上,这正是美国安丽公司两年前在大陆实施退货制度后,所发生的困难。经济条件改善会使得人力成本升高。再以两本账制度改成一本账为例,假定企业为了要维持两本账制度,必须多请一位会计做账,当人力成本不高的时候,两本账所能省得钱,可能合乎经济效益,但当人力成本升高时,两本账有可能不再符合成本。于是,企业都改采用一本账制度。企业改用一本账制度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为了上市上柜。如果企业上市之后所能带来的利益,远远超过现在两本账所能节省的利益时,自然会改用一本账。所以,企业改用一本账制度的关键因素在于边际效益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与经济水准升高、资本市场发达有关。现在有许多企业常常抱怨现代的年轻人没有工作伦理,不肯加班。问题是肯加班就合乎工作伦理了吗?其实,从利的角度来看,过去的人因为经济条件较差,比较珍惜工作机会,也比较需要钱,所以肯加班甚至喜欢加班。但现在人的经济条件不同,加班机会成本升高,自然也就比较不愿意加班了。(二)社群的改变从前面的例子,我们一再看出利益与伦理的关系。但利益的考虑是后果的逻辑,若是从得体的逻辑推导,我们可以得到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社群。再以企业一本账或两本账制度为例。企业上市上柜的原因很多,未必全然是为了利益,也有可能是面子等之类非理性的考虑(叶匡时等,1996)。在早期,许多企业并不喜欢上市,但现在绝大部份企业都喜欢上市,企业社群的风气改变,促使企业想要上市,进而实施一本账制度。企业若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改用一本账,就是企业社群发挥作用的结果。社群的力量来自封闭性(closure) (Coleman, 1988)社群愈是封闭,则愈可能规范其成员。过去农业社会的农村是个十分封闭的社群,所以对成员的规范力很强。但进入工商社会,人口迁徙快速,社群不稳定,所以不容易规范成员,成员因而不太伦理也合乎预期,许多人因而常有伦理沦丧的感慨。再以华硕为例,若是华硕常常与老东家有交易往来(具有封闭性),相信华硕不会轻易向老东家挖角,就是因为彼此之间仅止于友谊式的往来,所以,华硕会不在意老东家以及其它厂商的看法。在台塑汞污泥外包的例子中,台塑与运泰彼此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企业社群,所以,我们认定台塑已将伦理责任外包并不为过。然而,企业在推动ISO-9000或全面品质管制时,都会规范其外包公司进行同样的品质提升工作。为什么企业不会对其外包公司的伦理责任也负起监督之责呢?这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社群的界定。在品质管理的社群中,外包厂商与中心厂属于同一个社群,但在伦理管理上,外包厂商与中心厂并不被认为是一个社群。假定社会一般大众不以为然,认为运泰所产生的问题,台塑也应该负责,则社会大众把这两家公司归属于一个社群。他们之间的交易产生封闭性,彼此也就能产生规范。伍、 结论管理学者在过去企业伦理的研究中,多偏向针对既有企业或员工的伦理作为或训练需求。这些研究有分为调查性质的,了解研究对象的伦理态度与行为,并试图理解这些伦理行为的解释变量(王凤生、蔡丰隆,1999)。也有先定出一些企业伦理指针,依据指针测定合乎伦理的程度,同时企图解释这些作为的决定因素(徐木兰,1994)。然而,过去研究都忽略了体制因素的变迁对企业伦理的影响。本论文从多个例子中说明体制变迁对于伦理决策的变化,并提出一个简单的分析架构。无论企业成立的目的是什么,企业逐利的本质不可能改变。企业间的竞争,最后胜负的裁决以必须透过利润。因此,本文强调企业行为是否合乎伦理必须放在企业利益的架构下研讨,而企业利益的决定又与体制因素有莫大的关系。关心伦理的学者专家或许会担心,企业过分强调利润而导致不伦理的行为,本文认为企业利益以及企业伦理的决定都与体制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体制变迁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我们将更能掌握企业伦理的趋势与走向。本文提出几个初步的构想,希望管理学者能够跳脱微观的管理世界,更宏观的观察企业社会,企业伦理的提升才有可能。参考书目:王凤生、蔡丰隆,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表现之研究,企业伦理与永续经营发展,中央大学,中坜,1999年。徐木兰,企业经营者道德标准与企业伦理规范之关联性研究。国科会专题研究计画报告,NSC 83-0301-H-002-030。徐联恩、叶匡时、杨静怡,驶向未来台汽的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