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华为的战略管理与经营模式再造_第1页
分析华为的战略管理与经营模式再造_第2页
分析华为的战略管理与经营模式再造_第3页
分析华为的战略管理与经营模式再造_第4页
分析华为的战略管理与经营模式再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析华为的战略管理与经营模式再造 摘要:我国著名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华为公司为何能在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金融危机中高速成长,这与华为公司有着英明的战略决策与灵活多变的经营模式分不开。华为人在竞争中究竟应用了怎样的战略与经营模式呢,通过以下分析或许我们能找到些答案。 关键词:战略 再造 我国信息经济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巨大发展空间。使此类企业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华为公司是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的老大,在它近几年的发展中同样受惠于此,销售收入从2005年的不足6亿美元到09年的215亿美元,使其成为具有与IBM、思科等著名企业同台竞争的实力。 当然,华为的成功经营,不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华为经历着从上至下,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革新,正是战略调整与经营模式的再造,使得华为取得如今的成就。 1 华为战略分析 华为从创业之初到成长、再到如今的成熟随着阶段的不同与环境的变化,他与时俱进的调整着战略,这里我主要基于产业层面运用波特理论分析华为的战略管理,研究华为的内部创造。 1.1 波特的成本领先战略 代表企业拥有成本上的竞争优势,专注于制造与生产效率的满足以及成本的降低。华为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在于,以规模经济提高制造效率,加强品质控制和提升量产速度,并借助成本优势来形成进入障碍,是一种“生产导向”或“成本导向”为主的经营形态。成本领先战略关键成功因素在于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取得规模经济以及生产制造上的效率。华为公司成本优势的来源包括:追求规模经济,专利技术,自动化组装,原材料的优惠待遇,低成本的设计,有利于分摊研发费用的销售规模,低的管理费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其他的因素。 1.2 波特的专一化,集中一点战略 针对某一购买群,产品细分市场或区域市场采用差异化战略,公司在目标细分市场需求差异化,往往集中努力于一点能够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满足目标细分市场中的特殊需要。华为移动正是采取了专注3G研发的专一化,集中一点竞争战略,为后来在激烈的通讯市场竞争中取得不败打好了基础。据Gartner数据,1996年至2004年九年间,全球平均每年2G和2.5G设备销售收入约400亿美元,手机660亿美元,两项之和超过1000亿美元,总共算起来,2G时代九年总产值达到了10000亿美元。而华为移动没有只顾及到眼前利益,而是放眼未来,通过避开竞争激烈的2.5G市场,把技术门槛更高的3G终端作为自己进入手机市场的突破口。此战略需要企业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作为国产品牌的3G先锋华为集中企业所有资源参与3G研发。据不完全统计,华为在3G的研发中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0亿元,投入研发人员3500多人。加上华为比起其他厂家原先就具有的优势,在与运营商的定制和手机的自主研发上华为完全可以和像NOKIA、MOTO这样的主流3G终端厂家抗衡的能力。同时凭借着自己与中国移动、联通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无疑会在3G终端上赢得国产手机在2.5G市场上失去的领地。早在1995年,华为就开始启动3G的关键技术研究,1998 年则正式开始进行商用系统研2005年华为将在3G终端上投入不少于3亿元人民币的研发资金,预计在全球市场上营收至少达到7亿美金(约合57.8亿元人民币)。这么多年下来,通过集中企业所有优势,取得市场先机。 1.3 波特的差异化竞争战略 代表企业拥有技术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比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这类企业专注于技术的专门研究和积累以及创新发展,并有能力将这种技术转移和应用到产业领域,并参与产业技术标准和规格的制定,这种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上的利基,并形成进入壁垒。比如新产品革新,技术的卓越性,功能的完善性,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带来的差异化,通过技术差异化建立竞争优势,设置一个更高的进入技术壁垒,从而使竞争对手克服起来很困难。与这些跨国企业不同,华为是做系统出身,在做手机、小灵通和数据卡之前,它的客户基本就是运营商。在给移动运营商提供基站、交换机等设备和解决方案和服务的过程中,华为发现运营商不仅需要这些系统设备,更需要一个从系统到终端手机的完整的解决方案。