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农业合作化决策的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新中国1951.doc_第1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农业合作化决策的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新中国1951.doc_第2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农业合作化决策的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新中国1951.doc_第3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农业合作化决策的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新中国1951.doc_第4页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农业合作化决策的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新中国195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农业合作化决策的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新中国1951内容提要90年代以来,关于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研究,保守的历史合理主义论几乎要吞没80年代对放弃新民主主义的反思。其实,所谓“过渡”,不仅是对新民主主义思想的放弃,决策过程中形成的政治伦理转向和非制度化决策方式,更决定性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和历史进程,后果不仅是造成了政治意识形态冲突和社会思想混乱,而且伤害了开国法统确立的新中国政治的合法性,以致建立“法治国家”的思想到90年代才进入中国的主流政治话语。Abstract:InthetransitionalperiodofNewChina,aroundtheyearof1951,theideaofNewDemocracywasabandonedandanew,non-institutionalpolicy-makingprocesswasputinplace.ItsdecisiveimpactonsubsequentpoliticsinChinawasdisastrous.Notonlydidideo-logicalconflictsandsocialconfusionariseasaresultofit,butthelegitimacyofNewChinawasseriouslyundermined,andtheruleoflawdidnotenterChinasmainstreampoliticaldiscourseuntilthenineties.一、新民主主义实践中的意识形态紧张在苏联和共产国际关于“东方落后民族”革命的理论中,建立苏维埃制度并通过组织小生产者合作社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这些国家走向“共产主义文明”的必由之路。而具体到中国革命的过程,则发生了在土地私有(而非像苏联那样土地国有)制前提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独特问题。对此,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提出关于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构想,中国共产党据以建构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直到新中国成立都还在发展之中。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化即农民个体经济的集体化,毛泽东、刘少奇和中共中央文件有一系列经典的论述:一是肯定社会主义的集体化是为农民解除穷苦的“唯一办法”;二是主张土地改革以后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15年到20年)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大量地发展公私近代化工业”,在工业能够提供大批农业机器和文化教育水平相应提高之后,才能实行集体化,反对“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政策”;三是认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将表现为“私有经济基础上的竞争”和“阶级分化”,并具有历史进步性;四是设想通过合作社这种“私有财产基础上”的集体互助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逐步发展为苏联集体农庄式的合作社;五是承认“群众自愿”的政治伦理,设置了“决不能强迫”的道德界限。总结起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已经成型的中国革命理论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把农业合作化限定为经过十几年的工业、文化等现代化条件准备、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合作社组织中发展农业生产和教育农民而逐步引导个体经济走向集体经济、建立集体农庄的小农经济社会化过程。同时还可以确认:无论这个“相当长”或“十几年”究竟是“准备”期还是用来“逐步走向”的过渡期,但现代化的工业、教育所能提供的技术装备水平、文化管理水平是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条件;而且在这种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农村个体经济由于努力生产和善于经营的合法自由竞争而发生的贫富两极分化虽然被借用政治术语表述为“阶级分化”,但仍然在经济意义上肯定其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价值,而排斥这种竞争和分化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则受到了“反动的空想”之类的政治判决与智力嘲弄。