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战略_第1页
企业管理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战略_第2页
企业管理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战略_第3页
企业管理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战略_第4页
企业管理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管理伦理学导论一、问题的提出1、企业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应讲伦理道德,若讲,就赚不到钱。2、企业经营与伦理无关,不存在应不应该讲伦理道德的问题,只要守法就足够了。3、企业经营应该讲伦理道德,追求利润与追求伦理应该结合起来。案例:1、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对掺毒事件的处理;2、埃克森公司(Exxon Company)对原油泄出事件的处理。二、管理伦理学的产生、发展和研究现状1、产生:企业伦理学(管理伦理学)在20世纪的70年代起于美国,80年代起于欧洲。直接起因是当时一系列经济丑闻的曝光,引起人们的重视。2、发展:进入80年代后,国外管理伦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各种企业伦理学的刊物和研究机构纷纷问世;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企业伦理规范在大公司中得到广泛应用。3、研究现状:在西方学术界,管理伦理问题最初围绕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现在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广泛研究管理伦理的重要作用、地位和意义。() 主要的研究问题分属三个层面:微观(企业活动中的相关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中观(各种经济性组织之间的伦理关系)、宏观(社会或制度层次上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责任)。() 在研究具体的管理行为的伦理问题时,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色和认识。() 通过对管理与伦理的整合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 非常重视现实的可操作性,把伦理融合到日常管理之中。如:制定企业伦理守则;设置专门机构;设置伦理主管和伦理培训。我国理论界对管理伦理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学者认为,一方面要大胆引进和借鉴西方管理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鉴别其社会性、民族性,注意“消化”和“吸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伦理思想和伦理规范。() 我国学者几乎一致认为,管理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社会生活中处处有管理。应重视管理伦理的普遍原则和管理者的伦理道德品质修养的研究。() 我国学者认为,管理伦理学既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比较重视对我国传统管理伦理思想的挖掘与研究。三、管理伦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管理伦理学需要把握的几对基本概念() 管理与管理学要对管理这一复杂概念进行比较全面的概括,首先要剖析构成管理活动的要素。它大致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 管理主体,回答由谁管的问题;2) 管理客体,回答管什么的问题;3) 管理目的,回答为何而管的问题;4) 管理职能和方法,回答怎样管的问题;5) 管理环境或条件,回答在什么情况下管的问题。 根据上述要素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我们就可以从一般意义上来概括管理。即一般地说,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管理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管理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不精确性等特点,它既是一门科学(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一般认为管理学所含內容主要有下列方面: 1)决策与计划。 2)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 3)领导与沟通。 4)协调与控制。 5)变革与创新。() 伦理、道德与伦理学 伦理是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遵循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规范。 伦理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的、客观存在的特殊关系,诸如“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等。它是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活动的最本质的客体,是提出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依据,是道德所要加以调节的对象。 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伦理和道德常常连用,他们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在英汉词典中,ethics和morality都可译为伦理或道德。说某事违背伦理和不讲道德的含义是相同的。日常所说的“伦理”侧重在一个“理”字,含有应然之意。而伦理学家讲伦理与道德的区别,是从实然上讲的,即从实际存在的伦理关系上讲的。就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而言,他们有如下区别: (1)伦理关系是客观的本来即有的社会关系,它不以主体意志和主观观念为转移,是一种社会存在;而道德关系则是人们在伦理关系基础上依据对客观存在的伦理关系的认识而自觉建构起来的,是人们对伦理关系认识的结果,属于上层建筑。 (2)伦理关系在一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而道德关系则具有多样性和变动性。特定的伦理一旦形成,就会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上,一以贯之地保持它的基本形态和基本性质,而不会轻易发生改变。“伦常”这一概念简要地表明了这一点。