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外交哲学?.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外交哲学?.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外交哲学?.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外交哲学?.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外交哲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外交哲学?“世”文作者重新定义了许多在当代国际关系文献中已有明确定义或已有约定俗成的用法的术语,其中有些定义和用法是不合逻辑的。例如,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了“世界体系”的概念,称其包括“国际体系”(指国家间体系)和“全球体系”两层含义。如果如作者所说,“全球体系不仅是国际体系在规模上的扩大,而且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是多层次的多元体系,其主体不限于主权国家”(第12页),那么“全球体系”的概念显然包容“国际体系”并因而等同于他们定义的“世界体系”,为什么要用两个不同的术语来表述同一个概念,造成概念混乱呢?而且,作者所要区别的狭义的与广义的国际关系早有现成的术语可用,根本没有必要去生造一套自己的术语,更不应擅自重新定义现有的术语。在当代国际关系文献中,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system)是一个有确定含义的概念,系指一切国际行为主体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国家间的关系(interstaterelations)和其他非国家主体(nonstateactors)之间的关系。虽然早先国际关系的指谓以狭义的国家间关系为主,但随着非国家主体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的增长,广义的指谓在最近二十多年来早已成为普遍接受的用法,反而在特指狭义的国家间关系时使用“国家间关系”一词。全球体系(globalsystem)一语与国际体系基本同义,有时与后者混用或换用,只是使用频率要低得多。“世界体系”却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名词,乱用不得。在国际关系文献中,只要提到“世界体系”一语,就一定是指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在现代世界体系一书中所阐述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以阶级分析为特征的国际关系学说。这一学说是同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并列的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之一,只是影响远逊于其他两派。用这个词来指代国际体系,势必引起混乱无疑。象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世”文对世界秩序与国际秩序的区别也属多此一举,因为它们的指谓基本相同。在西方文献中,“世界秩序”(worldorder)本是广泛通用的术语,也有人以“国际秩序”(internationalorder)换用或混用的,倒也并未构成任何问题。中国过去一直沿用国际秩序一语,意思实际上同世界秩序并无二致。如果要区分局部的、区域的国际秩序和总体的、全球的国际秩序,那也尽可以用附加限制性定语解决,如“东亚地区国际秩序”或“国际经济秩序”等等,而没有必要作这种无谓的区分,更没有必要去置换一个已经沿用成习的熟语。又如“世”文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援引弗兰茨舒尔曼的话去用“世界王国”替换早已用熟的“帝国”一词,却不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从中文“天下”译到英文worldrealm,又再从worldrealm折回到中文“世界王国”这样绕了一个大圈子后,在整篇文章中除一次作为“或曰”后的附加语外再没有使用过这个新词,而是继续使用“帝国”一词。这样做法似乎有点画蛇添足。术语规范化是任何一门学科存在的前提,不使用统一的术语就无法进行学术交流。在学术发展过程中,创造新术语或重新定义旧术语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方可实行,例如在旧术语已经无法包容新观念、新思想,或旧术语本身引致混乱的时候,而且只有在获得学界多数认可后才能确立其正统性。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要与国际同行积极对话就更应该注意术语的规范。正当这一学科在中国起步不久之际,这个问题的意义尤为重大,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世”文作者不仅随意改变一些术语的既定含义,而且在另一些术语的使用上也表现出理解错误和逻辑混乱。例如,在该文第二页上有关世界体系结构的定义中有“世界多极化或称均势结构”一说。首先,“多极化”既可以指一个经过一系列变化后稳定下来的持久的结构,也可以指这一系列变化本身,这是由汉语的多义性引起的,按原文的意思,似应用“多极结构”一词。第二,多极同均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一方面,多极世界可以存在均势,也可以不存在均势;另一方面,均势可以存在于多极世界,也可以存在于两极世界,如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均势。