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从中立主义到后中立主义:瑞典外交政策之嬗变.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从中立主义到后中立主义:瑞典外交政策之嬗变.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从中立主义到后中立主义:瑞典外交政策之嬗变.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从中立主义到后中立主义:瑞典外交政策之嬗变.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从中立主义到后中立主义:瑞典外交政策之嬗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从中立主义到后中立主义:瑞典外交政策之嬗变国家的外交方针或外交取向是指国家对外部国际环境的总的态度与承诺,是其实现内外目标与抱负的根本对外战略,它在较长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根据一定时期国际体系的力量构成、各国行为方式和对于变动的国际格局的反应与介入程度,我们可以区分出国家可能采取的三种主要外交取向,即孤立主义、中立主义(不结盟主义)和联盟主义。(注:“中立”与“不结盟”在这里是指同一外交取向的两个方面:“中立”是指不参加、不卷入对立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和战争;而“不结盟”则是指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成针对第三方的安全、防御或军事联盟。因此这种外交战略常常完整地表述为“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它是国家自由采取的对外政策,因而不受法律约束,这又与国际法上的“中立”或“中立化”不同,后者是大国之间以条约形式给予承认的。另外,若严格分析起来,“中立主义”是较“不结盟主义”更加自我节制的外交政策:“中立主义”必然是“不结盟”的,而“不结盟主义”未必是“中立”的。也就是说,“不结盟”是一国奉行“中立主义”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历史上不结盟国家临时决定参与战争与冲突的例子是不难找到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中立主义”更准确地表达了瑞典传统的外交取向。有关内容可参阅:1992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第602页;K.J.Holsti,InternationalPolitics:AFrameworkforAnalysis,Prentice-hall,1972,p.106.)中立主义认为,与他国或国家集团联盟将不可避免地失去行动自由,也就是说失去根据自身需要灵活制定对外政策的自主性。相反,采取不结盟的中立外交政策,则可以使独立的民族国家获得更多的外交活动空间,并借此影响他国的态度与行为,从而增加外交影响力。事实上,结盟外交虽然失去部分行动自由而且还要承担援助盟国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它却通过联盟关系纽带,利用比它自身大得多的力量,争取实现以其单独能力无法达到的外交目标。因此,很难抽象地说哪一种外交战略能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外交利益,采取何种外交路线应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外部环境而定。另外,成功的中立、不结盟外交战略,除了决策层有意愿之外,还需要具备一系列先决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国际体系中有利的力量结构;自身具备确保其独立与领土完整的防御能力,用以抵抗那些无视本国中立立场的国家的进犯;大国对其政策的友善态度或不对其抱有特别兴趣;适度远离主要的国际冲突热点;以及国内政局稳定对这种外交取向的足够支撑。(注:K.J.Holsti,InternationalPolitics:AFrameworkforAnalysis,Prentice-hall,1972,p.111.)从历史上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严格来讲是指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但通常也包括芬兰与冰岛,合起来又称“北欧国家”。)具有浓厚的中立主义传统,它们都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中立主义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其中最典型的当属瑞典的中立主义外交传统。一、瑞典外交传统:中立主义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远离欧洲大陆国家间的战争与冲突热点:其东面有芬兰位于它与传统强国俄罗斯之间,其西北则与一个历史上曾长期受其支配的传统弱国挪威相邻,其东南与西南则由波的尼海湾、波罗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峡将其与欧洲大陆分隔开来。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缘位置意味着瑞典可以较少受制于外部的强制力量,在外交上有着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性。瑞典还一直保持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在历史上争夺北欧地区优势地位的战争中常常能使对方俯首称臣,这也使瑞典赢得了大陆国家对它的尊重。另外,作为“共识政治”(consensuspolitics)的一个典范,外交上的“不结盟”和“中立”政策受到其国内各阶层的普遍支持。瑞典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国家之一,也曾与欧洲大陆保持过密切的联系。1630年,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尔夫二世决定介入欧洲的三十年战争,以保护新教、扩大斯德哥尔摩在欧洲的影响。在接下来的近二百年间,瑞典曾热衷于欧洲政治并参与了大陆许许多多的争战,直到1809年被俄罗斯打败并割让一块土地(即如今的芬兰)给后者为止。(注:MatsBerguist,“Foreword”,inLeeMileed.,SwedenandEuropeanEvaluated,London:Continuum,2000,p.xii.)