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兼并理论的产业组织述评_第1页
企业兼并理论的产业组织述评_第2页
企业兼并理论的产业组织述评_第3页
企业兼并理论的产业组织述评_第4页
企业兼并理论的产业组织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king Paper企业并购理论的产业组织述评干春晖联系地址:上海市国定路777号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电话:86-21- 传真:86-21-E-mail: 或 个人主页:/teacherweb/users/gch/2003年5月企业兼并理论的产业组织述评干春晖企业兼并可以分为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三类,对于每一种类型都有许多不同的理论,但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主要有六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各类兼并。一 纵向兼并:降低交易费用还是稳定经营环境?当兼并企业的产品处在被兼并企业的上游或下游,是前后工序,或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则称这种兼并为纵向兼并,纵向兼并是一种经营单位向其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各阶段的延伸。纵向兼并可能是兼并投入要素或原材料的生产企业,也可能是兼并最终生产和销售企业。对于纵向兼并可以从两个不同方面进行理论解释,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关于市场机制失灵和交易费用方面的。根据科斯(RHCoase)的观点,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企业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企业家而不是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组织经济活动。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协调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企业用于寻找贸易伙伴、订立合同、执行交易、讨价还价、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等方面的费用支出。当市场的交易费用很高时,市场不再是协调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应通过企业家将交易内部化来节约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成本。当处于生产链上的企业进行纵向兼并,可以使部分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内部完成,而纵向兼并前,这些购买投入要素或销售产品等生产经营活动却要在市场上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完成。当然,组织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也需要一定的费用,这种费用称为组织费用,随着纵向兼并的进一步进行,企业规模将越来越大,组织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的费用将随之增加,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组织费用的边际增加额与交易费用的边际减少额相等,公司就不会再通过纵向兼并扩大规模,因为再通过纵向兼并扩大规模,组织费用会更高,抵消因兼并而减少的交易费用,使企业得不偿失。所以,纵向兼并的边界条件应是企业边际交易费用节约额等于边际组织费用增加额。根据科斯的理论,在竞争市场条件下,实现纵向兼并的这种均衡能导致企业生产和分配的有效组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威廉森(Willianson)发展了科斯的研究。在市场交易费用导致企业纵向兼并的假设下,威廉森分析了产生较高的市场交易费用和纵向兼并的因素,较侧重于人的因素,并把它与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解释市场机制的失灵。认为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是二个重要的人为因素。人的因素与不确定性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并用内部组织机制代替市场协调。这可以用技术性能复杂的产品生产来说明这一的理论。这类产品需经常重新设计,变换批量,其产品零部件的生产,相对于支配少数几家零部件生产者的市场规模,已属于大规模经济生产。这里,可以考虑三种不同的供货方案,即长期合同,短期合同和纵向兼并。长期合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加之人们的有限理性,难以确定未来的各种非正常情况。签定一个包罗万象的,把所有意外事件都考虑进去的合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成本上不允许。因此,长期合同必须是不完备的, 要为可能的讨价还价留有余地。短期合同优于长期合同之处,在于不确定环境中充分利用有限理性,作出决策。但是,在零部件产业需要拥有长期设备的情况下,短期合同是不合适的。而且,若前期合同的获利者比他的竞争对手具有某项成本优势,会在重签合同时给买者和供货者之间留下激烈竞争的余地。所以,在减少不确定性和减少讨价还价的前提下,纵向兼并更可取。 内部组织允许作出适度的、一系列的决策,并能削弱机会主义影响。威廉森认为企业组织要具有复杂的等级制度,在这种组织中,管理人员和工人都遵循一定的雇佣合同,这样能促进以前交易对立各方更多的合作行为,个人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的一小部分,个人的机会主义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组织内部的争论通过命令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轻易解决,因此避免了企业之间出现的那种高成本的讨价还价过程。较强的合作意识,加上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与决策,使纵向兼并在这种意义上比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更有效。纵向兼并的另一种理论认为通过纵向兼并可以获得较稳定的经营环境,包括确定的投入要素供给,或较确定的产品市场,以消除企业外环境中的部分不确定因素。