显然,把多极和均势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是错误的。“世”文作者接着又说,“有些学者(指罗伯特吉尔平)将多极世界进一步分为两类:二元结构;均势结构,即三个或更多国家控制相互的行为”(第23页)这里问题又不少。首先,吉尔平的原文是把国际体系分成帝国或霸权、两极和均势三种结构,并没有说过把多极世界作“二元”和“均势”之分。1其次,不管这话是谁说的,把两极和均势对立起来,并且把均势明确定义为不包括两极均势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这个道理我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再次,如果照“世”文作者先前所说,多极世界等同于均势结构,那么这个均势结构怎么还能分成二元结构和均势结构两个部分呢?这岂不等于说概念A包括概念A和概念B一种典型的形式逻辑错误吗?复次,“世”文作者刚引用过“三个或更多国家”相互制约的均势结构定义,转眼又“把二元结构视为均势结构的一种特例”,这里的自相矛盾不是太明显了吗?要是换一种说法,把“二元(即两极)结构”看成是多极结构的一种特例倒是可以的。“世”文作者的另一个明显的逻辑错误在于他们定义三种不同结构的世界秩序时使用了不同的标准。这是形式逻辑中典型的“杂糅”错误。一般来说,国际体系的结构可以依照组织原则(orderingprinciple)分为无序(anarchy)和有序(hierarchy)两种,或依照实力分布分为单级(即世界帝国)、两极和多极几种。“世”文作者把世界帝国和多极这两种以实力分布划分的类别与“世界共同体”这一以组织原则划分的类别2并列在一起,这样做是不够严谨的。除了概念与逻辑的混乱外,“世”文中还出现了大量史实上的错误,令人对建立在这些“史实”基础上的立论的有效性产生怀疑。例如,“世”文作者声称,“在近代欧洲形成国家体系或曰国际体系之前,国家秩序与世界秩序没有严格的区分。在霍布斯所谓的自然状态让位于文明状态时,国家秩序与世界秩序是结伴而生的。”(第2页)这种说法不仅不合史实,而且有悖常识。既然世界秩序是指国际秩序,那么当然先得有国家(和国家秩序),才有国际关系,才有世界秩序,两者怎么可能“结伴而生”呢?再说,在国际体系形成之前,何来世界秩序,又何以同国家秩序“没有区分”呢?“世”文关于“均势”的许多说法也很成问题。例如,“均势结构在世界历史上最初以欧洲均势的形态出现”,“均势结构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第3页)事实上,历史上有记录可查的国际均势的实践和理论,在东方可以追溯到纪元前八世纪开始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捭阖,3在西方则以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述纪元前五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名著为最早,都远不止几百年的历史。如果远的不算,那么近代国际关系中均势的存在只有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到1914年一次大战爆发之间的“长期和平”时期和最近的冷战时期,一共不过一百多年历史。又如,说“18、19世纪英、法、俄、普、奥五强争雄,都把均势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第3页)。事实上,整个18世纪中真正奉行均势政策的只有被称为“平衡者”(thebalancer)的英国,以不断变换国家联盟的方式去防止争霸的法国和奥国中的任何一方占据优势。真正到欧洲列强都接受均势为各自的政策目标和共同的关系准则,那还是19世纪初维也纳和会以后的事,只有这段时期才能称为均势的“黄金时期”。至于说什么“均势结构如日中天,继续处于从欧洲秩序向全球秩序的百年扩展之中”(第4页)更是令人莫名奇妙。自冷战结束后,全球均势早已不复存在,而为单极霸权所取代(其判定根据为,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可以抗衡美国这个唯一超级大国的实力)。即使对此有不同意见,均势结构也远不是“如日中天”,处于“扩展之中”。何况19世纪欧洲的“百年均势”早已为两次世界大战所打破,这“百年扩展”又从何谈起?至于它“从欧洲秩序向全球秩序”的扩展,则在冷战时期即已完成,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了。如果说上述种种都还纯粹出于史实上的错误,那么下面指出的错误就不光是事实上的出入,而且似乎是带有偏见的对历史的曲解了。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对中国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的见解。“世”文作者引蒋廷黼的话说,“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第2页)我没读过蒋氏的著作,手边一时也没有可以核对原文的资料,无从得知引文的准确性及其上下文,因此我的批评仅限于这段文字而不牵涉原著。中国在近代历史上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根源在于双方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的悬殊。当时清廷对外部世界的无知无疑加重了中国外交的困境,但是如果把这当成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便未免有些本末倒置。只要中国抵不住人家船坚炮利的优势,你的外交再能干,法制再发达也是枉然。反过来说,如果中国在当时是世界主要强国,恐怕“近代文明的水准”也会为之改观。其次,让我们再看看“世”文作者对世界大国兴衰交替的规律的看法。