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任何一种对世界的构想体系,无不以空间构想为基础;任何一种世界秩序必先落实于地理空间中。山脉、河流、沙漠、大海,东、西、南、北,中心、周边、里、外,无不成为建构世界秩序的空间要素。秦汉之前的古代中国,特别是周代以来,通过几部经典文献,古代思想家们利用表达地理实体的概念“山”、“海”以及表达方向、方位的辞汇,用空间概念建构了中国式的、具有一元等级世界秩序特征的“天下观”。“天下观”影响了历代中国王朝处理与外部世界的政策,并成为东亚朝贡体制的观念基础。在十九世纪以来,“天下观”成为清政府抗拒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的重要依据。关于“天下观”的内容及其意义,学术界多有论述1。本文主要依据中国古代文献,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天下观”的源流和内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天下观”的人文政治含义以及在当代世界中的现实意义作出评估。一天下观:古代中国对世界秩序在空间上的一个构想“天下观”是由“天下”、“畿服”等一系列空间概念构成的理论。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天下”。“天下”从空间意义而言,是指“天底下所有的土地”,它指称“整个世界”。“天下”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人对方位的界定。在夏代,由于缺乏实物材料,难以确证是否出现了关于方位的概念。但有学者推测,“天下、中国、四方、四海、九州、四夷似乎在夏代以前就已存在了。”2到商朝时,关于中心和四方等方位概念就已确切地出现了。在殷商甲骨文卜辞中,“中商”、“四方”、“四土”等词频繁出现,这可由殷墟出土的“受年卜辞”中的“受中商年”3、“南土受年”、“西土受年”4、“东方受年、西方受年、北方受年”5等记录所佐证。另外,对于商代王室墓葬出现的“亚”形状,学者也认为象征着“四方”的概念。6从周代到秦汉,有关记载三代的文献大量出现。7“天下”、“四海”等辞汇频频出现在这一时期记述前代历史的文献中。尚书大禹谟记尧“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益稷中有“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之句。尚书禹贡中的“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周书召诰有“用于天下,越王显”的记载。中庸中有“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之句。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四海困穷,天禄永终”等句。孟子中有“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国语周语下中有“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库以害天下”之句。楚辞天问中有“授殷天下,其德安施”、“环理天下,夫何索求”、“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等句。战国策齐策也记载“古大禹之时,天下万国”。诗经小雅北山则更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山海经中出现了“四极”、“八荒”等概念。尔雅释地篇中收集了“四极”、“四海”和“四荒”概念。到秦汉之际,与“天下”一词覆盖的地理范围相近的辞汇均已被发明了出来,它们构成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构想的空间维度8。“天下”、“四海”等辞汇在先秦以及秦汉文献中不断被使用,但考查其出现的语境,它只是被笼统地使用,仅仅是一种泛指,缺乏明确的“所指”。中庸中的“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礼记曲礼有“君天下为天子”,郑玄的笺注曰:“天下,谓外及四海也”,它们大体给予“天下”一个宽泛的定义;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初的辞书尔雅的“释地篇”中,则给“四海”一个范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天下”、“四海”这些概念仅给“天下观”奠定了一个基础。只有在“畿服”概念出现之后,“天下观”才被完整地表达了出来。“畿服”是对“天下”这一空间的填充和划分。中国思想家们并不认为空间是均匀分布和“平铺”于世界表面的,而是由内向外、由中心向边缘的延伸。畿服理论源自周代和秦汉时期诸如尚书酒诰、国语周语上、尚书禹贡和周礼的几种文献中。在尚书酒诰中,周王在告诫后代“罔湎于酒”时,追述了商人的内、外服制:“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不过,从系统性而言,国语周语上、尚书禹贡中阐述的“五服”说和周礼夏官职方氏中的“九服”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畿服理论。在国语周语上中,“五服”理论借助祭公谋父之口被阐发了出来:“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这一理论以距离“王畿”中心的远近为次第,分为甸、侯、宾、要、荒五个尊卑贵贱的不同区域。如果从理论的复杂程度而言,周语中的“五服”理论,只列了“五服”之名,而没有说明每“服”的“里”数。五个区域的划分标准也处于“地不必齐,域不必方”的阶段9。按照“畿服”理论的发展成熟度而言,周语中的“五服”理论显然处于“畿服”理论发展演变的早期阶段。尚书是古代另一部极重要的经典,它记录了距今二三千年前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他大事。其中的禹贡篇,尽管只有1,193字,却历来被奉为王朝地理的经典之作。禹贡包括“九州”和“五服”两项内容。“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它们依次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九个州,覆盖了华夏地域的所有部分。在“九州”划定后,又列“五服”于后。