按照传统的观点,在不存在节约费用问题的完全竞争市场体系中,企业似乎没有进行纵向兼并的必要,因为所有的投入品和产品都可以按市场所确定的价格购买和出售,但是,这种观点没有把竞争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考虑在内,但恰恰这种不确定因素,能用来解释纵向兼并。其原因之一是当前一生产阶段的企业和后一生产阶段的企业获得的信息不同时,纵向兼并能改进这两个生产阶段的资源配置。通常后一阶段上的企业不能获得充分的有关原材料价格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限制了后一生产阶段上的企业作出有效的关于生产中投入要素比例的决策。由于前续产业中原材料生产企业,比后续产业中的企业能获得更多信息,所以,后续企业显然愿意实行后向兼并,通过兼并前续企业,以便更好预测原材料价格。原因之二是需求变动的不确定性和供给的瞬时刚性共同促进了纵向兼并。通常,市场需求的变动是不确定的,理论上,当需求变动引起价格波动时,供给会随之调整,以达到新的供需均衡。但实际上,价格的调整并不象理论假设的那样在瞬间完成,供给则更不可能按市场价格在瞬间调整完毕以满足需求,也就是说,价格、供给的变动具有时滞,具有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不可能在瞬间完成。因此,在任何时期的市场中,需求可能不等于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供给可能不足或过度。在某一时刻,消费者可能买不到某种商品,而生产者也可能承担因生产过多而卖不出去的风险。通过兼并投入品生产厂商,就可以降低投入品供给中的不确定因素。二 横向兼并:2+2=5还是市场势力?当兼并与被兼并公司处于同一行业,产品属于同一市场时,这种兼并称为横向兼并。有关横向兼并的产业组织理论较多, 较有代表性的涉及协同效应理论和市场势力理论。由韦斯顿(J.F.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Synergy) 理论认为,公司兼并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益的,它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兼并后,其产出比兼并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还要大,这一效应常被称为“2+2=5效应”。对于横向兼并而言,2+2=5效应主要体现在管理协同效应和营运协同效应两个方面。如果两个公司的管理效率不同,在高管理效率公司兼并另一个公司之后,低效率公司的管理效率得以提高,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协同效应。根据管理协同效应理论的观点,如果某公司有一个很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其管理能力超过了管理该公司的需要,那么通过兼并那些因缺乏管理人才而造成效率低下的公司的办法,使用这个管理队伍,将提高整个经济的运作效率。当然,对于具有过量管理人才的主兼并公司来说,如果能采取简单的形式释放出这批人才的能量,就不一定非去兼并别的公司不可。但是,如果这批人才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体现其效率,那么,采取其他简单的形式可能难以释放其能量。这时,兼并方很可能把同行业中管理水平更低的公司作为兼并目标来达到这一目的。营运协同效应也称为营运经济,它主要指由于经济上的互补性、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成一个公司之后,造成收益增加或成本节约的效应。当然,其前提是产业中的确存规模经济且在兼并之前没有营运在规模经济的水平上。有些行业(如汽车制造、设备制造、石化、钢铁、电力等)其规模经济表现得较为明显,有些行业(如纺织、服装加工、精密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经济则表现得不十分明显。当横向兼并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规模经济性的同时,也形成了产业集中,增加了形成市场势力的机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经济学家威廉森(Willianson)还应用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福利理论,并继承了哈伯特(Harberger)的早期垄断福利损失分析的传统,采用福利权衡模型来分析兼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威廉森认为横向兼并一方面由于取得规模经济性,增加社会福利,另一方面却形成了市场势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垄断,从而造成福利损失,要判断一个兼并对社会来说是“好”是“坏”,取决于兼并造成的社会净福利是增加还是减少。三 混合兼并:资产利用还是风险降低?当兼并与被兼并企业分别处于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同的市场,且这些产业部门的产品没有密切的替代关系,兼并双方企业也没有显著的投入产出关系,那么称这种兼并为混合兼并,或多角化兼并。多角化兼并还可以细分为产品扩展多角化兼并、市场扩展多角化兼并和联合多角化兼并。产品扩展多角化包括与企业的生产或需求有一定程度联系的产品生产,若与生产有联系,产品的多角化是以技术为中心的多角化;若与需求有联系,产品的多角化是以推销为中心的多角化。市场扩展多角化指一种产品在不同地域的市场上的销售。联合多角化是指企业经营在生产或需求方面似乎互不相关的产品。衡量多角化的指标较多,常用的有行业数、专业化率、贝里(Berrry) 指数、熵指数和厄顿(Utton)指数。研究企业多角化兼并的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多角化兼并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其资产,第二种理论认为多角化兼并能降低整个企业的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资产利用理论把企业看作是由能够从事一定独立经营活动的有形资产、人和无形资产的资产集合。某些资产具有专用性,只能用于生产特定的商品和服务,而另一些资产则可以通用于生产一定种类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这种类型的资产在企业内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者根据企业的经营现状无法得以充分利用,那么把它用于其它方面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利用的方式可以是出售或出租这部分资产,也可以通过多角化兼并自己留用这部分资产,特别是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企业通常认为自己通过内部组织比通过市场利用这部分资产将更有效率,所以,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多角化兼并来利用这部分资产。