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俄罗斯体制转型的发生、路径及其走向.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俄罗斯体制转型的发生、路径及其走向.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俄罗斯体制转型的发生、路径及其走向.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俄罗斯体制转型的发生、路径及其走向.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俄罗斯体制转型的发生、路径及其走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俄罗斯体制转型的发生、路径及其走向【摘要】俄罗斯体制转型是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核心内容。俄罗斯体制转型是在苏联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毕露及苏联解体的特殊背景之下,以大体上和平方式推进的一次复杂而内容深刻的社会进程。俄罗斯体制转型以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为路径选择,却得到了一个权威主义与自由主义并存,寡头集团与平民主义兼容的混合型体制的结局,给其它转轨国家的改革以深刻启示。【关键词】俄罗斯体制转型路径走向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体制转型问题一直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但在今天,显然有必要从一个更为宽广和更为深入的视角,重提俄罗斯体制转型的话题。这里所说的“俄罗斯体制转型”,专指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与一党垄断的传统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法制社会的历史性转换。从一般的意义上说,起自于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的俄罗斯体制转型迄今已有10年,这10年体制转型的实践无论为社会转型问题的横向比较,还是从历史延伸中作纵向剖析都提供了一定的积累。十年的历史沉淀也多少使人们有了一个较为冷静的心态,对俄罗斯体制转型问题作一番较为客观的评判。近年来,无论是俄罗斯本身,还是国内国际学术界都有不少以这一内容为主题的重要著作与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问世,为研究转型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其次,就俄罗斯体制转型这一问题本身而言,在当前又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就俄罗斯自身来说,随着普京总统的执政,一个重新思考过去、重新定位未来的过程正在俄罗斯政界学界自然而然地展开;就国际社会而言,以苏联解体为最终标志的冷战体制瓦解迄今也有十年,后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变迁到了一个相当关键的时刻。几乎在各大国,当然尤其突出地表现于美国,正在展开一场全面的外交政策大争论,其中在判断未来美俄关系及其它大国关系走向时,又不可避免地把俄罗斯体制转型问题提了出来,需要对之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最后,中国改革开放20余年的成功,并不等于我们不需要对俄罗斯体制转型问题作全面观照,尤其是当中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向国际社会开放和深入考量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关键时刻,重新思考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发生、路径及其未来走向问题,显得更为重要。俄罗斯体制转型的发生问题包括转型的动因、转型的前提,以及转型的起始方式等内容。转型的动因是指:从1992年起俄罗斯全面地推行从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与西方式民主制度的转变是有一系列深刻起因的。这个问题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苏联到底为什么会解体的问题。转型的前提所指的问题是,1992年开始的体制转型是在什么样的先前体制基础上发生的。以另一种表达,也即是苏联解体所结束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社会的问题。转型的起始方式所指的问题是,90年代初期俄罗斯社会转型以制度的重大变化为起始点,那末这样的一种变化为何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发生。显然,上述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叶利钦时期体制转型的路径选择。首先来看1992年叶利钦体制肇始的起因,这一问题密切关联着苏联解体的原因问题。尽管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已有浩如烟海的著述,但如果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作一个鸟瞰式的概括,大概可以有以下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把苏联解体视作为是20世纪最后的几十年间国际社会一系列重要变化的结果,其中包括市场化与民主化浪潮的扩展,包括军备竞赛高度抗争中苏联的失势,包括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这样的重大国际事态,也包括苏联式传统意识形态的逐渐式微。第二,把苏联解体看作为是70年苏联历史延续的结果,或者看作为是一个更长过程中一个帝国兴起与衰落的自然过程。在这一视角之下的分析既包含有“扩张过度必然导致败亡”的帝国兴衰逻辑,也包括着东西方文明结合部背景之下,俄国历史独特性尚未找到使之能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的制度化的现代表现方式。