不少运营商都是希望华为在制定系统设备的同时,可以在把服务延伸可以在系统到端,端到端的领域。于是,华为在当初进入终端的市场时,就没有把手机与系统设备割裂,就是把手机作为网络系统设备的延伸。正是基于此,华为直到2003年才根据用户对终端需求量的增多成立独立的手机业务部,正式开始了手机的征程。通过在终端手机的介入,完善系统设备和对于对运营商的服务,让华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为主动的地位。 2 华为的对内的经营模式的再造 在成功的战略指导下,华为在对内的经营模式上进行了整改与创新。 2.1 改造管理 华为的最高领导层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改造华为内部管理,其内容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 通过管理的提升,华为的未来发展能够超越对单一竞争要素技术、人才和资本的依赖,而且不以盲目的低成本制造为立命之本。华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商业机构,管理层建立了华为基本法以确立宏观管理的架构,再通过一系列的子法对其进行描述,然后引进非常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管理目标能够真正实现。华为在1998年锁定IBM为自己通向世界级企业道路上的学习榜样和战略合作伙伴。华为首先确定业务模式由电信设备制造商向电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转型,以充分发挥华为产品线齐全的整体优势。这样也可以借鉴IBM自1993年以来业务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知识和经验。接下来,大约50位IBM管理咨询顾问进驻华为,在前后5年时间内,华为为此投入约5000万美元改造内部管理与业务流程,华为还组建了一个300人的管理工程部,以配合IBM顾问的工作。 2.2 改造流程 华为与IBM的合作项目“IT策略与规划”在1998年8月正式启动。项目的主要内容与核心目的是规划和设计华为未来3-5年需要开展的业务流程和所需的IT支持系统,由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供应链(ISC)、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财务制度和账目统一、编码统一、流程统一和监控统一)等8个项目。 在依靠低成本制造取得一定市场地位后华为意识到,产品成本不仅仅体现在制造成本层面。IBM顾问团队在1999年的调研报告中指出,华为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与领先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华为的订单及时交货率只有50%,行业领先跨国公司的平均水平为94%;华为的库存周转率只有3.6次/年,跨国公司平均为9.4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长达2025天,跨国公司平均水平约为10天。IBM顾问指出,华为的供应链管理仅仅发挥了20%的效率,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华为在2000年引入IBM集成供应链管理,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统一的供应链管理部,它包括生产制造、采购、客户服务和全球物流。 2.3改造企业文化 华为公司等级森严,缺乏沟通文化,导致试图通过各种组织调整和会议来解决问题。很快,公司领导层公司领导层意识到,华为过去赖以成功的企业文化中的某些因素现在变成了管理变革的阻碍。 在2000年,公司领导层提出了著名的“灰色理论”,即在坚持原则和适度灵活中处理企业中的各种问题。在2002年初对总监级以上的高级管理者进行了封闭培训,并且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讲授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西方哲学思想。公司领导层希望借此开拓高层的视野,重塑他们的思维模式,为管理变革的深入推进打下思想基础。 在选择自己的企业文化问题上,公司领导层强调东方智慧固然重要,但要实现华为的国际化,必须实现“道术合一”;华为要超越“体用之争”,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制度才是企业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而这种企业文化与制度的融合过程本身就需要人的职业化。华为借助一系列手段,如任职资格制度、5级双通道职业发展路线等,来推动员工职业化水平。最终,华为的员工职业化与管理变革成为一个方向上的两条线。职业化的人与管理创新之间的“排斥反应”大幅度减少。 综上所述,华为公司的成功有着必然性,因为他在经营中针对自己的企业与产品特点正确运用了战略与经营模式。当然,企业的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华为人还要考虑如何在以后的生产经营中进一步的发展,如何扩大市场份额,如何进入世界通讯设备制造与运营商的第一梯队中,这对华为人的战略与经营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否则就面临被吞并的风险。当然我对华为未来更加憧憬,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华为的全球化战略.项兵.