在该文第11页上,他们借用莫德尔斯基的话断言,“近500年来的挑战者国家统统失败了;新的世界领导者统统是先前世界领导者的主要伙伴”,连“挑战者的合作者”也“将随着挑战者同遭厄运”。看来这霸权是无论如何反不得的,不然,无论主从一律没有好下场。不过出路总还是给的,希望也不致完全破灭:“世界领导者的伙伴可能得到领导者的支持、保护和其他实惠,甚至有机会后来居上,成为新的领导者”。只是“世”文作者有一点关键之处没有交待清楚,那就是即便你有心给人家当伙伴,人家凭什么一定会要你,而人家不要你的时候又怎么办。不过这个问题这里暂不讨论,先看看他们对大国兴衰规律的总结是否合乎史实。大家知道,有史以来真正能称得起“世界领导者”的国家,也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霸权的国家,不过英、美两家。查一查这两家世界霸主的兴起,无一不是通过向旧秩序、旧霸主进行挑战甚至战争而达成的。假如没有英国海军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胜利(1588),没有摧毁荷兰海上优势的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就不可能有英国的海上霸权,也就不可能有“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对美国来说就更是如此。美国这个国家本身就是在对旧秩序、旧霸主挑战的战火中诞生的。在此后美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一个多世纪中,尽管美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把它同旧世界隔开,使它免于卷入欧洲权力政治的纠葛,然而它同欧洲列强的关系依然远非和谐与合作,相反却充满了紧张与对抗,甚至不得不诉诸战争。1812年,美国在独立战争后仅三十六年就因不堪忍受英国依仗海上霸权对美国海上贸易横加压制而发动第二次对英战争,不惜付出包括首都华盛顿遭英军一把大火夷为平地在内的惨重代价,最后终于反败为胜,为日后跻身列强奠定了基础。此后的一个世纪中,美英关系持续紧张,争端不断,在美国内战时期因英国破坏对南方的禁运再次滑到了战争边缘,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英国还在对美国的海上贸易百般刁难、横加限制。与此同时,美国在19世纪内软硬兼施地把欧洲列强以及墨西哥挤出现为美国大陆本土的疆域后,又在世纪末发动对西班牙战争,夺取了这个垂死帝国从加勒比到菲律宾的殖民地,完成了向殖民帝国的进军。至于世界霸权在从英国向美国转移的最后阶段没有出现新旧霸主之间的殊死搏斗,则是因为适逢两次世界大战替美国把拆除旧庙的脏活给代办了。世界霸主的兴起如此,其他次一等的强国也概莫能外。本世纪初叶德国、日本、苏联都是后起大国,都注定要挑战旧的国际秩序,最后前二者以失败告终,后者一时成功,无不都是战火考验的结果。这个道理,其实就是罗伯特吉尔平那本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一书的精髓:“历来解决国际体系结构与国际实力分布之间失衡的首要方式就是战争,或者具体地说,是霸权战争。”(同注1,第197页)当然,挑战者的风险是很高的,搞不好会一败涂地,因此如何降低这种风险便是新兴大国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靠当小伙计“熬出头”而成为世界领袖的,历史上还不曾有过,今后也不太可能出现。今日的德国和日本虽然富有,但在国际政治上却几无独立影响可言,难以摆脱随从美国的地位,恰恰证明了这个道理,而不是相反。在所有“世”文中有关史实的谬误中,最令人费解的就是该文第二页上的如下一段话:“进入20世纪后,随着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瓦解,世界性帝国或曰世界王国的历史阶段便告结束。”首先,俄、土帝国的终结在一次大战中间或战后,其时“世界性帝国”的历史还远未到结束阶段,因为英、法、美、荷、比、葡、意、日等一批拥有海外殖民地的帝国还依然健在(截至二战爆发前,世界上尚有2/5的土地和1/3的人口处于殖民统治之下),其中有些维持到二战结束,有些则一直存在到六十年代非殖民化进程完成。再者,俄帝国垮台后又有新的苏联帝国接班;美国在放弃海外殖民地以后仍以新帝国主义的形式维持其世界帝国的实质。凡此种种,怎么能说世界性帝国的历史阶段早在一战后“便告结束”了呢?其次,俄、土两个帝国在其灭亡之前早已是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衰弱的成员,其中奥斯曼帝国的瓦解更是早自一个多世纪前就已开始,到19世纪中叶就被称为“欧洲病夫”(thesickmanofEurope)了,为什么要把它们拉出来当“世界性帝国”的典型呢?帝国主义国家中,与它们同时垮台者月之(如德帝国和奥匈帝国),比它们晚垮台者更有之,为什么单把它们挑出来作为帝国主义灭亡的标志呢?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二.世界秩序和理想主义“世”文对70至80年代发展中国家提倡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世界信息和通讯新秩序”的评论也带有偏见。这两种新秩序的要害,简言之就是要求改变国际经济和国际传播领域中发达国家垄断、操纵的局面,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这类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这一要求直接关系到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按照吉尔平的分类法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系统性变革”,怎么会成了“互动的变化”,“世”文作者又怎么会“不认为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