然而就在开国之初,土地改革完成较早的东北、山西农村经济发展所提出的问题很快在中央领导层引发认识分歧,上述理论所设计的社会改革步骤和相应的价值秩序便在实际的政治过程中被重新定位和表达,新民主主义共识被打破,领导农民组织非私有制的生产合作社即启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这种后来被毛泽东称为“革命的不断革命论”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1949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兼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在东北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上说,“组织起来发展生产,乃是我们农村生产领导的基本方向,其目的是为了绝大多数农民成为丰衣足食的农民。”高岗在讲话中也强调了“允许单干”、“允许雇工”、“不能强迫农民组织起来”的政策和反对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则,但他又指出:“这绝不是说,让大家单干好了,我们不用领导,不用组织,去让它自流吧!绝不是这样。”他还具体提出了在贷款、供给新式农具和优良品种、劳模奖励等方面给变工互助组以优先、优待的政策,称“变工组是能够胜过单干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工作努力如何。”高岗不愿意接受土改以后农民出于发展经营的经济动机而产生的希望自主选择生产方式的逆合作化事实,他提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路线问题,并决定以行政权力动用政府掌握的经济、技术资源等制造出符合其“变工组能够胜过单干”这一政治信念的经济事实。在这里,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还不是要人为地制造“组织起来”与“单干”之不公平的竞争条件,而是原来设定的发展合作化所需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工业提供机器的条件和文化条件等等的必要性,已经由于“方向问题”这一意识形态价值判断的压力开始模糊,一种基于自己个人政治信念而急于对农民发展生产的形式进行政治干涉的欲望代替了建国前夕中共中央领导层对经济事实所作的实证分析和对历史进程所作的谨慎预期,所谓反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也就被空洞化了。正如薄一波所指出的:高岗所谓奖励互助合作的政策就是“歧视单干”的政策,“他实质上主张土改后立即起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无须有一个新民主主义阶段。”这是关系党的指导思想是非的重大问题,更导致了一场巨大的政治变动。最早对东北这一非新民主主义动向提出严肃批评的是刘少奇。在东北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结束之后,东北局组织部于12月31日作出农村支部工作指示,其中批评党员“只想个人发财”、“甚至想剥削别人的富农思想”,要求教育党员“积极参加变工组,大量在合作社入股,搞好变工组与合作社”,购买并学会使用新式农具以与单干的群众展开竞赛运动,创造出“组织起来”比单干增加收入的事例,“以此来教育党员引导群众组织起来”。1950年1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为批复东北局组织部这一文件而向刘少奇请示,刘少奇对副部长安子文谈话说:“现在的变工互助能否发展为将来的集体农庄?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阶段,要防止急性病。”“集体农庄是要使用机器从事大规模生产,它否定了个体经济。这是一个生产方式上的革命,没有机器工具的集体农庄是巩固不了的。”刘少奇还批评提出“剥削问题”和“富农党员问题”是过早了,强调:“雇工,单干,应该放任自流,让农民都有三匹马一副犁就很好。”“我们的党规党法上允许党员单干而且也允许雇人,认为党员便不能剥削,是一种教条主义的思想。但能单干与应该单干是两回事,我们允许党员单干,并不是我们鼓励他们去单干。”根据刘少奇的这些意见,中组部正式答复东北局,指出:“党员雇工与否、参加变工与否,应有完全的自由,党组织不得强制,其党籍亦不得因此停止或开除。”“在今天农村个体经济基础上,农村资本主义的一定限度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党员向富农发展,并不是可怕的事情,党员变成富农怎么办的提法,是过早的,因而也是错误的。”不过,据薄一波回忆:由于刘少奇的谈话只有很少高级干部知道,而高岗的思想却被概括为“把互助合作组织提高一步”在东北大作宣传;因此,几个月内东北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出现了严重的强迫命令和形式主义,使单干农民“不仅在生产上步步感到困难,而且在人权上受到歧视”,强制入组达70%-80%,而退组则受到惩治性的扣留财产或罚款与劳役。其实,出现东北这种在理论上似乎辩证圆满既允许单干,又要组织起来但在实际的政治过程中则发生强制而侵犯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情形并不奇怪。而农民之所以为农民的土地乃通过党组织所领导的革命获得,其权利只有革命的领导者才能给予保护,也就必然会由于领导者的政策思想变动而丧失,正如高岗之所以能够宣示“不能强迫农民组织起来”实际上正是因为他及其手下干部恰恰拥有强迫农民的权力一样。而且这种权力乃由暴力革命所赋予,它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一统的最后权威,在来源上与接受土地而耕种谋生的农民并无直接的授权契约关系,所以农民不可能从政治体制上对干部的发号施令给以制约。这样,在革命后政治中,最高领导者的指导思想是至关重要的。但也就是从此,毛泽东和刘少奇的路线性思想分歧初露端倪了。建国前夕,毛泽东和刘少奇都反对农业社会主义、坚持新民主主义的开国思想,都主张搞合作社必须有十几年准备以形成必要的机器条件和文化条件,而且毛泽东还特别称赞“少奇同志对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然而,面对东北农民在土改后看起来难以自愿走向集体化的局面,毛泽东不再赞成刘少奇的意见。自然地,以刘少奇为代表的坚持新民主主义政策而批评农业社会主义倾向的意见就难以得到落实了。二、毛、刘分歧及其解决的政治过程后来的事实表明,毛泽东支持“把互助合作组织提高一步”的政治性决策。继东北出现要求单干的逆合作化问题之后,山西的老解放区发生了更为严重的互助组涣散解体危机。