长江杂志.2009年. 2华为的集团战略管控解.白万纲.董事会.2009年. 3华为的企业战略.文丽颜.2006年.华为的战略控制管理:2009-7-14 10:55:53 作者:白万纲 信息来源:董事会“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在行业衰退显著的2008年度里,华为仍然取得了增长40%的不俗业绩,充分彰显了数年来华为强化集团战略管控的成效目前,对于危机条件下未来世界和中国经济的走势,各方精英众说纷纭,对L、U、V、W型经济走势的争论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对于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而言,在这种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加强集团战略管控显得极为重要。竞争战略鼻祖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配称”才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最核心因素,而运营效益是必要而不充分的。迈克尔?波特认为,日本企业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实际营运优势成功崛起,但是因为战略的缺失,导致日本企业整体竞争力下降以及日本经济的衰退。由于本来就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在危机来临时,更普遍缺乏重新进行战略定位的能力,这使得日本企业深陷困境。日本企业的前车之鉴,中国企业勿重蹈覆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企业集团需要加强集团战略管控,并从标杆企业集团在危机中的集团战略管控做法中寻求借鉴。而在应对危机、强化集团战略管控方面,做得较好的中国企业,华为显然是其中之一。华为的逆势增长2009年4月22日,华为正式发布了2008年年报。2008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达到183.3亿美元,同比增长42.7%,也超过之前170亿美元销售收入的预期。净利润达到11.5亿美元,同比增长20%,净利润率6.28%。海外收入的比例上升到了75%,位列全球前50大运营商中的第36家。同时在标志企业健康程度的相关指标上,华为也表现良好。40%的增长速度与华为一贯的成长速度基本吻合,但是如果相对比行业内其他主要竞争对手的年度业绩,就可知华为成就的来之不易和春风得意。2008年,爱立信净收入减少40%,诺基亚西门子亏损3亿欧元,阿尔卡特-朗讯、摩托罗拉、北电更是一塌糊涂。在行业前列的几位巨头之中,只有华为一枝独秀、分外妖娆。华为集团战略管控的关键解读华为的逆势增长,是其长期以来规范管理、改造流程、塑造企业文化和追求全球化发展的结果。比如,华为基本法是中国第一部总结企业战略、价值观和经营管理原则的“企业宪法”;华为引入西方大企业的优秀实践,与IBM、HAY、PWC、埃森哲等西方公司展开合作,在集成产品开发、集成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加以改进。在集团战略管控方面,华为带给我们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巨资投入研发,确保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量公布的数据和走访的事实表明,在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外向型企业举步维艰,而这其中,尤以OEM等简单制造企业受冲击最大,相对来说,有自有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受冲击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微笑曲线”的两端企业要好于中间企业。这从反面证明了,从制造向创造、从OEM向ODM和OBM的转变,是中国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必然。华为走在了我国企业的前列,其多年在研发人员和资金的巨额投入,和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使企业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华为连续多年位居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截至2008年12月,华为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达到25000多件。2008年,华为总共提交了1737项PCT国际专利申请,超过了松下(日本)和飞利浦(荷兰),成为PCT国际专利申请第一大户,中国企业第一次在该排行榜名列榜首。更值得国内企业集团借鉴的是,华为一直贯彻“领先半步策略”,避免研发人员只追求技术的新颖、先进而缺乏市场敏感,华为一直坚持研发战略要从“技术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规定每年必须有几百个研发人员转做市场,同时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人员转做研发。与此同时,华为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团队运作模式。从2000年开始在企业内部进行集成产品开发的变革,把以前由研发部门独立完成的产品开发,变成跨部门的团队运作。