如父子、君臣、夫妇、长幼这“五伦”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封建时代的伦理,维系了千年而保持不变。而道德则相对活跃。今天的年轻人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父子之间以名相称的已经不少。夫妇之间妇唱夫随也时常可见。 (3)伦理关系是现实的,道德关系则具有很高的理想性。道德固然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但它对现实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更不是拙劣的粉饰,它是从理想的角度来反映现实,并且要求促进现实不断发生积极的变化,朝着理想的方向发生变化。总之,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伦理关系是构成道德关系的前提;道德关系表现并调控着伦理关系。道德关系健康,体现伦理关系和谐;道德关系反常,则说明伦理关系混乱。 罗国杰:“一般来说,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 中央党校的甘葆露说:“伦理学是对伦理、道德进行研究的科学”。“伦理学是哲学的分支,是一门科学。它是对伦理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道德这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说明的科学。它对伦理的本质、起源、特点等等,对道德的本质起源、结构、功能等等,进行实事求是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其中的规律性。” 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存在;道德作为对伦理调节的重要力量,则代表了一种理想,即把伦理调节到理想的、最佳的状态,使人们具有理想的道德品质,使社会具有理想的道德风尚,因而反映了“应该”,属于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伦理学则从总体上、从辩证联系中,对伦理、道德进行研究。 2、管理伦理学的定义 管理伦理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管理活动中的道德现象的科学。(工商)企业管理伦理学则是研究企业在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道德现象的科学。它以管理学为基本理论框架,用伦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管理理论的正确与否,管理行为的道德与否,并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管理伦理学既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3、研究对象与方法 (1)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管理伦理学要研究的主要对象有: A、道德与管理的关系问题。 B、企业等法人组织行为中的道德涵义、道德倾向和道德影响。 C、管理者行为中的道德内涵。 D、被管理者行为的道德内涵。 (2)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描述、分析、规范。A、描述:弄清事实,展现事实。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模型。讲企业伦理,要弄清管理人员和员工实际上奉行的是什么。93年文汇报连续报道牟其中,把他称为儒商,说他追求的是阳光下的利润。其实呢,信用证诈骗案导致的无期徒刑说明了他实际奉行的是什么。B、分析:源于原伦理学。对经济生活中的现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伦理道德上的剖析。如缺德,是缺基本道德,还是缺较高的品德。C、规范:不是从事实层次、而是从价值层次,不是从已然、而是从应然层面上讲管理伦理,这是落脚点。上述所讲是研究方法,而教材的内容从管理伦理学的中外历史、一般原则,进而深入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则是以对所要解决问题的回答而构建教材体系的方法。 四、研究管理伦理学的重要性 1. 培养合格管理者的需要 2. 帮助企业讲究企业伦理,而企业伦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 3. 造就道德的企业和道德的个人 4. 有利于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5. 学科发展的需要思考题:. 你如何看待企业追求利润与追求伦理的关系?. 你怎样思考管理中的伦理?. 管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参考书:、管理学汪克夷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伦理学新编骆祖望黄勇等编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业,1997、9。、商业伦理学(Business Ethics:A Global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 (David J. Fritzsche) (美)戴维 J.弗里切著,杨斌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4。、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茅于试著,曁南大学出版社,1997、12。、企业前沿问题现代企业管理方案魏杰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6。、大败局 吴晓波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4。、大赢家吴小波著,中国企业家出版社,2001、8。、金钱以外商业伦理透视叶保强著,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5、4。第二章 中外管理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一 古典的学说与实践(一)古希腊与管理有关的伦理思想 在西方,哲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探索。 1.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500年)提出“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在一切事物中,中庸是最美好的”。重视秩序;提倡有节。 2. 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的伦理思想主要有: 第一,“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他把自然理解为必然性,逻各斯。第二,理性高于情欲。