这种资产的利用可能包括以下几种:资产是一种固定的生产要素。如铁路,可以把固定成本分摊到尽可能多的品种的产品或服务上,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对那些具有季节性需求的产品,生产互补性季节产品可以提高工厂的利用率;对于产品的需求是变化的,生产几种产品可以弥补由需求的变动而引起的设备利用率的下降;如果面临长期的或周期性的需求下降,企业可以通过多角化兼并来抵消生产能力的下降。除了有形资产,无形的管理经验同样是一个企业重要的资产,一些企业往往拥有具备特殊组织才能和企业家才能的管理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扩展经营范围,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它的管理资产。经营管理才能,尤其在高层管理经验上,一般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产品,因此,通过多角化兼并,扩展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范围,能充分利用这些管理才能,提高这些资产的利用效率。另一类无形资产是技术知识, 它是企业研究与开发的结果,这种技术知识和创新的应用往往超越企业现有的经营范围。企业既可以出售这种技术知识获利,也可以通过多角化来利用这种技术知识,如果企业自己利用这种技术知识的预期收益高于出售这种技术知识的预期收益,企业就可能扩大其经营范围,利用这种技术知识,自己从事生产经营。最后,利用企业已有的良好信誉,推销专长,或业已建立的经销网络,也可能是多角化兼并的一个资产利用因素。降低经营风险的观点经常被用来解释多角化兼并的动因。当企业通过多角化兼并把经营领域拓展到原经营领域相关性较小的行业,就意味着整个企业在若干不同的领域内经营,这样,当其中的某个领域或行业经营失败时,可以通过其他领域内的成功经营而得到补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收益率得到保证。如果企业通过多角化兼并了一个与原企业收益率完全负相关的企业,且双方经营规模相当,那么兼并后的企业几乎可以得到一个完全平衡的收益率。即使不是这种极端的情况,多角化兼并后的企业的收益率变动程度也大大低于多角化兼并前的变动程度。因此,即使多角化兼并不能使企业的期望收益额增加,也能降低收益的变动范围,使企业能更稳定地获得这种收益。这一点可以从统计角度加以说明,假如有某个企业,通过多角化兼并,兼并了一个期望收益规模和收益变动的程度相同的企业,设k是每个企业经营活动营运的资本,ri是第i 个企业的收益率,ri=Ri/k,Ri是第i个企业的利润,r i是具有均值m和方差s的随机变量,则兼并后企业的收益率为r=(R1+R2)/(2k)=(r1+r2)/2。如果r是r1和r2的相关性系数,那么根据统计理论,企业收益率的标准差为:sr=s(1+r)/2)0.5。可见,当r1和r2独立时(r=0),即兼并双方企业的收益率没有任何线性相关关系,sr=s/20.5;完全正相关(r=1)时,sr=s;完全负相关(r=-1)时,sr=0。显然,相关系数r的值对降低风险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当两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率完全没有关系时,兼并企业收益率的标准差可降低至原来的(1/20.5)倍,而当两企业收益率显负相关时,兼并后企业收益率的标准差能降得更低。不过,在实际情况下,企业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往往是正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企业面对的是同一个宏观经济环境和受同一个最高管理者的控制。即便如此,多角化兼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当有价证券投资组合的交易成本很低时,多角化兼并对股东或投资者来说意义可能不大,因为投资者完全可以购买不同行业专业化生产企业的股份,使自己的投资多角化,同样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但是,如果有价证券投资组合的交易成本很高,那么投资多角化兼并后的企业就显得更具吸引力,因为这样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同样达到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参考文献1. Oliver Hart & John Moore,1990,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no.6.2. Williamson Oliver E,. 1971,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market failure considera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1(May), 112-23.3. Williamson, Oliver E., 1986,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related variations on a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me. In Joseph E. Stiglitz and G. Frank Mathewson (eds),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Analysis of Market Structur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49-74.4. Scherer, Frederic M., 1988, Corporate Takeovers: The Efficiency Argument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 69-82.5. Schmalensee, Richard C., 1973, A note on the theory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2), Part I, 442-9.6. Lin, Y. Joseph, 1988, Oligopoly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8, 251-47. Dixit, Avinash, 1983,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a 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1), 63-78.8. Farrell, Joseph, and Shapriro, Carl, 1991, Horizontal merg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