瑞典随即发生了宫廷政变(相当于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结束了独断专行的绝对主义君主政权,并采纳了新宪法。新宪法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规定国王与议会(Riksdag)分享国家的统治权,并使其制度化,其结果便产生了建立在宪法基础上的精英“共识政治”,瑞典的立宪主义遂进一步得到发展。由贵族、教士、资产阶级和农民构成的四级议会政治的发展,导致瑞典开始更加关注国内的政治经济问题,而不再醉心于征战欧洲大陆,贪图王国的领土扩张。在这一时期,军官阶层也支持1809年宪法,致力于化解政治体系中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干预劳动市场,保证各阶层之间的正常秩序。于是瑞典现代政治文化传统开始形成:尊重宪法,决策上通过妥协解决不同集团、党派之间的分歧以达成共识,即“共识政治”。如此一来,瑞典在对外政策的选择上变得更加谨慎、理性,因为此时国家的外交战略不再只是满足王权利益的工具,而成为影响整个国家各个阶层利益的大事。权衡各种政策的利弊得失,瑞典最终选择了“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的外交取向,并在此后两个多世纪里任凭欧洲局势风云变幻,矢志不改。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瑞典即退出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军事纷争,成功地避免了欧洲的连绵争战。有一个典型事例可以说明瑞典在此后是如何坚守“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的外交政策的: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发动了对丹麦王国的战争,丹麦处境岌岌可危,因而希望与瑞典结成防御联盟共同抵抗侵略,但却遭到当时“瑞典挪威”国王奥斯卡尔一世的拒绝,而在当时他正致力于集斯堪的纳维亚三国王冠于一身。(注:AlastairH.Thomas,“TheNordicRegionandNordicCooperation”,inLeeMilesed.,TheEuropeanUnionandNordicCountries,London:Rutledge,1996,p.18.)1914年,丹麦、瑞典、挪威国王相聚马尔默,面对日益逼近的、来自欧洲大陆的冲突,决定共同采取中立政策。在国内各党派支持下,瑞典政府对交战各国采取了中立政策,同时加强国防力量以防止沙俄扩张的威胁,结果表明这一政策获得了成功,瑞典同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一起都没有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北欧理事会成立,北欧国家借此加强了地区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20世纪30年代,北欧国家继续坚持其中立立场,并在国联机构中采取了联合行动。1932年,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外交大臣开始聚会共商,在对外政策上采取共同立场,之后从1934年到1940年间每年聚首一次。与此同时,商务、社会福利、司法和教育大臣们也频繁集会,以便在共同的对外政策基础上,协调在各个领域的立场,加强北欧国家之间的合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间的合作并不是建立在具有约束力的同盟条约之上,它们并不承担相互援助的义务,只是在推行类似政策方面谋求团结一致。1938年5月27日,它们发表联合声明,宣称将遵循一套共同的中立原则,即“中立,对所有国家友好,保持独立的坚定决心,支持国际联盟及其一切有联系的国际合作机构。”(注:C.E.布莱克、E.C.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42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北欧国家都试图避免卷入战争,纷纷发表中立宣言,但只有佩尔阿尔宾汉森领导的瑞典政府成功避免了大战的烽火,实现了中立目标,而其他北欧国家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卷入战争之中。二战期间的不同经历与战后不久就形成的欧洲东西对抗格局,导致北欧国家战后采取不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冰岛、丹麦和挪威分别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瑞典继续执行中立、不结盟政策,芬兰则是在与苏联签订的双边协议基础上,有条件地成为中立国。于是形成了所谓的“北欧均衡”格局:中立国瑞典居于中间,与苏联相邻的芬兰处于其东面,作为北约成员国的其他北欧国家位于西南。这在以两极对立为标志的冷战时期,显然有利于北欧地区的稳定,因而也就成为对东西双方均有利的理想的安全秩序。后来被称作“瑞典模式”的社会制度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稳定的外部环境,而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则是赢得这一环境的保证;反过来说,国内独特、稳定的社会模式确保了瑞典两百年来始终如一地奉行中立政策。二、冷战时期的瑞典外交:中立与国际主义并举冷战时期,瑞典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采取“第三条道路”,即以其相对强大的国防力量为后盾,在北约与华约这两大军事联盟集团之间保持中立和平衡,以维护自身利益。(注:JanHallenberg,“SwedishForeignandSecurityPolicy”,inLeeMilesed.,SwedenandtheEuropeanUnionEvaluated,London:Continuum,2000,p.19.)然而,瑞典采取“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的独特外交和安全战略,并不意味着它不介入世界事务,置身于国际事务之外;恰恰相反,它的中立主义是以积极的国际主义外交为补充的,因为中立的目的是确保其最大限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而不是限制自己的活动空间。与其有限的国家规模和外交资源相比照,冷战期间瑞典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活跃程度是十分引人注目的。