1950年11月14日,山西省长治地委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组织起来的情况与问题的报告说:土改后的老区农村在几年的生产运动中,“由于农民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与积极性。”“在1950年,由于革命战争在全国基本结束,大城市与工业被人民政府所掌握,新的城乡关系逐步建立,农业生产普遍恢复与发展,党在农村中的政策能正确实施等条件,农村中新的阶级分化在开始了。据调查,已有个别新富农产生,约有占总户数4%的农民上升为富裕中农,有85.4%的农户上升为中农了。伴随着这一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与要求。这些新的问题与要求是什么呢?就是在农民群众中,特别在经济上升比较迅速的农民中,产生了愿意自由地发展生产,产生了不愿意、或者对组织起来兴趣不大了的单干思想。这是老区互助组今年呈现涣散、萎缩以至部分陷于解体的基本原因。”华北局政策研究室注意到长治地委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他们研究了苏联、东欧国家的经验,经华北局同意,派调查组到山西。在1951年3月下旬调查组到长治时,地委正召开讨论落实转互助组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会议,调查组对长治地委决定试办这种按土地和劳力两个标准分配、征集公积金、积累公共财产、社员退出不带走公积金的农业合作社提出不同意见。但山西省委明确支持长治地委,认为双方分歧的实质正是如何对待私有制基础的问题,退社不带走公积金“对私有基础是一个否定因素”。这里,意识形态本位的社会主义先验必要论替代民生与民意本位的新民主主义实践合理论的政治强制逻辑出现了。华北局在得到调查组的汇报后决定召集五省互助合作会议研究山西省试办农业合作社的问题,山西省委便于1951年4月17日正式向中央、华北局作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报告。报告说:山西老区的互助组织历史较长,由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战争时期的劳、畜力困难已不再是严重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民自发力量是发展了的,它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互助组发生涣散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在目前互助组织发展的转折点,为彻底扭转互助组涣散解体的趋势,必须提高互助组织“走向更高级一些的形式”,这就要在互助组内部“扶植与增强新的因素”即实行“出组不带”的“公共积累”和逐步加大“按劳分配的比重”,以动摇、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础。可以看出,面对被设想为走向集体化过渡步骤的互助合作组织竟发生涣散解体的危机,和东北局高岗的思路类似但更进一步,山西省委提出的政策思想已经根本不能顾及曾经讨论过的农业合作化所需要的机器条件和文化条件,而着眼于以超经济的行政强制,对农民设置一个单干固然自由并避免麻烦的分配管理、但退组即意味着放弃被征集的公共积累的两难利益困境,企图以这种利益困境维护互助组免于解体并转而提高到削弱、否定个体土地所有权的合作社组织形式,迫使农民放弃自己的致富愿望而就范于“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但华北局的政策原则是未可轻易动摇的。就在山西省的报告酝酿期间,人民日报于3月17日发表题为华北春耕中应当注意的八件事的社论,强调“在自愿两利原则下”发展各种形式的互助组,反对“普遍号召推广”和强迫一般互助组搞“积义仓和伙买公共农具”。紒紜矠在接到山西省的报告后,主持华北局日常工作的刘澜涛又专门请示刘少奇,刘少奇也反对在尚不具备农业机器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动摇私有制、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刘少奇的指示和4月下旬华北五省互助合作会议的多数意见,华北局于5月4日批复山西省的报告并报中央,指出:“用积累公积金和按劳分配来逐渐动摇、削弱私有基础直至否定私有基础,是和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策及共同纲领的精神不相符合的,因而是错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任务只动摇封建私有、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官僚资本主义私有;一般地动摇私有财产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任务。”“提高与巩固互助组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充实互助组的生产内容,以满足农民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要求,而不是逐渐动摇私有的问题。这一点必须从原则上彻底搞清楚。”农业生产合作社“只能试办几个作为研究”,“不能强行试办,更不宜推广。”紒紝矠但山西省委负责人赖若愚等仍然反复申述他们试办合作社不存在违背共同纲领的问题,因为共同纲领规定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是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之一。必须指出:共同纲领的这种规定并没有赋予任何组织和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以“半社会主义”消灭作为合法经济形式的个体经济的权力,而且上述辩解完全忽视共同纲领赋予农民的土地和私有财产所有权的宪法权利,更是不顾党的社会主义革命条件论的夺理强辞,自然要受到更加系统的批评。5月7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会议上作报告。他批评山西省委现在就提出要组织农业合作社实际上是要搞社会主义改造,说:“如果相信这个理论,就是幻想的社会主义,就是空想的社会主义,也叫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它是实现不了的。我们中国的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