逻各斯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 3. 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的伦理思想主要有: 第一,“精神快乐”的人生观。他讲的快乐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快乐的内容看,他所指的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快乐。二是从取得快乐的手段上看,主要指中庸和节制。 第二,强调动机的道德评价论。“认识好人和坏人,不仅是从他们的行为看,而且也要从他们的意愿看。”他说:“赚钱并不是无用的事,但如果用不义的手段赚钱,则是最大的恶事。” 4. 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伦理思想主要有:第一,在道德基础上,提出约定论的思想。它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由于各个个人出于自保的需要而形成的。同样,道德原则也不是从来固有的,而是适应人类的需要才产生、发展的。第二,在道德标准上,提出相对主义观点。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那么,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则万物,包括道德原则也应该随之变化。 5.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美德即知识”有两层含义:首先,他认为知识是德行的必要条件,“一切别的事物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他们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 其次,苏格拉底又认为知识是德行的充分条件,这就是说,只要具备有关的道德知识,人们就必然会做善的事情。苏格拉底所讲的知识的内容当然是关于善、道德义务的知识。而且知识、美德和利益三者间有着因果关系。 6. 柏拉图的真善美统一的道德本体论。柏拉图(前427前347)在他的理念世界中提出,善的理念居于金字塔之首。它是最真实的存在,本身又包含着美的理念。善美、道德具体事物的理念 善美、道德、数学、科学 具体事物的理念 这样,柏拉图就提出了真善美相统一的思想。他是柏拉图伦理思想的第一原则。无论是他的人生观还是理想国,都是以此为最高目的而构筑的。他的人生哲学只是重视理性,而非“唯理主义”。他提出善的生活应该是一种理性与感性、快乐与智慧相混合的生活。 值得重视的是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它与管理伦理有直接的关系。柏拉图为适应奴隶制的需要,将国家公民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统治者,其职务在于用理智管理国家,故其德性在于智慧。第二等级是武士,其职务在于保卫国家,故其德性在于勇敢。第三等级是劳动者,其职务在于生产社会财富,其德性在于节制。这三个等级的成员如果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就达到了“公正”的美德。 7.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心灵划分为两部分:合理的(理性的)部分和不合理的(非理性的)部分。相应于心灵的两个部分,就产生了两种德性:理智的德性和非理智的道德的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只要使这两种处于一种有秩序的和谐之中,那么,就达到了幸福和至善.。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体系中既有德谟克利特、智者派伦理思想的因素,又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伦理思想的影响痕迹。具有折中的倾向。也可以说,他是他以前的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次,亚里士多德是从人性出发来谈论道德问题的。这在中西历史上是个共同传统。 最后,说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具有折中倾向的另一含义,是他将中道作为基本的道德准则。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与管理有直接关系的,是他关于人的自由与道德责任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肯定人的行为是有自由的。人的行为既然是有自由的,那么人们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能把责任归之于外部原因。人们对自由选择造成的行为后果,都必须负相应的道德责任。据此人们可以对某一个人的行为明确地作出道德评价,以伦理准则来评价、引导人们的行为,并形成一定的道德风尚。而在处理个人行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时,亚里士多德则明确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首先考虑国家即当时的城邦的利益。(二) 中国诸子百家中的管理伦理 与前面介绍的古希腊几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大致同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制度变革、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在伦理思想方面,诸子百家争鸣。围绕着人的本性、义利之辨、道德作用等问题,儒、墨、道、法、兵各家各抒己见。 1、 儒家伦理思想中的管理内涵 (1) 孔子的管理伦理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较系统的伦理思想的思想家。 在孔子的学说里,“仁”和“礼”是两个最为重要的概念。论语中,“仁”出现了109次,而“礼”则出现了74次。孔子究竟是看重“仁”还是看重“礼”,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大问题。因为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得到的将是完全不同的结论。 比如,从“仁”出发,可以把孔子看作是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家。而从“礼”出发,则可以把孔子看作是试图复辟旧制度的保守派思想家。所谓“爱人”的说教,不过是为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已。延伸到当今时代,在管理伦理领域,则表现为是以道德为目的的伦理本位还是以道德为手段的经济本位的问题。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管理伦理学在探讨孔子的思想时,比较注重“仁”的思想。 孔子虽没有论著遗世,但他的思想在内容上却大致构成了一个体系,这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人道伦理学说。