第三,把苏联解体看作是现代化过程中一系列社会转型的自然表现。这种比较肯定的表述主要来自于西方学者,这里包括: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斯大林之后由赫鲁晓夫开始的改革进程的自然庚续;是倾向于西方文明的一个历史长时段中的一个环节等等分析。最后,侧重于从偶然性事件、或者从宏大结构中的某个侧面或某些要素方面来描述苏联的解体。比如,从1991年8.19事件乃至从戈尔巴乔夫的个性心理;比如,从前苏联的既得利益集团希望通过制度转换,实现个人所有制,来确保个人与集团利益等等来分析苏联解体。有人认为,如果这些偶然性事件得以避免,那么也许苏联的解体问题可能完全会以另一种方式,或在另一个时间出现。也许十年的时间不足以对苏联的解体问题作出全面分析,但看来上述四个方面中任何单独的某一方面都不可能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终极原因。更为现实的判断是从这四个方面的相互交融与综合中去得出结论。任何宏大社会的历史变迁,看来只能从比较复杂的分析框架中才能找到真谛。与90年代俄体制转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转型的前提,即如何断定苏联解体前的社会形态问题。综合起来看,至少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加以观察。第一种方式是传统意识形态的划分方式,也即把解体前的苏联社会形态认同为社会主义性质。这样的一种认定既是前苏联宪法法律制度的规定,同时,也是西方学术界相当普遍的一种认同。问题在于,前苏联最后几十年这样的一种在利益划分上倾向于特权阶层,在资源分配上绝对地以军重工业为优先,在意识形态上凝固僵化而又落后于时代发展,同时,在对外关系上又以扩张称霸为政策原则的国家,能不能简单地以“社会主义”相称许。也许人们未曾忘却我国当年还把前苏联称作为“社会帝国主义”,邓小平同志之所以提出,还要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这里包含着对苏联这样一种“社会主义”的质疑。总之,解体前苏联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个人们所向往的公正、进步、繁荣、和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苏联解体更不是,也不应该认为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第二种方式是从政治学范畴出发对前苏联时期社会型态的断定。俄国学者在这方面有相当深入的探讨,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认为从前苏联体制向“后共产主义体制”的转型早就开始了,最早可追溯自赫鲁晓夫,最晚也是自戈尔巴乔夫时期开始。就戈尔巴乔夫时期而言,有人将其称之为是后共产主义的权威主义时期,也有人称其为是“横向层面上日常政治领导与管理的非全权主义和垂直层面上确保功能与价值统一的新全权主义这两者之间的联合。”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的表述,戈尔巴乔夫时期社会形态的特点是,第一,民主转型没有任何可靠的社会结构基础作为支撑;第二,全权主义的传统结构不可能在短时期中被全盘取消,新中有老,新老交替是一个必然现象。也正因为客观存在着这样复杂的结构关系,所以戈尔巴乔夫时期,以及尔后的体制转型有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与选择性,并不如某些西方人士所构想,苏联解体后的这一地区必然地趋向西方式的尤其是美国式的民主与市场经济。现在再来看体制转型的起始方式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的前社会主义国家转型研究中相当强调这种普遍性转型过程中的国别差异性与特殊性,甚至认为,这种差异性与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转型的方式与取向。从比较的观点来看,前苏联地区之所以制度转型是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下进行,而没有出现如同前南斯拉夫地区那样的大规模战争局面,这得之于前苏联俄罗斯的特殊条件。首先,前苏联是一个拥有超级核武库的大国,单从这点而言,西方国家就不愿意看到这个国家的重大事变导致动乱乃至引发核灾难。同时,在苏联传统意识形态日益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运动,甚至更为久远的反斯大林运动,对于摧毁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起到了极大作用,特别使得传统意识形态逐渐地不能再发挥维护传统体制的作用。广泛而深刻的信仰危机是确实存在的,很少人愿意为信仰而进行暴力斗争,甚至1991年8.19事件中,“8人委员会”都不敢轻易使用武力,这在客观上使得在发生苏联解体这样大规模社会激变之时,意识形态的交锋不那么容易转化成为社会对抗。再次,由于苏联解体的重大社会变化过程中,前苏联精英阶层通过各种渠道与手段重新取得了社会地位(如通过各级政府的留用),重新掌握社会财富分配渠道(如通过私有化),往往国有企业的经理们又重新成为私有化的企业主。社会管理阶层以这种方式保持相对稳定,也大大减少了全面动乱的可能性。最后,俄罗斯内部民族孤立主义的增长,不是希望成为前苏联帝国内部的领袖民族,而是仅希望维持现有边界;不轻易推动单一语种移民倾向出现,而是竭力维持各民族的共处,这使得俄罗斯当时并未发生类似于前南斯拉夫地区塞尔维亚族与其他民族的火拚。像前苏联这样一个曾经与西方高度对抗的超级大国,但却在西方压力之下,以基本上是和平的方式完成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转变,这在国际关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先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更为详尽深入的发掘,但无论如何,和平地进入转型这一现象,对尔后俄转型进程的展开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二、俄罗斯体制转型的路径选择如果把俄罗斯体制转型视为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的话,那么这一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就是一个重要问题。