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50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及其展望一、建国后十多年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前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论等方法的传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开始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在近半个世纪里,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断代史等都取得不少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不足方面言,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较窄,研究方法单一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与其它学科一样,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1950年至1965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于解放前社会的战乱、动荡,经济的落后,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与当时的中国社会一样百废待兴。所以,我们称此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为继承恢复期。据统计,本时期,中国大陆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论文约有180篇,专著约有10部。此时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与以往相比有了新的特点,这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奠基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此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主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说,建国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被有的学者运用还属个别,而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则逐渐被许多研究者采用,并进而成为研究者的指导思想。尤其是阶级分析方法被广泛使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从而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推上一个新阶段。本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许大龄的清代捐纳制度(哈佛燕京学社1950年版)、唐长孺的九品中正制度试释(武汉大学编译委员会1951年版)、吴恩裕的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丽纯的太平天国制度初探(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梁方仲的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岑仲勉的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丽纯的太平天国官制军制探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韦庆远的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等。这些著作虽各有长短,繁简不一,但都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梁方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粮长的阶级分化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了粮长对人民的祸害。此时期,中国通史较有代表性者有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岑仲勉的隋唐史(高教部教材编审处1954年版)、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等。这些通史中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均以历史唯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