孔子哲学思想中的其他重要范畴几乎都与仁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对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下一个固定的定义,而是根据问者的不同情况而作了不同的回答。通过这种途径,仁的思想不仅构成了伦理道德的骨架,而且还贯穿了政治、认识等各个领域。 1)、仁者爱人与忠恕之道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他一贯强调的思想修养。他认为仁是君子.必备的品德,即使在仓促急迫之间,颠沛流离之际,也一刻都不能没有仁。仁这个概念虽然古已有之,但孔子却赋予它许多新的含义,使它成了一个哲学、伦理学范畴。 在孔子对仁的解释中,“爱人”论语-颜渊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译为白话的引文在篇名前加一“见”字。和“仁者爱人”礼记-中庸最为重要,因为它表达了儒家仁学的实质,即对人和人性的珍视。在孔子看来,仁应当是人的本性,只有具有仁心仁德的人,同情关心他人的人,才配称作真正的人。至于任何才能做到仁,他提出了忠恕之道的途径。所谓忠,就是要尽自己的努力积极为人,即孔子所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所谓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忠恕之道是贯串孔子仁学的中心思想。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人老有所养,让朋友得到信任,让青年人得到关怀。”从孔子的志向看来,忠恕之道已使“仁”的内涵超越了贵族“爱亲”的家族范围,体现了对他人、对社会的关心。 2) 仁与礼相统一的政治管理学说 在孔子对仁的诸种解说中,除仁者爱人一语外,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众多争议的,莫过于“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这句话了。 孔子关于礼的学说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礼”在春秋时代,有礼仪制度、理性规范、知识学说等含义。结合孔子的其它论述,可以知道孔子这里所讲的礼,主要是指周礼,即周朝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等。他曾表态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可见孔子的“礼”是一种以社会尊卑贵贱秩序为内容的伦理规范,他思想中的管理目标就是要使社会符合这个伦理规范,所谓上下尊卑不移。对推行“礼”这种伦理规范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孔子从管理的角度讲了一些化解之法。 一是统治者或管理者自身在道德上应有所要求。具体表现在: 第一, 当政的人即管理者必须行为端正,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二, 作为管理者,亦即“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他主张“重义轻利”。 第三, 君子应该仁智相统一,即德才兼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作为管理者,要认真办事,守信用,节约开支,爱护部下。 二是在管理措施上,孔子也有一些创见: 第一, 强调礼义教化。 第二, 选拔正直的人参与管理。 (2)孟子的管理伦理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子一生的经历际遇大致与孔子相同。他也曾积极奔走游说诸侯,但未能真正见用,不得已退而讲学,在政治上是不成功的。但从思想史上看,孟子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的讲,他发展了儒家关于“仁”的学说。他的性善说从内为仁学寻找了人性论的根据,他的仁政说则从外为仁学寻找了付诸实践,治国平天下之途。 1) 性善说 孔子重视仁,把仁作为人的特性,初步涉及到了人性问题。但孔子并没有对此深入探讨,仁在他那里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理想人格。到了孟子的时代,对人性的探讨已渐成风气。当时已有.这样几种人性学说:一、性无善无不善说;二、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说;三、有性善有性不善说。孟子为使儒家仁学有更坚实的依据,另辟蹊径,力主性善说。 孟子性善说的主要依据是被后来的宋儒所称道的四端之说。即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告子上孟子认为这四种善端是人固有的德性,犹如人生来就有四肢一样。 除了以经验为据外,孟子论证人性本善的另一途径是运用归类的方法。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同类的事物必有其共性,孟子认为善即是人皆有之的共性。坚信这一点,才会有“人皆可为尧舜”的大胆论断。人性本善、皆善,那么怎样解释人的丑恶行为呢?孟子发挥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认为有的人之所以做恶,原因在于这些人不注意去培养、扩充自身的善端,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走入了歧途。人性本善,但不是人的一切行为必然都善,要做到善心充于内而发于外,从个人角度讲,就要加强品德修养,要“求放心”,即不让善心放纵散失。“存其心,养其性,修身立命”,见尽心上培养浩然之气,反对自暴自弃,就是孟子给人格修养所开的处方。从社会角度讲,要让人的善良本性健康成长,就要广开教育,淳化风气。 孟子的性善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封建时代的启蒙读物,宋人所编的三字经,.起首便是“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发轫于孔子的仁学,其人性论的依据则是孟子的性善说。 2)仁政说 孟子将其性善说应用到政治上,便顺理成章地提出了理想主义的仁政主张。 孟子认为仁政之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本在于人性本善。按照他的设想,国君只要实行了仁政,就必然得到民心,而民心向背是治国安邦最重要的因素。万众一心的国民,即便是手持木棒也可抵御坚甲利兵。 孟子除了论证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外,还为其设计了具体的方案。归纳起来有这样五点:一、对于知识分子,即“士”,要做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二、对于商人要减轻他们的负担;三、对于行商不要征税;四、对于耕者恢复井田制度,.助耕公田外不另征税;五、对于城市居民免收他们的住宅税。(见公孙丑上)在这五点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和第四点。士、农、工、商,乃封建社会长期之排序。