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质量影响分析.doc_第1页
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质量影响分析.doc_第2页
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质量影响分析.doc_第3页
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质量影响分析.doc_第4页
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质量影响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资料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质量影响分析我国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质量影响分析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域之间由于不同的省情、发展轨迹及改革开放的具体战略差异,诸多制度性质量不同影响和导致了各省域间的区域差异。本文根据相关文献,选取我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验证了制度与我国省域间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并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相关问题,提出了我国地区间非均衡发展路径选择。 关键词:地区经济发展 均衡 个体随机效应 路径选择 制度质量 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实施市场化、产权制度等相关改革,经济不断取得高速增长,社会也取得了巨大发展,1979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超过8%,虽然一度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有所起伏,但总体经济发展态势在世界各国的速度中也是罕见。同时在我国总体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态势下,我国省域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如广东与西藏、浙江与贵州,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的差距仍不断拉大,如浙江与贵州1978年的GDP,前者为后者的2倍多,而2012年的GDP前者为后者的7倍左右。造成这些差距之间的因素不仅有地理位置差距,还有技术、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因素,但制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相关文献看,一些学者也以制度与经济进行了研究,但以省域为视角研究经济增长与其之间的关系还甚少。笔者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利用2000-2011年相关数据,以我国30个省域为视角进行验证,分析制度对经济发展非均衡的影响,并进行解释分析,对推动我国经济超越非均衡态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变量分析和数据选择 就制度变量来看,国外相关文献就此方面的测度主要有风险指标、自由化指数、经济自由度指数、世界银行提供的全球治理指标等,从国家大尺度进行了验证分析。从国内学者研究的成果来看,胡鞍钢(1993)根据市场化指数验证了中国市场化改革;李 (1998)以对外开放比衡量了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金玉国(2001)提出了衡量制度变迁因素的综合指标;王小鲁等(2003)通过构建市场化指数测评了我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钟昌标等(2006)验证了我国的制度质量,指标有政府管制、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的治理结构、城市化率、市场化等;刘文革(2008)以产权多元化、对外开放程度、国家控制资金测度了我国制度质量。笔者借鉴了钟昌标(2006)、郭苏文(2012)等研究成果,构建相关指标来衡量我国省域的制度质量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指标一:非国有企业发展水平,用NL表示,以国有企业单位职工与社会职工占比来表示,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大,市场调节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地区的非国有化存在着差异,值越大表明一个地区的制度质量越高。 指标二:政府管制程度,用GRG表示,用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表示,这表明了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因为改革开放前后的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下的财政收入在地区GDP中占比是不一样的,值越大,表明制度质量越低。 指标三:市场化程度,用ML表示,用社会固定资产除国有经济投资占总投资比表示,其值越大,表明制度质量越高。 指标四:对外开放程度,用TRA表示,以进出口额占地区生产总值表示,一个地方的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值越大,制度质量越高。 指标五:城市化率,用UID表示,以一个地区的非农人口占地区总人口表示,值越大表明制度质量越高。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不仅是农民向城市聚集,也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一个从乡村到城市的系统变化过程,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综合标志。 指标六:金融深化程度,用FIA表示,以地区信贷额占本地区GDP表示,其值越大,制度质量越高。金融深化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可积极增加资源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综合上述指标,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各省市统计年鉴(2001-2012),由于西藏相关数据缺失,故剔除。在验证中,对各变量数值进行计算以减少数据的波动和异方差性。 模型构建与验证分析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在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用模型分析之后,认为应该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基于关注制度和经济增长关系,借鉴国外学者Rodrik(2002)、国内学者郭苏文(2012)的方法,略去劳动力等因素,建立增长率、制度变量,加入时间趋势,并考虑经济的时间演变,构建相应模型,LnGDPit=1T+2T2+1LnInstitutionit+1+Uit,其中,Institution为各个制度质量指标,GDPit为解释变量,是经济增长,1为估计系数,i(1,30)、t(1,8)表示为地区和时间下标,假如i i.i.d(0,2),it i.i.d(0,2),E(iit)=0。预期在模型中的各个制度变量系数为正(GRG除外)。 