所谓“五服”,指自京师向四面每五百里为一“服”区,由近及远,分别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具体规定如下: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稭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由于“九州”与“五服”的建立,于是“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如与周语相比,禹贡把前者“五服”理论中的“宾服”替换为了“绥服”,每“服”的地理范围也作了具体的规定。“畿服”理论在禹贡中变得进一步复杂化起来了。“畿服”理论在周礼中继续得到发展。周礼包含了许多“职官”篇,其中周礼夏官职方氏篇提出了“九服”制理论: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侯、甸、男、采、卫、蛮、夷、镇和藩“九服”,反映的思想观念与“五服”理论相同。除职方氏之外,周礼中的夏官大司马及秋官大行人对“畿服制”也有论述。不过,大司马中把“九服”改为了“九畿”: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大行人则改为了“六服一番”: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九州岛之外,谓之番国,世壹见,各以其所贵宝为挚。与禹贡的“五服”理论相比,周礼中的“畿服”理论更为详细。周语、禹贡和周礼中包含的“畿服”理论,由简至繁,内容也不断充实发展。大体而言,畿服理论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按照地理距离的远近安排中心与周边地区的亲疏关系,其中在周语和禹贡中存在五种中心与周边的关系,而周礼中存在七种或九种这种关系;二是按照这种地理距离的远近体现出的亲疏关系来确定周边对中心的义务。这种义务以贡期和贡物的不同由内向外递减。以秋官大行人中的记载为例,依照侯、甸、男、采、卫、要六服的顺序,贡期分别为一年一次、两年一次、三年一次、四年一次、五年一次和六年一次;贡物分别为祀物、嬉物、器物、服物、财物和货物。二天下观:一种人文与政治的构想中国古代思想家们通过在上述这些文献中出现的的“天下”、“畿服”等概念,建构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天下观”,这是士大夫们对世界秩序的一个构想,是古代中国人文世界在地理空间上的一个乌托邦式的构想。实际上,这种“天下观”是古代中国思想家们从儒家经典以及山海经、穆天子传、管子地员、度地、地图、淮南子地形训和尔雅释地等历史地理名篇中体现出的神话、幻想、政治理想和哲学思想。古代中国大多数有关空间方位的论述都包含著作者们怀抱的人文理想。“天下观”中包含的“天下”概念和“畿服”理论就是中国人利用“空间”构想出来的世界秩序观。因此,作为一种人文构想,“天下观”并不纯粹是对自然地理的论述。如果后人非要从古代中国人的地理观中剥离出一套客观地理的区划,显然会陷入了一个无法完成的窘境。古代中国“天下观”中包含的“天下”、“畿服”等空间概念,并非是实体概念,而更多地是一种观念建构,这些空间概念其含义虽与古代中国所接触的实际地理疆界相关,但它们不必非与实际的地理方位、地理范围相吻合。“天下”、“四海”等概念没有准确的空间范围,更无地理疆界中实际的对应物。禹贡中的“天下”范围,如果按照“五服”计算,方圆五千里,面积为两千五百万平方公里;周礼中的“天下”则有“九服”,方圆一万里,面积为一亿平方公里。至于“畿服”中的“五服”、“六服”,或者是“九服”和“九畿”,在现实中均难以存在,因为它不仅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山川河流极不规整的地理特点,而且世间也不会有如此呆板地按照正方形几何图形层层外推的划界法。即使现代非洲地图因欧洲殖民者的人工划分,一些国界线都基本呈直线,但国土形状也都是些不规则的多边形。对于记载“畿服制”最为繁杂的周礼,有学者评论:周礼“是政治思想史上的著述,不是政治史上的实录。”10显然,“天下观”不在于表述自然空间的客观实在,而在于体现由“空间观念”延伸出来的表征意义。这种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天下观”体现出了“天下一家”、“王者无外”的一元观念,使“天下观”指导下建立的世界秩序从总体来说具有内敛、“德化”和“非战”特征。“天下观”中的“天下”概念,是指“普天之下”,明太祖朱元璋所言的“天地所覆载,日月所照临”11。天下的范围达到了“穷天通地,极四维之东西南北,无弗皆覆,无弗皆载,无弗皆戴履”的地步12,“天下”是中国思想家建构出的最大空间单位,是一个包含有无限空间含义的辞汇。“天下”是既定的、恒定的、宿命的,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常量。它把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纳入到了以“天下”作为唯一向量的空间概念中。拥有“天命”的“天子”、“皇朝”随着“五德”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它们统治下的“天下”却是永世不变的。中国思想家建构的这种“天下”概念,之所以成为最大的空间单位,是把“外部”包容在“天下”空间的结果。中国古代人文世界中的“外部”,不是指“天下”之外的外部,而是指“天下”之中的外部,即与中心相对的边缘部分。北宋石介有段著名的论述:“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13它很好地说明了内、外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中国居天下之中(内),四夷居天下之偏(外)。中国居中,属于天下范围无疑;四夷虽居外、居偏,但仍属于天下范围。中国与四夷同属“天下一家”,正如荀子所言:“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14礼记礼运篇更提出了“以天下为一家”的观点。最终形成了“中国”和“夷蛮戎狄”五方之民共为“天下”、同居“四海”的整体格局。15“天下一家”这种“天下观”特有的空间观念中,内部和外部的关系被界定为中心和周边的关系。这种空间观,实际上消解了“外部”空间概念的存在,因为“天下”是最大化的空间单位,没有也不可能有与“天下”相并列的空间单位,而只有被“天下”这一空间包容的次级空间。一位当代学者曾指出:“对于天下,所有地方都是内部,所有地方之间的关系都以远近亲疏来界定。”“与本土不同的他乡只是陌生的、遥远的或疏远的,但并非对立、不可容忍和需要征服。”16消解了“外部空间”的概念,实际上等于抽掉了向外扩张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秦汉以来的中国,几乎都是采取内向型发展模式的,外向扩张模式是罕见的。有关“空间”的危机意识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中国人长期以来专注于内部事务17,包括如何维护政权,甚至如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