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他关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说,在专制制度下常被激进的思想家引用。 (3)荀子的管理伦理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其主要的学术和政治活动的时期大体在公元前298年到前238年之间。 荀子生于政治大变动的时代,诸子百家的争鸣,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荀子中的非十二子一文,对当时影响较大的各派代表人物如墨子、惠施、孟子等都进行了批判。他不仅继承了孔子创立的儒家的基本思想,还批判地吸取了法、道、墨诸家的一些观点,卓然而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就其思想的广博而言,荀子堪称“杂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性恶论 荀子最有价值的思想是关于人的理论。对人性的研究构成了他的其它学说的重要基础。 与孟子截然不同的是,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荀子明确指出,人之“性”是先天就有的东西,他把“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看作是人的本性,称之为“天情”,并认定为“恶”。荀子把礼义忠信的丧失都归结到人的生理本性,也就是说,人性之恶是自然而然的,而善的获得,就必须靠后天的修为,人为地学习、实践礼义道德。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研究中,荀子的性恶论独树一帜。但性恶论也并非对前人人性学说的简单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许多思想。今人郭志坤在荀学论稿一书中,总结出了荀子与孟子在人性论上的四点相通之处:第一,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都是认为人性是先天的。第二,荀子和孟子一样都是从生理官能上讲人性。第三,荀子和孟子一样都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第四,荀子和孟子一样都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人。从上所述可以看到,荀子其实是先秦人性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对前人理论的批判继承中创建了极具特色的性恶论,并将之用于政治、文化等领域。 2)隆礼重法的思想 与孟子着重发挥孔子有关“仁”的思想不同,荀子从性恶论出发,着重发挥了孔子有关“礼”的思想,并将他与法家重法的思想结合起来。在荀子看来,俗儒空谈仁义道德,而法家一味强调严刑峻法,都是错误的。 2、 法家的管理伦理思想 商鞅和韩非是法家最著名的两位人物,尤其是韩非,作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创立了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到)三者结合的法治理论。其中包含着一些管理伦理思想。 (1) 人性本恶的伦理思想基础 韩非受老师荀子影响,认为人性本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矛盾的关系。甚至父母对待儿女,还是以“计算之心”待之。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对待子女。 (2) 乱世当用法治而弃礼治(德治、仁政) 韩非并不是一般地否定道德的作用,他认为道德的作用是随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他把历史分为三个时期,提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从当时处于乱世的观点出发,韩非反对礼治,主张法治。认为“儒以文乱法”、“用之则乱法”,主张“任力而不任德”。 (3) 以法令、制度为准绳,赏罚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措施 韩非反对在管理中以情代法。管理者不能简单地凭自己的喜恶用人办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要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天性实行赏罚制度。明确职责,明确赏罚,各在其位,各尽其职,这就是韩非的政治管理思想。 3、 墨子的管理伦理思想 墨子在管理伦理上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和他的义利观上。 (1) 兼爱思想 墨子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主张兼爱互助。“兼相爱,交得利”,是墨子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普遍伦理原则。 (2) 义利统一观 与儒家重义轻利不同,墨子认为义利是统一的。 (3) 不拘一格选拔管理者的尚贤思想 以“民利”为出发点,墨子提出了“尚贤”是“为政之本”的思想,直接反对西周以来的宗法礼治传统。 (4) 节俭办事的“节用”思想 从利出发,墨子主张节用、节葬。 4、 道家的管理伦理思想 (1) 无为 老子的管理伦理思想,最主要的就是“无为”。“无为”是老子的政治思想,也是老子道德观的中心观念和基本立足点。无为在这里就是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实际上就是按照规律办事,不要人为地去折腾。 (2) 不争 老子视名利如祸水, (3) 愚民 在政治管理上老子主张愚民政策。他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章)因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4) 平均 老子认为管理者就应当“不患寡而患不均”。 5、 兵家的管理伦理思想 (1) 重视道义,但内外有别 兵家孙子对内、对争取对象讲“道”,即通常所说的道义。“道”为兵战“五事”(道、天、地、将、法)之首。 (2) 以争致胜 与道家截然不同,兵家主张以争致胜。孙子指出,兵战最难的是军争,而军争最难的是争时争利。战争就是军事竞争,不争无以致胜。 (3) 主张文武并治 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兵家则二者兼顾,主张文武并治。小结:希腊和中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包含了后世各种思想的萌芽。现在的研究者过多地强调了两者的差异。其实,根据经济决定文化的观点,中国与希腊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伦理思想必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我们在孔子与苏格拉底那里都看到了道德与知识相统一的思想。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儒家、法家那里都看到了国家利益重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后来的统治者所采用,更明显地表现出东西方文化一致的一面。