在上述基础上,本文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方法估计了上述构建的随机效应模型,如表1所示。验证第1列和以后各列,可知LnNL系数(1%上显著)在1.061-1.815间波动,但为正,表明非国有企业对我国经济存在积极影响,在经济发展中占比上升,则市场经济发展中积极影响会增强,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验证分析第二列及后列,LnGRG系数(1%上显著)为0.465-0.697,且为正,表示政府管制水平对经济具有积极影响,否定了预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管制水平虽呈下降态势,但不同地区和时间相异,21世纪以来呈上升态势,以前呈下降态势。验证分析第三列及后列,LnTRA系数(1%上显著),表明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对外开放越深入,与国际的联系就越紧密,在对外贸易、信息的交换就越多和深入,可进一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入专业化分工,引进新产品、新思想。验证第四列及后列LnUID系数(1%上显著),表明城市化率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在农村到城市化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为城市提供劳动力,优化城市发展结构。验证第五列和第六列LnFIA系数为负(1%上显著),表明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地方金融虽然发达,受金融危机、经济结构调整等影响,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还未起明显作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金融深化对经济作用还需要一段时间。验证第六列LnML系数(1%上显著)为0.162,充分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的过程中,对经济增长持良好的促进作用,应继续支持市场化的深入改革和发展。 自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制度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历史经历相异、地理位置不同、发展轨迹不同,各地区推进的改革开放战略时间也不同,影响和导致了我国省域间制度质量具有一定差异,为研究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条件。验证结果可知,制度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城市化率、市场化程度是省域间经济增长非平衡的因素,也具有积极正向的影响。一个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制于资本等要素享赋差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创新、经济增长都需要制度保护,得益于何种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利用的效率高低,这与制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积极增强制度质量,科学合理安排制度,才能有效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 结论及相关建议 综上,我国省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差距发展明显、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城乡间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这些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层次。探究其原因,一是自然因素,各省域自然禀赋的差异,如东部气候好,土壤肥、交通好,西部地区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恶化,信息受到限制,经济社会不利因素增多;二是历史原因,几千年来,我国存在发展差距,经济中心在不断变迁发展,虽然在“一五”计划、“三线”时期加大了对中西地区的扶持,但非均衡的状态未从根本上改变,1978年以来,各地区纵向比较发展较大,而横向比较差距在拉大。三是政策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实行了非均衡发展,东部地区在投资、财税和金融实行了优先政策,率先赢得了较大发展,带动了国家整体发展,客观上拉大了与中西部差距。四是体制因素,在计划体制下一些不合理的价格对城乡差距有巨大影响,长期维持了能源和农产品的低价格,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受到抑制,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机制表现出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呈现出马太效应,拉大了差距。总之,我国非均衡的发展问题是多种因素交织、相互影响的结果。 因而,未来我国区域经济要保持高速发展,不仅要在动态均衡中剔除非均衡发展的负面影响,也要使非均衡趋于收敛,注意制度因素的构建,既要在全球化的思维中保持积极的竞争态势,也要积极迎接全方位的挑战,兼顾效率和公平,倡导合理的政策导向,构建成熟化的市场体系,支持和谐的资源要素流动,整合相关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动态均衡一体化的开放式高效发展。首先,在企业、市场和政府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基础上,统筹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使市场、合作、互助和扶持机制日渐完善,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其次,在城镇化的推动下,以若干城市为极点,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再次,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逐渐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服务相互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最后,促进区域之间的服务均等化,在东、中、西、东北地区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等,不断增强落后地区发展能力的后劲,增强制度效率,有效缩小和扭转区域差距。 参考文献: 1.Ravn,M.O.and H.Uhlig.On Adjusting the Hodrick-Prescott Filter for the Frequency of Observation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2(84) 2.Masters,William A.,and Margaret S. McMillan.Climate and Scale in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1,6(3) 3.Easterly,William&Levine,Ross.Tropics,germs,and crops:how endowments influ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