路径选择的问题不仅体现出转型中一个民族对体制转换中模式选择的判断力,而且也体现出转型中民族对模式选择与本土环境这种相互关系的理解深度。也即路径选择问题不光提出了选择哪一种先进的制度模式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被选择的制度模式与特定国情是否合适的问题。当叶利钦在1992年1月2日起大刀阔斧地推进“休克疗法”政策,在紧缩银根的前提下,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大幅度开放物价,推动贸易自由化,实行卢布的可自由兑现,以及迅速地推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之时,一般地认为,俄罗斯的体制转型作出了“新自由主义”的路径选择。在政治上,与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政策相匹配,叶利钦大力推动多党体制,推动新闻媒体的自由化政策,并且至少在形式上以全民选举的方式实行国家领导人的更替,应该认为叶利钦是力图以政治民主化来为经济自由化创设环境。甚至在外交上,叶利钦曾设想通过向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大力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力求通过内部的转型和亲西方的对外关系,“回归北半球民主社会”,“成为民主国家的一个成员”。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乃至外交战略设定等几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看,俄罗斯无疑是以自由主义原则为路径选择的基本取向。这一点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没有太大的争议。问题在于,以自由主义路径选择为起点的俄罗斯十年转型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局,或者说是阶段性的结局吗?这是一个相当值得观察的问题。先来看经济体制的问题。“休克疗法”将近十年之后,令人非常吃惊的现象是,甚至连俄国的激进自由主义者都对目前的体制状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虽然他们也仍然以“资本主义”这一范畴来描述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形态,但在“资本主义”这一范畴之前,加上了种种限制,称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形态为“等级制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寡头资本主义”或者“犯罪资本主义”,诸如此类。在这样的体制之下,是谁在资产占有和经济决策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呢?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官僚依然在整个经济体制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市场运作规则还是市场份额的切割都依然是政府官员起着支配作用,企业家和商人基本上被忽略在一边,这种观点尤其在普京总统加强中央管理的背景下得到加强。另一种观点认为,迄今为止的俄经济运转主要是依靠大的垄断集团来进行,一方面是俄罗斯特有的国情(如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决定了垄断集团形成的便利性;另一方面,90年代初的私有化政策,也大大促进了寡头财团的形成,他们既靠廉价收购国有企业,又靠占据商业银行代替国家发放贷款的特殊地位,形成产业金融集团。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叶利钦时期的经济政治运作基本依靠寡头集团,而普京时期的寡头集团作用尽管受到阻厄,但其影响仍然巨大。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过渡阶段的背景之下,究竟谁起主导作用的问题很难断定。他们认为,目前的资源分配与经济决策完全是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关系的博奕过程中得以完成。认为普京取代叶利钦之后,这一情况有所好转,“国家化”的进程对“私有化”进程占有上风,但从体制安排角度看,各利益集团间相互关系仍不十分清晰,利益集团与政府间的关系也仍在发展变换之中。即使仅从目前关于俄经济体制状况的争论中,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尽管俄罗斯宪法制度已经明确规定了尊重私人所有制,但是俄实际经济运作过程中的产权界限依然非常不明确。国民经济中军工部门占有绝大部分比例这一基本事实阻碍了产权的分化与重组;而俄官僚利益集团非常善于在向市场转换过程中使“私有化”政策适应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需要,这一点也使产权明晰化相当困难。第二,当前的体制运作情况很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经济模式:当时俄国官僚与企业家、商人混为一体,“公私不分”;整个社会弥漫着对商人阶层与商业精神的极度疑虑;现代化的进程向国库提出了漫无节制的财政要求,使得国家对企业有着非常紧迫的税收需求,客观上限制了企业的自由发展。还有人认为,目前的俄国形势有点类似于西方国家由大萧条向“罗斯福新政”的过渡阶段,需要国家扩大需求、刺激经济,但是俄目前由于对世界经济的过度依赖、新的垄断格局的形成、政权与资本的合流、政府对金融业的寄生性、大量中小企业的产生乃至农地私有化还都非常困难,这一切都使得真正的“新政”降临如果与多数南欧、拉美、中东欧国家的社会转型过程相比较,俄罗斯体制转型的路径切入显得尤为突出。在上述国家,一般而言是遵从了这样的路径选择:首先是在“国家守夜人”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是在对古典的市场理念进行改造,并且在民主力量相对而言得以合作的基础上推进市场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