东西方文化的严重对立,是在近代的工业革命后发生的。这种对立与其说是由地域、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毋宁说是由于双方在历史发展上的不一致造成的。二 欧洲中世纪与中国同时期的管理伦理思想(一)督教的伦理思想 如果说,中国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宗族关系(三纲五常)密切相联的话,那么,西方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宗教的结合,从而派生从宗教道德与宗教伦理学。这一特点在中世纪表现得尤为突出。 1、 信仰 在基督教伦理中,信仰是其他一切道德的前提。“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循律法。”(罗马书第3章)这就是说,光在行为上遵循法律,不能称义,只有从信仰出发的行为,才称得上义。康德后来的动机论,深受其影响。 2、 仁爱 仁爱是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象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罗马人书第13章)怎样才能做到爱人如己呢?那就是“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便如何对待别人。” 3、禁欲 在基督教那里,仁爱是对他人的主要原则,而禁欲则是对自己的主要原则。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摈弃情欲、摈弃财富、摈弃现实生活。 3、 服从 服从是基督教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关系时所提出的一条重要道德原则。 按照基督教教义而取得的推论,对天上之神的服从,必然要求对地下权威的服从,因为人间君王的权威,来自神的权力,是神的旨意的体现。(二)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伦理思想中的管理内涵 1、 奥古斯丁伦理思想中的管理内涵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430)是中世纪教父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基督教的世界观、教义和伦理思想,对中世纪以及随后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管理角度来分析他的伦理思想,主要是表现在他对人性的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的行为控制的看法上。 (1)人性论 奥古斯丁对人性的看法,具有动态的性质。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但由于人的意志力薄弱而堕落,使得人性变恶。 (2)预定论 自由意志与客观必然性的关系在基督教的历史和伦理学史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对自己的行为负不负、负多大的道德责任等问题。奥古斯丁在此问题上的立场是上帝预定论。他认为,作为上帝的创造物,人的远祖是有自由意志的,但他们滥用了他们的自由意志。亚当夏娃用自由意志偷吃了禁果,选择了恶行,其代价是无比沉重的。他们及其后代,将永远被剥夺自由意志。人既然没有自由意志,也就没有行善的自由,也就不能根据自己的善行来拯救自己。要把人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只能靠上帝的恩典。 2、 阿奎那伦理思想中的管理内涵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是中世纪影响最大的经院哲学家。他的理论显著的特点是把基督教教义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调和起来。而在他之前,基督教一般是以柏拉图的思想为基础的。他的理论中,与管理伦理关系较大的,是关于两种幸福和两种德性的学说与以及关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学说。 (1)两种幸福和两种德性 所谓两种幸福,就是天堂幸福与尘世幸福;所谓两种德性,就是神学德性与尘世德性。 关于两种幸福。托马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认为幸福与善是同义的。关于幸福的理论就是关于至善问题的回答。关于两种德性。两种德性是达到两种幸福的途径。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托马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天生是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的命题,作为他讨论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在他看来,个人是不能单独生活的,因此,他天生是社会的一部分。其根据有二:第一,个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由社会提供的。第二,人的精神幸福也离不开社会。既然人是社会的动物,是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他就必须以整个社会的福利为其行为的标准,而不能像一般的动物那样,只考虑到个人利益或个人幸福。在托马斯那里,社会公共的幸福就是德行、善的标准。在坚持公共幸福的前提下,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也必然得到满足。他理解的个人幸福包括两点:第一,遵守德行;第二,必需的物质条件充裕。 (三)文艺复兴时期伦理思想中的管理内涵 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第一次使用了“文艺复兴”这个词,用来指14至17世纪初的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运动。 1、 人文主义者的伦理思想(1) 个人主义倾向 人文主义者(意大利的但丁神曲君道论;瓦拉论真正的善关于自由意志的对话论享乐;皮科论人的尊严;荷兰的爱拉斯谟愚神颂;法国的蒙田蒙田论文集)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与经院哲学家是根本对立的。他们一般强调个人至上。这种个人主义的倾向,有两个层次的表现: 第一层次是指培养、实现个性,即以后所谓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有两个特点:第一,就个人需要而言,较强调高层次的需要,(如自我实现需要);第二,就对立面而言,是相对于国家至上主义而言。 第二层次是指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变为利己主义。其特点为:第一,就个人需要而言,强调的是人的物质、生物性需要;第二,就对立面而言,反对的是利他主义、自我牺牲。(2)自由意志理论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文主义者一般强调的是个人。