瑞典的国际主义植根于经济上的利益追求与政治上理想主义的某种混合。经济上,瑞典是高度依赖贸易的国家,需要同其他工业化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确立稳定的贸易联系,以保证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生活的稳步提高。战后瑞典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它的国民生活水平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准,其福利制度之完善即使是当时最成功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难以企及。一时间,“瑞典模式”成为各国学者和政治家们纷纷研究和关注的焦点,甚至被经合组织誉为“世界的典范”。这一成就给瑞典政府带来的不仅仅是自信,而且使它获得一种道德上的优越地位,加上它不依附美苏集团任何一方的中立主义外交取向,这一切很自然地将它推向“国际主义”外交路线。在冷战期间,瑞典在国际上的行为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它不畏强权,伸张正义,捍卫人权,声援第三世界人民的正义事业,它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给整个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也许不曾奢望以此宣扬和传播它的优越制度或政治理念,却给瑞典整个国家与民族带来了莫大的荣誉,进而极大地满足了其外交抱负。瑞典政府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主要通过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体现出来,其作用在联合国名义下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尤其显著。二战后瑞典同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一样,多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输送人力与物资,如派遣部队到刚果和塞浦路斯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等。瑞典杰出的国务活动家达格哈马舍尔德(DagHammarskjoeld)继挪威的特立夫莱伊之后,就任第二任联合国秘书长。正是在哈马舍尔德任职期间,联合国化解了苏伊士运河危机,又创建了向发生冲突和危机地区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新机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为经大国默许而当选的联合国秘书长,他在大国面前却常常扮演小国、特别是第三世界代言人的角色,因而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瑞典的奥勒夫帕尔梅(OlofPalme)政府曾积极声援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提出的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批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阿富汗和中美洲的军事干涉行动。例如,瑞典政府曾严厉批评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允许美国武装部队中的许多逃兵在它那里避难,并于1968年1月10日正式承认北越。(注:C.E.布莱克、E.C.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61页。)这些批评和做法直接导致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美瑞关系的迅速恶化。此外,为了抗议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当时执政的自由党政府曾于1979年发出禁令,不准瑞典公司在南非投资。1987年,卡尔松政府甚至做出了对南非实行贸易制裁的决定。(注:斯蒂格哈登纽斯:二十世纪的瑞典政治,戴汉笠、许力译,求实出版社1990年,第177页。)在经济政策上,瑞典同其他北欧国家一样提倡自由贸易政策,偏爱政府间合作而不是超国家的一体化组织。因此当英国提议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的时候,当时正在酝酿建立的、市场规模有限的“斯堪的纳维亚关税同盟”计划便随之放弃。显而易见,面对日益封闭的欧洲经济共同体,范围更大的EFTA更加符合瑞典的贸易政策取向即在范围广泛、较少壁垒的框架内进行贸易合作。于是1960年斯堪的纳维亚三国同英、奥、葡、瑞(士)共七国缔结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71年,正当英国、爱尔兰、丹麦和挪威决定申请加入欧共体的时候,面对国内工农业产品可自由进入欧共体市场的巨大的经济诱惑,瑞典政府再次强调了其奉行中立主义不结盟原则的坚定立场,指出加入欧共体将会削弱瑞典中立主义外交在国际上的可信度,并且限制政府在战事中的行动自由。也就是说,瑞典为了维护其不结盟的政策路线,放弃了加入欧共体可能带给它的经济利益。作为补救损失的措施,瑞典同挪威和芬兰一起与欧共体另外签署了工业品自由贸易双边协定,这一协定可使瑞典在确保对欧共体的稳定贸易联系的同时避免其受制于欧共体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共同决策。三两极体系瓦解后的瑞典外交:走出不结盟政策的篱蓠德国的统一和冷战的结束,促使瑞典重新审视它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上所处的位置。首先,居于东西两大集团之间而小心翼翼地走中间道路的必要性已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固守中立主义已变得缺乏现实意义。其次,欧洲一体化的长足发展使传统欧洲大陆国家彼此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而瑞典不必因担心引火烧身而保持不结盟政策。再次,国际政治的多极化已使瑞典强烈意识到其自身力量的单薄,它在国际舞台上传统的独特作用也已变得无足轻重,更何况联合国本身在处理国际高级政治事务中的权威性已大不如前,其化解地区冲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