任何产品一经立项就瞄准市场和客户需求,并成立开发、服务、制造、财务、采购、质量等人员组成的团队,确保产品一推到市场就满足客户需要。金融危机对成本控制提出了严峻挑战,华为也提出了降低运作成本的要求,包括引起轩然大波的鼓励员工辞职事件,但是,2009年初任正非明确提出:必须确保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投入,确保对未来的投入。华为的做法与美国优秀企业不谋而合。美国企业吸取了上一次经济不景气期间的经验和教训。为了保持未来的竞争力,美国企业尽管采取了裁减员工、削减资本支出等措施降低成本,但却维持甚至增加了研发投资。如,微软尽管销售收入几乎没有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研发投资增长了21%;英特尔(186,0.00,0.00%)2008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下滑了90%,2009年其研发预算仍然高达54亿美元;3M过去15个月裁减了4700名员工,今年其资本支出将减少30%,但研发预算将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芯片厂商飞思卡尔第四季度营收下滑了近40%,但研发投资下滑幅度只有6%。决策权前置,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集团战略管控的立足点就是要对前线的市场信息有充分及时的了解和把握,华为则把它推向极致,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2009年1月,在销服体系奋斗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任正非明确提出了“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他提出:后方配备的先进设备、优质资源,应该在前线一发现目标和机会时就能及时发挥作用,提供有效的支持,而不是拥有资源的人来指挥战争、拥兵自重。基层作战单元在授权范围内,有权力直接呼唤炮火。任正非对于后方机关不了解前线却拥有太多的权力与资源、设置了许多流程控制点而且不愿意授权、官僚主义及教条主义等现象给予了无情的抨击,明确提出将指挥所放到听得到炮响的地方去,把决策权根据授权规则授给一线团队,后方起保障作用。要以需求确定目的,以目的驱使保证,一切为前线着想,从而精简不必要的流程,精简不必要的人员,提高运行效率,为生存下去打好基础。正如任正非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华为过去的组织和运作机制是“推”的机制,是靠中央权威的强大发动机在推。现在,要将“推”逐步转换到“拉”的机制上去,或者说,是“推”、“拉”结合、以“拉”为主的机制。搭船出海,全球合资我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很多企业也都做了国际化的勇敢尝试,比如联想、TCL等,但是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以并购为目标和手段的国家化效果并不好,一方面引起了并购对象所在国的高度敏感和猜忌,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化经验和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不足,并购后的整合和运营效果都并不理想。反倒是,华为的“搭船出海,全球合资”的国际化之路越走越欢。考虑到通信行业标准化程度非常高,主流标准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为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机会,华为采取“搭船出海”的策略,积极参与国际主流标准的制定,在全球化竞争中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华为目前已加入了91个国际标准组织,并在这些标准组织中担任100多个职位。通过了欧洲发达国家运营商的严格认证,已达到其主要供应商的要求,赢得了欧洲市场的拓展。2008年华为75%的销售额都来自海外市场,这与其长期以来实行海外合资的经营战略密切相关。华为这几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海外合资活动,如:2003年3月20日,华为与美国3Com公司宣布成立全球性的合资公司华为3Com通信技术有限公司。2004年8月,华为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组建了另一家全球性合资公司。2006年2月,华为与电讯巨头北电网络宣布成立合资公司。现在,华为建立起了一对多、多对多的全球合资体系,任正非期望能够以全球视野把握好合资公司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平衡。化危为机,进一步拓展发达国家市场大家都知道“危”中有“机”,但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够、都敢于在危机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大多数企业毫无例外地实行紧缩战略,且看华为的例外好戏。正当国际电信设备巨头还在思考如何渡过金融危机之时,华为却开始酝酿一场美国市场的“抄底”行动。2008年10月,华为北美区CTO查理?马丁表示,华为原计划暂缓在北美市场拓展,因为这一成熟市场难以渗透,但现在是突破良机,华为已持有美国移动运营商LeapWi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