这个观点延伸到预定论与自由意志之辩上,他们一般都强调自由意志的观点。(3)感性主义的幸福观 人文主义思想家以人代替了神,据此考察幸福问题,就把幸福归结为世俗的、感性的享乐。人文主义者的幸福观,集中体现在这样一个命题上:“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该命题由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诗人)提出】2、新教伦理思想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开展之时,16世纪在德国和法国则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据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息息相通的。(1) 人性本恶的人性论 马丁-路德受奥古斯丁的影响,认为人的本性基本上是从恶的。(2)否定自由意志的预定论 路德不仅认为人性之恶来自原罪,而且还在于人有自由意志。他承认人的自由意志是上帝赋予的,但这种自由意志与上帝的意志是不一致的,所以使人类犯下罪恶。加尔文也认为,人不仅由于原罪而使人性为恶,而且“已经彻底丧失了一切追求任何随获得拯救而来的精神善德的意志能力。”那么人究竟有没有自由呢?路德认为有,但他区分了真假自由。那种出自肉体的恶的本性的自由是虚假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基督徒的自由,即信仰的自由。(3)禁欲主义 禁欲是加尔文道德观的一个特征。加尔文提倡清心寡欲,适当限制人的欲望。加尔文教规规定:人应当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清心寡欲。英国的“清教徒”便是遵行加尔文教规的典范。加尔文的禁欲道德是与他的命定学说相联系的。既然每个人的未来由上帝预定,那么每个人(信徒)必然要提出“我是否被选上”的问题。在路德看来,一个人只要相信上帝,就能得到上帝的释罪和拯救。但在加尔文看来,仅此一条还不够,因为信仰上帝的基督徒并非都是上帝的选民,其中也有上帝的弃民。因此,一个人要自信被上帝选中,就要有实际的证明,那就是努力工作并获得成功。(4)道德评价标准 在此问题上路德与加尔文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路德在信仰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推理之下,得出了道德评价的唯动机论。路德强调因信得义,因此,他看重的是新约中上帝的约许。加尔文重视的是世俗社会努力的证实,他需要箴言和戒律作为他提倡禁欲的道德内容,所以他看重旧约中的道德戒律。由于禁欲主义的规范特点,加尔文在道德问题上更强调个人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动机。在这一点上,加尔文比路德更进了一步,他不仅把人们的思想从中世纪教会的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且引导人们脱离空虚的道德修养,进入一个更为实际的道德生活中去从事道德实践。这样,加尔文的伦理思想就更贴近资产阶级的经济生活,并且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经济生活。3、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管理伦理思想 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其管理伦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鼓吹公有制。乌托邦和太阳城实行的都是公有制。(2) 歌颂劳动。特别是康帕内拉,他设想的太阳城没有仆人,没有奴隶。莫尔和康帕内拉都对游手好闲作了批判。(3) 鄙视金钱。乌托邦里金银用来做溺器。(4) 宣扬平均主义。(四)中国汉代董仲舒的管理伦理思想1、三纲五常的伦理系统 先秦儒家虽然重视君道,但还有孟子关于君臣之间、君民之间关系应相互尊重的学说。到了董仲舒这里,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则完全去掉了孟子的思想,提出了赤裸裸的封建专制理论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规范。为“纲”者拥有单方面的、绝对的权利。另一方只能绝对服从。2、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董仲舒继承了儒家前辈重义轻利的思想。他认为义和利是上天赋予人的两种属性,两者对人的作用不同,重要性也不同。3、“以教为本,以德治国”的管理伦理 在国家的治理问题上,董仲舒强调道德教育的作用。(五)宋代程朱理学中的伦理思想 宋代理学号称新儒学,其特点在于将道家、佛家的一些思想融入其中。在对早期儒家的整理中,重视孟子而轻荀子。朱熹将孟子列入四书,对仁义二字看得很重。理学家将义利对立起来,甚而进一步发展为天理人欲之辩。“存天理,灭人欲”,是他们的主张。程颐甚至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六)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管理伦理思想 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上民族矛盾,促使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反思宋明理学,提出了新的管理伦理思想。其内容和意义,类似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中,黄宗羲的思想最具特色。1、君臣共治的分权思想 黄宗羲继承了孟子关于君臣关系的某些思想,认为国君要重视与臣民的关系。他批判了历代皇帝把天下人民看成自己的私人财产的观点,提出“君臣共治”的思想。2、工商皆本的主张 黄宗羲一反儒家传统的重农抑商的做法,提出工商皆本。2、 性恶论在这个问题上黄宗羲一反他所崇敬的孟子,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他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尽管他痛批君王,但并不主张无政府主义,因为,“向使无君,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三 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管理伦理思想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在英、法、美等国取得胜利。西方社会开始向工业化社会转变。随之,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学科逐渐从笼统的国家管理中独立出来。管理和管理伦理逐步走向理论化和系统化。近代管理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亚当-斯密、康德、欧文和黑格尔等。(一)亚当-斯密的管理伦理思想 1、经济人的人性认定 斯密整个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性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个人利己主义。人在自己的经济活动中考虑的总是自己的利益,受利己主义的支配。按照他的看法,每个人追求的都是个人利益,但其结果却产生了相互的和共同的利益。利己主义的经济人的人性认定,直接影响到对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2、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 斯密经济思想的中心内容是经济自由,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经济活动,能确保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和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他反对国家干涉一切经济事务。(二)康德伦理思想中的管理内涵 康德认为,只有当行为出自义务才有价值。那么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义务呢?康德用“绝对命令”(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作了回答。绝对命令包含两条原则:1、普遍道德律(Universal acceptability) 康德说:“不论做什么,总应该作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道德形而上学探本第29页)当而且只有当一个行为能被普遍接受时,该行为才是善的。当一个人考虑“我应该怎样做”时,他必须考虑所有理性的人应该怎么做。如果道德法则对一个人是有效的,对所有其他理性的人也应该是有效的。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把人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理性人应该永远把人看作目的而永远不要把人看作实现目的的手段。康德说:“你须要这样行为,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作目的,总不把他只当作工具。”(同上,第43页) 除了绝对命令这两条外,康德还将道德自律作为又一条道德原则。“个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定普遍律的意志。”即行为者自己对自己颁布道德律令。道德不是其他人或外物强加给自己的。(三)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管理伦理 黑格尔的伦理体系是以自由意志为出发点的。他从此出发,来谈论法律、道德、伦理诸问题,把他们看作是自由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完善化程度。1、人性善恶统一说 黑格尔把人性视同人的意志,他认为,对于人的意志,既可以给予善的规定,又可以给予恶的规定。一方面,人的生命、意志是绝对理念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要环节,所以人性是善的。另一方面,人的自然需要和自然冲动,又具有恶的性质。”2、义利统一说 在黑格尔之前,有英国功利学派与康德的道义论之争。黑格尔批判地吸取了两者的合理之处,提出了义利统一说。 首先,他认为康德主张人们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看到了道德的价值或尊严,这是个贡献。但黑格尔接着指出,义务并不是终极标准,义务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内容。这样,他将功利的概念融入进去。3、动机效果统一说在道德评价问题上,历史上有爱尔维修、穆勒的唯效果论和休谟、康德的唯动机论之争。黑格尔看到了两者的片面性。他首先肯定动机是道德评价的根据之一,同时他也强调外在行为和效果的重要性。 4、辨证的自由论在伦理思想史上,宿命论与自由意志论也是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黑格尔继承了斯宾诺莎的观点,认为人是受环境制约的,不是绝对自由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但是,人是有理性的生物,他能够认识社会的本质,在此基础下仍可自由地决定哪些影响。因此,宿命论者把人看作是必然性的奴隶,也是毫无根据的。因为人有意志的自由,所以,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5、国家至上的观念“国家”是法哲学原理中的最后一个概念。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越是晚出的概念,越具有真理性,地位也越高。黑格尔说:“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又说:“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法哲学原理第253页)他的这种思想,既有当时的政治因素,也跟他在哲学上一贯重视整体,认为整体高于部分有关。(四)欧文的管理伦理思想1、人道主义的管理伦理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倡人道主义的管理。他认为在企业生产中人和物是两类不同的管理对象。2、以对利益的认同来激励职工欧文说:“我们发现,人们为了共同利益在一起工作,比被雇去按天或按件挣工资对自己或社会都更有利。当他按天受雇时,对工作不感兴趣,只是图挣工资而已;而按件工作时则劲头过大,往往工作过度,以致引起疾病、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如果他们和其他人在一个利益一致的公社里工作,那么这两种极端就可以避免了。劳动将变得既有节制又有效率,并且很容易管理和调整。”四 当代的管理伦理思想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工业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的社会性程度也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上,以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为标志的企业管理方面各种理论也相继出现,包含在各种管理思想中的伦理观念也有各种各样的反映。(一)管理学创始人管理思想中的伦理观念1、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中的伦理内涵(1)科学管理的实质试图缓解劳资矛盾的心理革命被称为“西方管理学之父”的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强调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手段乃至科学的机器,来实施企业管理。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这就是科学管理的实质伟大的心理革命。这场心理革命的结果是什么呢?“在科学管理下,双方心理态度上发生的这场伟大的革命就是双方把注意力从被视为最重要的分配剩余的问题上转开,而共同把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